鄭騁,胡宏東
(1.揭陽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與體育系,廣東 揭陽 522000;2.廣州大學 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
普通高校開展“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研究
——以廣東省高校為例
鄭騁1,胡宏東2
(1.揭陽職業技術學院 藝術與體育系,廣東 揭陽 522000;2.廣州大學 體育學院,廣東 廣州 510006)
摘要:以廣東省部分普通高校為研究對象,采用了文獻資料、專家訪談、邏輯分析和實地調研等方法,對“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長效機制的含義、內容、意義以及構建長效機制的主要因子進行了研究,并探究了其持續、長效、科學的發展途徑。研究表明,構建普通高校開展“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有力途徑分別為建立健全的制度體系,豐富活動的組織形式,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以及強化體育課程的改革。
關鍵詞:“三走”活動;課外體育鍛煉;長效機制;普通高校;廣東省
0引言
2014年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四部門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通知》,啟動了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1]。這是暨2006年12月國家下發《關于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活動的通知》后再次掀起的群眾性課外鍛煉熱潮,主要針對近年來大學生體質持續下降、與學生生活方式相關的“文明病”相涌而來等問題,為了引導大學生加強課外體育鍛煉而產生的。本文對普通高校“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構建展開了研究,以期為普通高校“三走”活動更好地開展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為促進青少年學生的體質健康提供有力的保障。日前,廣東省內多所高校積極響應“三走”號召,紛紛舉辦了課外體育鍛煉活動,并鼓勵大學生們投身體育鍛煉、提升身體素質,這也為本項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現實基礎。
1“三走”活動長效機制概述
1.1“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含義
“機制”一詞最早源于希臘文“mechane”,意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現今機制一詞被廣泛引用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指其內部的組織和運行變化的規律[2]。長效機制是指能保證某一機制長期正常運行并且達到預期目標和效果的制度體系。本文將“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理解為激勵大學生長期積極投身體育鍛煉并且長期有效的制度體系,是為了促進大學生“終身體育、健康第一、強健體魄”的教育目標,增強其體質認知,提高其體育鍛煉的自覺性,提升其身體素質而制定的可持續、常態化模式。
1.2“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內容
普通高校開展“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內容主要包括開展主題團日活動,廣泛發動基層開展活動,利用新媒體開展活動,開展試點工作等。該機制波及范圍廣、涉及內容多,各高校需根據學校自身區域優勢開展體育活動,同時活動要尊重大學生的現實特點和行為習慣,利用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營造青年大學生常態化參與體育鍛煉的濃厚氛圍,加強對大學生身體素質的重視,倡導“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的理念,力爭大部分學生達到《國家學生體育健康標準》的要求,大多數學生的體質狀況和健康素質水平得到提高,并且有終身鍛煉的意識。
1.3“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意義
第一,這是確保黨教育方針全面落實的需要。建國以來,黨和國家一直關心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以推動學校體育工作發展,引導學生“達標爭先、強健體魄”。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出要“強化體育課和課外鍛煉,促進青少年身心健康、體魄強健[3]”,可見黨和國家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第二,這是新時期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大學生體質健康的戰略舉措。目前,我國青少年的體質健康水平不容樂觀,學生健康狀況和身體素質持續下滑。高校是青少年接受學校教育和價值觀形成的的關鍵時期,在這樣重要的時期幫助學生樹立參與體育鍛煉和終身體育的理念,形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對青少年將來承擔社會、工作、家庭責任與壓力等方面都會發揮積極作用[4]。目前,我國“三走”活動尚處于初步階段,在廣東省很多高校還沒有真正落到實處,這就需要構建“三走”長效機制以保障其運行,切實提高學生的身心健康,增強大學生的身體素質。第三,這是促進高校體育發展、建立健全機制的保障。在高校開展“三走”活動是對高校體育設施的建設和完善,也是對高校體育成果的鞏固和發展,能吸引更多資金投入到高校體育發展中來。在高校開展該活動,需要相關的機制作為保障,需要有長遠規劃,要從政策、制度、經費等多方面進行協調組建,這絕不是靠開展幾項體育活動就能達到的,而應是長期性、常態化,有規劃、有組織地開展。因此,開展“三走”活動是促進高校體育發展、建立健全學校機制的保障。第四,這是強化體育教學與課外體育鍛煉相結合的需要。開展“三走”活動能激發更多“宅男”“宅女”們走出來參加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使得體育教學與體育鍛煉的實踐活動以更廣泛的人群和更多的活動方式結合起來。
2普通高校開展“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主要因子
“三走”活動長效機制是推動該活動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是在對它的組成結構、運行發展和內外因素之間的聯系進行及時總結、歸納的基礎上,構建結構合理、功能齊全、嚴謹有效的長期運作機制。我們主要從“三走”活動的安全與保障、規劃與管理、宣傳與導向、監督與考核、激勵與創新這五個主要因子來對其長效機制的構建進行研究。
2.1安全與保障機制
因學校體育運動而發生傷害、猝死的事例屢見不鮮,這為高校開展“三走”活動的安全性敲響了警鐘。活動的開展應落實責任制,提倡安全第一,制定科學的安全應急預案,同時要有相關后勤保障,諸如醫務、飲食、師資、經費等,從而最大限度減少運動傷害發生。舉辦活動要做到因地、因時制宜,選擇安全性好、有保障的活動場地與活動項目。學校運動場地的建設必須保證學生運動的安全性,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并注意適當擴大學生實際使用的場地面積[5]。
2.2規劃與管理機制
“三走”活動是一項具有持久性的戰略措施,需要有長遠的規劃和管理,而管理機構的健全與否將影響活動開展的力度和效果。為確保該活動的長期運作,應成立“三走”活動領導小組。高校要成立以校長牽頭的工作領導小組,建立校、院(系)、學生體協三級的組織體系,規劃和組織本校“三走”活動實施的管理機制,確實增強學生運動的自覺性和自主性意識;要合理制定三年或五年計劃,規劃好下一步的發展方案,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
2.3宣傳與導向機制
宣傳和導向機制作為長效機制的窗口,是對外宣傳和引導的主要途徑。“三走”要提高影響力,促使學生對其進行深入了解,就需要通過宣傳和導向機制來實現。宣傳和導向要以學生為主要對象,加強宣傳力度,提高宣傳水平,但切勿夸大、扭曲。不是單純意義上改進手段方式就能達到高效的宣傳效果,而是要從認識上擺正宣傳和導向的位置,切實把該活動相關精神和目標傳達到學生心中,倡導學生遠離網絡、親近操場。
2.4監督與考核機制
要實現“三走”活動的長效機制,建立監督與考核機制至關重要。要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健全監督與考核機制,各高校學生會、校團委等部門需組建監督與考核小組,實行周周查、月月查、學期考核與評價的督查機制。要對高校“三走”活動實施的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調節和改進,建立系統化的反饋、評價制度,對執行不力、違紀、失當行為進行責任追究和懲罰[6],以促使“三走”活動形成長期有效的運行機制。
2.5激勵與創新機制
激勵與創新機制是“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助推器,也是活動能否長期舉行的關鍵因素。好的激勵政策能使學生與教師積極參與,對“三走”活動起到積極作用。各高等學校可根據自身條件與資金狀況,不僅要有對學生的激勵,也要有對組織者、教師的激勵和獎勵,使他們更主動參與、組織課外體育鍛煉。同時,需要創新機制,要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學生的要求,不斷加以改進和完善,以確保機制更具實踐性、操作性、可行性、系統性。激勵與創新機制是長效機制本身發展的客觀要求,重在思想和觀念的轉變,需要有超前的想法、點子,也要有開拓的勇氣和毅力。
3普通高校構建“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途徑
3.1建立機構、加強監督,發揮職能部門的作用
組織機構的建設完善是活動得以正常舉辦并良好延續的必要條件。學校要建立健全組織領導機制,進一步形成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的管理格局。要明確第一責任人,并且以學生會、團總支等相關部門為基礎形成工作組織領導機構,加強對活動的管理與監督,定期進行評審、考核和表彰。開展“三走”活動不只是教育系統的事,也應充分發揮黨團系統、體育行政部門的作用。體育部門擁有專用于青少年體育發展的專項資金,可以從體育彩票公益基金里下撥“三走”活動費用;共青團組織擁有舉辦活動的人力資源,可以發揮其作用為活動的開展提供服務,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鍛煉,從而加快“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構建。普通高校“三走”活動長效機制機構與職能見圖1。在對廣州中醫藥大學進行實地調研時發現,該校整合了校內各個部門的資源,建立了“三走”專門組織機構,并舉辦了多項特色體育活動。如2014年舉辦的武術節,該活動具有持續時間長、涉及領域廣、參與人數多的特點,據統計共吸引了6 000多名學生參與。通過廣場活動—武術比賽—武演晚會為主體的模式,武術節成為了該校園文化建設的品牌活動之一,既豐富了校園文化生活,也令大學生們體驗了體育的樂趣和魅力。
圖1普通高校“三走”活動長效機制機構與職能
3.2建立健全組織與制度體系,明確責任、落實到位
組織制度與活動開展的物資基礎是“三走”活動以及其他任何活動得以成功開展的保障。普通高校“三走”活動長效機制的構建重在責任的明確和工作的落實。學生會、校團委等部門組成聯動的運行機制,并發動學生干部、班主任及相關教師積極參與,層層建立責任制,把各項工作落到實處。一是提供好活動所需的物資保障,創新學校體育工作經費籌備方式。除依賴政府、體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撥款以外,還可利用社會公益贊助、企業贊助和校企共建等多渠道方式籌備資金,完善和創建學校體育硬件設施,為“三走”活動提供完善的活動場所與充足的活動組織經費;二是完善組織管理,監督評價機制。“三走”活動應由專門的組織部門負責,由校團委、體育部牽頭,聯合學校其他院系體育部門組成領導小組,負責活動的組織、策劃、開展與管理工作。學校相關部門要切實強化組織領導,對活動全過程實行監督、管理、檢查、制約和評價,形成系列反饋和責任追究。相關負責人、部門應經過詳細的校內調查、會議談論,征詢各方意見及建議,制定、完善活動方針與穩定制度。三是建立安全防護體系。對原有的相關體育制度加以創新,建立相關防護體系。如配備校醫、運動醫學、體育康復師等保障性配置,給活動提供安全保障,讓確保學生的運動的安全性,防止傷害事故的發生,且便于及時處理安全事故。廣東培正學院作為全國十所“三走”試點高校之一(唯一一所民辦高校),建立了“三走”相關制度體系,積極、及時地對本校的試點工作進行了總結,并合理安排了下一階段“三走”活動的工作思路及計劃。該校高度重視學生的體質健康,學校領導、老師也經常參與其中,像“攜手小綠,環游校園”活動,學校領導與各學生代表通過騎行方式來參與活動,環校公益騎行寓意 “三走”活動如滾動的車輪,運動不息,精彩不停。
3.3科學管理、精心設計,豐富活動的組織形式
課外體育活動具有自愿、自主、自覺的特點,學生有較大的自由度,所以要做好課外體育活動工作計劃,以保證課外體育活動科學、有序地開展,同時也能有針性地增強學生體質[7]。在體育活動設計和管理上應下功夫、動腦筋、想辦法,根據學生特點、專業優勢、體育傳統和地域特色,創造性地規劃、統籌、組織和管理好活動。目前,廣東省高校“三走”活動主要是圍繞著校內開展,與校外體育活動的聯系不多,難以保證“三走”的實施效果。因此,可以建立多元化、合作化的新模式,改變傳統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和方式參與到課外體育鍛煉中去,并逐步改善學生的體質狀況,以達到“三走”活動實施的預期效果。中山大學這方面做得很好,該校作為全國首批10所試點高校之一,結合了校園文化特色和南方氣候特征,推出“公益+運動、醫學+運動、創業+運動”的“4+1”模式,開展了“熒光夜跑、水上運動”等體育活動,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反響頗佳。其關鍵之處有幾點:一是注重活動形式的豐富性。應該多參考引用傳統與現代的優秀體育活動形式,將富含趣味、利于養生的校外活動引入校內,如黎族的跳竹竿、打花棍、錢鈴雙刀、射箭,苗族的射弩、竹鉤飛蕩,瑤族的上刀梯、爬山比賽、獨木行舟,壯族的搶花炮、追天燈等。活動形式豐富了才能吸引更多的人參與進來,進而從更多方面起到增強學生體質的目的。二是注重活動的針對性。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不同愛好、不同年齡的人對于活動方式有著不同的看法與要求,所以活動的組織不能死板,應具有靈活性,在不同時間可以針對不同的人群組織相應投入到自己喜歡的活動當中。三是注重活動形式與內涵的結合。很多體育活動只具有競技性,缺乏體育文化內涵,因此,應積極發掘體育活動的精神價值,有了好的文化氛圍,活動的結果自然就會更令人滿意。
3.4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提高認識、轉變觀念
“三走”活動是在2014年1月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全國學聯提出的新鮮詞和新生事物,屬于課外體育活動范疇,有很多學生對該活動還是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學生認為“三走”就是跑步。因此,對活動的相關問題進行宣傳和引導就顯得尤為重要。宣傳途徑與宣傳內容的組織是關鍵,一是宣傳途徑上應多元化,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較多接觸到的機構、媒體進行宣傳。二是組織好宣傳內容,好的宣傳稿或宣傳海報更容易引起人們的共鳴。學校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以講座、廣播等形式廣泛宣傳新的體育理念和健康理念,加大對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宣傳力度,營造良好的輿論導向和濃厚的鍛煉氛圍,提高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和積極性。揭陽職業技術學院是“三走”活動舉辦得比較出色的高職院校之一,該校一貫重視全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體質狀況,以宣傳為先導,以活動為平臺,以健康為宗旨,抓住學生的運動心理特點及規律,舉辦了各種深受學生喜愛的體育活動,從而激勵學生積極投身“三走”活動和全民健身活動。揭陽職業技術學院在2015年4月至5月舉辦的“陽光晨跑,免費送早餐券活動”“紫峰杯”籃球聯賽持續時間長,具有延續性,據統計該活動共有3 000多名學生參與。該活動成為推動全民健身和“三走”活動的重要舉措,營造了濃厚的全校運動氛圍。
3.5提供支持、開拓創新,強化體育課程的改革
體育教育制度的改革與創新是高校體育事業發展的必經之路。只有體育課程不斷改革與創新,“三走”活動才能更長久、深刻地發揮其價值。把“三走”活動融入到更完整的體育課程范圍中,是“三走”活動長期發展的方向。要改善體育基礎設施,給學生提供良好的運動環境,滿足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需求,同時也要加強師資力量的建設。強大師資力量是構建該活動長效機制的組織保障,體育教師要科學安排活動內容,對體育課程進行合理的改革,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如在體育課中滲透“三走”內容,形成“體育課+三走”模式,等引導學生往“三走”方向“跑”。梅州嘉應學院在體育活動的創新和改革上就做得很好。梅州素有“足球之鄉”的美譽,足球底蘊深厚,嘉應學院充分利用了“足球之鄉”品牌的優勢,結合“三走”積極整合人才資源,創新搭建科研平臺,深入探索了體育課程改革的路子,形成了“足球課+三走”模式,并且緊緊抓住當前國家發展振興足球的契機,使足球運動成為了嘉應學子課外體育活動中必不可少的運動項目。
4結語
開展大學生“三走”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是一項長期性、常規性的工作。構建普通高校開展“三走”活動長效機制更是一項系統、復雜的工程,需要多部門共同合力,全員覆蓋,扎實開展,努力做到“活動不落幕,三走不止步”。各高校要立足長遠,制定保障措施,以抓廣、抓長、抓實、抓響為導向,切實在提高大學生的體質狀況和健康素質等方面下功夫。同時,要把“三走”活動融入至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中去,不斷提高青年大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體育健身運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儲備青春能量。
[參考文獻]
[1] 共青團中央,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關于開展大學生“走下網絡、走出宿舍、走向操場”主題群眾性課外體育鍛煉活動的通知[EB/OL].(2015-03-03)[2015-10-16].http://tw.gzbjc.edu.cn/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
eeid=2023&wbnewsid=2062.
[2]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0:1250.
[3] 新華網.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EB/OL].(2013-11-12)[2015-10-16].http://finance.ifeng.com/a/20131115/11093995_0.shtml.
[4] 高凱.普通高校構建陽光體育運動長效機制的研究[J].北京印刷學院學報,2015,23(1):80-82.
[5] 潘紹偉,于可紅.學校體育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65.
[6] 趙子建.陽光體育長效運行機制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12(5):96-97.
[7] 劉海元.學校體育教程[M]. 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1:181.
[8] 于紅民,梁峰.“陽光體育運動”背景下的大學生體育社團建設[J].廣東石油化工學院學報,2011(6):79-82.
(責任編輯:梁曉道)
Research on Long-effect Mechanism for Activities of “San zou”——Taking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Guangdong Province as Examples
ZHENG Cheng1, HU Hongdong2
(1.The Department of A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Jieya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Jieyang 522000, China;2.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part of ordinar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Guangdong Province, 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study, expert interview, logical analysis, and field investigation to make a research on the meaning, content, significance and the main factors to build a long-term system of the mass physical exercise whose theme is “Off Line, Out of the Dormitory, To the Playground”(Briefly as “San zou”).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effective methods of building a long-effect system of “San zou” activities are as follows: To establish and strength the system, enrich the form of activities, create a good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s, and strengthen the reform of physical education.
Key words:After-class physical “San zou” exercise;Activities;Long-effect system; Regula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Guangdong
收稿日期:2015-11-29;修回日期:2016-01-15
基金項目:2014—2015年度廣東省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立項課題(2014WT069)
作者簡介:鄭騁(1982—),男,廣東揭陽人,碩士,講師,主要從事體育人文社會學研究。
中圖分類號:G807.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562(2016)02-006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