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是書香能致遠”
——寫在“世界讀書日”全球落地推廣二十周年之際
●徐雁(南京大學南京210093)
2016年4月23日,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設立的“世界圖書與版權日”(在中國簡稱為“世界讀書日”),在全球落地推廣二十周年的紀念日。
1995年秋,國際出版商協會第二十五屆全球大會上有代表提出了設立有關“世界圖書日”的文化創意議案,隨后由西班牙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交了申請書。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俄羅斯方面提議須加入“版權”的內涵。因此,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發布了4月23日為“世界圖書與版權日”的決議。其主旨為:“希望散居在全球各地的人們,無論你是年老還是年輕,無論你是貧窮還是富有,無論你是患病還是健康,都能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都能尊重和感謝為人類文明作出巨大貢獻的文學、文化、科學思想大師們,都能保護知識產權。”
那么,為什么這一創議案是由西班牙政府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提交呢?這是因為其靈感首先是由西班牙國家的代表提出的,其依據來自于西班牙加泰羅尼亞地區的一個民間節日——“圣喬治節”。在那里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個勇士只身斗惡龍,將遇難中的公主解救了出來,他獲得了公主饋贈的一卷書,因為其中蘊含著知識和力量。而這一天,正是4月23日。后來在民間逐漸演變成為一個區域性的“圣喬治節”,當地居民每逢此日即有互贈圖書和玫瑰花給親友的習俗。
同時,4月23日正巧還是小說《堂吉訶德》的作者、文藝復興時期的西班牙文豪塞萬提斯·薩維德拉(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1547年9月29日~1616年4月23日)在馬德里的逝世日,也是英國文豪、戲劇家威廉·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年4月23日~1616年4月23日)出生和去世的紀念日,而“4月23日”還是《洛麗塔》的作者、美國作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Vladimirovich Nabokov,1899年4月23日~1977年7月2日)及法國作家莫里斯·德魯昂(Maurice Druon,1918年4月23日~2009年4月14日)、冰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哈爾多·基里揚·拉克斯內斯(Halldó Kiljan Laxness,1902年4月23日~1998年2月8日)等多位文學家的生日,所以選定“4月23日”,還具有前仆后繼、繼往開來的世界性人文寓意。
“世界圖書與版權日”設立以后,中國內地的有識之士即予悅納接受,并積極呼應其理念召喚,勉勵開展旨在倡導讀書風氣、推廣閱讀情意的種種活動。
2004年4月23日,由中央九部委“知識工程”領導小組委托中國圖書館學會開展的“全民閱讀”徽標征集活動揭曉,來自福建晉江市郵政廣告公司的高華崗先生的設計方案勝出,他所創意設計的“全民閱讀”徽標圖案強調了閱讀動作,用“人”持“書”而讀的形體結合圖形,動感地體現了“打開書本,照亮未來”的深刻寓意。漢字“全民閱讀”為書法行書,體現中國文字之精髓。藍色代表智慧、思維,象征閱讀帶給我們知識和力量。專家評價該圖形簡潔易懂,手法新穎,適合推廣應用。
值得關注的是,“世界讀書日”的理念在我國全民閱讀推廣的具體實踐中,逐漸走上了不斷“中國化”的道路。如朱永新先生等不斷建言呼吁,應將9月28日的“孔夫子誕生日”作為我國的“全民閱讀日”;再如于2015年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上線的歌曲《家貧子讀書》,取自福建民間廣為流傳的家訓“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之義演繹而成,由中共莆田市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唐炳椿先生作詞、青年作曲家李菲作曲。中國寫作學會閱讀學專業委員會(習稱“中國閱讀學研究會”,China Reading Association,簡稱CRA)1991年5月成立于重慶師范學院。該團體是專門從事中外閱讀基礎理論研究、教學實踐,以及促進國民閱讀活動的群眾性學術組織,系1955年1月1日成立的“國際閱讀協會”的團體會員,現有分布在中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注冊會員千余名。知名學者張志公、董味甘、曾祥芹、徐雁等先后擔任會長。現任名譽會長的閱讀學專家曾祥芹教授提出的“漢文閱讀學”的學術體系,日漸被學術界所認同。時任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的鄔書林先生在《全民閱讀推廣手冊》(徐雁主編,海天出版社2013年版)的序言中指出:“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深入研究閱讀學,尤其是‘漢文閱讀學’的學科特點和學術規律,為全民閱讀提供科學依據和理論指導。”
自2010年春起始,由中國閱讀學研究會現任會長徐雁教授創意策劃,并聯合有關單位共同主辦的年度多專題的“華夏閱讀論壇”先后在江蘇、浙江、河南、廣東、河北、云南、深圳等地陸續舉辦,至今已持續舉行十余場次,受到業內外人士的好評和歡迎。由該研究會專家學者陸續著述出版的《閱讀學新論》、《漢文閱讀學研究》、《全民閱讀推廣手冊》,及《閱讀,與經典同行》、《閱讀的人文與人文的閱讀》、《域外好書譚》等,對閱讀是什么、為什么閱讀、公民須具備哪些閱讀能力、讀什么書、怎樣閱讀等一系列學術問題,提出了前瞻性觀點;學會倡導的“撒播讀書種子,提高閱讀能力,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等人文理念愈來愈深入人心,學會組織的“華夏書香校園”培植、孵化活動受到了有關院校的歡迎和支持。
2006年4月23日,由王余光教授擔任主任的中國圖書館學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成立會在東莞圖書館召開。來自圖書館界、教育界、書刊出版界及媒體等有關行業的86名人士成為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委員。2007年4月6日,在中山大學隆重舉行了以“數字時代的閱讀”為主題的首屆“全民閱讀論壇”,隨后每年一屆,持續至今。2007年4月23日,即第十一個“世界讀書日”之際,由中國圖書館學會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中國寫作學會閱讀學專業委員會、福建省閱讀學會共同主辦的“世界讀書日在廈門:多元媒體時代的閱讀問題”研討會,在福建廈門市文聯禮堂召開,來自海峽兩岸的60余位代表,圍繞著閱讀的諸多熱點話題獻計獻策。
2015年12月,一套6種的“閱讀推廣人系列教材”——《圖書館閱讀推廣基礎工作》、《圖書館閱讀推廣基礎理論》、《圖書館經典閱讀推廣》、《圖書館時尚閱讀推廣》、《圖書館數字閱讀推廣》、《圖書館兒童閱讀推廣》,在北京朝華出版社問世,預示著由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引領的閱讀推廣活動,將朝著圖書館閱讀推廣人才的崗位培訓、業務進修和知識素養提升方向前進。
據悉,在2016年4月23日前夕,作為向“世界讀書日”全球落地推廣二十周年獻禮的《中國閱讀大辭典》(王余光、徐雁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精裝出版)將精彩問世。該工具書以“人生唯有讀書好,最是書香能致遠”立意,旨在回答為何讀、讀什么、怎樣讀、啥時讀、在哪里讀等一系列在學習求知過程中具有現實挑戰性的問題。編寫者圍繞“悅讀、好學、明理、求知”及“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等閱讀文化學理念,把內容分為七篇,依次是:《兒童閱讀與書香家庭》、《藏書名家與書人事跡》、《讀書方法與閱讀理論》、《文獻知識與讀書珍聞》、《讀書門徑與讀物推廣資源》、《社會組織與閱讀推廣案例》、《數字化讀物與新媒體閱讀》,附錄有《讀書之樂》、《讀書,歷久彌新的話題》、《北京新閱讀研究所主編的中國小學生基礎閱讀書目》、《南京大學悅讀經典計劃讀物(2015年版)》等若干重要書香資訊。全書主題鮮明,板塊清晰,知識性強,是一部“促進全民閱讀,建設書香社會”的重要工具之書。
大抵自2005年7月19日在廣西桂林召開的中國圖書館學會第七次全體代表大會上,中國圖書館學會的理事們決定設立“科普與閱讀指導委員會”,到第八次全體代表大會上被易名為“閱讀推廣委員會”,中國圖書館界的閱讀推廣工作走過了任重道遠的十年。為了客觀地回顧過去,理性地檢視當下,科學地前瞻未來,《高校圖書館工作》特辟專欄,約請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主任吳晞、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之閱讀與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張懷濤、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之圖書館與社會閱讀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敬卿、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之圖書評論專業委員會委員陳亮、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會刊《今日閱讀》執行編輯陸秀萍等,分別就全民閱讀推廣以及校園閱讀推廣等話題發表意見,以激發大家參與的熱情,并形成新的共識和新的合力。
(宋小華編發)
[收稿日期]2015-12-30
[作者簡介]徐雁,教授,中國閱讀學研究會會長,現在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工作。
【閱讀推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