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代川 (上海大學 上海 200444)
?
論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價值*
●倪代川(上海大學上海200444)
[摘要]公共性是現代大學圖書館的重要屬性之一,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文章立足于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圍繞大學圖書館轉型與創新,從弘揚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促進館藏資源社會共享、守護現代大學精神、推動社會公共性成長四個方面系統闡釋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價值。參考文獻24。
[關鍵詞]公共性大學圖書館價值
公共性不僅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且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著直接的影響,大學圖書館公共性是指大學圖書館在其所處的空間場域中以自身擁有與共享的信息資源為基礎,以滿足用戶對大學圖書館的利用需求為導向,以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為核心理念,不斷完善自身內部管理與文化氛圍,在面向用戶提供多樣化服務及多元互動參與過程中所體現的一種社會屬性,它是在大學圖書館管理與服務實踐中體現出的一種價值追求。公共性作為現代大學圖書館的重要屬性,其價值突出表現在保障現代圖書館權利、促進館藏資源社會共享、守護現代大學精神以及推動社會公共性成長等四方面。
1保障現代圖書館權利
圖書館權利研究已經成為國內外圖書館學界關注的熱點之一。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與國際圖書館協會(IFLA)聯合頒布《公共圖書館宣言》,明確指出“公共圖書館是地區的信息中心,它向用戶迅速提供各種知識和信息。公共圖書館應不分年齡、種族、性別、宗教、國籍、語言或社會地位, 向所有的人提供平等的服務”[1];美國圖書館協會認為,自由交流對于一個自由社會和一種創造性的文化至關重要,在信息和思想的開放和自由獲取過程中,圖書館必將發揮核心作用[2];2008年,中國圖書館學會發布《圖書館服務宣言》,明確指出“現代圖書館秉承對全社會開放的理念,承擔實現和保障公民文化權利、縮小社會信息鴻溝的使命”,要求“圖書館向讀者提供平等服務。各級各類圖書館共同構成圖書館體系,保障全體社會成員普遍均等地享有圖書館服務”,“并確立了對社會普遍開放、平等服務、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3]。在學術界,以程煥文與范并思等為代表的圖書館權利研究既全面總結了圖書館權利精神的傳統,也科學闡釋了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的發展,為圖書館權利精神的弘揚和傳承奠定了堅實的學術基礎和專業認同,“尊重和保障民眾的圖書館權利,公平、平等、免費的圖書館服務理念迅速成為我國圖書館事業發展的潮流”[4],推動著我國圖書館事業的發展與壯大。
公共性作為現代大學圖書館的基本屬性,它不僅與社會公共性保持內在的協調,而且是圖書館公共性理念在大學圖書館領域的延伸,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不僅踐行了大學公共性的精神,而且為大學圖書館自身的轉型發展拓展了空間,為大學圖書館功能效益的最大化實現提供了契機。同時,通過對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的揭示與分析,它與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內涵一致,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強調:“近現代圖書館,特別是公共圖書館,是保障和維護民眾圖書館權利的制度安排,保障和維護民眾利用圖書館的平等和自由權利,是圖書館的神圣使命和圖書館從業人員的天職”[5];而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內涵則強調大學圖書館憑借自身資源基礎,以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為核心理念,不斷滿足用戶的圖書館利用需求,并集中體現為自由開放的公共空間、公平公正的服務理念、公益共享的價值追求、多元包容的文化自覺等諸方面,它是大學圖書館在其運行過程中體現出的一種價值訴求。顯然,通過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構建,它所追求的目標與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不僅沒有沖突,而且在核心理念上基本一致,均要通過圖書館的制度安排為用戶自由平等地利用圖書館提供制度保障,使圖書館兌現承諾向社會上所有人提供服務,成為“維護社會信息公平,并為弱勢群體提供信息援助的一種社會制度”[6],從而實現信息自由與公平,消除信息鴻溝。為此,筆者以為,大學圖書館公共性不僅能夠有效地推動大學圖書館事業的科學發展,而且在客觀上達到了踐行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為用戶平等自由利用圖書館提供了保障,能夠有效推動現代圖書館權利精神所追求的終極目標的實現,即“每一位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圖書館服務的權利”[7],實現美國圖書館學者邁克爾.戈曼(Michael Gorman)所期待的“歸根結底,圖書館堅持著啟蒙和理性的觀念,即人類通過獲取知識和信息取得進步,而且這條路不應該設置任何障礙”[8]。
2促進館藏資源社會共享
公共資源是用于公共服務的物質財產與非物質財產,具有非私人性與非商品性的特點,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可以實現、提升大學的公共性[9]。程煥文認為,“圖書館之所以成其為圖書館,之所以在信息資源與信息服務無處不在、無時不在的時代,仍然能夠生機勃勃,不被谷歌等取代,并且日益發展壯大,其關鍵在于圖書館擁有互聯網無法替代的獨特學術資源、文化資源、空間資源和社會資源”[10];范并思認為,“現代圖書館理念表明,社會公共資源投放圖書館領域的目的是服務社會公眾,不論社會管理者或圖書館從業人員有多少理由,就法理而言,它們都不能成為少數人的特權,而必須得到公平利用,成為社會公眾的可用資源”[11]。大學圖書館資源本質上也是一種公共資源,它包含以文字、數據等形態呈現的公共信息資源、以空間形態呈現的公共空間資源,以物質實體形態呈現的圖書館公共設備資源等。隨著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學圖書館憑借自身擁有的這些信息資源、空間資源、設備資源以及人力資源等,有能力為社會提供高質量的圖書館服務,充分實現大學圖書館資源的社會共享,更好地發揮大學圖書館的資源價值,有效滿足社會對大學圖書館資源的利用需求。
目前,國內外大學圖書館有關社會服務案例較為豐富,不僅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成功實踐了有益嘗試,這既是大學圖書館面對社會發展的自然選擇,也是大學圖書館依賴自身資源開展公共性實踐拓展的重要路徑。大學圖書館應當以自身蘊藏的豐富文獻資源為基礎,在確保為本校師生提供圖書館服務保障的基礎上不斷拓展其社會服務空間,創新社會服務方式,這不僅是高等教育公共性使然,也是現代信息資源共享理念的基本要求,這與日本學者今田高俊所主張的通過兼顧“私利”而實現“拓展新的公共性空間”[12],確保絕大數人參與的公共空間的形成與構建精神一致。吳建中認為,“圖書館不僅要利用自己的信息優勢參與社會的各項文化活動,而且還要通過大眾參與來發展和完善自身的服務體系”[13],大學圖書館應當充分利用自身的資源條件,依靠所在大學官方的支持,在確保本校師生利益不受損的基礎上,積極拓展社會服務,為社會機構、個人等校外用戶提供大學圖書館服務,進一步拓展館藏資源服務空間,滿足校外用戶對大學圖書館館藏資源、空間資源、人力資源以及文化資源等各類資源利用需求。這不僅是現代大學圖書館公共性實踐拓展的重要路徑選擇,也是彰顯大學圖書館的公共性價值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大學圖書館在社會服務實踐中不斷完善自身的社會價值,主動擔當大學圖書館的社會責任,促進大學圖書館資源的社會共享。
3守護現代大學精神
大學精神是大學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約束大學行為的價值和規范體系,以及體現這種價值和規范體系的獨特氣質,其基本內容包括自由精神、人文精神、科學精神、批判精神、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等方面[14]。隨著我國高等教育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快速發展與中國當代社會的轉型加速,大學精神已經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關于大學精神的內涵以及學界的語義學討論,筆者在此無意贅述。筆者贊同學者陶東風對大學精神的解讀,他認為,“大學精神是一種普世主義文化”,這首先源于大學秉持的是普世價值而不是特殊價值,它追求的是全人類的普遍利益而不是特定群體的特殊利益,它為全社會服務而不是為特定人群服務;其次,源于大學超越了不同專業和學科,主要傳授的是普遍知識,培養的是有教養的公民,是具有明達理性,言談優雅、舉止得體的“紳士”,而不是目光短淺、惟利是圖的功利主義者和投機分子[15]。就大學精神的內涵而言,大學精神的本質與學術精神內涵基本一致,誠如陳來先生所言“把大學作為自由思想的園地,把獨立精神、自由思想作為大學精神,也是近年來社會文化的共識”,這與陳寅恪先生一生所堅持的大學學術精神別無二致,即“我認為研究學術,最主要的是要具有自由的意志和獨立的精神”[16]。
圖書館是大學師生學術共同體學術活動最為頻繁的公共場所,為大學師生的教學、科研、學習、創造等提供學術資源支持與保障,是現代大學師生的精神家園,也是現代大學精神彰顯的重要領地。圖書館對于大學的價值,美國學者哈特(James D. Hart)認為的“大學不可能偉大,除非這所大學有一個偉大的圖書館”[17],這一表述清晰表達出“一個大學如果沒有一流的圖書館,那么就不可能成為一流的大學”的深刻內涵[18],反映大學圖書館在現代大學組織體系中的重要位置與價值,體現出林語堂先生筆下的“這個世界,衛德諾圖書館就是哈佛,哈佛也就是衛德諾圖書館”的圖書館情緒[19]。大學圖書館不僅承擔著傳統的服務于師生教學、科研以及社會服務的基本功能,而且在大學文化精神層面承擔著更高層次的文化功能,如維護學術精神、弘揚民族文化、傳承人類文明、推動文化交流、促進文化創新等。筆者以為,大學圖書館這一文化功能的內涵及其實踐不僅是現代大學發展的內在驅動,更是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內涵體現。現代大學圖書館在弘揚與踐行自身的公共性價值的過程中,通過推動大學圖書館公共空間的營造,為大學圖書館作為信息交流與知識共享空間價值的實現等創造條件,使大學圖書館公共空間更具文化性、包容性、互動性和學術性,使之成為大學校園文化公共空間的重要載體,成為大學讀書學習場所的不二選擇,成為大學文化精神傳承的理想場所,成為現代學術精神的堅守陣地,使之真正成為原中山大學校長黃達人先生在中山大學圖書館80周年館慶暨新館開館典禮上的講話時描述的大學圖書館理想:“圖書館是大學的地標,它是大學的象征,它是大學精神的重要守護者。”[20]
4推動社會公共性成長
社會公共性是隨人類社會產生而產生的,公共性一定是存在于公共空間之中的,它離不開個人的私,它的實現也離不開國家與政治的公[21]。現代社會中,公共性已經成為人類活動最重要的屬性和要求,關系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社會與國家、人與自然之間關系,對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直接影響,有利于引導人類社會走向公平、公正、合理的狀態,實現人的全面而自由發展[22]。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活在市場化、現代化的過程中被重構,物質利益、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的多元化格局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個體之間的差異,群體之間的分歧,個人、群體與國家、社會之間矛盾和沖突日益凸顯,尋求世界范圍內的差異性共在,實現一國范圍內的和諧社會生活已經成為當代中國最為現實的問題,公共性則是這一時代問題的核心[23]。公共性研究在當下極為普遍,特別是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當下,媒體及媒體人乃至諸多公共知識分子們均對公共性給予了足夠的關注,紛紛圍繞公共政策、公共服務、公共文化等社會公共問題進行公開討論時弊,不僅推動社會公共性的發展,而且促進了人們對從不同學科視角研究分析社會性問題,有效拓展了公共性的學術研究空間。
公共性不僅是現代社會的基本特征,而且是當下亟需關注的社會問題,“縱觀現代以來人類社會的發展,公共性是激發公眾參與意識、培育‘公平正義’社會價值、提升社會自我協調和管理能力的基礎所在”[24]。大學圖書館公共性既是對大學圖書館社會屬性的時代性反映,也是社會公共性在大學圖書館機構中的具體表現,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程度不僅關系到大學圖書館自身的成長與發展,而且對社會公共性的成熟與完善具有直接的影響,通過對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弘揚和培育,使得大學圖書館在實際運行過程中自覺踐行自由、平等、公正、公益、共享、包容等現代圖書館理念,維護大學圖書館權利,促進大學圖書館功能的實現及其社會拓展,實現大學圖書館與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和諧發展,有利于培育用戶的公共參與意識。為此,在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踐中,通過館員與用戶之間建立有效的公共性互動,推動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的實現及其發展,這既是現代大學圖書館自身轉型與創新的根本要求,也在客觀上適應了社會公共性環境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推動社會公共性的成長,豐富社會公共性的內涵。
參考文獻
[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圖書館協會.公共圖書館宣言[J].圖書館學刊,1996(6):41,45.
[2]Steve Haber. The Changing Role of Libraries in the Digital Age. [EB/OL].http://www.huffingtonpost.com/steve-haber/the-changing-role-of-libr_b_803722.html.[2014-11-15].
[3]中國圖書館學會.圖書館服務宣言[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8(6):5.
[4][5]程煥文,等.圖書館權利研究[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1:1,389.
[6]劉慈恒,陳潔.關于圖書館權利的一點認識[J].圖書館雜志,2005(8):3-5,43.
[7]范并思.圖書館資源公平利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99.
[8]塔季揚娜·埃斯克特蘭德選編,李愷譯.圖書館名言集[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3:126.
[9]胡莉芳.大學公共性的實現在于公共資源的優化配置[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26-29.
[10]程煥文.圖書館在變,圖書館的價值沒變——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開幕詞[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78019f0102e02w.html.[2014-08-14].
[11]范并思.圖書館資源公平利用[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1:3.
[12]今田高俊,朱偉玨.拓展新的公共性空間[J].社會科學,2007(12):71-77.
[13]吳建中.公共圖書館發展戰略思考[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4.
[14]劉保存.何謂大學的精神[J]高教探索,2001(3):13-15.
[15]陶東風.新生入學第一課:什么是“大學精神”[EB/OL].http://www.aisixiang.com/data/69152.html.[2014-08-20].
[16]陳來.略論“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與大學精神[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38-41.
[17]金旭東.21世紀美國大學圖書館運作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1.
[18][19]程煥文.大學的精神與高校圖書館的使命[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d21e9653f01dc281e53af0cf. html.[2014-11-04].
[20]黃達人.圖書館是大學精神的守護者——在中山大學圖書館80周年館慶暨新館開館典禮上的講話[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5(1):2,7.
[21]單連成..城市社會公共性構筑研究-以中日社區居民自治為視角[D].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
[22]郭湛.社會公共性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
[23]鄧莉.公共性問題:研究現狀與路徑選擇[J.]哲學動態,2010(7):35-41.
[24]李友梅.構建社會建設的“共識”和“公共性”[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3-06-14(A08).
(宋小華編發)
On the Value of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Ni Daichuan
(Shanghai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44,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attribute of the modern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has a bright character of ages.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publicity and focusing o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on of academic library, this article developed the value of publicity on four grounds such as promoting the spirit of modern library right, promoting the social sharing of collection resources, guarding the spirit of the modern university and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publicity. 24 refs.
KeywordsPublicity. Academic library. Value.
[收稿日期]2015-05-06
[作者簡介]倪代川,副研究館員,現在上海大學圖書館工作。
[中圖法分類號]G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7845(2016)01-0033-04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場域.文化.公共空間:大學圖書館公共性研究》(12YJC870020)研究成果之一。
【理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