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丁 樂
(1.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陜西漢中 723000;2.中國農工民主黨漢中市委員會,陜西漢中 723000)
?
西北地區“農二代”生存困境與對策
劉 鵬1, 丁 樂2
(1.陜西理工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陜西漢中 723000;2.中國農工民主黨漢中市委員會,陜西漢中 723000)
基于西北地區“農二代”在普通高等教育后存在更為嚴重的就業困難、職業技術教育整體來說并不完善、進城打工容易成為在城市生存卻又融不進城市生活的“邊緣人”、回鄉務農和創業面臨諸多障礙、“賣地換錢”帶來巨大隱患的生存困境,建議政府從工作素質、投資幫扶、普法教育、農村政策、民生問題等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加大投入、政策支持、教育引導的舉措幫助普通“農二代”擺脫生存困境。
農二代;生存困境;對策;建議;西北地區
20世紀我國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以及80年代以來大規模的人口流動,產生了兩代“農民工”,第二代農民工是第一代農民工的子女,多生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該文主要將20世紀80年代以后出生的、登記為農村戶籍,而在城鎮就業的人群稱為“農二代”。當前,我國經濟增長由高速發展轉入穩定增長時期,缺少家庭財力、物力、權力、勢力支持的廣大西北地區的普通“農二代”在就業危機日趨嚴重的今天面臨著巨大的生存困境,接受教育、外出打工、回鄉務農都面臨一定困難,發展前景不容樂觀。研究當前西北地區普通“農二代”的生存困境,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對策建議,對解決“農二代”的生存危機、穩定社會環境及推動社會和諧都有著實際意義。
1.1接受教育普通“農二代”的出路之一——上大學。伴隨著始自1999年的中國大學擴招潮,如今大學已由精英教育轉變為普及性教育,上大學對普通家庭來說也成為較為容易的事情。再加上各級高校在國家支持下紛紛出臺針對貧困學生的獎學金、助學金、助學貸款等政策,普通農民家庭雖然負擔較重但也可勉強承受。“與第一代農民工相比,‘農二代’受教育程度較高,追求體面就業,傾向進入大中城市并期望融入城市社會,與城市同齡人具有趨同的價值觀和個人發展訴求”[1]。上大學已經成為普通“農二代”較常見的出路,但是現今社會大學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2015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達到749萬人,就業壓力持續加大,很多大學生畢業即面臨失業。再加上缺少經濟、社會關系、信息的支持,“農二代”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率更低,“不上大學將來窮,上了大學立刻窮”的現象在普通“農二代”身上更加明顯。
“上了大學也找不到工作”的潛臺詞是“不上大學就更沒有工作”,參加高等教育畢竟為普通“農二代”提供了一個邁向高層次的平臺。為了提升管理層次與教師素質,國家規定公務員考試與招教考試都有相應的學歷要求。高考、公務員考試、招教考試等各種選拔人才的考試也為“農二代”“貧二代”“平二代”提供了一個與“富二代” “官二代”同臺競技的機會,而不上大學則會永遠失去該機會,為解決“生存危機”提供了更多選擇,已有大批普通“農二代”通過上大學后加入公務員和教師隊伍解決了生存問題。
基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擇業困境,面對普通高等教育面臨的擇業困難,職業技術教育可以成為一條折中道路。自國家大力提倡職業技術教育以來,公辦、民辦技術類院校發展迅速,招生規模也一再擴大。因此,普通“農二代”在選擇學校時可以多考慮職業院校,在獲得中專、大專及以上文憑時掌握一門應用型技術,在找工作時可以憑借技術優勢化解就業危機。如2015年陜西省漢中職業技術學院三年制高職(專科)新生人數達到2 850人,大批本地普通“農二代”都主動選擇了職業教育,為未來發展選擇了適合的平臺。“新生代農民工”可以通過學習并掌握實用技能謀求生路,而不必像老一代農民工那樣依靠出賣苦力賺錢,這也是“新生代”最突出的特征之一。但是,目前職業教育總體尚處于初期起步階段,還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如“中等職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短程流動,但未能使農二代躍入更高的社會階層,因此職業教育并非促進農二代社會流動的有效渠道,而是扮演了階級再生產的角色”[2],這就要求政府作為主導積極改革職業技術教育,使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真正為“農二代”的發展提供有效的幫助。
1.2外出打工外出打工是老一代普通農民的傳統生存渠道。2012年,國家首次提出了“新生代農民工”的說法。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目前具有高中及以上學歷的農民工占農民工人數的23.8%,30周歲以下的農民工中初中以上文化的占比75.6%,高中文化占比40%左右[3]。由此可知,雖然“新生代農民工”接受教育的比例比起傳統農民工來說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總體來說受教育的程度仍然很低,很多“農二代”只是完成了基本的九年制義務教育。在西北地區眾多的農村里,外出打工似乎成為了一種潮流,雖然工資微薄,但為了生存又不得不為之。伴隨著進城務工、城鎮化擴展和移民搬遷等措施,大批“農二代”自小就在城市或城市邊緣地區生活、成長,但由于經濟地位、社會分層、生活習慣等因素的綜合作用,許多“農二代”成為在城市生存卻又融不進城市生活的“邊緣人”。“農二代”“這一‘無根’的群體,由于戶籍制度、城市人對其排斥、所從事的弱勢職業等原因,缺乏社會認同,逐漸淪為城市邊緣人,回不去農村,也適應不了城市”[4]。該群體中的大多數人一方面缺少老一代農民工吃苦耐勞的精神,既不愿像父輩一樣在工地上超負荷出賣體力獲取報酬,也不愿意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期望找到輕松愉快的工作,出力少、報酬多,受人尊敬;另一方面既沒有出色的學業成績或特殊技能,又缺少家庭的支持,在擇業、購房、買車、戀愛、結婚、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不具備實現理想的基礎和技能,容易在困頓中走上極端的道路。“目前,我國有超過一億的‘農二代’長期居住在城市,從事各種工作,成為當前我國城鎮化建設的主力人群。同時,高發的犯罪率也成為影響社會穩定的不良因素”[5]。
1.3回鄉務農務農原本是農民最根本的生存方式,但當前卻是“農二代”最無奈和最難以實現的道路。盡管有大批遷居城市的“農二代”或“農三代”過著“邊緣人”的生活,但其無論從心理角度還是從生活角度都無法退回到傳統農民以耕種為主的生活狀態中,已經不能適應傳統農村生活,寧愿繼續在城市“邊緣化”下去。因此,現在田間地頭耕種的農民多以老、弱、婦、幼為主,很少有青壯年“農二代”以種地為生。同時,當前農產品普遍成本提高、價格貶值,再加上物價上漲,依靠種地為生的傳統農民壓力太大。盡管國家在大力提倡依靠先進科技進行耕種的“現代化農場”經營模式、大力宣傳“新農村建設”,少數地區也出現了“封山育林”“退耕還林”“養蠶養豬基地”等一系列新農村建設措施,但是與內地山城里的普通農民生活差距仍然較大。同樣,在回鄉創業方面,雖然國家大力鼓勵大學生創業,但是對于普通“農二代”大學生來說,其回鄉創業卻面臨著更多的困難,在用地制約、子女教育、養老醫療、創業資金、創業素質等各個方面都面臨著很多障礙[6]。
除了少數依靠經商或特長技能富裕起來的農民外,近年來很多農戶憑借“賣地”或“征地補償”獲得了高額補償,在房地產經濟、工業經濟、基礎設施建設等經濟產業的沖擊下,農民手中的土地被政府或房地產商等大量征用,“賣地換錢”甚至成為了廣大農村的一種風潮。在征地過程中,除主動賣地外,市政建設的強行征地也成為農民的被迫選擇,如耕地由于高速公路的建設而被征用,數百畝優質水田變成了等級公路。但征地后卻會帶來巨大的隱患:一方面,對國家而言,18億畝的耕地紅線屢屢面臨挑戰,農耕用地面積大幅減少會導致糧食產量銳減。另一方面,農民失去了生存的最后一道保障——土地,生存隱患加大[7]。以前農民進城務工,還可以退回農村種地;現在“新生代農民工”與廣大“農二代”則“前進無門、后退無路”。 以每家農戶3口人計算,最低生活消費為500元/月·人,全家全年消費1.8 萬元,再加上養老、醫療、教育、結婚、進城買房等大筆開支,征地補償款根本維持不了多久。除了極少數善于經營的農戶外,廣大農民對征地補償款坐吃山空,花光之后又無路可退,進城打工又只能僅供溫飽,年輕的“農二代”還可勉強支撐,但是隨著年齡增長,全家的贍養義務將成為其巨大的負擔。
在“新農村建設”的大背景下,面對農村人口城市化的趨向,西北地區普通農村家庭的“農二代”受困于貧富差距帶來的發展窘境及生存危機。雖然相對于曾經的農民,當今“農二代”的生活水平有所提升,可是在大力提倡農村新氣象的今天,西北地區的很多農民仍然掙扎在貧困線上。調研發現,普通“農二代”期望通過以下方式擺脫“一代窮、代代窮”的局面:①提高政府工作人員的工作素質,尤其是提高村一級組織的工作素質,讓其能夠真正做到“在其位、謀其事”,充分調動政府各級相關部門的能動性,使其能夠真正為農業服務,為農民服務;②根據各地的實際情況,加大政府投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引進適合當地環境的經濟型農作物,因地制宜,幫助種地農民擺脫困境;③幫助農民提高法律意識,增強農民的自我保護能力,幫助農民了解如何能夠依法維權而不是通過如堵門、封路等暴力手段維權;④政府的農村政策應當更加明朗化、及時化、便利化,讓農民能夠及時了解國家政策的動態,幫助農民及時自己的權利和義務。
由此可知,普通“農二代”將希望寄托在政府身上,希望政府能從工作素質、投資幫扶、普法教育、農村政策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幫助“農二代”擺脫生存困境。除此之外,農民的民生問題也應是改革的重點,如農合政策、基本農村養老金等改革措施能夠為廣大農民提供各種民生保障,有助于減輕西北地區普通“農二代”沉重的家庭負擔,使其可在年輕力壯之時不被“養兒防老”或看病醫療、教育子女等各類家庭事務壓倒,幫助其將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投入到前程發展方面,在政府的引導下一步步改變貧困的命運,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積極邁進。
“農二代”既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也是城鎮化建設的主力軍。當前,在西北地區廣大農村中成長起來的普通“農二代”普遍被生存所困,缺少家庭支持的“農二代”在普通高等教育方面存在著更為嚴重的就業困難,而職業技術教育整體來說并不完善;進城打工容易成為在城市生存卻又融不進城市生活的“邊緣人”;回家務農和回鄉創業面臨諸多障礙,“賣地換錢”帶來巨大隱患。留守農村的“農二代”面對落后的生產方式和惡劣的生存環境苦不堪言,進城打工的“農二代”游
離在城市的邊緣成為城市游民,正在上學的“農二代”疲于參加招教考試、事業單位考試、公務員考試以增加就業砝碼,對前途非常擔憂。因此,建議各級政府從工作素質、投資幫扶、普法教育、農村政策、民生問題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通過加大投入、政策支持、教育引導幫助普通“農二代”,支持幫扶西北地區普通“農二代”“農三代”擺脫生存困境,促進城鎮化穩定持續發展以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1] 劉洪銀.“農二代”城鎮層級流動對打工收入增長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41(6):44.
[2] 周瀟.從學校到工廠:中等職業教育與農二代的社會流動[J].青年研究,2015(5):22.
[3] 滿倉.農二代,大城市到處都是他們的身影[J].當代工人,2015(20):15.
[4] 魏露露,金佳斌,莊虹.“農二代”的身份認同危機及影響:基于在杭“農二代”的考察[J].才智,2013(13):279.
[5] 余建超.流動人口犯罪問題研究:以務工“農二代”為例[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5(5):131.
[6] 周曉進.“農二代”大學生創業教育研究:基于創業機會理論的視角[J].繼續教育研究,2015(12):28.
[7] 黃彤.我國征地制度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15(27):272-273.
Analysis on the Survival Plight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Farmers” in Northwest China
LIU Peng1, DING Le2
(1.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Shaanxi Sci-tech Universit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2. China Peasants and Workers Democratic Party Committee of Hanzhong City, Hanzhong, Shaanxi 723000)
The most “second generation of farmers” in northwest China have more serious employment difficulties after general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i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t perfect. If going to town to work, they could be outsider who make a living in city but not melt into the city life. And they have to face many obstacles whether farming or starting a business. There are huge risks on land sales. It was suggested the government can reform the aspects of quality, investment assistance, legal education, rural policy, people's livelihood and so on, to help ordinary farmers’ second generation to get rid of the plight of survival through increasing investment, policy support, education and guidance.
Second generation of farmers; Survival dilemma; Countermeasures; Suggestions; Northwest region
2014年陜西省社科基金項目“糧食儲備制度改革與陜西省糧食儲備安全研究”(2014D24)。
劉鵬(1979- ),男,陜西漢中人,講師,碩士,從事美國農業經濟史研究。
2016-05-23
S-9
A
0517-6611(2016)22-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