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崢暉, 賴慶奎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
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探析
劉崢暉, 賴慶奎*
(西南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云南昆明 650224)
近年來,鄉村旅游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賣點,極大地滿足了人們回歸自然的渴望。就云南省的實際情況,經營者在經營開發上應遵循以農為本、突出特色、綜合效益等原則。對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模式進行了劃分:按照地理位置可以分為城鎮周邊型、城鎮邊遠型和景區周邊型;按照經營主體可以分為政府主導型、企業主導型、集體主導型和個體主導型;按照經營項目可以分為休閑娛樂型、民族風情型、參與體驗型、療養康樂型。
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
鄉村旅游的綠色原生態、農事活動的體驗滿足了人們渴望回歸自然以及對體驗旅游原生性的追求,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目前鄉村旅游在國內外沒有一個完全統一的定義。歐洲聯盟(EU)和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認為鄉村旅游應該是發生在鄉村地區,經營規模小、空間開闊和可持續發展的旅游類型[1]。烏恩等則認為,鄉村旅游是在傳統鄉村地區進行,通過自然風光、鄉村生活吸引游客前來游玩,不過多依賴技術資本和專門的接待服務的旅游活動形式[2]。王曉南認為鄉村旅游是農業與旅游業相結合的產物,一般遠離城市,主要的游客人群是城市居民,農業區域就是其旅游區域,并且通過規劃設計發揮優勢,從而滿足游客回歸自然的需求并獲得經濟效益[3]。總之,鄉村旅游是發生在鄉村地區的,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賣點。鄉村性不僅是吸引旅游者前來旅游的基礎,也是鄉村旅游區別于城市旅游的重要標志[4]。
云南省的鄉村具有自然風光優美、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濃郁、生態環境良好等特點,具備開展鄉村旅游的良好條件。云南省社會經濟落后,鄉村旅游是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筆者從云南省迫切加快鄉村旅游發展的現實需要出發,進一步理解鄉村旅游的概念,強調“鄉村性”是鄉村旅游的核心賣點,從鄉村旅游的發展模式這一核心環節進行探討。在經營開發上強調遵循以農為本、突出特色、綜合效益等原則,并從地理位置、經營主體、經營項目3個方面將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的主要模式進行劃分,期望對地區鄉村旅游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性。
1.1以農為本,農游結合云南省是農業大省,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選擇要遵循農業發展的主體地位,并結合實際情況,不僅要展現出鄉村的特色風光,而且要彰顯農業的文化底蘊,以特色的鄉村資源為依托,吸引人們前來觀光、體驗和參加娛樂活動,追求農業和旅游業的疊加效益。在大力發展具有休閑觀光功能的高效農業的基礎上,重點扶植旅游業,實現農業生產、旅游休閑觀光一體化,為農村經濟增添新的活力。
1.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發展鄉村旅游,首先要分析有哪些旅游資源可以開發,結合當地的經濟水平、交通等狀況,對資源進行整合和劃分,在完善景觀的同時,挖掘其獨特的文化內涵和創新點。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其特色旅游資源和季節性等特點,豐富自然景觀和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依托資源,打造特色。不斷創新經營方式,打造品牌形象,充分認識到品牌的價值,以多元化和特色化來滿足市場的要求。
1.3以農民增收為核心,實現綜合效益鄉村旅游以鄉村景觀為載體,最大的受益者應該是當地的農民,應使當地村民真正地參與其中,并從中受益。與此同時,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避免為追求經濟利益而破壞生態環境,在改善自然環境的情況下維護生態平衡,保持原有的生態環境,絕不走“先破壞后治理”的舊路。開發與保護并存,生產與生態并重,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綜合統一。
1.4 科學規劃,規范管理首先全面規劃鄉村旅游的旅游資源,在進行市場調研的前提下,明確市場定位,統籌安排,科學開發,合理布局,避免雷同、低檔等問題,同時加大資金政策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加強技術指導,重視管理者的服務水平,加強規范管理,進行系統配套的培訓。鄉村旅游的規范化管理是鄉村旅游發展的必要條件。
鄉村旅游是農業和旅游業融合的產物。各地區由于經濟發展水平和農業發達程度不同,也呈現出不同的發展模式。云南省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切實結合實際情況,形成以下發展模式。
2.1按照地理位置劃分
2.1.1 城鎮周邊型。主要位于城鎮附近,是在距離城市中心較近的鄉村,以城鎮居民為主要客源的鄉村旅游發展方式。主要依托交通便利的優勢,很好地將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村有機結合起來,如官渡區福報文化村、紅塔區大營街等。
2.1.2 城鎮邊遠型。主要位于城鎮邊遠的地方,一般交通不便利,但是這類鄉村旅游地區有很豐富的旅游資源,對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而且商業化現象不嚴重,充分滿足了人們追求自然、原生態的愿望,如口岸附近村寨,甕丁佤族原始部落等。
2.1.3景區周邊型。主要位于風景名勝景區的周邊,依靠景區所吸引的客源發展鄉村旅游,對當地的農民加以指導,憑借更優質的接待和服務而發展起來的鄉村旅游,如石林縣的五棵樹村、梅里雪山下的明永村。
2.2按照經營主體劃分
2.2.1政府主導型模式。由于云南地區公共基礎設施落后,農民旅游發展思想意識薄弱,政府主導型模式是云南省絕大多數地區的主要模式。鄉村旅游在資金籌集、管理規劃、宣傳等方面都離不開政府,而政府在鄉村旅游發展過程中居于主導地位。政府通過實施保護性的開發和科學的規劃管理,開發核心景點,引導當地農民參與其中,很好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發展,如玉龍縣黃山鄉、瑞麗市大等城村等都是由政府主導開發經營的。
2.2.2企業主導型模式。是指在鄉村旅游的開發和管理中,由企業投資并進行經營管理。這類鄉村旅游大多出現在旅游資源豐富,地方特色鮮明,開發潛力大,但是缺少足夠的資金進行開發管理的地區,由具備經濟基礎和市場經營實力的企業通過建立完善的服務系統,從而獲得經濟收益的發展模式。如騰沖縣引進柏聯集團,對和順鎮進行整體保護,西雙版納橄欖壩農場投資5個傣族村寨。
2.2.3集體主導型模式。在鄉村旅游的發展過程中,集體所有制模式成為必不可少的發展模式,主要集中在基礎設施完善且具有一定經濟實力的鄉村。通過有組織的指導規劃,村民集體提供接待和服務工作,不僅可以充分調動當地村民的積極性,而且能夠自覺保護當地的旅游資源,獲得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雙豐收,例如昆明西山區團結鄉、麗江市黃山鄉的“農家樂”旅游。
2.2.4個體主導型模式。主要集中在距離城市較近,經濟基礎良好的地區。村民通過依據當地的自然、人文、交通等條件自主開發,為游客提供餐食、住宿等特色服務。該種模式是農民可以直接參與管理,以最小的投入實現最大的利益,吸引城市居民前來體驗的經營模式,如城鎮附近的“農家樂”“漁家樂”“牧家樂”等。
2.3按照經營項目劃分
2.3.1休閑娛樂型模式。這種模式主要是依靠當地獨有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及農業生產資源,主要坐落在城市周邊或是風景區周邊,以樸質的農家風光吸引城市居民前來旅游,可以很便利地實現回歸自然,感受原始農業,從而獲得身心愉悅的休閑方式。“農家樂”是其最主要的表現形式,農民利用自家院落,通過自己種植的農產品,為游客提供食宿等服務,真正實現“住農家房,吃農家飯,干農家活”。江川縣的撫仙湖附近村落坐落于美麗的撫仙湖畔,依山傍水,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青睞。
2.3.2民族風情型模式。是指在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文化特點的區域,依托地方特色,吸引游客了解民族文化、風俗習慣,參觀民族建筑,體驗民族活動的鄉村旅游方式,這種模式也是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的重點模式。云南省是全國少數民族最多的省份,其民族眾多,民族文化歷史悠久,在鄉村旅游活態發展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例如麗江貴豐的三元村,全村為純正的納西族居住民。納西族在我國西南少數民族中獨具風格,不僅民族特色突出,而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族居民時代以農耕為主,保留著傳統的古風古俗,每年招待大量游客前來觀光游覽。
2.3.3參與體驗型模式。該模式的核心在于“參與”,一般是指將農民閑置的土地租給游客,或是開放成熟的果園、菜園等,游客通過參與勞作,親自耕耘,親手采摘,收獲自己的勞作成果從而體驗快樂的一種模式,如農莊、茶莊、采摘園等。富民縣永定街道南營村委會石橋村位于富民縣城北,距離富民縣城不到5 km。4月份開始就可以采摘櫻桃,接著有楊梅、蘋果、甜柿等水果可供大家采摘,這里無形中成了昆明人摘瓜摘果的首選地。
2.3.4 療養康樂型模式。當今社會的經濟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與此同時,伴隨生活壓力的加大,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人們已經不再單純滿足于吃飽穿暖,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注重保健,渴望回歸自然。這類發展模式主要是借助旅游資源本身獨特的保健功能,以生態農業、自然景觀為基礎,充分發揮其康養效用。例如位于云南西部的騰沖縣是滇西邊境旅游的重要節點,這里有我國最密集的火山群和地熱溫泉,溫泉附近有很多療養院、浴室,并建起了一些娛樂設施。
鄉村旅游是云南省發展旅游業的一大亮點。獨特的歷史文化、質樸的鄉村民俗、濃郁的鄉土文化是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重要的落腳點,加上其低緯度高海拔的特殊地理位置,形成了獨特的氣候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這些都為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優勢。如今云南省鄉村旅游發展成熟,模式較為全面,不同的發展模式在實際經營中也各有利弊。今后,在遵循開發原則的前提下,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找到適合本地區發展的模式,并且吸取成功經驗,走特色化、規范化、品牌化的道路,使鄉村旅游持續良好地發展,最終實現“大農業”和“大旅游”的有效結合,在農
業產業結構調整、城鄉和諧繁榮、新農村建設、農村文明進步、休閑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1] ARIE R,ODED L,ADY M.Rural tourism in Israel:Service quality and ori-entation [J].Tourism management,2000,21:451-459.
[2] 烏恩,蔡運龍,金波.試論鄉村旅游的目標、特色及產品[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2,24(3):78-82.
[3] 王曉南.對我國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的探討[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6(5):94-96.
[4] 任世國.我國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農業經濟,2015(9):56-58.
Analysis on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Pattern in Yunnan Province
LIU Zheng-hui, LAI Qing-kui
(Faculty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outhwest Forestry 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224)
In recent years, rural tourism has been favored by more and more people, "the village" is the core of rural tourism, rural tourism greatly satisfy people’s desire to return the nature. From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Yunnan, manager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agriculture oriented, highlight characteristics, comprehensive benefits and so on. The main mode of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in Yunnan Province were concluded: 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lo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own around, town remote and scenic spots around; according to the operators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government leading mode, enterprise leading mode, the collective mode and individual mode; according to the management project can be divided into entertainment, ethnic customs, participation experience, rehabilitation model of recreation.
Yunnan Province; Rural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l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劃基金項目(12YJAZHO49)。
劉崢暉(1990- ),女,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農業經濟。*通訊作者,教授,從事社區資源管理、林下經濟與農村發展等研究。
2016-06-30
F 590.75
A
0517-6611(2016)22-17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