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趙建
(河北工業大學 本科生院,天津 300401)
?
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路徑
馮趙建
(河北工業大學 本科生院,天津 300401)
提升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進一步推動以科技創新帶動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良性模式發展,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培養符合當今時代要求的理工科大學生,在京津冀地區針對理工科大學生進行專題調研,通過對思想、教育、市場、政策、管理等一系列因子調查與分析,構建出 “雙創”背景下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路徑的模型,全面提高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成功率。
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路徑
在科技生產領域中,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對產業與科技的整體水平有重要影響,其科技創新創業活躍度的提升,對于促進我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具有積極意義。在對理工科大學生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充分了解其創業勝任力的現狀,將創新創業教育放在關鍵位置,找出影響其創業勝任力的主要因子,推動大學生科技創新有效的轉變為生產力,搭建平臺,破解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難題。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提升已然成為當下推進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和全面發展的一種重要教育理念與模式。
理工科大學生被視為提升國家經濟水平的后備力量。但是需注意的是,理工科大學生在創業階段,所需要的能力、知識量以及技術較高。創業勝任力更加強調遠景形成與價值實現的統一狀況,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業勝任力就要求理工科大學生理應具備挖掘市場機遇、整合各類資源、抵抗風險等能力,還需要具備良好的創新精神與創業思想。
(一)創業勝任力提升路徑中的積極因子
我國就加強理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提出了許多舉措,多數高校加強創新創業教育機制建設,探索并建立了校地、校企等協同創新創業育人機制,積極援引社會各方資源投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建立并完善了創新創業保障機制。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的提升對于解決大學生就業、激發社會創新精神、改變產業結構、促進經濟轉型發展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培養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關鍵在于形成其獨到的培養方式。我國不斷加強相關平臺的建設,聚集廣大的資源,不斷地在完善工科大學生創業政策。例如:同濟大學打出“組合拳”,以思想引領、頂層設計、持續推動,來激發師生創新創業熱情,不斷整合校內外資源,建立健全大學生創業支撐體系,形成了產學研聯動的良好局面。
(二)創業勝任力提升路徑中的消極因子
當今時代我國的資本市場對于創新創業的支持尚不足夠,較多的相關項目缺乏資金來源或資金不足,對理工科大學生創業的積極性造成了不良影響。除此之外,理工科高校創新創業文化氛圍不濃,其創業技能還有待提高,能夠實現成功創業的理工科大學生少之又少,這些因素的存在,大大降低了學生們的創業激情。外部環境并不能夠滿足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需求,他們所需要的資源匱乏,同時,缺乏良好的、積極向上的創業氛圍。
(三)創新創業活躍度的影響因素
1.理工科各高校創業教育方面的影響。各高校紛紛為學生創業提供條件,但是從學校到教師,在創業活動開展的過程中的投入還不夠。經過調研發現,其原因是教師主要將工作放在科研活動領域,在對教學計劃內容設計的過程中并沒有完全融入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無法通過課堂教學來提升大學生創業的實踐能力,其根源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難免受到傳統高校教育體系的制約。[1〗同時,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業課程缺乏常規性,創業教育缺乏整合性,教育模式較單一,評價機制較陳舊,師資力量較薄弱,理工科大學生創業社團活躍度不高,由此引發了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業勝任力不足、創業理念不牢固、創業行動止步不前等問題。
2.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條件方面的影響。我們在京津冀地區進行的“創業瓶頸”專題調研中發現,缺乏社會關系(占40%)、資金不足(占33%)、缺乏人才和技術(占33%)、經驗不足(占30%)。除此之外由于創業條件限制,沒有固定創業實訓基地,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業實體難以得到保護。理工科大學生創業的社會聯動機制尚未形成,更多是停留在組織比賽,在調動社會資源方面還需進一步加強,對大學生創業精神的培育還遠遠不夠,因此難以形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創業氛圍。創業獎勵機制和社會保障機制不健全,因此難以激發理工科大學生的創業熱情。社會對理工科大學生的認可度較低,對于他們創業起到較大的負面影響。例如,家長方面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更加希望他們能夠得到收入具有一定保障的工作,多數家長認為創業是沒有保障的,不支持子女創業。[2〗83目前,我國的創業政策還不成熟和健全,創業服務與保障體系仍不完善。由此可見,社會、政府與市場對于創業人群的保障工作還沒有到位,對于大學生仍需提供持續的服務與支持,對理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的環境仍有待進一步改善。
(一)創新創業教育有待提升
“雙創”時代的來臨,加速了國內高校的創業教育進展,但因為中國“填鴨式”的教育體制的影響,部分高校對于創業大體上還停留在紙上談兵,只是將一些理論知識傳授給同學,并不會給予他們實踐的機會,使他們對于創業的理解僅僅是滯留在理論。與此同時,上課的各位老師也并沒有實際的經驗,也只是會將書本上的知識或者一些名人的案例傳授給同學們,而當同學們選擇創業時,多數的畢業生會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放棄,只是因為他們前期準備不足,后期不知如何跟進,而造成這樣原因,往往就是因為他們并有接受到系統的創業教育。理工科大學生的專業背景使其更容易成為科技創新創業的主力軍,但是對理工科學生進行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缺陷,特別是在教學水平方面明顯不足,使得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激情不高,創業能力不足,創業成功率低。
(二)相關資金支持有待加強
對于資金的來源大體上分為兩種,一種是國家扶植,一種是社會融資。就國家扶植來說,盡管國家對于創業呈現支持態度,但對于理工科大學生投入的資金與實際其所需相差較多。并且大學生在申請創業扶持資金時是有很多限制條件的,對于大額資金的申請程序比較復雜,因此大多數大學生不想去申請。而對于社會融資來說,理工科大學生人脈關系網小,融資渠道少。所以更多的人從初期就放棄了創業的想法。
(三)系統創業平臺有待建設
在當下的大數據時代,更多信息是由網絡來傳播,對于創業也是如此。雖然當前國家出臺眾多相關政策,但是需注意的是不同平臺所呈現的創業信息是不同的,再加上現階段平臺中所發布的信息沒有進行合理的歸類,導致理工科大學生無法很好的總結相關信息,這對于初期創業是十分不利的。多數國內高校尚未建立有關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智庫,理工科大學生因而接觸不到高精尖的創業教育。然而供給側改革的推出,為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教育的開展指引了前進的方向,能夠更好地適應當下理工大學生所面臨的需求,但相應政策仍需加以完善。
(四)長效政策機制有待完善
現有的各種創業信息與政策更加側重于創業初期的支持,也就是所謂的教育階段。而創業的過程是持續的,對于理工科大學生來說每個階段都應該有不一樣的支持,所以政府,甚至各高校,應該給予想要創業的理工科大學生連續的扶植政策,作為他們堅強的后盾。
(一) 深化大學生創新創業理念
1.分層次開展創新創業教育。高校應該開設關于創業的必修課,在大學期間讓理工科大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到與創業相關的知識。與此同時,在培養的過程中應該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檔次,針對于不同檔次的學生來執行不同水平的教學計劃。在MEA層次,開展“創新與創業管理”碩士專業課程教育,實現企業可持續發展。拒不完全統計,截止到目前,接受不同等級與層次的創新創業培訓與教育學生的數量已經超過3萬名,并且部分學生畢業后已經成為中小企業的創始人,甚至有少數學生開設的公司投資規模達到億元。
2.多模塊構建實踐教學體系。在對理工科學生理論模塊教學的過程中,可采用“專業+創業”的模式,這對于更好的將創新創業融入到現有的課程體系具有積極意義。[3〗在技能培養模塊,工科院校的工科實驗大樓將會對創業師生全天開放,利用多個ERP實驗室和“創業之星”“創業之旅”實訓室,鼓勵工科大學生在創業實踐中磨練意志,增長才干。通過實踐訓練的方式,能夠大幅度的對理工科學生的創業能力與創業意識進行提升。與此同時,理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業活躍度的提升,還應該根據具體情況來舉辦相應活動,在提升學生創業能力、擴展學生視野的同時,能夠實現對他們創業勝任力的提升。
3.全方位搭建雙創實踐育人平臺。高校有必要通過創建創業就業指導中心的方式,來對當前高校所擁有的實踐活動進行管理。與此同時,還應該采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在線下需要創設模擬訓練平臺、教學區、孵化園區等,而在線上則需要創設創聯云平臺,只有全方位的為理工科學生搭建雙創實踐育人平臺,這對于學生實踐能力水平與創業精神具有重要意義。[4〗
(二)強化科技創新創業導向
1.加強理工科大學生科技創新活躍度。理工科大學生作為科技創新創業的主力軍,高校應根據具體情況,促進科技創新與創業的有機融合,整合資源,對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智庫體系和機制進行構建,構建學生、高校、政府、智庫等密切相關的智庫系統,針對理工科大學生不同的創業情況,提供最優質的解決方案,發揮理工科大學生創新創業智庫的真正作用。除此之外還要在全社會建立健全創新創業培訓體系,完善創業培訓內容,加強對創新創業培訓機構的資質認定和培訓市場的監督管理,合理設計培訓內容,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學生的素質和創業能力。
2.加大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教育多元化。靈活多樣的創業教育,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對此,在大眾創新、萬眾創業的時代背景下,工科高校創業教育未來的轉型發展應聚焦在以下四個緯度:其一,需要將基礎性的創業知識作為核心,提升學生的基礎能力;其二,需要以地方經濟轉型需求為重要方向,盡可能的提升大學生就業質量;其三,需要構建出鼓勵創業文化;其四,需要構建符合高校具體情況的教育體系。[5〗
(三)構建考核激勵機制
政府要加強創業者的政策優惠以及經濟扶持力度,指導創業企業能夠有機會做大做好做強。遵循市場游戲規則堅決淘汰業績較差的理工科大學生創業企業,把因為個人原因導致企業經營不善的人拉黑,當其第二次申請創業資助時,要對其開展調查評估。同時考核體系要涵蓋理工科大學生創業率以及企業對理工科大學生創業的支持度,使各方面的創業熱情最大程度的發揮出來。
社會為理工科學生提供了大量的創業機會。而學生應該積極的把握住當前良好的機遇,在盡可能的對自身創業勝任力提升的過程中,樹立良好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世界觀,同時在創業前需要做好充足的準備,通過實踐獲取相應的經驗。
(一)推動社會經濟發展
充分實現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有兩條重要的途徑:第一,運用“知識過濾”手段,實行潛移默化的傳播,從而能夠更輕松地實現知識溢出,進而引發良性的競爭,這樣將有助于新鮮創業結構的涌現與發展。第二,與理工科大學生創業有關的相關政策涉及范圍廣,靈活性高。例如涵蓋了國際、全國、區域和創業者等四個層次的政策。通過全方面的、精準的、因地制宜的分析,從而得到相關的結論,進而推出一系列的政策,這些都將會對理工科高校大學生創業產生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能夠長期有效的推進我國的經濟發展。
(二) 調動大學生創業積極性
首先,在大學生創業資本的貸款業務領域中,國家與政府可以通過授予一定信用貸款額度,或者在貸款利率方面給予一定的優惠;其次,在大學生創業公司的注冊方面,需要簡化相關手續并適當的減免部分費用;最后,在從業稅費減免方面,針對不同的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形式,適當減少相應稅收。落實和完善相關政策,有利于激勵越來越多的高校工科大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激發他們的創業積極性,這將有利于進一步推動相關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為中國產業注入源源不斷的新鮮血液。在創業資本貸款方面,可以提供一定額度的信用貸款,適當減少貸款手續,適度提高優惠利率。
理工科大學生創業勝任力調查與提升路徑的探索,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必然要求。不僅有利于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激發社會正能量,有效推進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只有聯合政府、社會、企業、高校等多方力量,構建協調聯動機制,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活躍度,不斷壯大科技創新創業的主力軍,讓科技創新的活力在“雙創”時代競相迸發,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讓高等教育的人才碩果在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中多做貢獻。[6〗36
[1] 余維發,等.理工科大學生創業能力培養方法和途經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2012,(3)
[2] 王萍.地方本科院校創業教育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09
[3] 喬娟,等.大學生創業教育目標定位及發展途徑的思考[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6)
[4] 余瑞玲.關于我國大學生創業教育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08,(6)
[5] 顧驊珊,等.地方本科院校經管類專業創新創業教育模式的探索[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1,(4)
[6] 張兆強.大學生創業教育模式探討[M].KAB創業教育年會暨首屆大學生創業教育論壇論文集,2009
(責任編輯:樂程)
On How to Improve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Feng Zhaojian
(UndergraduateSchool,HebeiUniversityof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ust endeavor to improve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work out a benign pattern of development so scientific innovations can lead to entrepreneurial attempts, which in turn promotes employment. Higher education calls for deepened reform and society welcomes science students who can meet the demands of the time. Based on surveys of science students studying in Beijing, Tianjin and Hebei, this article looks into a serie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ncluding ideology, education, market, policy and management and presents a model for improving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and success.
science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y; method
2016年天津市教育系統調研課題(182);2016年河北省人力資源社會保障科研合作課題(JRSHZ-2016-01006);天津市2016年人才工作重點調研課題(41)
馮趙建(1985-),男,河北工業大學本科生院講師。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08
G641
A
1674-5337(2016)06-00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