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松,王曉慶,劉揚
(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
大學生職業素質培育的路徑探析
丁雪松,王曉慶,劉揚
(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上海 200092)
大學生在職業規劃意識、擇業觀念、擇業心理、求職誠信方面的職業素質堪憂。通過縱向階梯式推進以及橫向模塊化支撐策略,可以實現大學生職業素質培育的過程化培養。通過實現大學生職業素質自我評價、跟蹤調研以及社會反饋評價的系統化,可以保障大學生職業素質培育的系統化培養。
大學生職業素質;過程性培養;系統化培養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2013年,國務院辦公廳下發了《關于做好2013年全國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335號),重點強調了“各高校要加快推進就業指導課程和學科建設,全面開展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指導”。中共上海市科技教育工作委員會、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關于加強上海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的實施意見(試行)》(滬教委德2005 22 號) 指出:“職業發展教育是大學生人生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職業發展教育通過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指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使學生具備正確的職業規劃意識和理念,提升全面素質”。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視角,職業發展教育豐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補充。高校要把職業發展教育貫穿于大學教育的全過程,構建學校、院系二級職業發展教育體系,將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發展教育相結合,打造一個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有力擇業、滿意職業、奉獻事業的教育平臺,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職業素質是指普通的勞動者通過一定的專業教育和培訓,在職業實踐和自我完善中不斷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職業活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內在品質,包括從事某項職業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及潛力。大學生職業素質是指作為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勝任未來職業所必需的綜合素質。毋庸諱言,從整體上來說,大學生的職業素質堪憂,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一)職業規劃意識缺乏
職業規劃意識缺乏是大學生在職業素質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在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實踐中,我們了解到有很多大學生或對自己的職業發展抱有理想化的傾向,或對個人的職業理想、職業定位、職業環境沒有一個清晰準確的評估,無法找到自己在今后職業發展中的準確位置。他們自我定位模糊、社會經驗不足、對職業內容和職業環境的片面認識等是造成他們職業規劃意識缺乏的主要原因。
(二)擇業觀念存有誤區
受傳統的擇業觀念影響,大學生在擇業過程中過分注重單位屬性、企業規模、起點薪酬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對自己人生價值的追求。一項調查顯示,48%的大學生希望到沿海發達地區就業,55%的大學生希望到黨政機關或事業單位工作。[1]可以看出,大學生在面對職業選擇時,傾向于沿海發達地區的大型企業、政府機關、事業單位等,不愿意去老、少、邊、遠、窮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基層地區工作。他們無法正確地認識到高等教育已經從滿足培養少數精英轉向滿足更廣泛的社會需求和社會個體受教育的要求,高等教育已不再必然的與高薪職業相聯系,而是成為提高人們素質的一種手段。
(三)擇業心理波動起伏
面對就業市場雙向選擇帶來的競爭與挑戰,大學生的擇業心理是錯綜復雜的,在擇業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心理波動。如在競爭激烈的面試失利后,容易產生退縮、逃避、自卑、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又如,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大學生更多的依靠父母、家人的安排來擇業,依賴性較強。另外,還有跟風、從眾等心理。一項研究表明,大學生在擇業準備期有自負、自卑、從眾、功利、依賴等心理體驗,在擇業調整期有焦慮、挫折、矛盾、妒忌、抑郁等心理波動,在擇業結束期則出現后悔、攀比、不滿等心理。[2]
(四)求職誠信亟待加強
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有諸多的不誠信行為,如,“簡歷注水”:49%的學生對求職簡歷進行過“技術加工”,20%的學生準備進行一番“大膽包裝”;“偽造證書”:諸如英語四、六級證、計算機等級證書、優秀學生干部獎狀、優秀三好學生獎狀等;“面試虛夸”:經常虛夸個人能力的占30%,偶爾虛夸個人能力的占57.4%;“頻頻違約”:違約的占29.8%,視情況而定的占35.7%。[3]大學生的這些求職誠信行為不但影響個人的職業形象和發展,同時對學校、用人單位的聲譽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對整個社會的信用體系都會產生不良的影響。
針對大學生職業素質不高的現狀,我們設計出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過程性培養路徑。該路徑既突出時間上和內容上的連貫性和一致性,又重視個性化和專題性培養方案的制定。
(一)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縱向階梯式推進策略
高??梢越柚髮W生職業生涯規劃和職業發展教育系列課程、職業生涯規劃咨詢室以及校企合作實踐單位等方式,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具備相應職業技能的高質量畢業生。通過建設全過程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實現課堂與網絡教育、全面與重點教育、傳授與習得教育、校內與校外教育、師長與朋輩教育等方面的生涯教育。依托“大學生就業信息網”,建立實習實踐網絡管理系統。結合職業生涯教育,引導大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采取相應的實習實踐行動。
1.在低年級階段,引入生涯理念教育。大學生入學階段是未來生涯規劃的起點和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大學生往往因為生活在相對寬松的大學環境中,逐漸失去了前進的目標與動力,失去了繼續學習的壓力和需求,產生種種不適應心理,出現焦慮、迷茫甚至沉迷網絡、自暴自棄等問題。因此,針對低年級階段大學生的特點,引入生涯理念教育,開設職業生涯規劃相關課程,讓大學生在認識自我、認識環境、規劃大學生活中重新樹立學習的目標,形成初步的職業理想和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2.在中低年級階段,推行崗位實訓教育。在前期的生涯理念教育完成后,進入中低年級的大學生逐步適應了大學生活,開始從事一些校內外的實踐活動。在這個階段,大學生的獨立意識、學習欲望、獲得更多鍛煉的渴望愈加強烈,但缺乏專業的知識積累和社會經驗。這時候需要開展必要的崗位實訓教育,幫助學生在學好專業知識的同時,一定程度地了解和認識社會。崗位實訓可以通過社會實踐、科技創新、志愿服務等形式展開,鍛煉大學生的實踐能力與社會責任意識,同時還可以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幫助學生了解職業環境。通過崗位實訓教育,大學生會逐步強化自己的職業理想,明確今后的生涯發展路徑。
3.在中高年級階段,開展就業創業教育。就業創業教育可以培養中高年級大學生的創業創新意識,使他們了解更多的創業知識,不斷增強自身的能力和知識儲備。在這個階段,要努力構建完整的就業創新教育體系,開設指導學生就業的課程和培訓。除常規的課堂教育之外,還可以廣泛采取案例研究、混合討論等形式,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此外,還可以開展創業計劃大賽,通過競賽的形式全面培養大學生的競爭意識、創新意識、風險意識、團隊合作精神,調動他們創業的積極性。
4.針對畢業年級的學生,強化崗位能力教育。通過生涯規劃理念的教育、綜合能力的提升教育以及創新意識的培養教育,大學生已經明確了就業方向和個人發展目標,因此,在這個階段,應該以提升畢業生崗位實際能力為目標,在獲取就業機會、深入崗位實習等方面開展引導與幫助。一方面,通過就業信息化服務體系,加強就業信息的搜索與統計工作,幫助畢業生提高對就業網站信息的搜集和篩選能力,并指導他們從新的角度或較深的層次對信息數據進行加工處理,促進他們的職業意識和能力培養,為他們順利就業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面對當前就業形勢的巨大壓力,高校應多多關注畢業生在崗位實習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有針對性的進行技能指導和培訓,培養符合用人單位需要的優秀畢業生。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橫向模塊化支撐策略
為保證縱向階梯式職業發展路線的順利實施,需配合以橫向的模塊化支撐,即從大學生和就業指導團隊的角度,支撐起大學生立體化的職業發展教育平臺。
1.理論儲備模塊。通過學校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業生涯教育、形勢與政策課程教育以及講座、座談等多種形式的理論學習,幫助大學生儲備職業生涯規劃相關知識,使之成為大學生自主開展個人生涯規劃的堅實基礎。同時,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等相關理論知識教育,使大學生在壓力緩解、人際交往等方面擁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2.能力訓練模塊。一方面,通過社會實踐、崗位實習、職業競賽等形式,提升大學生的團隊合作、實際操作、求職、職場禮儀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獲取就業機會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課程引導、志愿服務等途徑,注重大學生的職業認知、職業價值取向、職業道德、社會責任等能力的培養,促進大學生全方位的能力提升。
3.師資隊伍培訓模塊。打造一支包括專業骨干、院系輔導員、專家學者以及社會力量在內的精良的師資隊伍,對于大學生職業發展教育至關重要。高校一方面要吸引外校學者、本校教師、優秀校友、企業HR等擔任職業生涯教育、學生咨詢、創新創業的指導老師,另一方面通過專業培訓、交流研討、職業認證培養等方法,提升師資隊伍的專業化、職業化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
提升大學生的職業素質,除對相關知識、能力進行訓練和提升外,還應加強多元化的評價和反饋機制建設,實現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系統化培養。
(一)大學生職業素質自我評價的系統化
通過一定的引導和幫助,大學生可以從入學開始,分階段、持續性地對自己的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理想、職業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逐步實現大學生職業素質自我評價的系統化。高校則可以建立大學生個體職業素質發展數據庫,針對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各階段的具體情況,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和幫助。
(二)大學生職業素質跟蹤調研的系統化
高??梢源罱ㄒ粋€完整的大學生職業素質跟蹤調研體系,實現就業育人的德育目標。首先,通過開展與畢業生就業、校友職業生涯發展、市場人才需求、招聘發展動向等內容相關的調研,為大學生就業與職業生涯發展教育提供參考,為人才培養機制改革提供反饋和預警。其次,跟蹤調研的對象要向上覆蓋和向下延伸,涵蓋校友、應屆畢業生和在校生等多個層次。在用人單位方面,對學科群體所覆蓋行業內的典型用人單位進行調研,為畢業生就業提供參考,為推進校企合作提供依據。第三,開展分層次、分去向、有針對性地系統研究工作,提出促進大學生職業素質發展的對策。用人單位也要有針對性地指導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最后,建立以學校層面為統籌,學院層面為重要支撐的跟蹤調研制度,為跟蹤調研活動的開展提供物質保障和支撐條件,建立相關激勵機制,鼓勵專業教師、專家學者參與相關調查研究和分析總結工作,全方位地開展好大學生職業素質的跟蹤調研工作。
(三)大學生職業素質社會反饋評價的系統化
畢業生的社會影響力及社會的評價反饋,是大學生就業指導進一步發展的方向。通過與用人單位的專訪座談,了解社會對畢業生的基本素質、就業能力、綜合素質、職業素養等方面的客觀評價,有效追蹤大學生職業發展平臺建設的效果。同時,通過社會反饋的畢業生的缺點和問題,進一步推進相關平臺的建設和改進工作。
職業素質是大學生全面素質當中的一部分,大學生不僅需要綜合類的知識獲取,更為迫切地是培養他們的敬業精神、創新意識、團隊協作、人際交往等能力。本文探索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新方法、新途徑,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職業素質的提升、自我價值的實現,更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圍繞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等重點內容,開展大學生職業素質提升途徑的研究,對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亦是意義重大。
[1] 劉鳳清.大學生擇業觀念現狀分析及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2] 潘國強.大學生擇業過程不同階段的心理問題分析[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3,(4)
[3] 張秀芹.大學生求職誠信缺失及對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學碩士論文,2007
(責任編輯:樂程)
On How to Cultivate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Qualities
Ding Xuesong, Wang Xiaoqing, Liu Yang
(College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Tongji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
College students display poor occupational qualities in career planning consciousness, employment philosophy, employment psychology and job integrity. The article believes procedural training of occupational qualities can be achieved through vertical stepped promotion and horizontal modularized support. Systematic cultivation of occupational qualities depends on systematization of self-eval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llow-up investigations and social feedback and assessment.
college students' occupational qualities; procedural training; systematic cultivation
丁雪松(1985-),女,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講師,復旦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博士生;王曉慶(1972-),女,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教授;劉揚(1986-),女,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博士生。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17
G641
A
1674-5337(2016)06-006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