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劍明,王薇,石真玉,董志江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系,廣東茂名525000)
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與影響因素研究*
吳劍明,王薇,石真玉,董志江
(廣東石油化工學院體育學系,廣東茂名525000)
運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問卷調查、數理統計、邏輯分析等研究方法,對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進行了調查,對影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因素進行了提取和研究分析。結果表明:粵西農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體育缺乏科學的認知,體育鍛煉意識不強,體育人口數量不足;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匱乏,農村居民參與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具有連續性,體育活動組織形式主要是以自發、小型的群眾組織為主,體育消費水平和層次低;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基層體育機構設置與管理缺失、人口流失、文化落后是影響和制約粵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影響因素
農村體育作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體育的發展對于增強農村居民體質、改善農村居民文化生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有著重要意義[1]。本文通過對粵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真實現狀進行實地調查,對影響和制約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進行梳理、提取和分析,以期能對推進粵西農村體育現代化建設工作有所裨益,為地區的和諧發展盡一份微薄之力。
1.1 研究對象
以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和主要影響因素為研究對象。
1.2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通過人大復印資料、CNKI中國知網查閱,收集到與本課題研究有關的著作、論文和報道80余篇。
2)實地調查法。選取東塘村、鎮下村、根子村、平堡村、程村等不同類型的典型農村,深入實地以進行調查。
3)訪談法。針對課題研究內容、調查方法和實施方案咨詢相關知名專家和學者。
4)問卷調查法。采用比例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以雷州、吳川、高州、信宜、陽西五個市縣管轄的10個鄉鎮、20個自然村當中16周歲以上的農村居民作為調查對象。共發放調查問卷1 000份,實收回937份,剔除無效問卷62份,有效問卷為875份,有效率為87.5%。
5)數理統計法。運用Excel對調查所收集的問卷進行數據輸入和統計,并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
6)邏輯分析法。運用歸納、類比法對問卷調查、訪問調查所獲得的數據進行推理,通過演繹、綜合分析法,對各種材料信息進行全面分析和探討。
2.1 調查對象的基本情況
1)人數、性別比例。本次調查共涉及粵西農村居民875人,其中男性504人,占57.6%,女性為371人,占42.4%。
2)年齡分布。本研究問卷調查涉及農村居民的年齡特征,由于采用的是分層逐層抽樣,對年齡沒有明確的規定。調查數據顯示,16~30歲青年人有244人,占27.9%;31~45歲中青年人有191人,占21.8%;46~60歲中老年人有246人,占28.1%;60歲以上老年人有194人,占22.2%。
3)文化程度。通過查找資料和整理相關文獻發現,不同文化背景人群對體育健身的功能和健康觀念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2]。鑒于此,本研究就粵西農村居民文化程度的現狀進行了調查,結果顯示,本科及以上11人,占1.3%;專科84人,占9.6%;高中194人,占22.2%;初中373人,占42.6%,小學及以下213人,占24.3%。
4)經濟狀況。經濟條件是農村居民參加體育活動的保證[3]。粵西農村居民個人年收入情況調查顯示,個人年收入2萬及以上的有84人,占9.6%;1.5~2萬的有138人,占15.8%;1~1.5萬的有268人,占30.4%;0.5~1萬的有259人,占29.6%;0.5萬及以下128人,占12.2%。以上數據說明粵西地區農村居民家庭經濟收入整體上還處于低水平、低層次的階段。
5)余暇時間和用途。余暇時間是人們參與體育活動的前提和保證[4]。調查結果顯示,2.4%的農村居民余暇時間不足1 h,21.9%的農村居民有1~2 h,31.0%的居民有3~4 h,20.9%的居民有5~6 h,19.3%的農村居民有7~8 h,6.6%的農村居民則有超過8 h以上的余暇時間。這說明在粵西地區農村,絕大多數居民有時間參加日常的體育鍛煉。關于粵西農村居民余暇時間的用途分布,本研究設計了八項(看電視、家務勞動、聊天、文化娛樂、體育鍛煉、看報紙雜志、知識學習、其它)可選內容。調查結果顯示,近70%農村居民余暇時間選擇了看電視,而選擇體育鍛煉的農村居民不足10%,說明粵西地區大多數農村居民缺乏體育鍛煉的意識,還未能形成良好的自我鍛煉習慣。
6)體育人口。體育人口數量、結構和質量是衡量一個地區群眾體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5]。根據我國體育人口判定標準,通過對粵西地區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情況的調查顯示,在被調查的人群中有76人符合體育人口的標準,占總人數的8.7%,略高于我國農村體育人口7.13%的比例。粵西農村居民的體育人口中,顯現明顯的年齡、性別、學歷特征,符合體育人口標準的60歲以上為1.3%,46~60歲為4.8%,31~45歲為12.0%,16~30歲為16.4%,呈現年齡越小符合率越高的趨勢;男性體育人口比率為11.1%,女性體育人口比率為5.4%,男性高于女性;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符合體育人口的標準比率分別為4.5%、7.7%、10.6%、26.7%。從統計結果看,其發展呈現出可喜的上升趨勢。
2.2 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調查與分析
2.2.1 對體育活動的態度
態度是指個人對于特定對象的評價和行為傾向[6]。本研究依據態度的內部行為狀態,從農村居民對體育的認識、對參加體育鍛煉必要性的認識和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三個方面進行的調查和分析。
1)對體育的認識。能否正確認識體育對于農村居民積極主動參與體育活動至關重要。根據調查結果顯示,粵西地區有45.9%的農村居民認為體育是游戲,20.9%的農村居民無法辨認兩者的關系,僅有33.2%的人群不認可這種觀點;關于體力勞動和體育鍛煉兩者的關系,68%的農村居民不能分辨,32%的人認為兩者毫不相關。由此可以看出,現階段粵西農村居民對體育的本質以及勞動與體育關系等問題缺乏正確認識。
2)對參加體育鍛煉必要性的認識。體育鍛煉可以給人帶來健康,不只是身體上的,還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健康[7]。調查結果顯示,64%的粵西農村居民認為有必要參加體育鍛煉,7%的農村居民認為沒有必要參與鍛煉。由此可看出,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的穩健推進,農村居民通過電視、廣播、宣傳冊、節慶活動等多渠道,了解接觸到體育,認識了體育活動在生活中的作用,對體育的需求也日漸增進。
3)參與體育鍛煉的目的。就對體育活動認知的價值觀來找尋粵西農村居民參加活動的目的來看,結果顯示,在被調查者中有67%的人認為參與體育活動是為了鍛煉身體,排在首位;其次是放松心情、調節情緒,占52%;追求快樂、緩解生存壓力,占26.1%;增進人際溝通交往,占6.1%;空閑沒事做,占9%。這說明隨著粵西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居民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他們對自身生活方式和生活質量的要求發生了轉變,對健康的關注程度越來越高。
2.2.2 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
由于粵西地區農村體育活動受地域傳統文化和農業輪作等因素影響,農村居民在參與體育活動的時間選擇上呈現出明顯的時間特征。調查數據結果顯示,在被調查人群中有75.9%的人選擇在節慶活動的時候參與體育活動,有40.2%的人選擇在農閑時候進行體育鍛煉,而只有11.1%的人選擇了長年堅持。由此看出,由于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粵西農村居民在鍛煉時間上不具有連續性,表現在節慶活動和農閑時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具有廣泛性的特點,而在農忙時則參與體育活動較少。
2.2.3 進行體育活動的場地
體育場地是農村居民進行體育鍛煉的物質基礎[8]。粵西地處廣東省西部,由于社會經濟發展的相對滯后,粵西各地區農村的體育場地數量和設施質量因受經濟條件的制約而明顯落后。在所走訪調查的農村中,能夠為農村居民提供開展體育活動的集體資產公益性設施并不多,即便是擁有體育場地設施的農村情況也不樂觀。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和“農民體育健身工程”、“體育三下鄉”等活動的開展,粵西農村體育場地設施得到了較大改善,目前有近70%的行政村擁有健身活動站(點)和永久體育活動場所,特別是有部分行政村修建了較標準的健身場地和安裝了新的健身器械。對粵西農村居民進行體育活動的主要地點調查顯示,有57.9%的人選擇鄉、村委會所屬的公共活動場所進行體育活動,排在第一位,41.8%的人選擇自家的房前屋后空地,37.9%的人選擇附近學校或政府的體育活動場地,21.9%的人選擇公路兩側及樹林里,17%的人選擇田間地頭,5%的人選擇其他。
2.2.4 參與體育活動的項目內容
粵西地區農村居民受地方習俗和地域傳統體育文化的影響,表現出較強的項目性特點。調查顯示,按選擇參加體育項目頻數排列,前六位的項目是舞蹈、武術、游泳、籃球、跑步和羽毛球;從參與項目特征看,青年人主要以參加現代體育運動項目為主,而中老年則是以傳統民俗體育運動項目為主;從參與項目特點看,青年人以游泳、籃球、武術等體育活動為主,中、老年人則主要是以舞蹈、武術、跑步為主;男性主要是參加游泳、武術和球類項目,女性則傾向于舞蹈、健走等。通過調查了解發現,很多年輕農村居民,特別是受教育程度較高的年輕人,對一些具有民俗性特點的傳統體育項目并不了解,甚至都沒聽說過,也就更談不上選擇和參與這類項目,從發展趨勢來看,對傳統民俗體育項目的傳承和發展是很不利的。
2.2.5 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
當前,粵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包括有組織的集體活動、自發的集體活動、搭伴活動和獨自活動。調查顯示自發的集體活動是被調查者選擇最多的方式,約占38%;其次是搭伴活動,約占32%;再次是獨自活動,約占22%;最后是有組織的集體活動,約占15%。由此可以看出,當前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形式主要是以小型的自發組織活動為主。通過實地走訪發現,當前粵西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仍舊相對比較薄弱,特別是邊遠地區和貧困山區,所走訪的絕大部分村鎮沒有專門體育組織,也沒有專職體育專干和體育社會指導員。由于村鎮體育組織工作的欠缺,加上缺乏資金支持和缺少活動場地,在粵西地區還未能形成強有力的農村基層體育組織網絡服務體系。如何在政策上給予有效扶持、在建設上給予大力投入、在體育技能層面上給予科學指導,對推動粵西新農村文化建設和促進農村居民身心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2.2.6 體育消費狀況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粵西農村居民的生活條件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但同省內其它地區相比,農村居民經濟收入的總體水平還不高。對粵西地區農村居民家庭資金的消費安排調查顯示,按農民日常生活需求擬定十項選擇內容,排在家庭資金消費前三位的是用于農業生產成本(購買化肥、農藥等)、子女教育費用和日常生活用品,分別占36.1%、27.1%和21.7%,而用于體育鍛煉消費僅排在第九位,占0.3%。可見,粵西地區農村居民由于收入來源較單一,經濟收入明顯不足,大多數農村居民家庭用于購買農業原料、支付子女教育費用和日常的生活開支三項消費幾乎占據了他們的所有收入。因此,對于體育消費,他們幾乎排斥在考慮范圍之外,甚至有很多農村居民認為家庭資金用于體育消費是一種浪費。
2.3 影響和制約粵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農村體育作為社會體育的組成部分,它既有一定的獨立性,同時又有其自身的規律。農村體育與經濟、文化、教育等社會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系,同時也受到它所生存的外部環境直接影響[9]。
2.3.1 地區經濟落后對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影響
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經濟是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根基,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農村體育人口發展的規模、速度和水平[10]。粵西主要包括湛江、茂名、陽江三個地級市,國土面積為3.17 km2,常住人口1 566.85萬人。占廣東省近五分之一國土面積的粵西地區的工業總產值僅占全省的7.02%,地區人均GDP遠遠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發展水平落后,地區經濟實力不強,政府無力撥出專項資金對農村體育組織建設和基礎設施進行投入,粵西農村體育活動無法得到正常有效的開展,經濟落后導致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權利受到制約和限制[11]。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經過近幾年的扶貧攻堅政策和對農村弱勢群體保障措施的實施,粵西地區農村經濟狀況有所好轉,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進一步改善和提高,但同比其它地區整體還是處于低層次水平。此外,子女教育和家庭老人醫療費用的支出給粵西農村居民家庭帶來了難以估計的額外負擔,對于大多數生活剛剛擺脫貧困的粵西農村居民而言,忙于生計仍是他們當前的首要任務,體育作為解決溫飽后尚有余力去追尋的領域,能夠真正用于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和提供家庭正常生活之外的體育消費還是十分有限的。由此可見,要想改善粵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只有全面提高粵西地區經濟整體發展水平,不斷改善和提升廣大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以實現。
2.3.2 基層體育機構設置與管理缺失對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影響
在我國,由于體育管理體系僅涵蓋到縣級單位,因此鄉鎮、村幾乎就成了體育管理盲區[12]。筆者在調查中發現,粵西基層政府沒有設立專門的體育行政主管部門,體育組織工作主要是由文教辦或文化站負責。由于長期受傳統思想的影響和對體育認識的不足,大多數文教辦、文化站工作重心都傾向于文化教育,而體育工作往往會被擱置一邊,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基層體育組織普遍存在有名無實、形同虛設的情況。調查顯示,粵西鄉鎮級文教辦或文化站中,有8.4%鄉鎮配有專職體育專干,有10.6%鄉鎮配有兼職體育專干。由于鄉鎮體育得不到有效的組織和管理,一些鄉鎮的體育工作又因受人為環境因素的影響,致使很多鄉鎮的集體體育活動都處于一種放任自流和停頓狀態,即便個別有組織活動的鄉鎮,活動內容也大多僅限于一些簡單的球類對抗和小型比賽,甚至有部分鄉鎮從來沒有組織過集體性群眾體育活動。基層體育管理部門職能弱化、管理體制不健全、鄉鎮體育專干缺失,導致粵西地區廣大農村居民在對體育的認識上得不到正確的引導,在參與體育活動上缺乏有效的組織,在進行體育鍛煉時缺少必要的專業指導,這些問題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他們參與體育活動的積極性。
2.3.3 人口流動對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粵西成為流動人口主要地區。調查結果顯示,粵西農村外出務工人員超過300萬人,其中部分鄉鎮外出務工人員占鎮總人口的60%,個別鄉鎮甚至達到70%[13]。粵西地區農村大量的勞動力為了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投身到流動人口的大軍中,這些離家在外流動打工的農民大多數是文化程度、身體素質要相對高于一般農村勞動力平均水平的青壯年,本應該成為農村體育事業發展的主力軍,可是由于長年漂泊在外,受生活環境、經濟條件等多方面的制約,幾乎不可能拿出更多的精力、時間和資金投入到體育活動中,這無形中極大地削弱了農村體育的主體力量,同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和制約了原居住地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如何激活粵西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熱情,讓體育活動能夠扎根在他們身上并保持長久活力,如何引導和幫助外出的農村居民能夠長期有序地參加體育活動,實現農村流動人口到農村體育人口的轉變,這是當代體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重大課題和急需解決的重要任務。
2.3.4 農村傳統文化對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影響
在我國,農村傳統文化不僅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也蘊含獨特豐富的內涵,其存在對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影響是多元的[14]。粵西地處我國大陸最南端,受自然人文環境影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受農村傳統文化影響也頗為深刻。長期以來受個體經濟制約和傳統思想的影響,粵西農村大多數居民只關注眼前自己的土地、房子和子孫滿堂的家庭名聲,執著追求能屬于個人的功利,除每年看重過“年例”(粵西地區一個獨特的漢族傳統民俗節日)外,視野只局限于自家所生活的那一小片空間,對于“生活”之外的體育活動往往被認為是不務正業。由于部分農村缺乏必要的公共文化體育基礎設施和正確的引導,麻將、賭博蔚然成風,請神降仙、驅鬼治病等一些封建迷信活動也沉渣泛起,并在某些地方農村有愈演愈烈之勢。這些現象行為的出現,導致體育健身活動在農村得不到應有的認識,嚴重侵蝕著農村居民的思想和行為,使原本開展起來就比較困難的體育活動在農村這塊沃土上更加缺少空間。傳統文化對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那么,如何繼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農村居民身上培育出體育生長的新沃土,營造出“人人講健康、全民愛運動”的文化氛圍,則是現階段粵西農村體育建設中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是粵西農村體育穩步發展的可行之路。
(1)粵西地區農村居民文化程度整體偏低,對體育還缺乏足夠的認識,體育鍛煉意識較薄弱,體育人口數量不足。受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農村居民參加體育鍛煉的時間不具有連續性,雖參加體育鍛煉的項目較多,但參與人群比重相對較少。
(2)粵西地區農村公共體育場地設施嚴重缺乏,現有的場地和設施應用效果弱。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仍是以小型的民間群眾自發組織為主,農村居民體育消費整體水平低且消費內容單一。
(3)地區經濟發展滯后、基層體育機構設置與管理缺失、人口流失、農村腐朽文化是影響和制約粵西地區農村居民參與體育活動的主要因素。
[1]戴健,韓冬,梁曉杰,等.新農村建設中長三角地區農民體育活動現狀及對策[J].體育科學,2009,29(1):8-13.
[2]譚延敏,張鐵明,胡慶山,等.農村自發性體育活動群體組織識別的實證研究[J].體育科學,2009,29(1):14-24.
[3]盧文云.新農村建設背景下西部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11):1-5.
[4]李磊.新農村背景下江西省農民體育行為現狀與對策[J].體育科技,2012,33(4):103-107.
[5]張德利,尹維增,陳有忠,等.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體育人口結構與分層發展特征[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35(3):43-48.
[6]吳文平,李長友,葉鵬.湘西農村居民體育活動的發展現狀與新路徑[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5,35(3):62-66.
[7]張紅學.我國新農村建設中體育發展的思考[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1,37(2):24-27.
[8]胡慶山,方千華,張鐵明,等.邁向體育強國的農村體育公共服務體系建設[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1,35(5):12-17.
[9]胡秀英.在構建和諧社會視閾下論新農村體育的發展[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10,25(1):54-56.
[10]肖建忠,郭裔,許麗,等.廣東省農村體育開展現狀與發展對策[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8,32(4):60-64.
[11]樓麗文.農村居民體育權利的保障[J].浙江體育,2014,36(4):22-24.
[12]吳劍明,石真玉,王薇.體育強國構建背景下我國農村體育發展研究[J].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2012,30(3):23-27.
[13]王科飛.人口流動背景下農村體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0,36(9):6-10.
[14]吳劍明,王薇,石真玉.傳統文化對農村體育發展的影響[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3,29(4):38-41.
Research on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bout the Sports Activities of Rural Citizens in the West Guangdong
WU Jianming,WANG Wei,SHI Zhenyu,DONG Zhijiang
(Physical Education Department,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Maoming 525000,China)
Bymeans of literature,on-the-spot survey,questionnaire,statistics,logical reasoning and other researchmethods,the statu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rural residents in Western Guangdong area to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activity are investigated and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1)Rural residents in western Guangdong is generally at a low level of education,and in lack of awareness of the sports,sosports population is insufficient.2)Sports facilities are deficient in the western Guangdong.Rural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physical exercise irregularly.The organization form of rural residents’sports activities is loose,small in scale,andmainly spontaneously organized.Sports consumption level is low.3)The rural areas lag behind economically,lacking basic sports organization establishment andmanagement,and leading to population loss,and decadent culture.Allmentioned above are themain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nd restric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ports in Western Guangdong.
West Guangdong;Rural residents;Physical activities;Present situation;Influencing factors
G812.42
A
2095-2562(2016)01-0081-06
(責任編輯:駱磊)
2015-11-26;
2016-01-05
2014年度廣東省普通高校特色創新類項目(2014WTSCX091);茂名市2014年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GJ201406)
吳劍明(1968—),男,上海人,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社會體育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