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林杰
?
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牛林杰
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是一個十分豐富的文學資源寶庫,其中既有東亞各國的國別文學,又有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東亞文學交融,特別是“抗日”這一東亞文學的共同主題更加彰顯了抗日敘事研究的重要價值和意義。進一步發(fā)掘和整理東亞各國的抗日敘事文獻資料,通過東亞敘事的比較研究,闡明東亞抗日敘事的文化內(nèi)涵、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為東亞人民正確認識東亞近現(xiàn)代史、弘揚東亞精神、強化東亞文化認同、構建當代東亞文化共同體提供歷史文化依據(jù)。
20世紀;東亞文化;抗日敘事;研究現(xiàn)狀
近代以來,日本軍國主義對外實行的侵略和擴張以及殖民政策,給東亞各國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面對日本法西斯的侵略,東亞各國人民奮起反抗,浴血奮戰(zhàn),譜寫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抗日樂章。在這一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抗日敘事通過文學藝術的形式反映了侵略與反侵略、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反動、真善美與假丑惡的人類大較量,是貫穿20世紀東亞文學的重要主題,充分體現(xiàn)著20世紀的東亞精神和文人的文化自覺,對于東亞實現(xiàn)現(xiàn)代轉(zhuǎn)型與抵抗列強侵略和文化霸權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由于20世紀上半期東亞各國處于侵略與反侵略、殖民與反殖民的特殊國家關系中,不同的國情決定了各國不同的“抗日敘事”形態(tài)。因此,20世紀東亞各國的抗日文學、反戰(zhàn)文學、抵抗文學、民族獨立文學等都屬于“抗日敘事”的范疇。“抗日敘事”的文學體裁則包含詩歌、小說、戲劇、散文、隨筆、報告文學、紀實類文學等。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是一個十分豐富的文學資源寶庫,其中既有東亞各國的國別文學,又有跨國家、跨民族、跨文化的東亞文學交融,特別是“抗日”這一東亞文學的共同主題更加彰顯了抗日敘事研究的重要價值和意義。
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是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概念。目前,國內(nèi)外在這一研究領域還沒有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研究,特別是從東亞文化的宏觀視角入手,進行跨文化、跨學科的研究成果更少。不過,東亞各國有關本國抗日敘事的研究成果則相對比較豐富,這為開展東亞抗日敘事的宏觀研究和系統(tǒng)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礎。本文擬從文獻資料整理、作家交流及作品譯介、比較文學研究等方面,就東亞各國抗日敘事的研究狀況進行學術史梳理并提出今后研究的課題,以期進一步推動東亞抗日敘事研究的深入開展。
(一)中國學界的成果
20世紀中國的抗日敘事可上溯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后的戰(zhàn)爭敘事。甲午中日戰(zhàn)爭是東亞近代國際關系史上的一次重大事件,戰(zhàn)爭深刻影響了當時的東亞國際局勢,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東亞各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甲午戰(zhàn)爭后,中國(包括臺灣)、朝鮮、韓國、日本等都產(chǎn)生了一批反映這場戰(zhàn)爭的文學作品。
國內(nèi)最早著手對甲午戰(zhàn)爭文學進行資料整理工作的是阿英,其編輯的《甲午中日戰(zhàn)爭文學集》(1948年北新書局刊行,1958年中華書局再版)收集了大量有關甲午戰(zhàn)爭的詩歌、小說、戲曲、雜文、軼事等,至今仍是有關甲午戰(zhàn)爭文學比較全面的資料匯編。由李生輝、劉鎮(zhèn)偉選注的《甲午戰(zhàn)爭詩歌選注》(大連出版社,1994)是甲午戰(zhàn)爭文學資料整理的又一力作。這部集綜論、原詩、作者小傳、題解和注釋為一體的專題詩歌選注本,以其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受到了學術界的好評。
中國抗戰(zhàn)文學是20世紀中國抗日敘事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史料發(fā)掘和整理工作在改革開放之后得到了長足的進步。蘇光文編《抗戰(zhàn)時期國統(tǒng)區(qū)文藝論證資料匯編》(春風文藝出版社,1982年),文天行等編《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xié)會史料選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3年),遼寧和黑龍江省社科院文學所編輯《東北現(xiàn)代文學史料》(黑龍江社會科學院研究所,1983年),四川社會科學院編《抗戰(zhàn)時期文藝期刊篇目索引》及其續(xù)編、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編《上海孤島文學資料叢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年),廖全京、文天行、王大明編《作家戰(zhàn)地訪問團史料選編》(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4年),文天行編《國統(tǒng)區(qū)抗戰(zhàn)文藝大事記》(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5年),廣西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等編《抗戰(zhàn)時期桂林文化運動資料叢書》11種(廣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延安文藝叢書》16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林默涵主持編寫的《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大后方文學書系》20卷(重慶出版社,1989年)和《中國解放區(qū)文學書系》20卷(重慶出版社,1992年),劉白羽主編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學書系》52卷(重慶出版社,1993年),張毓敏主編的《東北現(xiàn)代文學大系》14冊(沈陽出版社,1996年),《中國淪陷區(qū)文學大系》16卷(錢理群主編、黃萬華副主編,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以及正在陸續(xù)推出的章開沅總主編的《中國抗戰(zhàn)大后方歷史文化叢書》(重慶出版社,2011年推出首批)等大型作品資料系統(tǒng)出版,基本涵蓋了中國大陸各個地區(qū)抗戰(zhàn)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歷史。金柄珉、李存光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韓國資料叢書》10卷(延邊大學出版社,2014年)收錄了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大部分朝鮮、韓國敘事作品。
在各種抗日文學資料整理的成果中,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劉白羽主編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學書系》。該書系是專門為紀念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50周年而推出的,共52卷,收錄了6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600多位作家的小說、戲劇、詩歌、散文、雜文和紀實作品數(shù)千篇。其中包括日本2卷,朝鮮1卷。這可以說是國內(nèi)涉及東亞抗日敘事文獻資料整理的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臺灣抗日敘事文學的資料已得到較完整的整理,臺灣較早出版了《日據(jù)時期文學全集》、《光復前臺灣文學全集》(葉石濤編,遠景,1978年)等大型資料叢書。近年推出的《臺灣文學史長編》33冊(臺灣文學館,2012年)、《臺灣現(xiàn)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匯編》50冊(臺灣文學館,2013年)以及《世界華文新文學史》(印刻出版公司,2015年)等包含了臺灣最近的日據(jù)時期文獻匯編。同時,日據(jù)時期臺灣文學各種專題研究也有較豐碩的成果。
香港整理的抗日文獻有《香港近現(xiàn)代文學書目(1840-1950)》(胡從經(jīng)編,朝花出版社,1998年)、《早期香港新文學資料選(1927- 1941)》(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早期香港新文學作品選》(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編,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1998年)、《三四十年代香港新詩論集》(陳智德編,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2004年)、《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盧瑋鑾、鄭樹森主編,天地圖書有限公司,2013年)等。此外,目前正在陸續(xù)出版的《香港文學大系》(陳國球總主編,商務印書館(香港),2014年)包含了1937-1945年香港抗戰(zhàn)文學較完整的資料。
(二)朝鮮與韓國學界的成果
在朝鮮,金日成領導的抗日斗爭是朝鮮近現(xiàn)代文學史的主流和核心題材,抗日敘事作品在朝鮮被稱為“抗日革命文學”,包括“革命歌謠”、“革命歌劇”、“革命戲劇”、“革命詩歌”等,在朝鮮近現(xiàn)代文學中占據(jù)著最為重要的地位。朝鮮建國之后,抗日革命文學成為建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革命形象及國家意識形態(tài)的重要手段,文學藝術界和學界大力發(fā)掘、整理和推廣相關作品。《朝鮮之歌》、《革命歌》、《朝鮮之星》、《朝鮮光復會十大綱領歌》、《反日戰(zhàn)歌》、《游擊隊進行曲》等抗日歌謠,《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城隍堂》、《血海》、《一個自衛(wèi)團員的命運》、《賣花姑娘》等戲劇作品經(jīng)過整理,成為朝鮮文學的“紅色經(jīng)典”。抗日敘事文獻的整理也取得了較多成果,如《朝鮮現(xiàn)代文學選集》(文藝出版社,1990年),收錄了具有抗日傾向的姜敬愛、趙命熙、崔曙海等眾多作家的作品,《抗日游擊隊參加者的回憶錄》10卷(金龍徳、金成,青年出版社,1985年)是有關報告文學的整理,叢書《不滅的歷史》(權正雄等,文藝,1989年)以歷史小說的形式講述金日成領導抗日武裝斗爭到光復后領導朝鮮戰(zhàn)爭的光輝歷程,專題講述朝鮮抗日時期的文學作品的主要成果包括《朝鮮文學史8: 抗日革命文學》(柳滿,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朝鮮口傳文學概要:抗日革命篇》(李東源著,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等。這些成果對于系統(tǒng)整理朝鮮的抗日文學史料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在韓國,由于長期受到右翼保守意識形態(tài)的干預,抗日敘事的文獻整理及研究取得的成果不多,代表性的成果有《抗日民族詩集》(民族學校編,思想社,1971年)以及在韓國光復30周年之際推出的《抗日民族詩集》(申東漢編,瑞文堂,1975年)和《抗日運動家的日記》(金永鎬編,瑞文堂,1975年)等圖書,這些資料整理了韓末反日義兵、進步文人到日帝末期抗日作家的反抗詩文。自20世紀80年代之后,隨著韓國意識形態(tài)的自由化,抗日敘事研究進一步得到重視。這一時期涌現(xiàn)出《抵抗詩人三人詩集》(韓龍云、李陸史、尹東柱等著,東環(huán)出版社,1986年)、《日帝強占期抗日獨立斗爭小說選集》(閔鉉基,啟明大學出版部,1989年)、《抗日傳說說話集》(教保文庫編輯部,教保文庫,1994年)、《抗日文學的再照明》(嚴萬洙,弘益齋,2001年)、《革命家的抗日回想》(金學俊,民音社,2005年)等文獻集成。以上成果都是對于抗日敘事文學的某一種體裁或個別文人的作品進行的匯編,并沒有對朝鮮半島抗日敘事文獻進行比較系統(tǒng)的整理。
(三)日本學界的成果
日本的抗日敘事主要以抵抗文學或反戰(zhàn)文學的形式出現(xiàn),相關作品的匯編成果值得參考。如《日本抵抗文學選》(花田清輝、 佐佐木基一、杉浦明平編,三一書房,1955年)收錄了主要的反戰(zhàn)文學作品;《近代戰(zhàn)爭文學事典》(矢野貫一編,1-13輯,和泉書院,1992-2014年)收錄了很多戰(zhàn)爭文學作品,部分內(nèi)容涉及反戰(zhàn)敘事;《昭和戰(zhàn)爭文學全集》(昭和戰(zhàn)爭文學全集編集委員會編,1-15,集英社,1964年)和《戰(zhàn)爭文學全集》(平野謙等編,1-6,每日新聞社,1972年)部分內(nèi)容涉及反戰(zhàn)敘事。日本方面關于反戰(zhàn)文學的資料整理多集中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這說明70年代以后,隨著日本經(jīng)濟的發(fā)展,國際地位的提高,國內(nèi)右傾勢力的擴大,日本社會對侵略戰(zhàn)爭的反省意識逐漸淡化。
如上所述,東亞各國有關抗日敘事文獻的整理已經(jīng)有了較好的積累,為從東亞宏觀角度對抗日敘事文獻進行系統(tǒng)整理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一)中國學界的研究
國內(nèi)有關抗日語境下東亞人文交流方面的研究成果最早可以追溯到王瑤的《真實的鏡子——從幾篇新文學作品看中朝人民友誼》(《光明日報》,1951年1月28日),這篇文章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后,研究中朝作品中人文交流的開山之作,主要謳歌了中朝人民的友誼。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比較文學研究在國內(nèi)的興起,中朝文學關系開始受到學界的關注。這期間,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楊昭全的《現(xiàn)代中朝文學友誼與交流(1919-1945)》,該文在探討抗戰(zhàn)時期中朝兩國人民之間結(jié)成的深厚友誼以及當時的人文交流的同時,還談論了抗日背景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1](336~344)。楊昭全在另一篇論文《真摯的友誼:郭沫若與朝鮮人民》中詳細介紹了郭沫若文學作品對朝鮮民眾的關注[2](47~53)。
中韓建交之后,有關中韓文學與作家交流的研究變得活躍起來。首先,對于20世紀前期,因從事反日獨立運動而來華的文人與中國文人之間的交流及作品譯介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睨觀申圭植和中國革命黨人的關系》(辛勝夏、孫科志,《韓國研究論叢》,世界知識出版社,1996年)、《近代中韓文化交流史上的金澤榮》(鄒振環(huán),《韓國研究論叢》,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梁啟超對日本吞并韓國的關注與評論》(張建華,《韓國學論文集》,遼寧民族出版社,2002年)、《申采浩與梁啟超:歷史主體認識及“新國民”構想》(崔玉山,《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金澤榮與近代南通文人群體交往考評》(莊安正,《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4期)、《南社與韓國抗日志士申圭植》(金建陵、張末梅,《檔案與建設》,2007年第4期)、《金澤榮和中國文化名人的詩文交往》(周昶、倪怡中,《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第2期)、《梁啟超與韓國近代啟蒙思想》(牛林杰,《韓國研究》第九輯,2010年)等。
其次,有關抗日戰(zhàn)爭期間中韓文人之間的交流、文本譯介及思想傳播方面的成果有《中國文人與朝鮮現(xiàn)代雜志》(王木、崔雄權,《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1994年第2期》)、《魯迅先生與朝鮮愛國青年》(康基柱,《當代韓國》,1995年第3期)、《魯迅在朝鮮——讀李陸史的〈魯迅論〉》(尹允鎮(zhèn),《東疆學刊》,2001年第1期)、《試論李陸史對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的批評與接受》(金哲,《當代韓國》2002年冬季號)、《1949年以前韓國文學漢譯和意識形態(tài)因素》(金鶴哲,《中國比較文學》,2009年第4期)、《論中韓左翼文學的相互觀照》(吳敏,《東疆學刊》,2015年第1期)、《隱藏于中國典故的殖民地號角——韓國詩人李陸史作品中的隱喻研究》(金鶴哲,《外國文學評論》,2015年第2期)等論文。
此外,金哲的專著《20世紀上半期中朝現(xiàn)代文學關系研究》一書對1910-1950年代期間中韓作家的人際交流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探討,其中也涉及到不少抗日作品的譯介情況[3](125)。吳敏的專著《民族主義的自我觀照——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韓國敘事研究》一書在論述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韓國元素的同時,兼談了中國作家創(chuàng)作韓國元素作品的動機,其中涉及了中國作家與在中國活動的韓國抗日文人之間的交流狀況[4]。
除了對抗日語境下中韓作家的交流與互動研究之外,中國學界還對中日作家之間的人際交流、思想傳播以及文學作品的相互譯介進行了研究。代表性的成果有靳明全主編的《中國留日作家觀照日本的抗戰(zhàn)文學》(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3年),該書對夏衍譯介《未死的兵》、《三兄弟》及《敵兵陣中日記》、抗戰(zhàn)初期郁達夫與佐藤春夫之決裂、郁達夫與新居格的通信研究、馮乃超譯介鹿地亙抗戰(zhàn)文學、馮乃超譯介芥川龍之介小說進行了具體分析,不僅涉及到抗日語境下中日作家之間的交流,也對相關作品的譯介進行了介紹[5](91~105)。靳明全在其所著的另一部著作《抗戰(zhàn)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中論述了日本無產(chǎn)階級文學運動對“左聯(lián)”的影響、青野季吉與胡風在普羅文藝運動中的貢獻及命運,從比較文學的角度對日本文藝思潮及文人對中國作家的影響進行了解讀[6](116~122)。
(二)朝鮮與韓國學界的研究
朝鮮學界對抗日語境下東亞諸國文人之間交流的研究比較薄弱,只是在有關個別曾有來華經(jīng)歷的抗日文人及作品的研究中有所提及,但未能有意識地闡明這些作家、作品與中國的關聯(lián)性等問題。例如《反日愛國作家李陸史小說研究》(桂銀姬,《朝鮮文學》,2009年第7號)、《以抗日革命斗士為描寫對象的姜敬愛的文學創(chuàng)作活動》(許旺鎮(zhèn),《朝鮮文學》,2010年第2號)等。
在韓國學界,抗戰(zhàn)時期在韓國頗具影響力的中國作家及其與韓國文人的交流成為抗日語境下中韓文學交流研究的重要內(nèi)容。具有代表性的成果有金時俊的《亞洲文化圈與現(xiàn)代韓中作家的體驗——通過文學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韓中知識分子之間的相互關系》(《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27輯,2003年),該文探討了當時兩國知識分子對本國及對方國家的相互認識,說明了作家對于同處東亞文化圈的民眾生存危機的關注和同情。金時俊用中文發(fā)表的論文《流亡中國的韓國知識分子和魯迅》(《現(xiàn)代東亞語境中的魯迅研究——中韓魯迅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年7月)對與魯迅有過交流的韓國流亡青年進行了實證考察,兼談了魯迅作品在韓國的譯介狀況。洪昔杓的《李陸史的中國留學與北京中國大學》(《中國語文學志》,第29輯,2009年)對韓國著名抗日文人李陸史在中國留學的情況進行了考證,認為李陸史的中國留學為他向韓國譯介中國現(xiàn)代文學起到了重要作用。《詩人李陸史和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國現(xiàn)代文學》,第55輯,2010年)一文考察了李陸史詩歌對魯迅與徐志摩文學作品的接受以及李陸史作品的反抗意識。李英美的《中國上海的抗日運動和韓國的文學知識分子》(《平和學研究》,第13輯,2012年)探討了上海的韓國愛國獨立運動與申采浩、金光洲兩位韓國反日愛國文人在上海的文學活動。
韓國學界有關抗日語境下中韓文學的文本譯介與傳播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柳樹人和魯迅:〈狂人日記〉的翻譯和思想的連帶》(洪昔杓,《中國文學》,第77輯, 2013年)、《朱耀翰在上海時期的詩歌和二重寫作》(樸景守,《韓國文學論從》,第68輯,2014年)、《胡風和〈朝鮮臺灣短篇集〉》(金良守,《中國學報》,第47輯,2003年)等。洪昔杓在論文中探討了韓國的抗日文人柳樹人與魯迅的交流以及柳樹人在韓國對魯迅文學的譯介等。金良守在論文中探討了胡風選譯《朝鮮臺灣短篇集》的背景與經(jīng)過、選譯的標準與目的等問題。
由于當時的韓國已經(jīng)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韓國抗日文人與日本反戰(zhàn)文人之間的交流不多,相關研究成果也少見。韓國學者金惠子最近出版的《近代日本文壇與殖民地朝鮮》(亦樂,首爾,2015年)彌補了這方面研究的空白。該書包括“日本無產(chǎn)階級文學雜志《前進》與朝鮮人文學”、“雜志《文藝首都》與金史良的文學”、“近代日本文壇與殖民地文人的聯(lián)系”、“在朝鮮日本雜志《朝鮮時論》與朝鮮文學翻譯”等內(nèi)容。
(三)日本學界的研究
日本在該領域的研究成果有高崎隆治的《文學中的朝鮮人形象》(青弓社,1982年)、川村湊的《異鄉(xiāng)的昭和文學——“滿洲”與近代日本》(巖波新書,1990年)和《滿洲崩潰——“大東亞文學”與眾作家》(文藝春秋,1997年)以及《關于戰(zhàn)爭文學——讀阿英編〈甲午中日戰(zhàn)爭文學集〉》(小野四平,《奧羽大學文學部紀要》第16期,2004年)、藤田梨那在中國出版的《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中的跨文化書寫》(中央編譯出版社,2013年)等。
東亞各國對于抗日語境下東亞作家之間的人際交流、作品譯介和思想傳播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了不少的成果,但尚缺乏比較全面系統(tǒng)、更有深度的綜合性研究成果。從目前的成果來看,有關抗日語境下中韓文人交流及作品譯介的研究成果較多,中日和韓日文人交流及作品譯介的成果偏少。
(一)中國學界的研究
國內(nèi)關于抗日敘事文學的研究在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時就已開始(阿英,《抗戰(zhàn)時期的文學》,《救亡日報》,1937年8月24日),歷史長、成果豐富。但是早期的抗日敘事研究注重的是抗日斗爭宣傳的功效性,欠缺理論層面上的探討。解放后至改革開放之前的抗日敘事研究,受制于階級斗爭等極左路線的影響,沒能取得值得矚目的成果。直到文革結(jié)束后,抗日敘事研究才得到迅速的發(fā)展,取得了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特別是新世紀以來,中國抗日敘事的研究在方法、視角、研究對象等方面均得到拓寬,尤其是研究界開始關注從世界文學及文化的大視角定位中國抗日敘事文學的意義。出現(xiàn)對甲午戰(zhàn)爭敘事的比較(呂志國,《東亞三國甲午中日戰(zhàn)爭敘事比較研究——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后二十年間的小說為中心》,山東大學碩士論文,2015年),中日文學者的戰(zhàn)爭美學觀比較(靳明全,《抗戰(zhàn)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論稿》,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抗日戰(zhàn)爭中的外國人形象(黃萬華,《異族、“他者”形象:戰(zhàn)時中國文學的一種尋求》,《文史哲》,2002年第3期),對日本侵華時期文學的重新審視(王向遠,《“筆部隊”和侵華戰(zhàn)爭》,昆侖出版社,2005年),戰(zhàn)爭時期日本作家與上海、北京(徐靜波,《近代日本文化人與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王升遠,《文化殖民與都市空間——侵華戰(zhàn)爭時期日本文化人的“北京體驗”》,北京師范大學博士論文,2012年)等涉及比較研究的新成果。
1985年,《日本文學》雜志(吉林人民出版社)第3期專門編輯了一期“金子光晴特輯”,討論了金子光晴的抵抗詩。另外,呂元明著《被遺忘的在華日本反戰(zhàn)文學》(吉林教育出版社,1993年)討論了流亡中國的日本左翼作家鹿地亙、綠川英子以及被中國俘虜?shù)娜毡臼勘劝l(fā)表的反戰(zhàn)文學。
中國學界有關東亞其他國家抗日敘事的研究開始于上世紀80年代前后。如《朝鮮文學的寶貴財富——介紹朝鮮抗日革命文學》(林輝,《外國文學研究》,1978年2期)。這篇論文詳細地介紹了抗日革命歌謠、《賣花姑娘》、《血海》等朝鮮的經(jīng)典抗日文學作品。金柄珉在論著《申采浩文學研究》中根據(jù)全新發(fā)掘的文獻資料,系統(tǒng)地闡述了朝鮮最具代表性的抗日獨立運動家和作家申采浩的文學創(chuàng)作,著重闡明了其愛國抗日思想與作品中的反帝反侵略思想[7]。
(二)朝鮮與韓國學界的研究
在朝鮮,抗日文學創(chuàng)作和研究在“舉國體制”下得到大力推進,朝鮮出版的多種《朝鮮現(xiàn)代文學史》均以抗日文學作為論述的主干。但是,由于受到政治理念的制約,朝鮮的抗日敘事研究難免帶有一些偏頗性。朝鮮的抗日敘事研究大多集中在歌頌領袖和朝鮮主體性方面,如《永遠不滅的太陽之歌——抗日斗爭時期創(chuàng)作的歌頌偉大領袖金日成同志的詩歌》(徐載敬,《朝鮮文學》第7期,2007年)、《抗日革命文學中的主體女性解放思想研究》(金麗淑,《朝鮮文學》第3期,2013年)等。朝鮮學界涉及東亞抗日敘事的比較研究較少。
在韓國,抗日文學又被稱為“抵抗文學”,大體上涵蓋了反映20世紀初至1945年日本投降期間抗日斗爭的文學。韓國的反日獨立運動開端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韓國國內(nèi)的“義兵斗爭”,之后延伸和擴展到在中國東北地區(qū)開展的“獨立軍”、“韓國光復軍”、“韓國義勇隊”、東北抗日游擊隊以及在國內(nèi)外開展的各種反日獨立運動。反映這些抗日運動的文學都屬于韓國抗日敘事的范疇。韓國學界對抗日敘事的研究開始于20世紀60-70年代,主要集中在日帝時期旅華韓人作家的創(chuàng)作、與中國文人的交流等方面。早期的研究成果有《日帝末黑暗期文學的抵抗》(宋敏鎬,《東方學志》,第9期,1968年)、《抗日詩的考察》(金樹中,《國語國文學》,第1期,1973年)、《體現(xiàn)在殖民統(tǒng)治下文學中的現(xiàn)實認識之推移 —— 以崔曙海與廉想涉的抵抗意識為中心》(群山水產(chǎn)專門大學研究報告,1979年)、《關于殖民地時代小說之抵抗意識的研究》(金禮泰,淑明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1973年)、《姜敬愛小說的主題研究》(林善愛,《國文學研究》第1期,1986年)、《崔曙海的抗日文學考》(郭根,《大東文化研究》第26輯,1991年)等。這些研究涉及到崔曙海、姜敬愛等旅華韓人作家。
1992年中韓建交以后,中韓比較文學隨之成為韓國學界的研究熱點之一,中國的抗日文學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如《丁玲的抗日活動與抗日小說》(趙誠煥,《中國語文學》,第22輯,1993年)、《滿洲事變時中國的秘密文學研究》(具良根,《中國學研究》,第18輯,2000年)、《艾青詩的意味空間》(鄭守國,《中國學論叢》,第11輯,2001年)等。近年來,在韓國的中國留學生推出了一批有關中韓抗日敘事的研究成果。如《中國背景抗日紀行文學考:以金俊燁的〈長征〉和張俊河的〈石枕〉為中心》(楊華迪,仁荷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年)、《中國現(xiàn)代韓人游擊隊員題材小說研究》(徐榛,韓國外國語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年)等。
另外,從比較文學的角度考察中韓抗日敘事的研究成果有曾天富的論文《呂赫若的初期小說〈牛車〉〈暴風雨的故事〉和同時期李箕永的農(nóng)民小說中的時代現(xiàn)實與主題意識》(《韓國文學論叢》,第22輯,1998年)及其專著《日帝時期臺灣左翼文學研究:與韓國普羅文學的比較》(世宗出版社,2000年)。前者通過比較臺灣作家呂赫若和韓國作家李箕永的農(nóng)民小說,指出作者之所以揭露農(nóng)村的貧困狀態(tài)、近代化過程的殘酷以及地主與佃戶之間的階級矛盾,根本上是立足于民族主義的歷史意識,矛頭指向日本帝國主義的掠奪本質(zhì),事實上是委婉批判日本殖民統(tǒng)治。其專著可以視為論文的拓展,對韓國普羅文學與臺灣左翼文學按時期進行了比較,指出二者最大的不同點在于韓國結(jié)成了普羅文學團體,而臺灣由于日帝的鎮(zhèn)壓,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的文學組織,左翼文學運動相對來說消極散漫。但是,二者都是民族解放運動的組成部分,立足于唯物史觀,強調(diào)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客觀描寫無產(chǎn)大眾的現(xiàn)實,根本上是批判日本的殖民統(tǒng)治。曾天富的研究在韓國抵抗文學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性。劉惠瑩的《日帝末期韓國國民文學與臺灣皇民文學比較研究》探討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韓國與臺灣文學的抵抗形態(tài)。作者從二重語言、內(nèi)鮮一體(內(nèi)臺一如)、“東亞”三方面展開論述,指出雖然抗日戰(zhàn)爭時期韓國與臺灣文壇上的抗日文學受到了嚴格限制,但實際上很多作家并未放棄抵抗的立場。他們的作品表面上關注日本強行賦予的同化主題,事實上卻呈現(xiàn)出脫離帝國的軌跡[8](221~247)。這篇論文試圖超越傳統(tǒng)的“抵抗—屈從”的兩分法教條主義思維方式,還原日本統(tǒng)治末期殖民地文學的抵抗本質(zhì),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三)日本學界的研究
由于日本是戰(zhàn)爭發(fā)起國,在強大的軍國主義意識形態(tài)影響下,戰(zhàn)爭期間的反戰(zhàn)文學難得一見,但并非沒有,尤其是鹿地亙、小林多喜二、黑島傳治、石川達三等左翼作家的作品中具有明顯的反戰(zhàn)傾向。坂垣直子作為早期日本戰(zhàn)爭文學的研究者,對反戰(zhàn)文學傾向進行了專門論述(《事變下的文學》,第一書房,1941年。《現(xiàn)代日本的戰(zhàn)爭文學》,六興商會出版部,1943年)。
戰(zhàn)后的1946年,荒正人、小田切秀雄、佐佐木基一等文學評論者依托《文學時標》、《新日本文學》、《近代文學》等雜志提出追究戰(zhàn)爭期間的文學者責任問題,顯示了對戰(zhàn)爭文學的反省態(tài)度。屬于戰(zhàn)后派作家的堀田善衛(wèi)(《時間》,新潮社,1955年)、武田泰淳(《風媒花》,講談社,1952年)等發(fā)表正面揭露日軍暴行的作品。1955年,三一書房出版《日本抵抗文學選》,花田清輝、杉普明平、佐佐木基一在“解說”中對戰(zhàn)爭期間的抵抗文學做了較詳細的評論。1964年集英社編《昭和戰(zhàn)爭文學全集》(15卷)、1972年平野謙等編《戰(zhàn)爭文學全集》(6卷),開始關于戰(zhàn)爭文學的基本文獻梳理。竹內(nèi)好、吉本隆明、小林秀雄等眾多戰(zhàn)后思想家均對戰(zhàn)爭文學進行過論述,但過于關注文本中的“受害意識”。
七八十年代,日本反戰(zhàn)文學研究出現(xiàn)高崎隆治、都筑久義等頗為活躍的研究者,他們對戰(zhàn)爭與作家的關系、戰(zhàn)爭中朝鮮人形象等問題做了廣泛研究。這一時期,以尾崎秀樹為代表的研究者開始關注“滿洲”、臺灣等日本占領地的反戰(zhàn)文學(尾崎秀樹,《舊殖民地文學的研究》,勁草書房,1971年)。對于沖繩地區(qū)反戰(zhàn)文學的資料收集和研究也出版了一些學術成果(大城立裕等編,《從海島空間開始:沖繩反核、反戰(zhàn)文學選集》,沖繩反核、反戰(zhàn)文學編輯委員會出版,1984年)。這個時期也開始出現(xiàn)對東亞抗日敘事的比較研究成果,如渡邊善雄的《日中戰(zhàn)爭期的反戰(zhàn)文學——讀呂元明〈戰(zhàn)爭俘虜?shù)娜毡痉磻?zhàn)文學〉》(《宮城教育大學紀要 人文科學·社會科學》,1989年第24期)、《日中戰(zhàn)爭期的反戰(zhàn)文學研究——關于謝冰瑩的〈俘虜收容所參觀記〉》(《宮城教育大學國語國文》,1992年第3期)等。
1990年代以來,川村湊、西田勝等人的殖民地研究進一步深化,中日學者對“滿洲”文學開展了共同研究(呂元明、鈴木貞美、劉建輝編,《滿洲浪漫》,全七卷,ゆまに書房,2002年)。近年來,反戰(zhàn)文學研究視角多樣化,出現(xiàn)專門研究女性作家的反戰(zhàn)文學(長谷川啟、岡野幸江編,《戰(zhàn)爭的記憶和女性們的反戰(zhàn)表現(xiàn)》,ゆまに書房,2015年)、無產(chǎn)階級的反戰(zhàn)文學(山口守國,《文學中的反戰(zhàn)與抵抗》,海鳥社,2013年)、反戰(zhàn)作家個案研究(尾西康充,《田村泰次郎的戰(zhàn)爭文學:從其在山西的從軍體驗開始》,笠間書院,2008年;尾西康充,《小林多喜二的思想和文學》,大月書店,2013年)等多部專著,尤其是研究者開始關注東亞地區(qū)乃至世界范圍的反戰(zhàn)文學比較研究,出現(xiàn)如《戰(zhàn)爭的記錄及表象:日本·亞洲·歐洲》(增田周子編著,關西大學東西學術研究所出版,2013年)、《“光明”運動和〈播種者〉——反戰(zhàn)文學運動“光明”在日本和朝鮮的展開》(安齋育郎、李修京編,御茶水書房,2000年)、《日本的戰(zhàn)爭和詩人們》(石川逸子著,影書房,2004年)等成果。
東亞各國的抗日敘事研究各具特色,如日本學界比較注重戰(zhàn)爭的“受害意識”,對本國戰(zhàn)爭責任反省不夠;韓國研究界過于拘泥自身的殖民地身份,研究視野不夠?qū)拸V。從東亞的宏觀文化視野出發(fā),整體定位東亞抗日文學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學中地位的研究明顯不足。同時,如何從更高的生命意識、人類意識層面,準確看待各國抗日敘事中的異同,厘清東亞各國抗日敘事間的聯(lián)系等比較領域的課題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從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來看,中國學界的抗日敘事研究成果最為豐富,研究的領域和視角都處于東亞各國的前沿。研究者們不僅對國內(nèi)的抗日敘事進行了細致的資料整理和深入研究,而且也注意到了中國抗日敘事與東亞其他國家文壇的關聯(lián),出現(xiàn)了部分涉及中日、中朝、中韓抗日敘事比較研究或作家人際交流的成果。但研究者們并沒有自覺地意識到“東亞抗日敘事”的整體性和系統(tǒng)性,沒有站在東亞抗日的宏觀視角,觀照抗日語境下東亞文學的交流與互動。
國內(nèi)抗日敘事的文獻整理、匯編等成果很多,但其中涉及到東亞其他國家的抗日敘事文獻資料整理的較少。劉白羽主編的《世界反法西斯文學書系》收錄了部分日本、朝鮮的抗日敘事文本,金柄珉、李存光主編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與韓國資料叢書》收錄了20世紀部分中國作家的韓國敘事和中韓作家的人際交流資料,可說是國內(nèi)東亞抗日敘事文獻整理的代表性成果。而朝鮮、韓國、日本學界的抗日(抵抗、反戰(zhàn))敘事研究則相對比較薄弱,甚至鮮有基礎性的資料整理成果。通過現(xiàn)有資料尚難以從宏觀上把握東亞抗日敘事的整體面貌。
1945年日本投降以后,東亞各國的抗日敘事(反戰(zhàn)敘事)創(chuàng)作不僅沒有停止,而且呈現(xiàn)出不斷發(fā)展的勢頭,這一時期的抗日敘事又稱“抗日記憶”。由于冷戰(zhàn)時期意識形態(tài)的嚴重對立和國情的不同,各國的抗日敘事呈現(xiàn)出了不同的形態(tài)。從東亞文化視角比較東亞文學中的抗日記憶具有重要的意義,這也是現(xiàn)有研究成果比較薄弱的領域。
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作為一個創(chuàng)新型的概念,無論是概念的界定,還是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等理論方面的研究以及基礎資料的整理都需要從頭做起。已有相關研究成果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很好的學術基礎,也留下了較大的研究空間。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構建“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研究的基礎理論。以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為指導,從東亞文化整體觀出發(fā)界定“東亞抗日敘事” 的概念、研究對象、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等問題,從跨文化的視角闡明東亞抗日敘事的形成與發(fā)展的特點和規(guī)律,探討作為整體的東亞抗日敘事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學乃至世界文化史中的價值及地位。
第二,發(fā)掘和整理20世紀東亞抗日敘事的基礎文獻資料。對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朝鮮、韓國、日本的抗日敘事文獻史料展開系統(tǒng)全面的發(fā)掘和整理。按照小說、散文、詩歌、戲劇、評論、論文、紀實、日記及總編目分類整理東亞各國抗日敘事文獻,為今后該課題深入全面的研究提供文獻資料數(shù)據(jù)庫支撐。
第三,梳理并考察抗日語境下東亞各國不同意識形態(tài)的相互傳播、作家之間的人際交流、作品的譯介和傳播及其對東亞抗日敘事的影響。東亞各國的抗日敘事在抗日語境下并非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作家們相互交流、思想傳播、作品譯介與影響中展開的。這是深入研究“東亞抗日敘事”的根本前提。
第四,通過對東亞各國抗日敘事的比較文學研究,指出東亞敘事的形成與發(fā)展、相互關聯(lián)和相互影響、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闡明東亞諸國作家的民族認同、國家認同、東亞認同,闡明“冷戰(zhàn)”、“后冷戰(zhàn)”、“全球化”等國際局勢和思潮對東亞當代抗日記憶的影響,探討構建東亞文化共同體的理論、方法和路徑。
[1]楊昭全:《現(xiàn)代中朝文學友誼與交流(1919-1945)》,《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8年第2期。
[2]楊昭全:《真摯的友誼:郭沫若與朝鮮人民》,《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第1期。
[3]金哲:《20世紀上半期中朝現(xiàn)代文學關系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年。
[4]吳敏:《民族主義的自我觀照——中國現(xiàn)代文學中的韓國敘事研究》,美國紐約:國際作家書局,2010年。
[5]靳明全:《中國留日作家觀照日本的抗戰(zhàn)文學》,成都,四川出版集團巴蜀書社,2013年。
[6]靳明全:《抗戰(zhàn)文學與中日比較文學論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
[7]金柄珉:《申采浩文學研究》,沈陽:遼寧民族出版社,1988年。
[8]劉惠瑩:《日帝末期韓國國民文學與臺灣皇民文學比較研究》,首爾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5年8月。
[責任編輯全華民]
I109.5
A
1002-2007(2016)02-0006-08
2015-12-1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15ZDB090。
牛林杰,男,山東大學韓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韓國近現(xiàn)代文學、中韓文學關系。(威海264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