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香花
?
朝鮮族學生漢語翻譯偏誤分析
金香花
中國朝鮮族學生雖然從小接受朝漢雙語教育,具有一定的漢語水平,但受母語影響,用漢語表達時仍會出現不少問題。朝鮮族學生在漢語翻譯中主要有混淆詞義、語氣詞缺失、關聯詞誤用以及搭配不當等幾種偏誤,而這些偏誤主要是由母語負遷移和中文閱讀量缺乏等原因引起的。
朝鮮族;漢語翻譯;偏誤
中國朝鮮族學生受母語影響,漢語表達會出現很多問題。本文通過對朝鮮族學生漢語翻譯進行偏誤分析,力圖找出朝鮮族學生在使用漢語表達時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本人隨機抽取了延邊大學朝文專業①延邊大學朝文專業學生除了個別公共課以外,大部分課程仍用朝鮮語授課,可以說這些學生從小一直生活在朝鮮語語言圈中。且籍貫為延邊地區的100名學生為調查對象。②散居地區的朝鮮族學生雖然也在接受朝鮮族學校教育,但是幾乎漢化,他們的漢語水平遠遠超過延邊地區的朝鮮族,所以本文中暫時排除這部分朝鮮族學生。調查方法是先給學生提供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朝文隨筆三篇,③為了了解日常言語交際能力,避免出現專業術語,題材限定為隨筆。然后讓學生譯成中文,翻譯過程中允許學生查閱工具書,以使學生發揮最佳水平。
翻譯的過程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理解;二是表達。理解是表達的前提,只有理解正確,才能表達無誤。從朝漢翻譯整體來看,朝鮮族學生能夠表達原文的基本意思,對原文的理解不存在問題,但表達上還是存在一定的難度,他們未能選用恰當的詞語、句子來有效表達自己的意思。
學生在漢語翻譯中出現的偏誤多種多樣,本文首先將翻譯過程中出現的偏誤歸類化和數據化,這可以為針對朝鮮族學生的漢語教學提供具體數據,同時也可以給教師和學習者提供漢語學習中的重點和難點,從而提高針對朝鮮族學生的漢語教學效率。
通過本論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朝鮮族學生出現的偏誤主要有四類,即混淆詞義、語氣詞和關聯詞使用不當、搭配不當等。要想把原文恰如其分地表達出來,朝鮮族學生還需要在措辭上多下功夫。
詞的意義反映了客觀事物和現象以及相互之間的關系,是人們對客觀對象的理性認識。表面上指稱意義對等的詞語在朝漢語中承載的文化信息不一定會對等[1](94~97)。我們發現,只要朝鮮語和漢語中有對應詞,學生就不假思索地將其照搬過來。
(1)“???? ???? ???? ???? ??? ??? ?????? ?? ??? ??? ?? ??? ??? ???.”
A 即使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撞出去,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
B1 *即使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推出去,也沒有人問他。
B2 *即使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拖出去,也沒有人說/責怪他。
例句(1)是由兩個分句組成的復句。學生對這個句子翻譯的問題主要有兩處:一是對前一分句“???? ?????”的動詞“?????”的處理;二是對后一分句“??? ?? ??”短語的處理。
在前一分句中,“??? ???? ?????”中的動詞“?????”在詞典上對應于“推出去、拖出去”等多個詞項,在學生的譯文中也出現了相同的詞項,100份材料中,譯成“推出去”的32處,“拖出去”的9處,共41處,占41%。原文“???? ???? ??? ?????”給我們兩個提示:一是一輛轎車從對面急速而來;二是一輛卡車快要與對面的轎車相撞。這種情形下,卡車不可能將急速而來的轎車“推出去”或“拖出去”,因為“推出去”是指向外用力使物體或物體的某一部分順著用力的方向移動。“拖出去”是指拉著物體使其貼著地面或另一物體的表面移動,因此,這兩個詞不適合用于這種情形。根據上下文語境,翻譯成“撞出去”才更符合原文意圖,也更符合邏輯。
在同例中,動詞“????,????”的翻譯也出現較多偏誤,偏誤率高達10%。朝鮮語的“????”表示對領土、區域或權益等隨意侵犯或侵占等意義。“????”經常與 “????(中央線)”、“???(鄰海)”、 “?????(鄰國)”等詞搭配。相對應的漢語詞“侵犯”指侵凌觸犯、進犯等意義,一般不用于交通區域的侵占。學生的譯文中有2處出現“侵犯”,有8處出現“過”?!斑^”有“經過、超出”等意義,原文表達的是中央線是不可侵占的,是受到法律制約的,相當于侵犯國界,這種具有法律制約的區域,如果只是用“過”來表示,無法表達出事態的嚴重性,語義過輕。
朝鮮語的“????”有兩種含義:一是以兇猛氣勢靠近或接近;二是積極介入于某種事情?!????”的漢語對應詞是“跑”,學生的譯文中出現不少與“跑”相關的詞:8處使用“跑來、跑向”等,占8%。漢語的“跑”指兩只腳或四條腿迅速前進,如“跑步”, 機動車的行走和開動,一般用“行駛”來表示。
總之,“過……跑來、跑向、侵犯”等,雖然能夠表達原文的基本義,但是不能準確地表達原文的內容和思想。譯為“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才可以達到等效論的標準。
我們接著再來看后一分句中“??? ??”的翻譯。原文“??? ??? ?? ???……”中“??”的對應詞是“問”。果然,學生的譯文中出現2個 “問”, 出現9個 “說、責怪”等詞,出現3個 “問罪、怪罪、責問”等詞,共14處偏誤。我們認為B1的詞項語義偏輕,而B2的詞項卻語義過重,都不適用于原文的語境。即使司機撞到對方的車輛,也不是他的責任,不至于有罪惡感,這只是觸犯道義上的責任,因此,在尊重原文的基礎上,用“追究”一詞,也就是譯為“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更合適。
(2)“???? ????”
A 土氣的播音員
B1 *俗氣的播音員
B2 *過時的播音員
B3 *不時尚的主持人
例(2)中的“???? ????”是一篇隨筆的題目,“????”指一個樸素的小女孩從衣著開始到發型、化妝,都不時尚,非常土氣的樣子。材料顯示,有62名學生譯成“土氣”,還是將原文的意圖如實地表達出來,但還是有31名學生譯為“俗氣”、 8名學生譯為“過時、不時尚”等,他們還是沒能把握住主人公樸素而純樸的特征。這里的“土氣”和“俗氣”在語義表達上還是有差別的?!巴翚狻敝讣儤愕臉幼?, 而“俗氣”多少帶有貶義,因此,不適合出現在這個題目中。
(3)“???? ?? ??? ? ?? ??“???”???”
A 之后我漸漸領悟到的就是“真實的我”
B1 *之后我慢慢領悟到的就是“自我”
B2 *之后我越來越懂得的就是“自我”
一般來說,領悟一種道理應該是逐步的過程,64名學生正確把握了原文的意圖,譯為“漸漸地領悟”。31名學生譯為“慢慢領悟”,5名學生譯為“越來越懂得”等。查看這些詞的具體用法, “慢慢”多指走路、做事不著急的樣子,雖然“慢慢地領悟”不能視為錯句,但這種用法還是不如“漸漸地領悟”順口,因此,最佳的譯文應該是“漸漸地領悟”?!霸絹碓健倍嘀赋潭雀用黠@,在這一語境中不太適合。
學生對朝漢語中有多項對應詞時容易混淆,其細微的語義差別不易辨析,此類偏誤率最高達到41%。
前面已談到朝鮮族學生詞義混淆的偏誤比較多,而搭配不當引起的偏誤也不少,下面我們來看搭配不當的情況。
表1 詞義混淆偏誤1

A 但是善良的卡車司機冒著生命危險,瞬間轉動了方向盤,改變了行駛方向。
B1 *但是善良的卡車司機不顧自己的生命,瞬間轉向了方向盤。
B2 *但是善良的卡車司機擔負著自己會死的危險,把方向盤拐彎了。
B3 *但是善良的卡車司機不知死活地改變了方向盤。
上述翻譯中的搭配不當現象比較突出。對應原文我們可以看出如B之類的各種譯文。 學生對“??? ?? ?? ??? ????? ??”的翻譯類型多樣。“擔負著自己會死的危險、不知死活的、不管生命危險”等,約有7人出現此類搭配不當的偏誤。另外,“不知死活”的翻譯也不符合上述語境,它常形容不知厲害,冒失從事,用于貶義。由此可見,朝鮮族學生不善于區別色彩義的細微差別。再如,對“~生命危險”的搭配也出現了不少錯誤,不少學生用“擔負~、肩負~、擔當~”等詞與之搭配。“擔負、肩負”一般與表示工作、費用等的詞語搭配,“擔當”一般與表示重大任務、風險等的詞搭配,所以,“冒著生命危險”的翻譯比較恰當。 再看“??? ???”的翻譯情況。朝鮮語的“??”意思是“方向盤”,但是“??”的翻譯卻出現多種形式,如“拐彎、轉過去、拐變、轉變、改變”等。朝鮮語不同的語境中“??”可以分別與這些詞對應,但是漢語的翻譯在具體語境中要受較大的語義制約,不可能一一對應。比如,“改變”一詞多由外部力量的作用而引起,側重在前后的顯著差異,而與好壞狀況沒有太大關系?!稗D變”指由事物內部的力量規律引起的變化,這種變化一般是向好的或高一級的方面變化。原文的“??? ???”只是轉動方向盤,因此,可以譯為“轉換方向或轉動方向盤”,而不能與“拐彎、轉變、轉過去”等詞語搭配翻譯。
朝鮮族學生的譯文一般都能夠大致地表現原文,但是由于搭配不當現象時有發生而使語言表達不夠流暢,因此讀者不能順暢地閱讀譯文,此類偏誤率出現較多,最高達到15%。
在朝鮮語復句轉換為漢語的過程中,除了虛詞外,還常用關聯詞組句,漢語關聯詞是組織句子,特別是組織復句的重要手段。只有恰當運用它們,才能使句子的意思一目了然。漢語復句常使用關聯詞語連接,關聯詞語是復句重要的語法標志,是表達分句之間結構關系和語義關系的重要語法手段。有些復句必須使用關聯詞語,否則就無法理解。
表3 詞語搭配偏誤

朝鮮語和漢語屬于不同的語系,表達語法意義的手段也不同,朝鮮語復雜的語法意義都是通過詞尾來表示的,朝鮮族學生受母語影響,運用漢語進行語言表達時容易忽視關聯詞的使用。
通過對譯文的分析, 我們發現朝鮮族學生對用法比較單一的關聯詞掌握得比較好,而對意義比較復雜的個別關聯詞掌握得卻不夠扎實,常常會發生關聯詞使用不當、關聯詞殘缺等錯誤。
(5)“(??? ??? ??? ????)①??? ???? ???? ???? ??????? ??? ?????? ?? //??? ??? ?? ??? ??? ???./②”
A 即使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撞出去,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
B1 況且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撞出去,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
B2 何況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撞出去,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
B3 尚且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撞出去,也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
原文中的句子②是復句,兩個分句由語法慣用型“……?? ??”來連接,表示讓步關系。這里我們要注意“???”一詞的用法。朝鮮語的“???”是一個副詞,起著連接前后句子的作用,表示進一層的關系,就是說“???”連接的是句子①和句子②, 因此,句子②表示的是句子①的進一層的內容。但是很多譯文只注意到副詞“???”,就翻譯成漢語的“況且”、“何況”、“尚且”等。翻譯復句時,我們應先明確兩個分句間的關系,即分句“卡車司機將越過中央線行駛過來的小轎車撞出去”和分句“沒有人追究他的責任”是讓步關系,關聯詞“即使……也”可以明確這兩個分句間的讓步關系。只要把分句①和②的讓步關系表達明確,它們的遞進關系就自然表達出來了??傊?,由于未對復句深層結構進行分析導致的關聯詞誤用共有22處。
除了關聯詞誤用,關聯詞殘缺現象也出現不少,下面我們來分析關聯詞殘缺的情況。
(6)??? ????/ ??? ???? ?? ?? ????? ??? ???????.
A 這樣做的理由只是因為對方乘坐著一家人,而自己卻是孤身一人。
B1 *這樣做的理由只是因為對方是一家人,而自己是單身。
B2 *這樣做的理由只是因為對方乘坐著一家人,自己卻是孤身一人。
B3 *這樣做的理由只是因為這邊是單身,那邊是一家人。
原文(6)是包孕句,即總句“??? ???????”含有兩個分句,“??? ????”和“??? ???? ????”,這兩個分句又分別闡述相反的內容,是轉折關系的復句。學生對(6)的翻譯也五花八門,比如B3的譯文,它只是將原文的文字在譯文中一一對應,這不符合漢語的表達方式。由于關聯詞殘缺,分句間的轉折關系未能表示出來。這種譯文出現3處,占3%。與B3 的譯文相比,B1、B2的翻譯稍有進步。翻譯成B1、B2的學生了解兩種語言焦點信息分布的不同,朝鮮語焦點信息在句尾,漢語在句首,B1、B2的翻譯符合漢語表達法,但由于關聯詞殘缺,分句之間的轉折關系表達得還是不夠明確。這種譯文共出現15處,占15%。A是最佳的譯文,使人讀起來朗朗順口、容易接受。
(7) ?? ?? ??? ??? ??? ??? ?? ??? ??? ??…
A 如果連我自己都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那么更不會有人能正確地認識我……
B1 *要是我自己都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更不會有人能正確地認識我……
B2 *如果我自己不能正確看待自己,誰也不能正確看待我……
( 8 )(??? ?? ? ????? ?? ? ????? ?????) ?? ? ????, ? ???? ?? ?? ?? ?????? ???? ????? ??.
A 正因為看中了我的土氣,也就是樸素,才把我推薦為這個節目的主持人
B1 *是因為高看了我的土氣,……
B2 *因為高看了我的土氣,……
我們在上述譯文可以看到,關聯詞句式中因欠缺某一詞而導致了翻譯偏誤。具體來看,“連……都”、“如果……那么”中欠缺“連”或者“都”的譯文有21人,欠缺“那么”的譯文有7人,此類偏誤率高達21%。例(8)中出現的偏誤類型也是如此??紤]到上下文語境, 推薦我做節目主持人的原因不是別的,而正因為是我的土氣,因此,與“因為”相比,前面應添加“正”,即譯為“正因為”才能突出表現出當時我被選上的原因。材料顯示,譯為“是因為”的有11人,譯為“因為”的有9人,共出現20處的偏誤,偏誤率最高達到20%。
【關聯詞偏誤】

朝鮮語沒有特定的語氣詞,主要通過語調來表達不同的語氣。漢語則不同,語氣詞是語氣表達的一個重要手段,可以單獨也可以與語調以及其他詞類一起表示各種不同的語氣[2](410~411)。由于漢語語氣詞意義空靈,常常位于句末,是漢語中特有的一類詞,因此,容易被朝鮮族學生忽視,在使用過程中常常出現錯誤。
(9)??? ??? ??? ????
A 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呢?
B1 誰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B2 誰不會/珍惜自己的生命?(表示可能)
B3 誰會/不珍惜自己生命? (表示估計)
(9)的譯文大致出現了三類偏誤:B1沒有語氣詞,共有31人; B2不僅沒有語氣詞,而且謂語前有否定副詞后有表可能的能愿動詞, 共有12人;B3謂語前否定副詞前有能愿動詞,共有3人,此類偏誤最高,達到46%。這三類譯文都缺少語氣詞。句尾有無語氣詞是否影響句子的成立?語氣詞的出現與否有何差別?語氣詞“呢”的有無不影響整個句子的成立。劉月華[2](419~423)認為,語氣詞“呢”可以用于陳述句和疑問句,在陳述句中,用在形容詞謂語句和動詞謂語句后,謂語前常有“可”,說話人用這種句子時,想告訴對方有什么新的情況或提醒對方,含有夸張意味。用于疑問句時,用在特指問句、選擇問句、正反問句和反問句,語氣詞進入疑問句后客觀上使得原有的疑問句語音拉長,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句子(9)的譯文B沒有語氣詞,句子語氣較硬,不適合較隨意的隨筆短文。譯文A,后面加語氣詞“呢”后,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表達了贊揚的感情。譯文B2和B3都有能愿動詞“會”,但分布不同,B2中“會”出現在否定副詞后面,表示可能,B3中“會”出現在否定副詞前面,表示推測?!叭魏稳苏湎笔且粋€必然的、普遍的常理,在這種常理中沒有必要加上表示可能或推測意義的“會”字,如此一來反而導致邏輯上的錯誤。
漢語語氣詞可以使語言生動、委婉自然,語氣詞的巧妙運用更是給語言風格添加不少色彩。然而由于母語干擾,朝鮮族學生在漢語翻譯中,不善于使用語氣詞,這也成為朝鮮族學生在漢語表達中的一個難點。
中國朝鮮族學生雖然從小接受朝漢雙語教育,但是由于受母語負遷移的影響較大,在漢語表達中仍然存在不少問題。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朝鮮族學生對漢語原文的理解基本沒有障礙,但是在漢語表達上還是存在不少偏誤。

分 類 ?。ㄆ`)最高次數 所占比例詞義混淆 41 41%搭配不當 15 15%關聯詞 22 22%語氣詞 46 46%
由此可見,朝鮮族學生在漢語翻譯中出現的偏誤主要有混淆詞義、語氣詞缺失、關聯詞誤用以及搭配不當等,按偏誤率高低順序排列如下:語氣詞缺失>混淆詞義>關聯詞錯誤>搭配不當。 本文認為這些偏誤的產生主要是由母語負遷移和閱讀量缺乏等原因引起的。
為了提高朝鮮族學生的漢語表達能力,我們認為,首先應大幅度提高朝鮮族學生的中文閱讀量,通過大量的閱讀,提高學生的詞匯量以及對詞匯意義的掌握。目前朝鮮族學生的中文閱讀量還遠遠不夠,從小生活在母語環境中的朝鮮族學生在漢語表達上,容易雙語混用,時常留下朝鮮語的痕跡。這只有在濃厚的漢語語言氛圍熏陶下才能消除。其次,應鼓勵學生有意識地進入漢語生活圈,直接用漢語思考,用漢語表達,而不是先用朝鮮語思考,再轉成漢語思考,只有這樣才可以盡量減少母語對漢語表達的干擾。
[1]王小寧: 《英文寫作措辭中的文化負遷移》,《中國外語》,2007年5期。
[2]劉月華等:《實用現代漢語語法》,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責任編輯 全華民]
H159
A
1002- 2007(2016)02- 0055- 06
2015- 11- 18
金香花,女,朝鮮族,博士,延邊大學朝鮮-韓國學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朝漢語言對比。(延吉 13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