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 亮
?
新媒體環境下加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思考
潭 亮
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高校加強反腐倡廉工作、人才培養和師德師風建設的客觀需要。新媒體的運用和普及,能夠提高高校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增強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參與性和傳播的實效性、擴大高校廉政文化傳播的輻射力。在新媒體環境下,高校要搭建新媒體平臺,利用新媒體傳播高校廉政文化作品,推動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弘揚廉政文化。
新媒體;高校;廉政文化建設
新媒體是在數字技術和網絡技術的基礎之上延伸出來的各種媒體形式,包括網絡媒體、移動媒體等[1]。伴隨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和智能手機的普及,人們接觸和使用新媒體更加便捷。高校師生文化程度高、接受新興事物的能力強,新媒體已經成為師生的一種生活方式,不斷改變師生獲取信息的途徑和方式。高校要正視新媒體環境對廉政文化建設的影響,改變單純依靠傳統媒體傳播廉政文化的模式,創新工作方法,探索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有效路徑。
(一)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需要
廉政文化建設是高校反腐倡廉的基礎工程。長期以來,高校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要清醒看到,高等學校違紀違法案件仍然易發多發,腐敗蔓延勢頭尚未根本遏制,有的問題性質嚴重、影響惡劣[2]。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作為輿論關注的焦點,社會影響深遠。面對社會各界還高校一片“凈土”的呼聲,高校反腐倡廉工作任重道遠。營造反腐倡廉的校園氛圍,能夠潛移默化地將廉潔思想植入高校管理干部的頭腦,有助于發揮廉政文化的約束作用,從源頭上預防腐敗的發生。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從根本上影響高校反腐倡廉工作的成效,是高校建立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的重要內容。
(二)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需要
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人才培養。高校培養的人才首先要具備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新媒體環境下,一些錯誤思潮借網絡之便對大學生思想文化領域進行全方位的滲透,導致部分大學生滋生功利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價值取向,負面影響極其嚴重。如果任由這些錯誤思想在大學生的腦海里扎根,將對他們的成長成才帶來極大的危害,尤其會讓他們在大是大非面前喪失辨識正確方向的能力。高校對大學生進行廉潔教育,弘揚誠實守信、勤勞節儉的校園文化,有利于大學生形成清廉為樂的思想,確立正確的金錢觀和權力觀,為大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打下拒腐防變的心理基礎。由此,在高校人才培養工程中,廉政文化建設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三)加強廉政文化建設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需要
師德師風建設的成效直接影響高校的學風和校風。作為靈魂的工程師,廉潔從教是每一位高校教師最基本的道德要求。高校教師應該自覺抵制見利忘義的不良社會風氣,保持廉潔奉公的優良作風,做到知廉必行。近年來,高校教師違規套用科研經費,利用指導論文、成績評定的權力以權謀私,抄襲、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等學術不端和不廉潔現象時有發生,有悖于教師廉潔從教的職業要求。高校加強廉政文化建設,倡導廉潔從教風尚,筑牢教師思想道德底線,明確教學科研行為的邊界,砥礪清廉純潔的道德品行,是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內在要求。
(一)新媒體的超媒體性提高了高校廉政文化的吸引力
高校廉政文化要引起師生的廣泛關注,關鍵要增強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廉政文化內容和信息通過校報、校園廣播、宣傳海報等傳統媒體傳播時,無法在視聽上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對師生的感染力有所不足。新媒體的超媒體性實現了多媒體與超文本的融合,以非線性多媒體的方式呈現相關信息,師生通過點擊廉政信息標題不僅可以獲得文本、圖片等信息,還可以獲得聲音和影像等多媒體信息。以新媒體為載體,傳播廉政文化形象而生動,不僅有助于師生理解和接受廉政文化的內涵,而且也方便師生根據個人興趣和聯想,通過跳轉鏈接來獲取自己需要的知識和信息。新媒體的超媒體性提升了高校傳播廉政文化信息的綜合性,增強了廉政文化的感染力,加大了師生對廉政知識的可選擇性和自主性,切實提高了高校廉政文化對師生的吸引力。
(二)新媒體的交互性增強了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參與性
高校要充分尊重師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師生主動參與廉政文化建設,就要適當改變廉政信息單向傳遞的傳統模式,增強廉政文化傳播的互動性。新媒體從傳播方式上突破了傳統媒體單向傳播的限制,實現雙向甚至多向傳播,傳受雙方或者受眾之間可以隨時隨地進行溝通交流,具有較強的互動性。高校作為傳播者運用新媒體平臺發布或推送廉政文化建設的相關資訊,師生作為受眾在接收到廉政信息后既可以實時評論,也可以通過動畫表情的形式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并及時反饋給傳播者,有助于實現師生與廉政信息傳播者之間平等的信息交流。與此同時,廉政信息與師生觀點的交匯也使廉政文化建設的內容更加豐富。新媒體的交互性能夠激發高校師生參與廉政信息加工和傳播的熱情,推動廉政文化建設的良性運行。
(三)新媒體的即時性增強了高校廉政文化傳播的時效性
高校開展廉政文化宣傳教育活動要注重時效性。高校廉政文化建設不僅需要及時報道校園中廉政典型的先進事跡,使廉政事跡迅速在師生中傳播,成為師生學習的榜樣,而且也需要第一時間通報師生的違紀事件,讓師生引以為戒。然而,高校校報的發行周期較長,無法實現新聞的即時性。新媒體的數字化傳播方式能夠即時更新信息,提高了廉政文化傳播的時效性。新媒體平臺對校園發生的廉政正反典型案例的即時報道,使廉政先進典型教育和警示教育的效果更為顯著。此外,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在重要時間節點推送廉政信息,及時提醒師生廉潔自律方面可能存在的收受和贈送禮金、禮品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能夠最大限度地防止師生因一時之過而后悔終身。
(四)新媒體的共享性擴大了高校廉政文化傳播的輻射力
傳播廉政文化是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受廉政文化的熏陶,師生會產生與同學、朋友分享優秀廉政作品和信息的愿望。然而,傳統媒體環境下,師生無法完整地將耳濡目染的廉政信息與他人共享,廉政文化傳播的影響力有限。新媒體環境下,師生既是高校廉政文化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傳播者。師生通過新媒體平臺獲取廉政文化信息后,往往根據個人的價值取向選擇不同的廉政文化信息分享到其他新媒體傳播圈,如此循環反復使廉政文化信息傳播范圍呈幾何指數倍增。新媒體的共享性增大了廣大師生接觸廉政文化信息的機會,擴大了高校廉政文化傳播的輻射力。
然而,新媒體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具有正負的雙重作用,在推動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問題。首先,新媒體的普及使用,弱化了傳統媒體對師生的吸引力,間接減少了師生通過傳統媒體接觸廉政文化信息的機會,導致傳統媒體傳播廉政文化的影響力下降。其次,新媒體的開放性在推動高校廉政文化傳播的同時也使一些錯誤思潮的得以迅速傳播,對師生原有的廉潔觀念產生沖擊。再者,新媒體的虛擬性在方便師生參與廉政文化互動的同時也對師生的誠信品格產生了沖擊。新媒體環境下,師生大多使用匿名方式交往,其發表言論的真實性無法保證,部分師生甚至在新媒體平臺上言行失范。因此,高校運用新媒體推進廉政文化建設的過程中,要擴大新媒體帶來的正面影響,減少負面影響,積極探尋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搭建新媒體平臺弘揚高校廉政文化
新媒體為師生提供了海量的信息資源,是師生表達、參與和交流個人觀點的重要平臺。新媒體打破傳統媒體的時空限制,使師生大量碎片化的時間得以利用,深受廣大師生所喜愛。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中顯示,大學生網民即時通訊的使用率達96.2%,微博的使用率達60.6%[3]。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加強廉政文化建設要順勢而為,主動搭建新媒體平臺,確保掌握校園廉政文化信息傳播的主動性。一旦有明顯錯誤思潮在師生中流傳或師生對個別教師的廉潔品行存在誤解甚至出現謠言時,高校就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主動進行澄清與解釋,避免師生被錯誤思潮或虛假信息所影響。高校借力新媒體平臺傳播廉政文化,關鍵要辦好微信公眾號、官方微博、博客等新媒體平臺,增強與師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高校微信公眾號要推出廉政動漫、廉政書畫、廉政故事、廉政箴言等專欄,及時推送廉政新聞,發布廉政文化活動信息。高校要鼓勵紀檢干部、廉政理論研究者開設博客、微博,定期發表廉政主題文章,主動占領新媒體陣地。高校紀委官方微博、微信公眾號在常規廉政文化建設欄目基礎上設立警示教育之窗等欄目,營造濃厚廉政教育氛圍。高校各內設機構的微信公眾號要加強聯動,適時轉發廉政正反典型案例、共享廉政文化信息,構建多層次傳播廉政文化的新媒體矩陣。
(二)利用新媒體傳播高校廉政文化作品
高校要提高以廉政文化為主題的新媒體平臺對師生的粘黏性,就要不斷創作貼近師生生活實際且喜聞樂見的廉政文化作品,并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高校要通過比賽的方式鼓勵師生參與廉政文化作品的創作,突出作品的針對性和創意性,強調作品的生動性和觀賞性。高校在師生中廣泛開展廉政文化作品征集活動,創作廉潔和誠信題材的微電影、動漫、FLASH等新媒體類作品;同時還需要將師生創作的文字類、書畫攝影類、表演藝術類的廉政文化作品運用多媒體技術手段轉換為電子文檔、圖片、視頻等形式,以適應新媒體傳播的要求。高校通過新媒體平臺定期推送師生創作的優秀廉政文化作品,不僅擴大了廉政文化作品在師生中的影響力,而且提高了新媒體平臺對師生的吸引力。與此同時,作為廉政文化作品的創作者,師生也樂意在新媒體“朋友圈”分享作品,使高校廉政文化作品傳播效果呈遞增趨勢。高校利用新媒體創作并傳播廉政文化作品,不僅唱響了校園生活中廉政文化的主旋律,而且還通過網絡輻射到社會,增強了高校廉政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
(三)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發展
長期以來,高校校報、內部發行的校園雜志、海報和校園廣播等傳統媒體是高校弘揚廉政文化的重要載體。但隨著師生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不斷提升,尤其是微信、微博的廣泛使用,新媒體對高校傳統媒體帶來了巨大沖擊,高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已成為必然趨勢。高校既要發揮現有傳統媒體在公信力和權威性等方面的優勢,也要借力新媒體傳播過程中的時效性和互動性優勢,推動高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增強廉政文化傳播的能力。高校宣傳部門可以將校報和內部發行的校園雜志以電子版的形式通過新媒體進行傳播,也可以將校園廣播以數字廣播的形式放到網絡廣播平臺,方便廣大師生通過手機同步收聽節目,實現廣播節目的多時空性。高校傳統媒體與新媒體融合發展,為高校弘揚廉政文化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傳播渠道,促進高校廉政文化的繁榮發展。
新媒體環境下,運用新媒體傳播廉政文化已成為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發展趨勢。高校要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對新媒體的認識,總結和凝練利用新媒體優勢加強廉政文化建設的相關經驗,讓廣大師生更好的接受廉政文化熏陶,加強和筑牢師生廉潔觀念和誠信意識,提高師生抵御錯誤思潮的能力,減少新媒體對師生的負面影響。
[1]劉行芳.新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5.
[2]中共教育部黨組.中共教育部黨組關于深入推進高等學校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的意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144/ [201410/177312. html.2014-10-17.
[3]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EB/OL]. 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qsnbg/201506/P020150603434893070975.pdf.2015-06-03.
[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責任編輯:趙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