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平生,田亞平,王鵬
?
桂林市地質地貌學野外實習探索與實踐——以衡陽師范學院地理科學專業為例
熊平生,田亞平,王鵬
(衡陽師范學院 城市與旅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2)
分析了桂林市地質地貌實習基地的優勢,介紹了衡陽師范學院桂林地質地貌實習線路設置和實習內容安排,提出了開放性實習教學模式,包括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小組合作探究實習模式和實習成績考核的多元性方法.以期為形成實用、高效的野外實踐教學模式提供案例支撐.
地質地貌學;野外實習;桂林市
衡陽師范學院地理科學是教育部“十二五”綜合改革試點專業、湖南省重點建設特色專業.地質學基礎和水文地貌學分別是地理科學專業第2學期和第3學期開設的專業基礎課程,課堂教學后的地質地貌野外實習是這2門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培養學生野外觀察能力、野外工具使用能力、野外生存能力、團隊精神,激發學生地理專業的興趣以及打牢專業基礎具有重要意義.衡陽師范學院在桂林進行地質地貌實習已經有20多年歷史,目前已經形成野外實習教學體系,建立桂林地質、地貌和水文等多個穩定野外觀測實習點.隨著學科建設的深入發展,地理科學專業學生人數不斷增多,由最初幾十個學生變成現在近200個學生,野外實習帶隊教師相對不足;大學生獨生子女居多,吃苦耐勞和研究精神不夠,安全意識淡??;各屆學生實習成果分享不夠,創新成果不多.這些都迫使我們需要邊實習、邊總結、邊探索.
1實習基地,得天獨厚
衡陽師范學院的地質地貌學實習基地位于廣西省桂林市境內,桂林市具有良好的交通、地理條件和氣候條件,學生能方便到達實習基地,并很快適應當地的氣候條件.區域內具有可以滿足教學需求的、豐富的地質資源,地層出露齊全且集中,沉積巖類豐富,地質構造類型多樣,以及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和人文景觀.我校在桂林市具有較好的實習經歷和研究基礎,每年的10月或11月為我校桂林地質地貌實習主要時間,有專門的實習指導團隊(地質學、地貌學、水文學教師和輔導員)組織以及長期合作的桂林旅行社參與地質地貌野外實習工作.
1.1地質結構完整
桂林市位于南嶺緯向構造帶之西段及廣西山字型構造東翼西側,屬桂東南北向構造帶的桂林弧形構造亞帶.弧形構造是在早期桂林-柳州北東向拗陷帶的基礎上,經燕山、印支運動使蓋層發生褶皺.弧形構造主要為一系列平行展布的弧形線狀褶皺和逆沖斷裂組成.由于受基底構造的控制和后期構造的干擾,褶皺基線常呈現彎曲和起伏而呈鞍狀.背斜和向斜相間大致呈平行排列.桂林地區內地層較完整,主要出露地層有元古界板溪群至上古生界下石炭統以及中生界白堊系,新生界第四系等.其中元古界至下古生界構成基底巖系,上古生界至新生界為蓋層沉積.除上古生界中泥盆統東崗嶺組至下石炭統主要為碳酸鹽巖外,其余則主要發育碎屑巖.
1.2地貌形態獨特
桂林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達2 452 km2.地表喀斯特地貌主要有峰林、峰叢、古峰、峰叢洼地和峰林平原等.其中峰叢洼地面積1 285.5 km2、峰林平原面積1 166.6 km2;地下喀斯特地貌發育顯著,大型的溶洞有七星巖、蘆笛巖、銀子巖、穿山巖和冠巖等[1].洞內有大量的溶蝕、水蝕形態和次生稀有沉積形態,如石筍、石柱、石鐘乳、石幕、古瀑布、古盾、洞底鈣板、流石壩、石葡萄、石蓮花、石刺、石花和鵝管石等.
2精選實習線路,豐富實習內容
在地質地貌實習過程中,采取“點、線、面”相結合的方法,即以各地質地貌觀察點的內容,串聯各實習線路的內容,再以各實習線路的內容,歸納為總體、全面的知識內容.(1)由倒置地貌觀測、砂巖和構造角礫巖等巖性觀察等知識點組成的桂林國家森林公園觀察路線;(2)由大型逆掩斷層和飛來峰觀察點組成的盤古嶺斷層觀察路線;(3)由牛頭嶺和袁家村褶皺觀察點組成牛—袁褶皺考察線路;(4)由峰叢、峰叢洼地、石林、石芽和溶溝等地表喀斯特地貌和隱山六洞地殼抬升證據觀察點組成考察線路;(5)由石鐘乳、石堤、石筍、石柱和地下暗河等觀察內容組成的蘆笛巖地下溶洞觀察線路;(6)由侵蝕地貌(下蝕、側蝕)和堆積地貌(河漫灘、階地、心灘)組成的漓江—毛洲島—古東瀑布河流地貌觀察線路;(7)由石灰巖和白云巖巖性觀察、地層接觸關系判斷及自然要素對人文地理影響等知識組成的大圩鎮鉤魚山觀察線路.以上7條實習線路基本涵蓋了地表和地下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等地貌學知識;兩大巖類(沉積巖、變質巖)、地質構造(斷層、褶皺)以及地殼運動等地質學知識有效地形成了野外地質地貌實習知識點的“點、線、面”結合.
3開放性實習教學模式,提升野外實踐教學質量
開放性教學源于20世紀30年代美國進步教育學派的教育主張,70年代流行于世界各國.這種教學模式以素質教育為導向,以實踐活動為途徑,以學生的自主發展為根本,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實施師生、生生互動的教學組織形式[2],使學生在自主、和諧、寬松和愉悅的教學氛圍中進行自主性探究學習.
3.1任務驅動式教學模式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基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教學模式,即在教學過程中以具體任務為載體,將教學內容蘊涵其中,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技能去積極主動地完成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習新知識,獲取新技能,形成新能力[3].我校地質地貌實習分為3個階段:第一,實習準備階段(2周).地理教研室組織實習指導教師集體備課,制定地質地貌野外實習計劃,包括實習時間、實習地點、實習目的和實習內容等.根據實習目的,將實習內容分解成若干項具體任務.設置了技能型任務、專業知識型任務和能力提高型任務3個層次.技能型任務是每個學生必須在實習前要掌握的基本實習技能,例如:如何使用地質羅盤及判讀地質地貌圖;知識型任務是在實習前要儲備的相關地質、地貌知識;提高型任務是每個學生實習結束后應該完成的任務,如判別褶皺和斷層類型、地層基礎關系和地貌形態描述等.任務設計好以后,組織召開全體學生和所有實習帶教教師的動員大會.將設置好的任務分配給各組,讓學生通過知網、維普等數據庫及互聯網檢索相關的資料以及復習地質地貌相關理論知識.第二,野外實地實習階段(2周).每天實習出發前,每位指導教師帶一組學生(約10~15人),帶隊教師將當日實習所要完成的具體任務布置下去,如地質剖面圖的繪制、地質結構判斷等.實習過程中每組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分工,有的負責引用羅盤儀測量產狀,有的攜帶并查閱工具書,有的負責記錄,有的負責拍照,還有的負責安全.遇到問題,不是先找教師,而是小組討論解決的辦法,實習觀測過程中指導教師適當啟發引導[4-5].第三,實習總結和提高階段(2周).每個實習生撰寫完成一份2 000字的地質地貌實習報告.由實習指導教師針對實習報告質量情況進行專業評選,設一、二、三等獎若干,并作為實習考核成績的一部分.
3.2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
小組合作學習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團隊意識、社會技能和民主價值觀[6-8].我校野外實習一貫重視學生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白天到達觀察點后,帶隊教師提出具體的問題和學生要完成的任務,然后以小組為單位對觀測點進行觀測分析,并開展有關測量、地質標本采集和地質地貌繪圖等,該過程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讓實習小組組長組織組員進行觀察和討論.最后由實習指導教師簡單地總結和分析該點地質地貌現象.晚上,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將當天的實習情況作成Word文檔向全班匯報,小組匯報人選隨機抽簽決定,這樣可以驅使小組成員都必須認真準備匯報內容.匯報完成后,實習指導教師隨機對小組成員進行提問,結合匯報內容和問題回答情況對小組評分.同時每個小組也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分,教師評分占60%,小組評分占40%,綜合教師和小組評分算出各小組當天最終得分.
3.3實習成績考核的多元性方法
嚴格實習考核是做好野外實習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時紀律和安全問題也得到了保證,必須認真抓緊抓好.為了使學生明確考核方式及考核內容,使指導教師能統一評分標準[9-12],將學生的實習成績分為以下幾方面進行考核.實習考核成績按照等級制:優秀(≥90)、良好(89~80)、中等(79~70)、及格(69~60)和不及格(≤60)5個等級.實習考核成績由4部分構成:
(1)野外實習紀律(10%).實習紀律成績得分采用總分減去扣分.扣分細節為:集合遲到、擅自提前離開實習教學地,每次扣1分;未經請假、未按規定時間回寢室,每次扣2分;未經請假夜不歸宿每次扣5分;無故缺席時間累計超過3天,該次實習成績計為0分.
(2)小組實習匯報(40%).每天實習結束后,以小組為單位讓學生將當天的實習情況作成PPT向全班匯報,匯報人選抽簽決定,這樣可以確保每名學生都必須認真準備.匯報結束后,專業教師隨機對小組成員進行提問,以匯報和回答問題情況對小組評分.同時每個小組也對其他小組進行評分,最后綜合教師和小組評分給出每天各小組的最終得分.
(3)野外實習技能(30%).包括實踐操作技能(地質羅盤測方位、產狀、坡角;GPS定位、導航)、野外實習記錄本(編錄格式規范、文字描述通順)、野外讀圖技能和信手繪圖技能(手繪地質剖面圖、地質素描圖)等.
(4)個人實習報告(20%).實習報告編寫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學生基本作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應從文字和圖件兩方面進行評判.文字方面要求內容詳細,知識體系完整,論述清楚,文理通順;圖件方面尤其要注意圖名、比例尺和圖例等容易被學生忽視的要素是否齊全.
[1] 劉金榮,袁道先,梁耀成,等.桂林熱帶巖溶地貌特點及其科學價值[J].中國巖溶,2001,20(2):137-139
[2] 韓宇捷,錢鵬,蔣慶豐.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自然地理野外實習中的應用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8(6):118-120
[3] 肖寶玉.地質地貌學開放性教學改革與實踐[J].繼續教育研究,2013(7):129-131
[4] 宋召軍,余繼峰,李月.提高“普通地質學”課程野外實習質量探討[J].吉林教育學院學報,2014,30(10):45-46
[5] 張吉獻.林州太行山地質地貌野外實習的實踐與探索[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27(4):150-152
[6] 朱世發,朱筱敏,董艷蕾.野外地質教學實習課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5(35):107-108
[7] 陳慧娥,王清,王常明.以學生為中心的地質實習教學方法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2,21(4):104-106
[8] 林清茶,趙志根.地質專業野外認識實習策略探究[J].黑龍江教育,2014(9):34-36
[9] 陶一勤.地質野外教學實習內容與方法探討[J].科教文匯,2014(289):193-194
[10] 董艷蕾,張琴,于福生,等.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教學改革[J].石油教育,2014(5):49-51
[11] 竇斌,蔣國盛,段隆臣,等.非地學專業普通地質學野外實習存在的問題及思考[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增刊):33-34
[12] 王天,劉喆,彭樹岱.高等院校地質專業野外實習環節現狀與分析[J].石油教育,2015(1):62-64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science field practice in Guilin——Take geography science specialty of 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XIONG Ping-sheng,TIAN Ya-ping,WANG Peng
(School of City and Tourism,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Hengyang 421002,China)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of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practice base of Guilin,and introduces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practice lines and practice content arrangemen of Hengyang Normal College in Guilin,and puts forward open practical teaching mode,including task-driven teaching mode,group cooperative exploration mode and the diversity methods of practice results evaluation.In order to provide the case support for practical and efficient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geological and geomorphologic science;field practice;Guilin
K903∶G642.0
A
收稿日期:2015-12-24
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XJK015BGD003);教育部“十二五”地理專業綜合改革試點課題(ZG0382)
熊平生(1972-),男,湖南永州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地理學方面的研究.E-mail:xps19721010@163.com
10.3969/j.issn.1007-9831.2016.03.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