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長安, 李 志
(1.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植保植檢站,河南扶溝 461300;2.河南省周口市植保植檢站,河南周口 466000)
秸稈還田對黃淮地區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及防治對策
穆長安1, 李 志2
(1.河南省周口市扶溝縣植保植檢站,河南扶溝 461300;2.河南省周口市植保植檢站,河南周口 466000)
摘要以黃淮地區為例,分析了秸稈還田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包括:秸稈還田為小麥紋枯病重發提供了充足菌源;小麥全蝕病發生面積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小麥赤霉病由偶發病害變為常發病害;蝸牛由次要蟲害變成主要蟲害;新發蟲害二點委夜蛾危害加重。同時提出了農業措施、物理防治、化學防治等對策。
關鍵詞秸稈還田;病蟲害;影響;對策
秸稈還田技術是將收獲后的作物秸稈粉碎后還田或將秸稈直接耕翻還田。該技術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機質、培育地力、提高作物產量、減少環境污染,是節本增效增肥改土工程的有效途徑。但在小麥-玉米兩熟種植制度下,大量玉米、小麥秸稈還田致使還田地塊土傳病害病原菌數量和農田生態小環境發生變化,導致土傳病害發生危害加重,一些次要蟲害上升為主要害蟲,暴發危害,新蟲害加重危害。筆者以黃淮地區為例,分析了秸稈還田引起的一些農作物病蟲害加重危害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對策,旨在為糧食安全生產提供參考。
1秸稈還田對農作物病蟲害的影響
1.1為小麥紋枯病重發提供充足菌源,使該病連年呈重發態勢小麥紋枯病是土傳真菌病害,病原菌主要是禾谷絲核菌和立枯絲核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或附著在病殘體上越夏、越冬,是初侵染的主要菌源。該病主要侵染為害小麥基部葉鞘、莖稈,輕者侵染葉鞘,造成葉鞘腐爛,影響養分的輸送,降低千粒重,重者侵染莖稈,造成小麥后期倒伏,形成枯白穗[1]。據統計,近年周口市小麥紋枯病病田率達70%~90%,病莖率達26%~50%,侵莖率達8%~13%,常年發生面積約2.67萬hm2,重發年份超過4.00萬hm2,常年可使小麥減產約10.00萬t,重發年份減產量超過1.07萬t,重病田減產超過30%。據周口市植保站多年監測,20世紀90年代以前小麥紋枯病是一種次要病害,發生危害輕,對小麥產量影響不大;20世紀90年代以后由于小麥聯合收割機的普及推廣,小麥收割后秸稈大量遺棄在農田,田間菌源逐年積累,菌源量越來越大,為小麥紋枯病發生面積增加、發生程度加重提供了充足的菌源。
1.2小麥全蝕病發生面積增加,危害程度加重小麥全蝕病是一種根部病害,侵染部位僅限于小麥根部15 cm以下。病原菌為禾頂囊殼小麥變種,以菌絲體在田間小麥殘茬、病殘組織中越夏、越冬,病殘體中的菌絲體是初侵染源。輕病地塊病株在小麥灌漿期始顯零星成簇早枯白穗,重病地塊在小麥拔節期即出現若干矮化發病中心,中心病株矮、黃、稀疏,提前枯死。據統計,2010年以前小麥全蝕病在周口市零星發生,發生危害較輕;2010年以后年發生面積達2.00萬~6.67萬hm2,重發田塊小麥可減產50%以上,年減產2.00萬~5.00萬t。據防治試驗研究,拔除小麥全蝕病病株的田塊次年發生程度可減輕50%以上,秸稈焚燒的田塊次年可減輕70%以上。帶菌秸稈存留田間,全蝕病菌源量增大,小麥全蝕病在田間蔓延擴散,致使發生面積增加,發生程度加重[3]。
1.3小麥赤霉病發生概率增加,危害程度加重,由偶發病害變為常發病害 小麥赤霉病是氣候型氣傳病害,暴發危害特點是發生面積大、產量損失重、品質下降嚴重,為國家級重點監測防控對象。病原菌為禾谷鐮孢菌、燕麥鐮孢菌、銳頂鐮孢菌、三隔鐮孢菌、串珠鐮孢菌等,病原菌以腐生狀態在田間殘留的玉米秸稈、小麥秸稈等各種植物殘體上越夏、越冬,春天在溫濕度適宜的條件下產生子囊殼,釋放孢子,進行傳播侵染危害。該病主要為害小麥,一般可造成減產10%~20%,大流行年份可造成減產50%~60%甚至絕收[2]。據監測,2010年以前小麥赤霉病在周口市屬于偶發性氣候型病害,僅1985、1990年發生危害重,其他年份發生危害極輕或不發生危害;但2010年以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年份病田率達20%~30%,病穗率達0.2%~3.1%,可使小麥減產約3.00萬t,大發生的2012年病田率達91.9%,病穗率達8.9%,重病田病穗率超過90%,可使小麥減產17.00萬t以上。近年玉米秸稈粉碎機、旋耕機增多,有90%的玉米收獲后,秸稈經秸稈粉碎機粉碎,然后旋耕整地,耕層淺,掩埋不徹底,大量未腐熟的秸稈裸露在田間地表,成為赤霉病菌的越冬寄主,導致田間赤霉病菌源量增大,小麥赤霉病發生概率增加,發生程度加重[3]。
1.4蝸牛由次要蟲害上升為主要蟲害 蝸牛屬腹足綱軟體動物,危害農作物主要是灰巴蝸牛和同型巴蝸牛2種。蝸牛覓食范圍非常廣泛,雜食性與偏食性并存,以其齒舌舔食葉片造成空洞或缺刻,嚴重時食光葉片造成死苗。蝸牛喜在陰暗潮濕、疏松、腐殖質較多的環境中棲息、產卵、吸取養料,時間可達12 h,晝伏夜出,怕陽光直射,自食生存性強。同型巴蝸牛常與灰巴蝸?;旌习l生,成螺的越冬場所多位于作物秸稈錐下或冬季作物的土壤中,1 a繁殖1代,產卵量為30~235粒/只[4]。據監測,2010年以前蝸牛在周口市農田中發生很輕,對農作物基本不造成危害;但2010年以后,尤其是近2 a,發生面積增加,危害程度加重,2014年在玉米、大豆、花生田的發生面積達7.33萬hm2,蟲田率達10%,2015年在玉米、大豆、花生的發生面積達17.87萬hm2,蟲田率達27%,造成重發田塊減產50%以上[5]。小麥收割后貼茬播種,殘留的小麥秸稈(尤其是高麥茬)、雜草為蝸牛生存繁殖提供了陰暗潮濕的適宜場所,是蝸牛重發危害的主要原因。
1.5新發蟲害二點委夜蛾危害加重二點委夜蛾屬鱗翅目夜蛾科委夜蛾屬。國內于1993年在北京通縣首次發現該蟲,2005年河北省首次報道該蟲為害玉米,2011年該蟲在黃淮夏玉米田突然暴發危害,截至2011年8月3日,北京、天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安徽、江蘇8省(直轄市)發生面積達214.80萬hm2,占夏玉米播種面積的20%,被害株率一般達1%~40%,嚴重田塊缺苗率超過70%[6]。據監測,該蟲成蟲晝伏夜出,白天隱藏在麥秸、枯草下,或玉米葉背,或土縫中,夜間活動,喜將卵散產于麥秸上、麥秸下土表、玉米苗基部和附近土壤[7];幼蟲畏光,不耐高溫,晝伏夜出,喜歡在陰涼、郁閉、較濕潤的環境中棲息,常在麥秸、落葉及田間覆蓋物下躲藏;1代成蟲發生盛期與小麥收獲和玉米播種期相遇,機械收割在田間形成的高麥茬上覆蓋麥秸,造成了具有孔隙的田間生態環境,適宜成蟲在其中集聚棲息、交配和產卵;貼茬播種,田間地表小麥秸稈多、覆蓋度大的田塊蟲害發生較重[8];推廣旋耕或淺耕滅茬,田間地表秸稈少,蟲害發生輕。
2秸稈還田后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
2.1農業措施
2.1.1加深耕層,精細整地。秋播時盡量不要旋耕,耕層深度要超過25 cm。加深耕層可將地表小麥、玉米秸稈深埋地下,降低土壤淺層小麥紋枯病、全蝕病病原菌源量及田間表層的小麥、玉米秸稈量,減少菌源基數,從而降低小麥紋枯病、全蝕病、赤霉病的發生危害程度。若耕層達30 cm,可明顯降低小麥全蝕病、紋枯病等病害的發生程度。
2.1.2盡量粉碎秸稈,做好秋田雜草防除。秸稈粉碎徹底,秋耕時便于掩埋玉米秸稈,減少地表秸稈量,減少赤霉病病菌的越冬寄主,降低次年小麥赤霉病的發生程度[9];夏種時粉碎秸稈徹底,做好雜草防除,可惡化蝸牛、二點委夜蛾的生存環境,明顯降低蝸牛、二點委夜蛾的發生危害程度[10]。
2.1.3適當推遲播期,清潔播種行麥秸。依據監測,在二點委夜蛾蛾量大的年份適當推遲玉米播種期,降低玉米苗與幼蟲發生高峰吻合度,可減輕玉米受害程度,或人工用鐵耙子把播種行的麥秸耙到行間的壟背上,暴露玉米幼苗,可避免、減輕二點委夜蛾的危害。
2.2物理防治
2.2.1在蝸牛發生盛期撒石灰、人工撲捉或誘集。于蝸牛發生盛期及時在農田溝邊、壟邊撒一層生石灰,形成封鎖帶,以殺死夜間取食的蝸牛。在傍晚、早晨或陰雨天蝸?;顒訒r,對植株上的蝸牛進行人工撲捉,集中處理,也可用蝸牛喜食的菜葉或誘餌進行誘集,清晨捕殺誘集到的蝸牛[11]。
2.2.2應用殺蟲燈誘殺成蟲。利用二點委夜蛾成蟲的趨光性,在成蟲發生期用頻振式殺蟲燈誘殺成蟲,可減少田間落卵量[12]。
2.3化學防治
2.3.1小麥播種時進行殺菌劑拌種或包衣,返青期噴施殺菌劑。小麥播種時,在小麥全蝕病重發區采用全蝕凈拌種或包衣,在零星發生區采用敵委丹加適樂時拌種或包衣,在紋枯病發生區采用苯醚甲環唑或戊唑醇等藥劑拌種或包衣,可明顯控制小麥全蝕病、紋枯病等病害。同時,針對小麥紋枯病做好小麥返青期的藥劑防治工作。
2.3.2做好小麥揚花灌漿期的化學防治工作。小麥揚花灌漿期是小麥赤霉病侵染危害的關鍵時期,在小麥揚花初期噴施多菌靈或戊唑醇等藥劑進行病害防治,5~7 d噴1次,連噴2次,可顯著控制赤霉病危害[13]。
2.3.3蝸牛、二點委夜蛾的化學防治。在蝸牛發生盛期選用10%四聚乙醛7.5~15.0 kg/hm2,于傍晚時均勻撒在田間進行防治,也可選用80%克蝸凈可濕性粉劑200倍稀釋液進行噴霧防治。當田間二點委夜蛾蟲量較大時,可選用48%毒死蜱乳油1 500 mL/hm2或80%敵百蟲乳油4 500 mL/hm2,拌細沙土375~450 kg/hm2,于傍晚順壟撒施在玉米苗根部;當田間小麥秸稈下二點委夜蛾蟲量較大且蟲齡較小時,可選用48%毒死蜱乳油800倍稀釋液或1.8%阿維菌素2 000倍稀釋液或1.0%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3 000倍稀釋液進行噴霧防治,噴霧時要噴勻、噴透,使藥液接觸到蟲體。
參考文獻
[1] 呂國強,田靜,雒佩麗,等.主要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治手冊[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8:28-35.
[2] 曾娟,姜玉英.2012年我國小麥赤霉病暴發原因分析及持續監測與治理對策[J].中國植保導刊,2013(4):38-42.
[3] 胡銳,沙廣樂,邢彩云,等.2012年鄭州市小麥赤霉病防控概況及其啟示[J].中國植保導刊,2013(4):32-35.
[4] 甄文超.玉米秸稈還田對冬小麥土傳病害影響的研究[C]//彭友良,朱有勇.中國植物病理學會2009年學術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
[5] 宋鵬飛,毛培,李鴻萍,等.秸稈還田對夏玉米主要害蟲發生程度的影響[J].河南農業大學學報,2014(3):334-338.
[6] 王強,田有國.我國二點委夜蛾發生及防控研究進展[J].中國植保導刊,2014(7):30-35.
[7] 張全力,陳哲,張秋蘭,等.玉米田二點委夜蛾不同蟲態發生與為害系統調查[J].中國植保導刊,2014(7):30-35.
[8] 陳立濤,姜京宇,郝延堂,等.氣象、生態因素對二點委夜蛾發生為害的影響[J].中國植保導刊,2014(7):35-42.
[9] 韓戰敏,丁征宇,趙宗林,等.2012年豫西小麥赤霉病發生特點及防控措施[J].中國植保導刊,2013(3):22-24.
[10] 毛景英,鄭現敏,灣冠海,等.小麥病蟲草害綜合防治技術[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29-63.
[11] 馬繼芳,李立濤,甘耀進,等.濕度對二點委夜蛾生長發育及繁殖的影響[J].中國植保導刊,2014(7):46-51.
[12] 呂繼康,楊營業,王建.運城市二點委夜蛾生活習性觀察及控制措施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4(7):51-55.
[13] 谷莉莉,王琳麗,仇學平,等.小麥赤霉病防控及相關問題的探討[J].中國植保導刊,2013(3):31-33.
Effects of Returning Crop Stalks to the Field on the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in Huang-Huai Area and Its Control Measures
MU Chang-an1, LI Zhi2
(1. Plant Protection and Detection Station of Fugou County, Fugou, Henan 461300; 2. Plant Protection and Detection Station of Zhoukou City, Zhoukou, Henan 466000)
AbstractWith Huang-Huai Area as the research case, effects of returning crop stalks to the field on the crop diseases and pests were analyzed, which included returning crop stalks to the field providing sufficient pathogen for wheat sharp eyespot, increase of occurrence area and damage degree of take-all disease of wheat, wheat scab changing from accidental to common disease, snail changing from secondary insect pests to primary pest, and aggravated damage of Athetis lepigone. At the same time, counter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agricultural measures, physical control, and chemical prevention.
Key wordsReturning crop stalks to the field; Diseases and pests; Effects; Countermeasures
作者簡介穆長安(1962- ),男,河南扶溝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業技術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0
中圖分類號S 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1-17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