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厄瓜多爾首都一所高中因為兩名學生科雷蘇和法爾拉申請出國留學的事,受到了國內多家媒體的關注。
科雷蘇是這所高中學習成績最優的學生。他的父母都是大學教授,他從小便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不太愛說話,好靜且喜歡讀書。自從進入這所高中,他歷次考試都是學校第一名,高中畢業再次取得全校第一的成績。憑著這個成績,他可以進入厄瓜多爾任何一所名牌大學。可他的父母覺得外國的教育更好,決定讓他申請留學,并幫助他精心列舉了高中時期的成績和獲獎學金情況,一共申請了6所世界知名大學。一個月后,他得到了其中3所大學的面試通知。令人遺憾的是,面試后沒有一所大學愿意接收他,給他的理由是:我們不需要一個只會讀書的學生。
法爾拉也是這個學校的高中畢業生。他學習一般,憑成績在厄瓜多爾只能讀一所普通大學。他的父母都是商人,家境不錯,也有意讓他到國外深造,便托關系希望把他送出去。可法爾拉不太愿意去外國讀書,一來自己成績并不好,二來他在這里有自己的事業。課余時間,他在社區創辦了一個公益組織,專門募集藥品,然后送到貧困鄉村。幾年來,他們奔走于各大公司,堅持不懈地講述貧窮地區的生活,打動了許多人,多家公司和志愿者加入他的組織,他還設立了自己的網站。三年時間,他已為貧困地區募捐了近10萬美元的藥品。
他不愿意出國,可還是在父母的強烈要求下填寫了簡歷。不過,他早已打定主意:“找兩個門檻最高的大學,估計他們看了我的成績絕對不會錄取我。”帶著這個想法,他投遞了申請。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幾天后其中一所大學便邀請他去面試。面對主考官,他很坦然地說自己的學習成績并不好。當考官問他的愛好時,法爾拉來了精神,他對考官說:“我在簡歷上寫了,我倡導發起了一個公益組織……每當我們把藥品送去的時候,村民們都是站在離家很遠的地方等我們,拿他們最好的食物犒勞我們……每次我到那里都要流淚,我覺得,通過努力,我們可以改變他們的生活,可以給他們健康,這件事很有意義。”法爾拉說著說著便哭了。
那位面試的考官也哭了,她對法爾拉說:“親愛的,我正是看了你的簡歷才決定邀你面試,不管你愿不愿意來,我們都愿意接收你……因為,我們要培養的學生是將來能對社會有用的學生,能為社會作貢獻的學生。我們可以安排你學醫,或是學經濟……你學成后再去改變那里,我們給你提供獎學金……你做的事真的很有意義。”法爾拉被考官的真情打動,熱情地與她擁抱在一起,這所大學是美國的哈佛大學。
法爾拉堅持做公益的夢想打動了哈佛大學,也告訴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什么才是最有意義的事,什么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