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洲民



繼滬港通后,市場期待已久的內地和香港兩地基金互認政策,在2015年年底正式開閘。為配合兩地證監會推進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業務的落地,今年1月8日全國首個基金互認服務平臺正式啟動,標志著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將進入常規階段。不過,相對于各家基金公司的熱情,已開售的互認基金還有待市場培養。
內地基金“南下”熱情高
所謂基金互認,是指允許境外注冊并受當地監管機構監管的基金向本地居民公開銷售。對于基金互認的意義,深交所副總經理林凡曾表示,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不但是資本市場的開放,而且是服務貿易的開放。兩地資金通過互認基金投資對方市場,有助于優化各自市場的投資者結構,提高市場的定價效率,同時,兩地基金互認為投資者提供了一個全球資產配置的契機。“比如,觀察香港符合互認標準的100只左右的基金,其配置的很多資產是美國、歐洲、東南亞資產,這種配置也解決了滬港通、深港通沒辦法解決的問題。”
好在剛剛過去的2015年,香港與內地基金互認正式破冰。去年5月22日,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正式就開展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簽署備忘錄,同時發布《香港互認基金管理暫行規定》,自2015年7月1日起施行,標志著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工作正式啟動。
2015年11月6日,人民銀行、外匯局頒布《內地與香港證券投資基金跨境發行銷售資金管理操作指引》,明確了內地與香港互認基金在募集資金賬戶開立、資金匯兌和跨境以及信息報送義務等方面的操作細則。
當年12月18日,財政部、國稅總局、證監會還聯合發布《關于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明確了內地與香港基金互認的稅務要求,對內地個人投資者通過基金互認買賣香港基金份額取得的轉讓差價所得,自2015年12月18日起至2018年12月17日止,三年內暫免征收個人所得稅;個人通過香港互認基金分配取得的收益,由該香港基金在內地的代理人按照20%的稅率代扣代繳個人所得稅。
在公布稅收政策的同一天,中國證監會注冊了首批香港互認基金,共三只(分別是恒生中國H股指數基金、行健宏揚中國基金和摩根亞洲總收益債券基金);同日香港證監會注冊了首批內地互認基金,共四只(分別是華夏回報混合、廣發行業領先、工銀瑞信核心價值和匯豐晉信大盤)。
緊接著,在2015年12月30日,香港證監會又再批出九只內地基金“南下”在港銷售的申請。這九只基金包括:工銀瑞信穩健成長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景順長城核心競爭力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華夏興華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上投摩根新興動力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上投摩根雙息平衡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等。
1月6日,又有10只內地基金昨獲香港證監會批準。其中匯添富基金有三只基金獲批,是本次獲批基金最多的發行商,中銀基金及交銀施羅德基金各有兩只基金獲批;招商基金、南方基金及華安基金各有一只基金獲批。
這樣,截至1月10日已有23只南下基金和三只北上基金獲批。可以說,內地基金南下的熱情度相當之高,當然這也與符合互認標準的基金數量有關系。
據悉,兩地基金互認初期雙向各有3000億人民幣的投資額度。初步測算,符合互認標準的香港基金有100只左右(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2014年底),內地基金有850只左右(數據統計截止日期為2015年一季度末)。
而隨著1月8日深交所和中登公司推出的全國首個基金互認服務平臺正式上線,則標志著中國證監會與香港證監會對于注冊基金工作進入常態化,未來互認基金將會逐漸增多,其中“南下基金”或將快速增長。
對此,招商證券香港研報中稱,“基金互認可能帶來新增內地資本流量的預期,藍籌股將會從基金互認中率先受益。但基金互認帶來的利好將會是一個慢熱過程,短期不足以抵消港股其他不利因素,影響有限。實質利好有待制度進一步開放,允許更多針對內地投資者設計的產品投放市場,才能吸引充足資金通過該渠道南下。”
兩地差異有待市場培養
雖然首批在香港開售的“南下基金”公司并沒有公開最初幾天的銷售量,但有業內消息人士對媒體坦言,銷售量極少。
匯豐晉信基金公司總經理王棟解釋稱:“現在的銷售情況是非常態下的表現,再過兩三個月,預計‘南下基金銷售才會真正進入到常態化認購階段。”
另有基金公司的人士稱,“暫時并不看好接下來的銷售。香港人對去年的股災還心有余悸,結果今年元旦后A股就出現兩次熔斷,把香港人嚇壞了。”的確,市場需要時間來平復受驚后的心情。
香港市場主要是機構投資,個人投資者較少,投資較理性、謹慎。在華夏基金公司副總經理李一梅看來,香港投資者更注重基金業績的穩定性,“香港投資人相對來講比較成熟,他們可能更看重長期的收益,對基金業績特別是波動性會比較關注一些。”
也有業內人士指出,認購費率高或許也是一個障礙。以廣發行業領先混合基金為例,其補充招募文件顯示,香港投資者以人民幣認購廣發行業領先H份額,基金份額以人民幣計價,初值設定為人民幣1元,管理費為1.5%,托管費為0.25%。此外,投資者認購H份額需支付占認購金額最多5%的認購費用,贖回H份額需支付占贖回金額0.13%的贖回費用。而廣發行業領先混合A份額在管理費和托管費與H份額相同的情況下,申購費率僅為0.6%,遠低于H份額需支付占認購金額最多5%的認購費用。
招商基金管理公司總經理助理裴曉輝預計在人民幣加入SDR、人民幣國際化加快的背景下,從全球資產配置來看,人民幣資產已成為基礎性資產配置,因此,“南下基金”在香港銷售由陌生變熟悉的過程中,香港投資者或以穩定性收益需求為主,而選擇債券型基金。
相對于南下基金,北上基金似乎更為市場看好。與滬港通50萬元、外幣銀行理財100萬元的“高起點”相比,“北上”基金大幅降低了出海投資門檻,其中天弘基金決定將行健宏揚中國基金的投資起點降低至10元,這也意味著10元買港股的時代來臨。
天弘基金副總經理周曉明稱,兩地基金互認對豐富兩地的資產管理非常有幫助,對內地而言,通過互認直接引入,增加了投資者走出內地資本市場的渠道。相較QDII,互認基金引進的是境外的投資管理能力;互認更豐富,既包含了能力也涵蓋了市場,還包括服務方式、產品組織形式等都可引進借鑒,以豐富平臺的產品供應。這是很有意義的。
天弘基金國際業務部主管劉冬對北上基金銷售很有信心:“我們無法準確預測市場的漲跌和匯率的變動,但是在申購贖回的便利性方面,我們將盡力降低費用。”目前,港股估值處于歷史低點,正值布局良機,被眾多分析師和機構普遍看好。此外,騰訊、周大福、Prada.港交所等被市場長期看好的眾多企業均在香港上市,這也是香港股市獨有的優勢。但直接投資港股不僅成本高,而且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風險也較大,因此選擇一只績優的股票型港基,利用基金管理公司的專業優勢在港股中掘金,是較為明智的選擇。
裴曉輝認為,不排除未來“北上基金”搶占內地基金市場份額的可能,在多元化資產配置需求增加的背景下,“北上基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國內資產配置荒的問題。他表示,“北上基金”包括股票型、債券型等基金產品,在當前H股市盈率比較低的背景下風險偏好比較高的投資者可以選擇歷史業績比較好、比較穩定的股票型基金。
“基金互認對于個人投資者來說擁有更多的渠道去投資,”恒生投資總經理馮孝忠認為,基金互認為內地及香港基金市場發展帶來正面作用,“很多基金都是用不同的貨幣作為單位,投資者無論在資產升級或者貨幣選擇上,都應該是相當多元化了。”
不過,同樣需要注意的是,內地投資者購買香港基金要仔細看清每只基金具體的收費條款,因為香港基金的認購費和管理費都和內地基金大相徑庭。
另外,海外市場通常沒有漲跌停板,其權益類產品的單日波動幅度可能超乎一些人的想象。香港市場交易日的設置和內地市場也不盡相同,相關的信息獲取方便程度也要明顯遜于內地市場,普通投資者估計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適應。
“基金互認是讓內地投資者認識多些海外基金的極好機會,尤其在風險和回報的匹配方面,如果~只基金是100%回報、5%波動,同另一只基金200%回報、10%波動是不同的,希望內地投資者留意這一點。”上海一位資產管理人士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