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峰
摘 要: 初中語文具有極強的人文性,有利于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的提高。新課改指明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必須關注學生自主性及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重視對學生思維的啟發。思維是個體智力及能力體現的核心,只有在語文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才能增強教學有效性。本文從學生思維能力培養重要性與當前初中語文教學困境入手,探析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合理對策。
關鍵詞: 初中語文 教學策略 思維能力
培養能力及發揮智力與思維息息相關,采取有效科學的方法,對學生思維能力進行培養,是我國基礎教育的基本目標。自新課改實施以來,逐漸提高了對初中語文教學的要求,即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教給學生書本知識,又要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可以合作、探究并自主地開展學習。
一、培養初中生思維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語文與小學語文的結構內容差異較大,可謂其升級版,需要學生不斷綜合地運用思維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課本知識。傳統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就是完成教學大綱的規定,令學生考出更好的成績,導致語文變成極其普通的學科,難以使其人文學科作用充分發揮出來,更無法幫助學生全面發展。為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當前的教學現狀,更新教學理念及方法,加強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保證學生全面發展。而在語文教學中時常用到比較分類、抽象概括等思維方法,可以說這些就是語文思維能力形成的基礎。例如學習語文古詩,根據不同的表現內容,有懷古、思鄉、送別等。初中語文送別詩中最具代表性的兩首,即王維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這兩首詩雖都為送別,但表達出截然不同的情景。《渭城曲》體現出詩人王維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懷,《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則表現出詩人王勃豁達送友的情懷。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做到先分類后比較,讓學生切身體會尋找二者異同的過程,學會如何區別觀察事物之間具備的特點。
二、培養思維能力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培養重視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國長期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部分語文教師往往易在教學活動中忽略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潛意識里將語文視作文字性學科,認為學生只需學習字詞文章等知識,能夠考出好成績即可。然而,語文極優雅,它是借助語詞,運用多樣化的表達方式和表現手法譜寫出來的優美文章詩詞,但要有效運用這些知識點,編織出完整美好的文章,語文思維能力必須發揮作用。
(二)培養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部分語文教師在課堂上始終慣用一言堂,整節課的講解,學生沒有自由思考的時間,導致絕大多數學生只會機械學習,等待教師講解,采取死記硬背的方法理解和記憶知識,幾乎不存在個人意見與想法。另外,教師教學理念更新不及時,不關注學生課堂以外的學習,無法將更良好的實踐學習機會提供給學生等,這些都將造成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受到影響。
三、初中生思維能力有效培養策略
(一)根據課堂教學目標,詳細制訂培養計劃。
從某種意義上說,語文課堂教學屬于目的性、計劃性教學活動,語文教學又是以培養思維能力為重要目標,為此,初中語文教師必須根據教學計劃和教學目標,制訂完善的思維能力培養計劃。
首先,以教學目標為依據,明確初中階段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如學生改寫、縮寫等思維能力的系統培養;學生如何從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如何科學聯想或想象,轉換表達方式等能力的培養。其次,基于教學內容與思維能力培養目標和學情,詳細制訂課堂教學目標計劃,恰當選擇教學方法。再次,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遷移能力的訓練,即在不同情境下訓練思維能力。例如教學朱自清的散文《春》時,要求學生想象小草是如何從土里偷偷地鉆出來的?再讓學生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鉆”和“偷偷地”這些詞匯,利用這些詞匯造句,使學生及時進行語言實踐運用,保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能得到培養訓練;又如教學唐代詩人王灣的《次北固山下》一課時,引導學生想象詩句中所描繪的場景,并嘗試將想象到的景象描繪出來;再如教學近代詩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時,拋出問題引發學生想象:如果我們仰望盛夏夜晚的晴朗天空,眼前將出現何種景象?又能想到什么呢?再要求學生針對“夜空”這個主題,發揮想象開展寫作訓練等。諸如此類訓練都是對學生遷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養,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最后,教師應適時監控學生的整體學情,進行積極的反思,靈活協調培養思維能力的方案及目標。
(二)創造良好思維環境,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
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基于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而創造良好思維環境則是積極思維的前提。也就是說,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要有效培養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必須采取創設情境的手段。從這個角度看,要激起學生的認知矛盾,就必須創造良好教學環境。因此,教師要針對教學重點及目標,充分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兩難情境創設,以便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興趣,加強對其思維能力的培養。
一般來說,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的教學情境多樣化,如和諧民主的教學環境、層次分明的問題情境等,當然還必須充分重視學生的提問,積極引導、鼓勵、支持學生質疑知識,提出問題,同時也要善于發現這些問題中學生的思維亮點。以問題情境為例,在教學魯迅先生的《風箏》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風箏為寫實文,描述了兩兄弟間的矛盾。那么,他們是如何產生矛盾的?文章中的嫌惡作何解釋?可否以討厭代替呢?這幾個問題,前一個屬于基礎,后一個則是在比較兩個詞匯的同時,幫助學生理解“我”極度厭惡風箏的一種態度。
綜上所述,學生最關鍵的思維能力形成時期即初中階段,該階段語文教學加強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但利于其完善掌握深刻理解知識,更有利于其邏輯思維的形成,進而促進其他學科學習的進步,實現不斷完善,達到全面發展的目的。
參考文獻:
[1]胡瑋瑋,李繼峰.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
[2]關朝文.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亞太教育,2015.
[3]樊蒙.淺談初中語文教學如何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J].中學時代:理論版,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