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進發
人教版思想品德課本,新穎活潑、語言樸實、圖文并茂,適合青少年閱讀。教材特別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思考和踐行,為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提供廣闊的平臺。
新課程理念要求我們更新觀念,轉變角色,在教學中充分尊重學生,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教學實踐讓我們明白:以學生為主體是教學的基本出發點,是進行素質教育,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充分調動教師“教”與學生“學”兩方面的積極性,著力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改革中:(1)洞察和把握學生的思想脈搏,及時調整施教方向,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相應的指導和幫助。(2)要善于創設情境,營造濃郁的求知氛圍,發揮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寓教于樂,力求生動活潑,并敏銳捕捉住學生思維的瞬間火花。(3)在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同時,要有序把握好課堂節奏,張弛自如,不能放任學生信馬由韁,在愉悅中培養學生的自律意識和審美辨識能力。據此,教師只有更新觀念,創造新教法,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己認識、自己體驗、自己踐行,才能增強思想品德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因而,在教學實踐中,我認為教師必須做好以下三個方面的轉變。
一、教育目標精英論向關注發展的學習方法論轉變
首先,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我在教學過程中運用分組合作探究式教學法,貫徹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取得良好的課堂實效。例如,在新授課教學中,通過四人小組活動,把一些有價值的問題留給學生討論解決。這樣做活躍了課堂氛圍,豐富了課堂教學形式,增強了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的意識。復習課上,同樣運用分組合作,每個學生檢查一個或幾個問題,彼此互相檢查知識的記憶情況,最大限度地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教師可以騰出精力用于重點問題的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其次,重視學習方法指導。掌握學習方法,其實就等于掌握了打開一切知識寶庫的鑰匙。開學初的第一堂課,我都會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督促學生掌握本學科的學習技巧。具體做法:從上學期考試成績突出的學生中每班選出四人,讓他們介紹上學期學好思品課的經驗和方法。課堂上他們的經驗介紹就是很好的方法指導,能夠起到言傳身教的示范作用,也比較貼近學生的實際。然后,教師進行補充、總結:(1)抓住三個主要問題:①是什么?②為什么?③怎樣做?(2)課前預習或自學,找出問題及答案要點,標注自己解決不了的問題;(3)課堂上做到專心致志,積極思考和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對于老師補充的新內容應及時記下;(4)課后及時整理筆記并回顧當天所學知識要點;(5)獨立做練習,提升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6)學會選擇關鍵詞進行理解記憶,等等。
初中生好奇心強,積極性高,但常出現錯誤和不規范的現象,尤其是探究課的教學,可能會發生一些學生過于活躍的現象,課堂紀律顯得比較零亂。處理這一矛盾,我認為首先要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和好奇心,切不可矯枉過正。新教材充分呈現了“培養論→學習論”的理念,因而,我設計了“創設情境→體驗生活→提出問題→有所感悟”的程序。在教學實踐中,隨時洞察學生的學習狀態,容忍并尊重學生質疑,樂于傾聽學生“不和諧的脈搏跳動”,平等地與學生進行交流,共同探求最恰當的答案,并能適時地給予學生知識上的點撥和學法上的指導,讓學生主體性在民主、平等的課堂氛圍中充分展現出來。
二、把豐富的德育理論內化到師生互動的教學氛圍中
思想品德不是純粹的客觀知識,而是人們對國家、對社會、對集體、對他人、對自己的理解,反映的是人們深層次的內心世界。這種精神界面的培育,只能在實踐中進行。要達到理想的教學狀態,就得將道德活動、道德學習融為一體,使教學實踐活動具有感染力與說服力,為學生所關心、所感興趣、所體驗、所接受,從而達到課標的要求。課堂實踐活動要求我們做到以下幾點。
(一)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
在策略上強調學生是學習主體,教師應通過啟發、促進、引領、指點和幫扶,讓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有效地掌握知識、適時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中,采用社會熱點問題討論、即興故事演講、學生自演小品、現場調查報告等方法,創設了“群言堂”,營造了輕松活潑的教學氛圍,有助于提高學生課堂的主動參與意識。
(二)創設情境,以情激趣。
創設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運用設“景”寓情的教學方法,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創造情景,使學生在生動形象、風趣幽默的課堂環境中產生情感共鳴,從而增長見識,提高覺悟。一般可采用故事、寓言、小品、新聞、漫畫、掛圖等方法傳遞和組織教學信息。
(三)注重多媒體的運用。
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老師的教學絕不是要束縛學生的思維,相反,是要鼓勵學生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采用多媒體教學,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能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有助德育內容的生活化。豐富的案例和素材,讓事實說話,有助于使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明化,深刻的問題通俗化,學生在活躍的課堂氛圍中能夠潛移默化地培養動手、動口、動腦等綜合能力。
三、由單純說教者向心靈溝通的商談者轉變
在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展示自己豐富的學科知識,而且要向學生展示自己的思想、情感、心靈,袒露自己的精神面貌,以影響學生;同時要善于從學生中汲取營養,通過互動環節達到師生雙方相互激發、相互發現、相互創造、共同成長的目的。
初中生的情緒、情感主要有以下特點:半外露、半隱蔽性;高度的興奮性、激動性、緊張性及沖動性;情緒情感體驗不平衡,往往出現矛盾狀態。以前的教學方式沒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教學活動顯得蒼白,缺乏信服力,對學生的困惑、迷惘沒有好的解決良方。注重實踐體驗的新思品課課堂教學,要求教師關注教學進程并作適當調控,合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學習,讓學生的眼動起來,手勤起來,耳靈起來,口讀起來,腦活起來,逐步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
例如我在講授《兩代人的對話》一課時,為了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的上課熱情,搭建彼此交流的平臺,播放《媽媽再愛我一次》電影片斷,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1)和父母吵了架;(2)被父母誤解,受了委屈;(3)父母不采納你提出的一些建設性意見;(4)自己做錯了事而被父母小題大做;(5)父母偷看了你的筆記本,疑神疑鬼追問老半天;(6)媽媽制止你聽流行歌曲邊聽邊舞。面對這些問題,你會如何調控好自己的情緒,化解與父母的沖突?并讓學生談談自己觀看電影的真實感受。
由于電影場面感人,有的學生甚至還潸然淚下,課堂所設置的問題貼近生活,容易讓學生產生情感共鳴。通過四人小組活動,引導他們分組討論:與父母溝通交流的途徑有哪些?最后,老師與同學共同搭建心靈溝通平臺,牢記“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在實際生活中,溝通是化解“沖突”的良策,建議學生多多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把自己最想說的話用書信方式表達出來,寫出真情。有的學生在課后也曾發出這樣的感嘆:老師,真的沒有想到還有這么感人的電影。可見學生的內心世界已經受到猛烈沖擊。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改革永恒的主題。有人情味、親和力、感染力的思想品德課,學生喜歡學,老師喜歡教,從而真正達到德育生活化,生活德育化。好的思想品德不是靠說教形成的,而是在實踐中形成發展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從身邊的生活點滴做起,從日常行為的養成做起,從具體小事做起。
教師只有更新觀念,丟掉主宰課堂的做法,放下架子,去除嚴肅的面紗,用尊重、理解、寬容的態度對待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合作的師生關系,創設高效的課堂,才能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雖然路漫漫其修遠,但我們相信:陽光總在風雨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