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江川
摘 要: 作業是教師了解教學目標落實情況及學生的知識和技能掌握情況的一種重要方式,它對學生的學習起著診斷、鞏固的作用,同時為教師反思教學、改進教學策略和方法提供了一定的信息和依據,本文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探索。
關鍵詞: 素質教育 新課程 物理作業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教育的方式日趨科學化、信息化和多元化,這不僅為廣大教師今后的教育指明了方向,而且對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作業是教學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教師通過作業反饋教學信息,檢查教學效果;學生通過作業吸收和鞏固所學知識。在大力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教師怎樣創新作業的設置,值得深入細致地研究。它既能為教師減負,更能為學生的發展尋找新路。
一、傳統作業形式分析
傳統作業被視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作業內容局限于學科知識范圍,封閉僵化,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和社會生活。作業的方法、手段也很單一,強調死記硬背、重復模仿和機械訓練。它忽視了一個重要問題:作業過程是學生的智慧、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最理想的生成過程和體現過程。傳統作業的典型代表就是題海作業,作業成了教師強加給學生的沉重負擔。批改作業是教師獲取反饋信息的手段。教師通過對學生作業的診斷,找出學生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時糾正,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然而很多教師課后給學生布置大量作業,搞題海戰術,學生陷入題海,為了應付老師只好抄襲作業。
二、新課程下初中物理作業的優化與設計
1.課后作業設計的起點。
(1)課后作業設計的起點要落實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科學內容的要求。課后作業是課堂教學的延續,同樣擔負培養學生能力的重任,因此課后作業要全面體現課程科學內容的基本要求。2011年版《物理課程標準》規定了義務教育物理課程的基本學習內容和應達到的基本要求。課程內容由科學探究和科學內容兩部分組成。科學探究除了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外,也作為學生的學習目標而被列入科學內容。科學內容中的每一個三級主題都有對相對應的三維目標要求和知識的掌握程度要求。
(2)課后作業設計的起點要體現義務教育階段物理課程標準中的課程基本理念。《物理課程標準》明確了物理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科學素養;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注意學科滲透,關心科技發展;倡導教學方式多樣化,注重科學探究;注重評價改革導向,促進學生發展。課后作業設計時應當充分體現物理課程的上述理念。
(3)課后作業設計的起點是了解學生,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美國心理學家奧蘇伯爾認為教學心理學就是:“影響學生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教師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所以課后作業的設計應著眼于了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和可能達到的水平,尋找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課后作業才能最有效地將“最近發展區”轉化為發展水平,才能促進學生發展。對學生的了解可以從已有的知識基礎,認知發展水平,能力基礎,以及情感與態度方面的狀態四個方面進行考慮。
2.作業的設計要體現層次性,具有針對性。
新課程改革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應關注學生個體差異,關注學生個性化發展,教學應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讓每個學生都可以得到關注和充分發展。那么在作業設計和布置環節,教師就要體現其層次性和針對性。教師可以將初中物理作業分成三個類別的內容,第一組,一些基礎習題,適合中下水平學生完成;第二組,一些提高型習題,適合中上水平學生,基礎題中帶有一些靈活的思考,讓學生有探究空間;第三組,一些思維意識強、邏輯性強,綜合性較強的發展型習題,適合學習拔尖的學生研究。這樣適應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這種具有針對性的作業設計既符合以人為本的新課程核心理念,又可以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教學反饋,學生完成自己有能力完成的作業,可以提高學習積極性。
3.自主糾錯促反思,提高實效性。
每次作業收齊后教師都要認真批閱,課前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問題進行歸類和歸因,對學生作業中出現的典型錯誤記錄在備課本上,并分析出現錯誤的原因所在。學生作業批改后必須及時反饋給學生,這時候學生的學習動機和求知欲望最強烈,可以充分利用學生對問題在頭腦中的記憶表象,及時自主糾錯。筆者做過關于作業中存在問題的處理方法的調查,多數學生對作業出現的疑問或困惑不都是在教師講評后才弄清的,而是自我反思解決的,講評時讓學生自己先糾錯和反思,效果可能比教師講評更好。因此可要求學生拿到作業后先對照錯誤進行自主檢查,弄清錯誤的原因,知道哪些是由于審題不清、解題不認真導致的錯誤;哪些是由于物理概念和規律模糊、混淆而導致的錯誤;哪些是由于無從入手,確實不會做。而后要求學生查詢資料或學生間討論,將錯題用色筆訂正旁邊,并說明錯誤原因。
4.流行元素,接軌現實。
布置作業要貼近學生的年齡,貼近學生生活,能激發學生興趣。十四五歲的青少年常常是流行元素的擁護者。流行元素中可以挖掘出許多和物理知識有關的話題,就像我們經常拿詩句和歌詞作為例子用物理的某些規律解釋一樣。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正面的、積極向上的元素,并且適時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可使學生對題目感興趣,樂意做這種作業,同時學生可以舉出許多相關例子,對課堂教學的知識進行應用,避免同一類型題目的反復操練,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提高作業布置的有效性。
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作業是課程資源的動態延伸,是對課程意義重建與提升的創造過程。我們應該突破以往的框架,根據各個學校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狀況,構建各種各樣、具有個性化特點的作業形式。如果每一位老師都能夠在作業設計上多花一番心思,則必然會提高學生做作業的興趣。通過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可以從中獲得較準確、真實的教學反饋信息,增進與學生的思想感情交流,實現更有效的教學。
參考文獻:
[1]龍方祝.初中物理教學中的作業設計[J].成功(教育),2010,6.
[2]張曉靈.初中物理課后作業設計的有效性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4,7.
[3]陳呂.中物理有效作業的布置[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