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芳芳
摘 要: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是黨中央做出的謹慎決定,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產物。努力適應新常態,在新時期尋求經濟發展的新潛力,是我國經濟穩定發展的前提,本文就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經濟增長;產業結構優化
我國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歷了一段時間的快速增長,經濟增長率甚至高達兩位數。但是幾十年的發展變化使得經濟發展模式、結構組成等不僅有了量的巨變,更是產生了質的跨越,如果還是拿過去的標準衡量中國經濟不但不準確,而且也不現實。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不僅是經濟轉型的必然,也是風險釋放的要求,我國應主動迎接新常態的挑戰,主動認識新常態,如果固步自封只會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
一、正確認識新常態下我國的經濟
新常態是國家領導人審時度勢對中國經濟增長做出的階段性的判定,經濟現實需要我們正確認識新常態的內涵,經濟增長進人新常態并不意味著增長速度的持續降低,而是要實現經濟增長速度的換擋,改變經濟增長的內在驅動力,最終實現長期穩定性增長。新常態指的是一種趨勢性狀態,在這樣的狀態下,經濟管理的政策制訂都以科學認識和發展趨勢為指導,并且對產業結構的調整、動力轉換和增長速度都給出了具有說服力的解釋和根據,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需要主動引領,引領的重點在于維持經濟增長、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
二、新常態下我國經濟增長的潛力
1.環保、城鎮化建設帶來的巨大需求
環境保護、城鎮化建設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1)面對資源短缺的現實,國民的環境保護意識正在逐漸增強,人們認識到需要使用綠色無污染資源來代替高能耗的工業資源,和環境保護、節能減排相關的產業已然成為具有巨大市場前景的投資領域;(2)基礎設施的完善進一步拓寬了經濟增長的空間。目前,我國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交通、通信建設和發達國家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如我國的電機容量雖然總體上可以趕超發達國家,但是人均占有量遠遠落后世界平均水平;核能發電、寬帶網速等也需要進行巨大的投資。但是要加大基礎設施的投資力度,必須轉變以往的基礎設施融資管理制度,基礎設施融資應從銀行貸款中分離出來,這樣才能有效促進融資市場的快速發展,達到資源合理配置的目的,同時減小基礎設施的融資成本,從而降低我國的總債務率。(3)外國資本不斷流入中國。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雖不如以前明顯,但受各方面發展的影響,外國資本還是不斷投入到中國市場,如在2014年,國際資金直投量同比減少8%,但是中國市場的外資投入量反而逆勢增加,并且超過美國躍居世界首位。
2.微觀經濟充滿活力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形成了多種微觀經濟主體,不僅有國有企業,還有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和個體工商企業,它們都在經濟發展中表現出蓬勃的市場朝氣。在新的政策背景下,國有企業的改革和管理有了明顯進步,一改往日效率低下、辦事拖拉的弊端,企業競爭力和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很好地發揮了國有企業的帶頭作用。民營企業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比較明顯,近兩年,民營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累計增速超過12%。經濟政策的一再簡化和放開促進了微觀經濟主體的活力,微觀經濟主體表現出強大活力。
3.產業結構不斷優化
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增強產業的市場競爭力,需要快速有效地優化產業結構。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提倡經濟發展從能源消耗式向技術創新型轉變,這也是經濟長期穩定增長的需要。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需要做到以下兩點:(1)鞏固農業的根本地位,保證農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僅要滿足人民奔赴小康生活的需要,還要與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速度相吻合。(2)大力發展工業。工業制造具有企業聯產度高、資金需求量大、可以大量緩解就業壓力的特點,大力發展工業需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淘汰過剩產能。目前我國制造業雖然具備了一定規模,但是設備制造等還處在國際產業鏈的中低端水平,產能過剩現象突出。因此亟待優化和升級產業結構,推動我國從制造業大國逐漸邁向制造業強國。
4.創新成為新常態下經濟增長的驅動力
處在競爭日益加劇的國際經濟大環境中,技術創新替代資本投入將成為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新常態下刺激我國經濟增長的內在動力。新常態下的經濟政策應著眼于積極推進科技發展,合理借助國際創新的力量,緊緊抓住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帶來的戰略機遇,主動融入全球創新體系潮流中,真正實現中國經濟增長的“減速”,經濟質量的“加速”。
5.提高服務水準,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提高服務業整體水平對于新常態下改變經濟模式和改善實體經濟具有促進作用。第三產業的發展程度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水平的重要標準,新常態意味著我國經濟步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即工業和服務業共同繁榮的時期。工業的高度發達需要完善的現代服務體系提供保障,反過來現代化服務業也需要較強實力的工業做基礎。發展面向生產的服務業,促進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有機結合,最終達到提高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力的目的。
三、結束語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新常態下我國經濟仍具高速發展的潛力,但這個潛力需要我們主動去贏取。在當前新形勢下,亟需解決產業發展的內在矛盾,著重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保證質量效益的前提下實現中高速增長和包容性增長,從而推進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所確定的政策,為新的增長動力和新的發展模式的形成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薄偉康.我國經濟新常態下增長潛能分析[J].東南學術,2014.(6).
[2]劉振林.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增長潛力[J].經濟,2015(14).
[3]吳國培,王偉斌,張習寧.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增長潛力分析[J].金融研究,2015(8):4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