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向宇
年初峰會上,一家軟件公司的HRD上臺演講。她發言的第一句話便是:在許多人的眼中,我們是傳統企業。其實在十年前,我們是一家實打實的互聯網企業。這位HRD的話道出了所謂互聯網企業的無奈。即使是在BAT的內部,也出現了“代溝”——半老徐娘,青黃不接。人們經歷了從門戶網站到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的遷徙,從最初的PGC模式(專家生成內容,Professional—GeneratedContent)轉變為如今的UGC模式(用戶生成內容,User—GeneratedContent),Facebook、豆瓣、知乎、有道云筆記成為熱門應用。“如何保鮮、持續、更新”成為互聯網企業應思考的問題。
調查顯示,90后約有1.4億人,占中國總人口的11.7%,他們的成長預示著一種新個人主義與自我認同時代的到來。互聯網世界中的土著居民,正在用一種無形的新思維影響企業的走向,避無可避。所見仍有眾多培訓項目,花費昂貴的成本,包括金錢和時間成本,而評估效果卻不佳。如何讓企業大學的“學習”不再成為深不可測的“黑洞”,本期對話嘉賓樂視大學副校長馬成功先生,聽他講講如何用互聯網思維運作企業大學,與90后員工一起玩出學習力。有一種“神器”叫玩技,作為一種方法論,等你去認知。
拎清互聯網思維
關鍵點
腦殘用戶思維模式
記者:回顧2015年全年,我所采訪的12位嘉賓無一不談到“互聯網+”。遺憾的是,盡管全民“互聯網+”熱,但是依靠“互聯網+”成功轉型的企業寥寥無幾。有人說互聯網是一種工具,也有人說互聯網是一種模式,但我個人更傾向于,要想向“互聯網+”轉型,首先要具備互聯網思維。您在2000年進入企業就從事員工培訓工作,后來加入萬達學院,又轉戰京東大學,前不久加盟樂視大學。從傳統企業到互聯網企業,您的華麗轉型,讓多家互聯網企業向您拋去橄欖枝。在您看來,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馬成功:華麗轉型談不上,只是我在不斷強迫自己要調整思維。在曾經的資源壟斷時代,傳統企業以領導為中心,員工都在努力做向上管理,也就是所謂的老板很輕松、員工不敢說、用戶被忽悠,各層級之間缺少溝通。而當前處在信息化時代的互聯網企業,互聯網、大數據成為標配。隨著思維模式的改變,老板愿意傾聽員工的想法,主動挖掘用戶的需求,從產品和服務上進行創新,這也是傳統企業與互聯網企業最大的區別。但這兩類公司,都沒有改變一個東西,就是經營的本質沒有變,都是通過服務好客戶來賺錢。
簡單來說,互聯網思維就是腦殘用戶的思維模式。互聯網思維集中談三點,第一個是痛點;第二個是尖叫點;第三個叫引爆點。這三點正是互聯網思維最精髓的工作模式。
對于企業而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調整員工的思維模式,比如將工程師的模式變成腦殘用戶的思維模式。什么叫工程師的思維模式?舉個例子,小米公司推出了2999元的大屏幕液晶電視,類似的電視市場價格基本在4000元至5000元,所有消費者覺得這么多年都上當了。當低價格的電視上市的時候,很多傳統電視公司開始在網上進行攻擊,說低價格電視機的參數、制式、規格等等沒有達到指標,這種思維模式就是工程師思維模式,因為大多數消費者并不關注這些參數,也看不出其中的差異。他們只關心價格是否便宜,功能是否滿足需求,服務是否到位,這些才是他們想要的。
新思維驅動智慧分享
關鍵點
開放、強制、爆款、
平臺化
記者:為了快速提升企業員工的綜合素質,增加人才儲備,越來越多的企業成立企業大學。企業大學被賦予了極大的職能,不僅要培訓員工,還要支持組織績效,強化企業文化等等。可是對于規模較大的公司,就現在的知識更新速度來看,如果用培訓班來推動內部知識傳播,不免有些浪費時間和資源。太多的人都無法用培訓班的方式進行學習,而同時大量員工卻要用極短的時間掌握新技能,所有這些問題促使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要有新的探索和實踐。您在京東大學曾有過全體驗式的實踐,可否打開您的錦囊,倒出些“經驗談”來?
馬成功:做培訓就是努力把鮮活的知識進行萃取和傳播,推動這些知識不斷從人腦到電腦到云端,不斷地從高手流向新員工,不斷地在組織內部流到組織外部。
在京東時,我們做了一系列的產品,如類似手機端、PC端產品。現在手機應用越來越普遍,在京東9萬人中,很多是一線員工,配送、倉儲、分檢員等人員是沒有PC的,他們只能用手機。所以現在看來,移動終端已是大勢所趨。我們還有視頻平臺、文檔平臺、直播平臺、E-learning平臺等,形成各種各樣分類的平臺,去推動這些學習的發生。
比如京東TV的視頻平臺在內部傳播力度非常大,有170萬人次的點擊率,這說明平臺的黏性很強,主要內容一部分是基于劉強東本人、公司高手做的碎片化視頻,一部分是員工自己貢獻的視頻。
總體來說,我們從兩個角色定位功能建設。一方面是監控,強制要求所有人;另一方面是開放,使用方、參與方都要開放。很多人說UGC的時代已經到來了,開始我是相信的,只要給員工合適的工具,員工就能創造東西,但是我發現員工還是不愿意把一些東西拿出來。我總結出兩個原因:第一是員工太忙了,沒時間整理和提煉,第二是員
工的段位偏低。京東將員工分為四個段位,在每個工作崗位上有新手、成手、教練、高手四個階段,一段二段的員工,很難萃取出來具有高傳播價值的知識,只有三段以上的人才有能力萃取,而這些人往往沒有時間來參與。因此在倡導開放的同時,還要有所強制。
另外,在內容設計上,需要一個“爆款”。比如京東內部app“京ME”,上線了上班刷卡功能,每天員工都會用一次這個功能。這是一個高頻打低頻的時代,你的產品必須要有讓用戶高頻使用的功能,如果你做的產品大家半年才使用一次,就會沒有市場。現在年輕人越來越多,在壓力大的時候,他們更喜歡用輕松的方式來面對。所以我們嘗試用娛樂的方式制作和傳播學習內容,如我們正在策劃“職場極品”系列視頻,把公司常見的那些搞笑的、好玩的東西拍成小視頻,用這樣的方式推動大家更多地點擊和瀏覽,除此之外我們還會融入一些“書籍限時免費搶”的小活動,增加員工的參與感。
用平臺化思維,運營推廣。在整個產品生成過程中,我們講究用市場化的角度來設計產品、推廣產品,在京東有一個叫“大咖談營銷”的產品,請十個公司營銷高手,通過現場慕課傳播,其實這是一個普通的公開課,但是我們用市場的角度進行包裝,給大咖起個名字、做海報宣傳預熱,對參加者和聽眾都會有一個好的視覺沖擊。
VUCA時代下的培訓
關鍵點
群體動力學
記者:傳統的培訓模式是基于戰略、情景模型、能力的落差,并針對不同層級長期的學習發展或行動學習項目等。這種模式有一個前提,組織比較穩定、社會環境比較穩定,員工在組織里工作時間會很長。但現在人們已進入到VUCA時代,即揮發性、不確定性、復雜性、模糊性的時代。再按照以前的玩法,顯然不能適應這個時代。我聽過許多觀點都認為,培訓對組織的價值越來越有限,因為培訓課都是基于能力來定,但是組織的戰略、層級、能力,會經常變化,在這種新的環境下,怎樣做好培訓課?
馬成功:在VUCA時代下,商業倫理也在改變。圍繞人才培養我想談兩個概念。第一個叫群體動力學。美籍德國人庫爾特·勒溫提出的“群體動力理論”認為,一個人的行為(B),是個體內在需要(P)和環
境外力(E)相互作用的結果。一個是橄欖球理論,即社會是金字塔型,極少數的天才精英站在塔尖,越往下看,人逐步增加,到最低層,人數最多。
培訓人員要懂得怎么讓一群人動起來,而不是建立橄欖球模型。在這種情況下,要搭建學習場域。場域和這種環境氛圍比學習內容本身,甚至比培養人本身都更重要。
培訓課里有四層重要的價值。排在第四位的,也是最不重要的,就是學習知識和技能,而這種方式,恰恰是傳統培訓課程中最核心的,從互聯網角度來看,怎么關注用戶(學員)才是核心;
第三層價值是要建立各種關系,推動學員與學員之間,小組與小組之間,甚至,這個班級和另外一個班級之間,以及學員和用戶之間的各種連接,促動的連接越多,連接得越深入,這樣的培訓班就越有價值。
京東曾做過高管的培訓班,這個培訓班其實是要高管和村民們做連接。因為公司要發展縣域經濟,到農村做電商,但高管對村民的理解度是有限的,所以我們讓高管用類似“爸爸去哪兒”的方式,到村子里面去生存一天,去露營、去跟村民做交流,而這種連接就會產生作用,所以有句話叫做:連接大于內容。
正是基于這一點,我把內容排在第四位,連接排到第三位,比連接更重要、排在第二位的是形成粉絲關系,即學員和講師之間要建立更深層、更信任的關系。粉絲有兩大功用,一個是口碑傳播,另一個是粉絲的行動力會特別強。一個培訓班,最關鍵的不是訓前和訓中,而是訓后,如果沒有粉絲的關系,訓后學員是很難改變的。在一個課程中,學生無法和老師建立強烈的粉絲關系,也不要指望學員在培訓后自發地去行動。
而排到第一位的,叫做從已知到未知。如果一個培訓班講的內容都是學員知道的,學員說:真的很不錯,但跟我想法是一樣的,那么這個培訓班對學員的幫助并不大;相反,把學員的頭腦搞亂,進入到未知的世界,讓他開始懷疑自己以前的經驗和方法,這時哪怕你不給答案,這個課程也是有價值的,它會啟發學員的思考和探索,讓學員自己慢慢去尋找答案。如果你在課程中把新的答案給到他,他還能接受的話,這樣的課程就更有價值了。
鋪展新生態場域
關鍵點
扁平互動
記者:圍繞您闡述的四點來看,后邊這三點,都跟構建場域有關系。可見,未來的培訓課,更多看中的是人和人的關系。在組織關系中,無非是三個角色的關系:老板、員工和用戶。老板,泛指管理層,在傳統的組織模式中,金字塔和層級觀念比較強,從老板到員工,員工到用戶這個鏈條非常順暢,但從下往上不順暢;員工面對的是真實的世界,但限于考核的原因,不敢跟老板說真話;用戶處于價值鏈的末端,屬于被忽悠的對象,這個關系就是一種不恰當的關系。管理者最核心的其實不是自己干活,而是打造一個環境,讓更多人參與。那么做培訓的人,怎么打造一個清新的環境和場域,推動員工更好地成長呢?
馬成功:好的場域就是把這三者的關系變得更加扁平互動。老板、員工、用戶,這個關系用三條線、三個名詞來表示。
首先老板和員工之間,“高手在民間”。例如樂視宣布將推行人人持股計劃,還將在人人持股計劃上推行合伙人計劃。這就意味著,員工都是公司的主人,都是公司的股東,都是樂視生態的合伙人。公司的榮辱成敗,也就是員工的榮辱成敗。這些背后都基于一個很重要的觀點:高手在民間。相信每個員工的力量,讓每個員工從打工的狀態變成合伙人的狀態,用這樣的方式吸引更多的人,并且相信每個人可以獨立處理好自己的工作,所以這是一種新興組織關系的建立。
另一條線,老板和用戶之間,叫做無邊界組織。許多組織把用戶關到外邊,而現在越來越多的組織開始把用戶拉進去,如果用戶本身是企業的粉絲,他會免費幫你干很多活。在這個過程中,用戶是非常好的資源,比如說Uber、滴滴、快的,他們就是用消費者做一個免費的質量監督員,幫助整個產品服務做質量品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社會無邊界組織。員工和用戶之間是新的關系——共創關系,不僅是一個傳遞價值和提交服務的關系,用戶可以對產品提出想法,員工根據自己的責任和權力,和用戶一起去創造出新的
東西。樂視生態現在也被很多人關注,去年7月14日,樂視在北京有一個生態開發者大會,意在尋找這種樂視生態的合伙人,并且拿出200億元的股份收益打造生態系統。怎么去把用戶拉進來,核心的就是財散人聚,當你把更多的利益,包括這種回報給到合作伙伴,給到外部客戶的時候,自然而然就會把很多的資源拉進來。
第三條線,員工和用戶的關系,我覺得這層關系是最本質的關系,當員工被授權,被給予更多的資源,他也有更多的時間可以和用戶聊,去創造很多的東西,這叫“藏富于民”。我到樂視之后,樂視有一個項目叫做“8590生態訓練營”,會邀請公司85后90后這些人,來申請三個月的學習項目。公司會有高管作為導師,每人帶一隊進行學習,學習過程中會采取對這種創業項目孵化的形式,第一次就孵化出一個總經理做智能語音。對于我們培訓部來說,更重要的是如何跟內部員工共創一個培訓班,不僅僅是老師在講,還要跟學員一起互動,最后生成一個新的業務。
正如您問到,從培訓學習的角度來說,培訓的價值越來越有限,而培訓部能做什么呢?其實就是開發出很多易于傳播的學習產品,特別是現在有微課的模式,通過互聯網手段,可以接觸很多很好玩的學習產品;第二種方式是搭建各種各樣的機制,推動內部的創新創造,用眾包的方式來解決,從而鋪展出更好的內部學習場域,當我們做好這些事情的時候,其實我們就是在改變組織的環境,也就承擔了“環境工程師”的概念職責。
微課榮升培訓新寵
關鍵點
用別人的資源做自己的事
記者:您剛才提到一個詞,叫“微課”。無論是傳統企業還是互聯網企業,在企業培訓中都嘗到了互聯網的甜頭。從慕課到翻轉課堂,再到微課,無不與互聯網相輔相成。換句話說,這些課程模式本身就是互聯網產品,以適應不斷變化的互聯網時代。近年來微課也因實用、趣味、傳播范圍廣等優勢越來越得到學校及企業的青睞。您可否介紹一下如何做好微課嗎?
馬成功:微課是隨著碎片化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時間碎片化帶來了學習方式和手段的碎片化,微課應運而生。我給微課下的定義是,首先微課要在8分鐘以內,美劇熱播的規律是每8分鐘一個劇情,8分鐘之后又是另外一個劇情,在8分鐘內人的記憶力會非常好,所以微課設置在8分鐘以內效果會很好。
一門好的微課要具備三個特點——知識點單一、信息量專注、時效性高。通過講案例、講情景、講干貨,將“如何做” 迅速準確地說清楚。好的微課就是要基于專注集中的知識點,并傳遞課程的價值點。微課本身并沒有那么多的神秘性和復雜性,制作微課的工具也不是最關鍵的,最關鍵的是能不能找到價值點,進而形成口碑效應。
舉個例子,京東的配送員有將近4萬人,他們是按照計件的方式在城市里奔波,他們特別不愿意集中到一起上一天兩天跟服務技巧有關的課程。在這種情況
下,該如何提升他們的服務技能呢?于是,我們用短信的方式來對他們進行培訓。
我們采訪了公司里面業績突出的配送員,搜集到他們一些好的案例,把這些案例變成一條30-50字的小短信,我們每周發兩條,配送員在白天工作時間找碎片化的時間學習。比如有這樣一條短信,上面的場景是這樣的:當配送員將商品送到消費者家里面,消費者開箱驗貨后,配貨員就會說,這些箱子如果不需要的話,我可以幫您順便帶到樓下去。這樣一句話就很好地傳遞了京東配送員對于客戶的這種關心和愛護,消費者也會因為這樣一句話對京東配送員產生好感。這種好感有可能變成更高頻率地在京東購物。
通過短信的方式,告訴配送員在送貨和客戶建立關系的話術和技能。當他們學到這些技能,就可能會在下一個客戶上嘗試,客戶對他們回報的一個微笑和感謝,就會強化這樣的行為。幾次之后這樣的話術就會成形配送員內在的一個習慣。這就是通過微課的模式來培訓員工的典型方法。
至于如何做好微課,我認為可以利用以下幾個資源:
Other peoples money(用別人的錢)。很多傳統企業每年的研發、拓展市場的投入都是從自己所獲利潤中抽取出來,實際上這是非常老套的做法。現在流行的思路是“讓羊毛出在豬身上狗去買單”,所以能夠用社會的資源來獲取自己的收益才具有互聯網的屬性。
Other peoples time(用別人的時間)。開發微課時,要考慮時間成本。不用工作時間,而是用員工的free time(業余時間),員工工作之余用有趣、簡單的方法來實現課件學習。
Other Peoples Space(用別人的空間)。從用戶原則及經濟原則出發,你的玩法要能使社會總成本降低。
Other peoples wisdom(用別人的智慧)。許多互聯網企業的成長不僅僅靠員工,很多時候把用戶也變成員工。類似小米把很多粉絲拉進來參與產品的開發和創造。對企業來說,怎么用好更多人的智慧,來做好公司的事情,是新興的思維模式。對于微課制作來說,如何用粉絲營銷的模式來引起更大范圍的傳播,培養種子用戶至為關鍵。
Other peoples Back-up(用別人的支持)。未來每個專家都可以承擔一些可分身的事物。專家本身最寶貴的便是自己的時間,但是現實總是有或多或少的限制。微課的出現可以將現實的障礙打破,以互聯網的形式作為欠缺資源的補充。
愛挑的擔子不嫌沉
關鍵點
洞察學員
記者:您用一種特別輕松的方式,講述這么多新鮮的模式和理念,我想這也許就是“玩”的魅力。您和您的員工也都樂享其中,這是讓許多培訓人員難以企及的地方。許多企業在培訓時,大多中規中矩,亮點不突出,很難吸引受訓者眼球,參與者做項目的成就感也不高。俗話說,愛挑的擔子不嫌沉,這或許是提升學習力的方法論。讓員工積極快樂地接受培訓,并能立刻支持組織績效,您認為培訓項目該怎樣進行策劃、包裝和實施,才會更具吸引力呢?
馬成功:如果說培訓不吸引人,我總結出一點,那就是對學員的洞察力不足。做培訓,不光是學習各種手段和方法,重要的是你說什么話能使學員興奮。這就需要你不斷去和他們接觸,下工夫琢磨這個事情。如果從培訓班之外更大的,比如組織場域環境的視角考慮,結果就會不同。我記得有一個培訓專員,她對公司的分揀冠軍做一個采訪,形成一個教學的視頻,發布在公司的內部平臺上。這個故事告訴培訓人員,要在組織內部搭建一個大家都愿意參與的平臺,比如京東TV,就是一個員工展現自己、同時學習知識、也具傳播分享經驗的一個場域。前階段我去網龍參觀的時候,發現他們用一套做任務的積分體系,把每個員工的工作和學習緊緊綁在一起,甚至讓員工都不覺得自己在學習。員工會覺得在完成一項項任務,像闖關打游戲一樣。
還有一點也很重要,你設計的東西是不是根據大家的痛點來設計,能不能讓他們特別重視和關注這件事情。近期樂視組織一個項目,叫“黃埔一期”。這些學員都是HRVP的候選人,大概18個人。他們非常積極地加入到這個群體里,但是我們給他們安排學習的時候,他們總說很忙,沒時間上課。培訓后學
員提交感受、領悟等作業的積極性也不高。我的感受是這些人很重視這個班的名字,生怕掉隊了。但是他們對學習內容卻不太感興趣。我就反過來思考,這些人為什么這么想參與這個班,一定是覺得這個班和晉升、進到某個圈子有關系。那我們就分析他們到底關注什么。他們可能關注能不能跟CEO、HRVP有更多見面機會。然后我們就去思考能不能把他們的想法當作學習的資源?再與其他的學習內容掛鉤。比如說你要想取得和HRVP在一起的一個一對一的溝通資格,就要完成幾個學習任務。你要寫多少字的培訓感受,要在組織內講什么課程,或者是要去訪談誰,要去到其他業務中做些什么事情。完成這幾個任務之后,我把作業打印好,給到HRVP,然后就可以開始跟HRVP在小范圍交流和學習。其實你會發現如果用這樣一個結果來倒推的話,他們自然就會很認真地去完成我交給的任務了。
總之,培訓人員一定要學會用“場域”的觀點來看待培訓,要讓一個群體從“不喜歡不關注”到“非常喜歡非常關注幫你傳播”,這本身是一個動力系統。第一個場域是你要跟上級之間創造一種信任的、給你工作授權的一個場域。第二個是針對全體員工的場域。把粉絲能量激發起來。運營、包裝、策劃是培訓非常重要的能力。樂視大學最近策劃了好多事情。我個人對“踏雪穿山”的活動特別感興趣,這也是我們參與策劃的。我現在在樂視內部被冠名為“徒步教練”。通過“打一仗”讓更多的高層認識到你的價值。這也是一個人在組織中運行的一種能力吧。
企業大學新玩法
關鍵點
注入互聯網思維
記者:要想利用好互聯網這個平臺,一定要先具備互聯網思維。互聯網時代的主體是85 后、90 后,他們與60 后、70 后這兩代人接受的信息不一樣,學習方式也不同。85 后、90 后更希望主動找知識、找圈子、找老師。這是一種“我是主動的,我來挑老師,我來找資源”的觀點。許多企業大學在成立之初,就是為了企業培養人才。可就現在的商業發展趨勢來看,靠企業大學來培養人才已遠遠供應不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企業大學在更多的情況下,要支持組織績效,成為企業的戰略合作伙伴。這對于傳統的企業大學來說,無論是思維上、還是實踐中,都會面臨很大的挑戰。您可否介紹一下,如何讓傳統的企業大學也能用互聯網思維來有效運營?
馬成功:在互聯網這種快餐和碎片化的模式下,傳統培訓需要兩三天解決的問題,現在可能一兩個小時,甚至幾分鐘就能解決。例如在京東內部,好的培訓課程往往能在兩個小時里連續講解30個案例,節奏緊湊,學員完全被這種密集的、轟炸式的信息傳遞所吸引,根本沒時間玩手機。因為講解的案例多種多樣,即使學員的需求不一樣,但總有能啟發他的案例。一旦獲得啟發,學習就發生了。現代社會越來越強調干貨,有一種觀點是快餐時代已經來了。雖然很
多人拒絕快餐時代,拒絕手機,拒絕iPad,但從培訓工作者的角度看,與其拒絕,不如使其學會適應。有沒有一種方式,能讓忙碌的人們靜心工作?這是在新的時代下所有做培訓的人都要重新思考的事情。
想要具有互聯網思維,第一,就是要回歸到用戶,回歸常識。因為現在有很多培訓者開始把用戶當領導,而非學員,這就錯位了。回歸用戶,使學員受益,這樣學員的上級才會了解培訓其實很有效果,才會繼續推動培訓項目。這是從用戶的角度來反饋價值。
第二,利用互聯網的平臺模式。在培訓中有種方式叫重包,因為有時十多個人要服務幾千人、上萬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在組織內部,每個人都要擔當職責,這個玩法就相當于社群運營能力,考驗培訓管理人員能不能推動內部講師加入其中。
第二點可以延伸出一個邏輯:以往強調的是個體能力的,或者說團隊能力的提升,現在開始越來越強調組織能力的提升。在提升組織能力的過程中,最關鍵的點就是能不能保證組織知識的鮮活,所以京東大學很重要的一項工作就是,將人腦中的知識變成文字,然后將這些文字裝訂成冊,或者做成知識庫存儲在電腦中。這樣,組織成員可以通過主動學習、檢索的方式,享受組織內部的知識成果,進而提升組織能力。
第三點,緊隨智能終端的變化而變化。手機現已成為人們的延展器官,將來手表、眼鏡、某一個鈕扣都可能是人們的延展器官,這些延展器官可能就會帶來學習力新的改變。當我遇到問題想要解決的時候不會想去哪個課程、哪本書去找,更多的是問身邊的老張老李,或者翻手機百度,或者打電話求助,找最短路徑解決問題,而智能終端就在朝這個趨勢發展。比如這個終端可以在管理者跟員工說話的時候,來一條短信說,“你講的太多了,可以嘗試多問一些員工問題,給你舉幾個例子。”這樣就可以把能力的提升劃到日常的工作中來,所以就符合人們經常提及的“721”學習方法,能力提升中70%都是在實戰中達到的,實戰中有沒有一個像機器人一樣的碎片化的知識終端來提醒你、教你,這個能力在不遠的將來就會得到答案。
記者手記:
玩點不太正經的
“年后綜合征”一直困擾著我這個工作狂,小伙伴們都是每逢佳節胖三斤,只有我,不得不拉仇恨地說,“都瘦了”。一日,自稱能解救全人類的“95后”小侄女請我吃午飯,清單如下:烤冷面一份(多放糖)、新疆大串十個(多放辣椒面)、豆皮一盤(多放孜然)、油炸冰激凌一盤(要大火的)、臭豆腐一盒(多放陳醋),陜西涼皮一份(多放芝麻醬)。當“飯菜”上齊后,我居然瞬間將它們秒殺,一掃之前的萎靡態。吃完后,我感慨道:“終于在猴年馬月之前吃上一頓‘適口的飯了。”
“對付老同志,還得我們這些新生代!”
“一邊兒去,人家還沒到三十呢!”
“姑姑,一會兒別忘了買單啊!”
“……好吧!”
90后的節奏我不懂,只是苦了他們的老板。如何讓90后“適口”,非得來點兒不正經的。
飯前不拍照,臣妾做不到。這就是“新生代”的新玩法。應對他們,無非有兩種可能:一種是扼制他們的不正經,以致其因缺氧而奄奄一息;一種是陪伴他們尋找新的玩技,打怪升級,不務正業,拯救星球、毀滅世界陪你走天涯。你有蘋果6S獨占鰲頭,我有三星S7搶灘市場,隨后還有小米M5來攪局,角落里還有一個叫魅族的搗蛋鬼攪動風云。這就是市場,你太正經了,就會成為下一個“馬航”。只有內存嵌入新玩法,才能無往而不利。
這是一個互聯網改變甚至顛覆傳統行業的時代,這是一個85后、90后思維同化甚至取代傳統思維的時代,他們會傲嬌地挑釁:我就喜歡看你討厭我又干不掉我的樣子。從沒有固定上下班時間,沒有中心管控,沒有KPI的羅輯思維,到睡覺前也要完成游戲,攢夠積分換汽車的游戲公司網龍,再到一年推出3萬個成衣新品,近ZARA兩倍的韓都衣舍……這些公司的經驗告訴我們,互聯網時代,要有不一樣的玩法,不一樣的心態,不一樣的思維。
Twitter創始人威廉姆斯說,互聯網的本質是滿足人們需求的巨大機器。因為它發現并解決用戶的微小痛點,另外圍繞用戶的眾多需求做減法,找到一個點進行突破;最后是對人性的解放。從《甄嬛傳》到《羋月傳》再到《太子妃升職記》的獨家熱播,讓觀眾熟知了樂視網。本可以在視頻網站方面大展拳腳,卻因手機、汽車和體育產業有大動作而引起胡潤的關注。43歲的樂視董事長賈躍亭一度被業內人士批評為“不務正業”。而現在,橫跨七個產業的樂視,通過垂直整合下跨產業鏈價值重構,打破了產業邊界、組織邊界、國家邊界,創造出了全新的用戶體驗和更高的用戶價值。
有一位出版家曾拋出一個問題:何為好看的讀物?他認為,太正經了,不行;太不正經了,也不行;而不太正經或為好東西。抓住當下傳統行業互聯網化的紅利時代,試做一下“不太正經”的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