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起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是當代在中國古代書法、繪畫及碑帖三個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專家
?
趙孟頫與《酒德頌》
王連起
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是當代在中國古代書法、繪畫及碑帖三個方面都有深入研究的專家
《酒德頌》是魏晉詩人、「飲壇北斗」劉伶所創作的一篇駢文,也是他存世唯一一篇文章。劉伶放蕩不羈,以酒量、酒德、酒瘋聞世,《酒德頌》以頌酒為名,其實卻是作者自己超脫世俗與禮法的個性表達。元人書家趙孟頫非常欣賞此文并親筆錄寫,趙氏個人境遇的苦悶使其借《酒德頌》以抒胸臆,如同醉酒的劉伶,趙孟頫亦沉浸在《酒德頌》中,向往著劉伶的不羈與灑脫。以下王連起先生便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結合史詩與作品實例,為我們講解趙孟頫與《酒德頌》。

趙孟頫,元代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文物鑒賞家,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至元二十三年(一二八六年)開始入仕元朝。其特殊的出身地位和社會環境,使他成為一個很精明、很機警、很謹慎、很有心計的人。這從他入仕后不久即看透元朝廷內部矛盾重重而借病乞歸,最終得以全身而退就可以得窺一二。
趙孟頫曾經說過,自己喝一點酒馬上就醉了,所以他是一個不太擅長喝酒的人。那么趙孟頫為什么要寫《酒德頌》呢?當時,趙孟頫以楷、行著稱于世,兼之名滿天下,向其求字的人很多。所以他就經常挑自己喜歡的文章寫后贈人,有很多都是背著寫的。我們看到趙孟頫寫的作品里時有缺字落字,或是有的文字跟我們看到的其他版本不一樣。這有的是因為文章的版本問題,主要還是因為那是趙孟頫背著寫的,難免有錯漏。這篇《酒德頌》應該是趙孟頫比較喜歡的文章。因為趙孟頫對六朝的人很有情感,尤其喜歡竹林七賢。嵆康的《絕交書》他寫過好幾遍,清宮就收藏過三件趙孟頫的《與山巨源絕交書》,當然其中有他人的再臨本。嵆康的《絕交書》最能反映六朝時代的人不與統治者合流的思想,因為那個時代的統治者讓人覺得太虛偽了。而趙孟頫寫《絕交書》、《酒德頌》,也跟他所處的環境有關系,他是用古人來比附自己,在拿六朝人的東西來抒發自己的情感。

元 趙孟頫 行書酒德頌卷(局部)縱二八?五厘米 橫六五?二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在趙孟頫生活的時代,他一定是很苦悶的。因為元朝統治者蒙古人相對漢人來說是異族,而趙孟頫作為宋朝的宗室之后,卻做了元朝的官。所以他知道,當時人們對他肯定就有看法,對他的氣節一定會加以質疑,后來的人也一定會罵他。那么,明知如此的趙孟頫為什么還要當入仕元朝呢?
其實年輕時趙孟頫是受了儒家「兼濟天下」思想的影響,想要出來做一番事業,就一定要出仕。但是趙宋王朝太腐敗了,既沒有能中興的人,也沒有能守業的人。所以,他在《岳鄂王墓》詩中說:「南渡君臣輕社稷,中原父老望旌旗。」在《和姚子敬懷秋五首》中又說:「中原人物思王猛,江左功臣愧謝安。」

元 趙孟頫 與山巨源絕交書卷(局部)縱二一?八厘米 橫二五四?七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在趙孟頫二十三歲的時候就亡了。十年以后的至元二十三年他三十三歲的時候出仕,那時其實是被強迫的。當時元世祖命人到江南「搜訪遺逸」,趙孟頫當然是個「遺逸」,但這個「訪」對一些人來說主要是「搜」。在這之前曾經有兩次別人要他做官,他都跑了或拒絕了。但這一次他沒辦法了。所以關于趙孟頫做官的問題,要從特定的歷史環境來認識,他給郭右之的信,真跡尚存世間,他說「此次應酬失宜,遂有遠役之憂」。他到大都后給朋友的詩中也說到「捉來官府竟何補,還望故鄉心惘然。」同他一起被搜訪到大都的還有道學家吳澄,虞集所撰的吳澄行狀說這次搜訪是「強起」,但到大都后就被放還了。但趙孟頫與其他人不一樣,由不得他本人做主。元朝廷給趙孟頫的謚文中說:「非世皇有公平廣大之度,則無以網羅勝國之賢,非公有博雅淵深之學,則不能藻飾太平之美。」他的出身和才能同其他任何人都不同,元朝廷是不會放過他的。
但是趙孟頫思想受陳亮、葉適等經濟適用派學者的影響,跟空講理的程朱是有區別的,趙孟頫是想有一番作為的。元仁宗講趙孟頫有七大優點,但是沒有講到他有政治才能,其實他在政治經濟上很有思想的。元世祖讓他論「至元鈔」,他講經濟貨幣貶值問題,這些后來都應驗了。另外他還不顧地位低下,利用統治階級之間的矛盾,積極參與鏟除權相桑哥的活動。
但是很快趙孟頫就發現,盡管他的見解和活動贏得了元世祖的寵信,但同時也招致了元朝蒙古貴族們的嫉恨和排斥。在朝五年,他逐漸認識到:「豈知佐理自有材,勉強盡粹終無補。」他想做事,但是他很快發現自己是不能施展抱負的,這種心情一直是矛盾的。后來他就要求外放,再后來就告假。四十二歲以后只要不是朝廷來征召他,他都不主動回去上任,而且做一段時間官他就告假。所以趙孟頫并不像一些人所說的那樣貪圖富貴而留戀官場,只不過是「自知世事都無補,無奈君恩不許歸」。
況且,南宋那么多人入仕元朝,只有趙孟頫受到指責,這恐怕還是從趙宋家天下的角度出發的。但是對于胸懷治國抱負的趙孟頫來說,難道僅因為他是宋朝宗室,就該為腐朽的南宋政權做殉葬品嗎?

唐 顏真卿 祭侄文稿縱二八?三厘米 橫七五?五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有人說「字如其人」,于是將趙孟頫的變節和他書法的姿媚聯系起來。這其實不是很科學。
首先,書法是借助一種藝術形式來表達自身情感的一種媒體,但是又要有一些嚴格規定,所以才又叫「法書」,是有法度的書法,不是隨便寫的。
因此要講用筆、結體、章法、氣韻。要是沒有藝術完全是自己涂鴉,那么無法經住歷史的淘洗了。如果完全不講章法,只是為了發泄情感而寫,那你看顏真卿的《祭侄稿》,的確是充分流露感情的作品,但里面有一行四個帶門字框的字,四個「門」字的勾都不一樣,所以說還是有章法的。再看真正張旭、懷素的狂草也都有法度,這和胡涂亂抹可完全是兩回事兒。
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就像悲劇里表演哭,但并不是真的嚎。當然這里面有的人就駕馭的就好一些,有的人則差一些。
其次,字本身的柔媚只是一種風格。
舉兩個例子:比如說王鐸,他是個真正變節過的(先仕明后仕清)。但是他的字學顏、柳,很剛猛,一點也不見軟媚。
再看唐朝的名臣褚遂良,當年唐高宗李治要廢掉王皇后、立武則天為后的時候,他是三個顧命大臣之一。皇帝做得不對,誰來出面反對呢?這三個顧命大臣,一個是皇帝的舅舅長孫無忌,褚遂良對他說你不能去,你去了皇帝要還是不同意,就變成不尊重長輩了。另一個是徐績(徐懋功),褚遂良又說,你也不能去,你是開國功臣,你去皇上不聽,就是對功臣不敬。我是晚輩,我去!他前去諫言,堅決反對。武則天在簾子后面說「劈殺同撩」!他后來被貶官,死在了路上。他為人非常正直,但是字卻很柔媚,如「簪花美女,不勝羅旖」。所以趙孟頫的字里有姿媚風格的一類,但不能完全說明他的性格。

再次,趙孟頫的書法里不光是姿媚一種面貌,這是受了鐘繇的影響。三國時期的書法家鐘繇,有三體書法,即銘石書、章程書、行狎書,叫「鐘繇三體」。他根據用途不同,使用的書體也不同:寫碑用銘石書,用當時最有法則的隸書以示莊重;章程書是一種擺脫隸意向楷書過渡的書體,用于寫文章給皇帝打報告;寫詩文書札就用行狎書,屬于行書、草書。趙孟頫也是這樣:寫碑就注重大氣莊嚴,寫小楷就講究結體姿媚讓人看著舒服,寫行草詩文書札就性情縱放。所以姿媚只是其中一種書法風格。
最后,尤其在清朝,很多人出于對異族統治者的不滿,轉而攻擊仕元的趙孟頫,貶低他的書法稱「奴書」。拋開民族情緒不說,他們其實有很多人實際是「指桑罵槐」。這個「指桑罵槐」可不是引申義,而是本意。他們真的是把桑樹當成了槐樹來罵。因為趙孟頫的假字太多,還有很多刻本,要么刻的就是假趙字,要么刻得不好。于是在過去很多研究書法的人都沒有見過趙孟頫的真跡,看的都是刻本,甚至有的人寫了一輩子趙孟頫的字,結果學的全是假字。他們卻指著假的趙孟頫,罵他的字不好。

元 趙孟頫 玄妙觀重修三門記縱三五?八厘米 橫二八三?八厘米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元 趙孟頫 洛神賦冊(局部)每頁縱二五?七厘米 橫一三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鑒定一個人的書法最重要的就是熟悉。這種熟悉,主要是就其筆法特征、風格面貌而言的。研究的越細,對比的越細,就越清楚。
正所謂「見書如見人」,有的人不認識,只見過一面,過個三五年就想不起來了。但是熟人過幾年就算再有變化,也還是能認得。
鑒定書法和看人一樣,要看他學誰。宋的皇族基本上都學南宋的第一個皇帝宋高宗趙構的書法。趙構的書法曾經學過黃庭堅,金朝人為了搞間諜活動找人模仿他的筆跡,于是他又學米芾,最后只學二王。而面貌很像智永。
趙孟頫早年也是這樣,他四十三、四歲以前是早年,留下的字很少。那時候他的楷書學鐘繇、蕭子云,還學過《定鼎碑》。也就是說他學過魏碑。這點連很多論碑學、帖學的人都不知道。但他學魏碑不是死學那些笨笨的地方,而是把它融會貫通了。現在兩個趙孟頫大字碑—《三門記》、《三清殿記》都有魏碑的遺韻。同時他的行草書是學二王,學智永。從他早年的字可以看到他也學過顏真卿、米芾。所以他早年的字可以講是楷書不如行書,行書不如草書。楷書厚重到有些笨拙,但是其《保姆磚》早年的題跋就非常靈動了。那時候由于他學魏晉,所以不但不浮華,而且還顯得有些重拙。





趙孟頫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之間達到他藝術的第一高峰。這個時期他專門注重學「二王」、學《蘭亭》,這個時期趙孟頫書法的主要特點就是非常的漂亮、姿媚、鮮活。雖然姿媚的筆法也掩蓋了有些結體還沒有十分到家的地方,但是跟死學刻本的那些書家大不相同的是趙孟頫把古人筆法寫活了,而不是死學。晚明人、清朝人寫的很多字是死氣沉沉的,他們學碑帖,都追求寫出木板味、石刻味來,甚至要寫出風化的味來。美其名曰:金石氣。在書法上有一個很大的誤區,常常有人說一個人寫的字「有勁」,什么叫有勁?沒勁?其實書法藝術是靠你對書法的掌握熟練程度、對藝術的領悟,通過筆頭的軟毫轉化出來的,或雄壯或姿媚,或靈秀。而不是用生力氣寫出來。還有人說王羲之看兒子寫字,突然去拔他的筆,一拔沒拔動,就說這孩子寫字還行。編這故事的人很糊涂,古人已經指出:要真這樣,你到軍營里找壯漢去寫字不就得了嗎?寫字要的是指腕靈活,這樣才能表現書法的藝術性。趙孟頫寫字最難得的就是靈動、有生氣。清朝人多以雄強論書,但舉的例證多為拙樸類六朝北碑。其實很多字是狀如生鐵,二王、褚、趙的字有些是柔,大部是軟、弱,所謂百煉鋼繞指柔。

元 趙孟頫 行書千字文卷(局部)縱二六?五厘米 橫三七三?五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趙孟頫從五十四、五歲到六十歲時是
在繼續摸索,所以有時候字會寫肥一點,像《洛神賦》;也有時候會瘦點,像《萬壽曲》。
六十歲以后,肥瘦比較適中,又達到了一個穩定的高峰,可謂「人書俱老」。他又借鑒了李邕(李北海)。書法從姿媚變成了遒媚,增加了蒼勁的力度。這個時期創作的《膽巴碑》、小楷《道德經》、《酒德頌》,不管是筆法,還是結構都已結爐火純青。而且趙孟頫非常嚴謹,他到死之前的作品都盡量努力保持自己的間架結構,這是別人做不到的。
這些還只是粗分,分得細了,三五年就能有所區別。但是不管趙孟頫的早年、中年、晚年,鐘繇的三體書,即不同用處,用不同書體,有不同的風格,這點對他一直有影響。所以他即便到了晚年,行書、小楷也還是姿媚的,還是漂亮的。

元 趙孟頫 小楷書道德經卷(局部)縱二四?五厘米 橫六一八?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所以,書畫鑒定第一要看得多,第二要資料掌握得充分,第三要有好記性,第四要動腦子。還有一點,就是有明白、真懂的人在初學階段能給以指導。
當然,其他的輔助鑒定方法也很重要,比如紙色、款識、印章、題跋等等。要是不懂,鑒定的時候就要吃虧。
在用筆上趙孟頫比較講究。元朝另一個大書家鮮于樞對用筆就不大講究,趙孟頫就曾經寫信批評他。趙字的特點就表現在筆法的精致和豐富上,如果沒有稱手的紙筆,這個特點就表現不出來。趙孟頫書法中凡是寫橫都是非常輕的以點入劃,不像現在總愛把筆畫畫得圓頭圓腦的,不見鋒棱。其實古人的碑也不是這樣,出現圓潤的筆畫都是因為風化,或刻碑沒刻好。有的人一輩子沒看見過墨跡,還以為都是這樣呢。趙孟頫能看到很多前人的真跡,所以講究筆法,對筆也講究。他不用太軟的筆,太軟的筆對于表現細微的變化很難,因為它彈性小。

趙孟頫的書法能留到現在的真跡不多,但在大書法家中,還是屬于多的,這里精品很多。故宮博物院收藏趙孟頫書法作品是全世界最多的,都是一級品文物。應該說每件作品都很好,但是各人的愛好有所不同。比如啟功先生講究書法間架結構,把用筆擱在第二位。所以他覺得最好的趙孟頫書法作品楷書是《膽巴碑》,行書是《千字文》,因為它們結體嚴謹而又挺拔勁俏。
徐邦達先生則特別講究姿媚和筆法的變化。他最喜歡就是行書《洛神賦》,因為寫得比較豐潤圓活,姿態婀娜而點畫精美,可謂兼有眾美。
我綜合了一下兩位老師的喜好,認為《酒德頌》是肥不沒骨,瘦不露筋,比較適中,既有大王書的秀美,又具有小王書的灑脫,卻又純為本家面目。所以文彭在帖后跋中說:「信手拈來,頭頭是佛,若必曰『蘭亭』,恐不必以此論松雪。」今人論書說,趙學晉就是晉,學唐就是唐,如果不是沒見過趙書真跡,就是以耳代目。過去沒有影印技術,墨跡又基本歸入皇家內府,一般人見不到真跡,今天情況變了,認識也要跟進。(本文轉引自《紫禁城》二〇〇七年第四期,有刪節。原文題目為《王連起談趙孟頫與〈酒德頌〉》,由對王連起先生的訪談編輯整理而成,非本人親筆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