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閱讀鏈接:青銅酒器知多少
根據容庚、張維持所著《殷周青銅器通論》(文物出版社一九八四年十月版)第五章“青銅器類別說明”中的“二、酒器部”,將殷商青銅酒器分為五門,分別是煮酒器門、盛酒器門、飲酒器門、挹注器門和盛尊器門。下再分類,共計二十三類(文中的尊與鳥獸尊合為一類):
爵 造型特點是有流、尾,旁有鋬,上有二柱,下有三足。青銅爵出土、傳世文物數量較多,可見其為常用之酒器。容庚據其所藏一件父乙爵底部有煙炲痕跡,推斷爵應是煮酒器,其上二柱為手把之用(功能類似鼎的直耳),無柱造型的爵當為初期雛形。
角 造型似爵而無柱,兩端有長銳的角,并無流尾的區別,有的還配有蓋,應該是爵的一種。角是低級別貴族用來喝酒的器具,《禮記·禮器》云:“宗廟之祭,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其出土數量遠少于爵。
斝 造型與爵、角類似,沒有流與尾。斝這種器物雖然總出現在出土、傳世青銅禮器之列,但并沒有哪一件斝自銘為“斝”,羅振玉懷疑《禮經》中所謂的“散”即為斝,王國維則力證此說。《禮記·禮器》云:“尊者獻以爵,卑者獻以散(斝)。”可知斝的等級比較低。
盉 造型大腹窄口,有流、鋬,上有蓋,下有三足或四足。盉是用來調和水和酒來實現濃淡調節的酒器。
鐎 《韻集》云:“鐎,溫器也,三足有柄。”造型與盉類似,容庚所著《殷周青銅器通論》中僅舉實物一例。
尊造型大口、圈足,與觶、觚類似,三者很難區別,只是大小的分別,大者即為尊。還有的尊做成鳥獸的形狀,立體而生動。尊在禮器中的地位僅次于鼎,用于祭祀。最有名的青銅尊當屬中國國家博物館所藏的四羊方尊。
觥造型橢圓或四方,圈足或四足,蓋多做成獸頭,或整器做成動物形。觥是飲酒器中容量較大的器型。宋代《博古圖》、《續考古圖》將之與匜混淆。
方彝造型似尊,有蓋,蓋形如屋頂。一般自銘為“寶尊彝”或“宗彝”。彝也是青銅器的統稱,《周禮》有“六彝”之稱,其實是六種不同的青銅器,比如“雞彝”就是盉,斝彝就是斝等,故而后人對彝的辨識產生了一定的困擾。
卣造型一般為橢圓大腹,細頸有蓋,有圈足、提梁。卣的出土數量多,證明其為一類重要且實用的青銅酒器。
罍造型似壺(商代晚期出現過方形的),或也作為水器使用。
壺式樣繁多,使用年代持續較長,直到春秋戰國時期都是青銅器類中的經典器型。
瓶作為盛酒與汲水器,多被冠以“壺”之名,蓋因壺與瓶在古代沒有什么區別。容庚《殷商青銅器通論》中將瓶的型制定為“形似壺、罍而無足”。有一自銘為瓶的春秋早期青銅器稱“孟城瓶”,算是青銅瓶的代表器物。
缶傳世遺存中自銘為缶的只有一九五五年河南壽縣蔡侯墓出土的四件青銅器,其中兩件自銘“盥缶”,兩件自銘“尊缶”。為后世提供了青銅缶的標準樣式。
甔《廣雅·釋器》:“甔,瓶也。”傳世遺存中自銘為甔的只有容庚《殷商青銅器通論》中提到的“國差甔”。
卮多為筒形,亦為酒器。卮酒,即一杯酒。
皿既是食器,也可做酒器。《殷周青銅器通論》中記載自銘為皿的器物只有戰國時期的一件“寧皿”。
區形似壺,腹部扁圓,《博古圖》稱“匾壺”。《西清古鑒》記載有一件自銘為區的傳世遺存稱“長區”。
觚長身、細腰、闊底、大口。殷墟出土很多,且多與爵、斝等成組出現。
觶形似尊,容量較小。《禮記·禮器》云:“尊者舉觶,卑者舉角。”可見觶是貴族所用的飲酒之器。
杯型制橢圓,旁有弧形耳,《西清古鑒》收錄有一件“羽觴”,當為此類器物。后世杯的質地多為瓷、玉等,洛陽出土戰國甘斿子杯算是少見的銀杯。
勺這里所說的勺的型制是體圓中空,有長柄。出土器多與尊同見,應是用來從尊中挹酒再注入爵中。現今在一些造酒作坊之中還能見到這種用來提取、勾兌酒漿的長柄勺。
禁長方形,有足或無足,有足稱“禁”,無足稱“斯禁”。用來盛放酒尊。傳禁是周朝天子為告誡后人不要重蹈商人飲酒無度最終誤國而命名的酒具。青銅禁出土稀少,僅有六件:一件現藏美國大都會博物館(一九三四年陜西寶雞斗雞臺墓地出土);一件現藏陜西省博物館(二〇一二年陜西寶雞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一件在日本大阪;一件現藏天津博物館(陜西出土);一件現藏河南淅川縣博物館(河南淅川下寺二號楚墓出土);一件現藏湖北省博物館。
發展到二里頭文化時期,除有大量的斝、鬶、爵、盉、觚、角等陶質酒器以外,還出現了青銅酒器爵、角等。從夏代向上溯源,不難看出,青銅時代酒文化的繁榮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在數千年來不斷發展的基礎上形成的。
談到酒,古人們更多是從政治觀點上考慮,認為飲酒會導致亡國或產生禍患等等,把飲酒這一行為同國家的政治命運、統治者的德行相聯系。據《戰國策》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而亡其國者。〗」大禹「絕旨酒」,并因此疏遠了釀酒的儀狄。這可以算有記載的最早關于禁酒的命令,后世不少帝王貪酒滅國,則完全應驗了大禹的預言。人們通常認為,在大禹之后的夏朝末代君主桀,就是由于嗜酒無度而導致亡國。(雖然其亡國除嗜酒外還有很多緣由,但是這確實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古列女傳》說夏桀招眾多美女納入宮中,「日夜與末喜及宮女飲酒,無有休時……桀為酒池,可以運舟……一鼓而牛飲者三千人,?其頭而飲之于酒池,醉而溺死者,末喜笑之,以為樂」。(吳玉貴、華飛主編《四庫全書精品文存》第三十卷「古列女傳」,卷一七「孽嬖傳·夏桀末喜」,團結出版社,一九九七年版)這也說明設酒池「牛飲」的做法,并非始于商紂,夏桀時就已經有。
商人嗜酒,不僅有文獻可尋,而且也越來越多地為考古資料所證實。《史記》謂紂王「以酒為池」。《正義》引《六韜》云:「紂為酒池,回船糟丘而牛飲者三千余人為輩。」除去其誕漫的成分,我們認為其說也并非是子虛烏有。呂思勉在《中國制度史》中據《禮記》所載「汙尊而抔飲」及鄭注「汙尊,鑿地為尊也。抔飲,手掬之也」,認為鑿地而飲是氏族社會合食的遺俗。只不過當時所飲用的是水,至后人掌握了釀酒的技術,才以酒代之。由此可見,商人「崇飲」、「牛飲」、「群飲」風習,都是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的。
《尚書·酒誥》說,殷商都邑內「庶群自酒,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把商人的亡國歸咎于酗酒,雖系夸張之辭,但也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因素。《尚書·微子》也說紂「沈酗于酒」。《微子》與《酒誥》在對「酒」的譴責上可謂前呼后應。周初青銅器大盂鼎銘曰:「我聞殷述(墜)令(命),隹(唯)殷邊侯田(甸))(與)殷正百辟,率肄(肆)于酉(酒,古(故)喪師。」一般認為,武王伐紂的勝利,得力于商王朝傾力經營東南(東夷)而造成的內部空虛,但酗酒對殷王朝實力的削弱也是不言自明的。
實際上,紂以前的諸王對酒同樣有特別的偏好。從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武丁(商王盤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在位時間約公元前一二五〇年~公元前一一九二年)時曾用大量的酒祭神。如武丁時卜辭記他一次就曾用一百卣的鬯酒(祭祀用的香酒)為祭:「貞昔乙酉葡旋御(于大)丁大甲祖乙百鬯百羌三百(牢)。」(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甲骨文合集》三〇一,中華書局,一九七八年~一九八二年版)
卣是專門用來盛鬯酒的容器,大小不等,一般可容酒二至三公斤。按「百卣」計算,每次用酒量應達兩百至三百公斤——武丁時以每次一百卣為祭,用酒量十分可觀。
商代青銅酒器,包括爵、角、觚、尊、觶、卣、斝、盉、觥、枓、彝、壺等,不僅是商時人們飲酒的器皿,更是當時社會、歷史的見證和縮影。圍繞這些青銅酒器發生的系列現象,人們把它稱作「酒文化」,而這些琳瑯滿目的各種酒器就成了研究與反映這種酒文化的主體和平臺。在它們的后面,往往隱藏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

商 鳥紋爵通高二二·一厘米 寬一七·一×八·一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從目前已發現的十余萬片甲骨文卜辭考察,殷人作為食品獻祭的主要有三大類:一是糧食,如禾(粟)、秫、黍等;二是酒類,如上述之鬯、醴、等;三是肉食,如牛、羊、豬、犬等。向神靈獻祭的物品,應是以現實生活中實際需要為依據的,甲骨文中描述的獻祭祖先的食物構成,亦是商人食物結構的反映。
商人嗜酒,糧食作物的主要品種除部分用于祭祀外,大量被用于釀酒。而卜辭中的黍字的出現明顯多于其他作物類文字。商人重視黍的生產,是與其嗜酒有關。在商人心目中,黍顯然是最好的谷物,主要為統治者所享用,而且大部分用來釀酒。禾本義指谷子,即粟,去皮則稱為小
米。粟中的上品稱為秫。《說文》:「禾,嘉谷也。二月始生,八月而熟,得時之中,故謂之和。」禾應是造醴酒的主要原料。至今,中原地區仍有以小米做甜酒的食俗。
畜牧業是商人的傳統經濟行業,其畜養牲畜的目的,主要是獲得肉食產品。據楊升南《商代經濟史》所述,商代家畜的品種有馬、牛、羊、豬、犬、象、鹿等,并有雞、鴨、鵝等家禽,均是商人肉類食物來源。商人獲得肉食的另一手段就是狩獵,從卜辭記錄看,其獵取野獸的數目相當可觀。狩獵活動作為肉食需要的補充,在當時同樣具有重要的地位。豐富的肉食來源,使得商人可以不依賴粒糧為主食,因此,當時的糧食生產得以滿足舉國盛行的嗜酒需求。

商 父己角通高二〇?五厘米 寬一六?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商 獸面紋三足杯故宮博物院藏

商 山婦觶通高一七?五厘米 寬六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商 王之女方彝通高二九?五厘米 寬一八?六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商人嗜酒的習俗,事實上也是頻繁祭祀活動的衍生。商人的祭祀活動相當繁縟。《禮記·表記》記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禮。」其事神活動頻繁、復雜,巫術盛行,且極具權威。統治者在決事之前,首先要利用龜甲獸骨占卜吉兇。在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辭中,有相當數量的祭祀卜辭。商人所尊崇的鬼神很多,不僅要祭祀諸如山、川、風、雨等各種自然神祇,還要祭祀先公、先王、先妣等宗主神,更要祭祀「上帝」這個至上神祇。商人以宗教治國,占卜、祭祀權自然牢固地掌握在商王貴族手中,成為有力的統治工具。
在各種祭祀活動中,酒是不可缺少的神圣之物。酒活躍在各種宗教儀式上,上至王公、下至庶民都離不開它。所謂「崇飲」、「群飲」的場面,也只有祭祀的場合才會出現。酒與宗教的關系如此密切,商人的宗教祭祀又如此頻繁,那么,商人嗜酒的習俗亦當有其深刻的宗教意義。
商人借助酒精的力量達到昏迷狀態以與神界溝通,有史料為證的,史料記載了酒器的數量與種類的繁多,「崇飲」、「群飲」的嗜酒風俗,酒與祭祀的戚戚相關等。《尚書·酒誥》中,雖然周公以商人嗜酒為戒,卻一再地說明「越庶國:飲惟祀,德將無醉」。就是說告誡文王的子孫要喝酒只能在祭祀時喝,祭祀時不但可以、而且應當喝酒。
西周建國初期,周公頒布一系列政令禁酒,防止因飲酒而亡國失政。自國家產生以后,統治者就用禮來規范社會生活,在西周時期更形成較完備的酒禮,明確社會的等級差別。可以說中國古代酒文化的發展始終與政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呈現出明顯的時代特征。
在《周禮》、《禮記》、《儀禮》等書中都有關于釀酒原料、技術以及飲酒禮儀的介紹。

西周 夔紋銅禁及各式青銅酒具陜西斗雞臺古墓出土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酒從很早之前開始,便與維護社會秩序的「禮」密切相關。周代已稱王所賜酒為「禮酒」。禮字與解釋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義也相通,這絕非巧合。
為防止飲酒過量而失禮,古人也制訂了一套辦法,稱為「酒禮」。在朝廷宴席上專設有監督禮儀的職官。《詩經·小雅·莆田之什·賓之初筵》中描述道:當與宴者未醉時,儀表莊重,舉止得當。而一旦喝醉,則輕舉妄動,舉止失措,甚而失去儀節。最后寫道:「凡此飲酒,或醉或否。既立之監,或佐之史。彼醉不臧,不解反恥。……三爵不識,矧敢多又。」就是說宴席上有監察禮節的職官和史官,與宴者有的適可而止,有的卻喝多了。醉了本來不好,卻反以不醉的為恥。他們對君臣小宴以三杯為限的禮制都不懂,且敢多次勸酒。《史記》中的一段記載,也反映了類似的情況:相傳齊威王問淳于髡酒量如何?淳答:一石能醉,一斗也能醉。問其緣故,淳說:飲大王所賜之酒,「執法在前,御史在后,髡恐懼」,因而喝一斗也能醉。若在朋友家暢飲,自然酒量就大。酒與禮的關系,主要還是表現在飲酒是一些禮節儀式中不可或缺的項目,正如《詩經·周頌·臣工之什》中《豐年》描述的:「豐年多黍多稌,亦有高廩,萬億及秭。為酒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禮。降幅孔皆。」就是說豐年收獲糜子稻谷萬千億,修起高高的糧倉。釀成白酒和甜酒,獻給祖先,以及作為祭祀百神和宴饗賓客的各種禮儀之用。酒是專門作為禮儀用品而生產的。
周公用禮來規范社會上一切活動,還形成了特殊的樂禮,酒筵的同時要以樂來助興,但同時要不失尊卑長幼之序。在宴會之初,先演奏鼓瑟,然后合樂演奏《周南》之中的《關雎》、《葛覃》、《卷耳》,《召南》、《采蘩》、《采蘋》,有起興之意。到酒筵快結束、賓客已酒足欲歸時,要奏《陔夏》,作為酒筵的結束曲。我國古代的音樂發展之初,就是為了配合禮而促其有序,特別是在飲酒過程中,以音樂助興,可以時刻提醒人們不要失禮,不要飲酒失節。

戰國 鳥飾勺通高八?四厘米 寬一五?五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春秋時期以禮會民,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需時時刻刻以禮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可逾禮。為豐富飲酒活動而創造的燕射,與之相對應便有射禮,射禮屬于州序(州學)之禮,是五禮中的嘉禮。君主以嘉禮親萬民,平民以嘉禮親朋友。在周代《儀禮》中就有射禮,在酒宴進行到高潮時,由主人推選出一人主持燕射。「司射適堂西,袒、決、遂,取弓于階西,兼挾乘矢,升自西階,階上北面告于賓,曰:『弓矢既具,有司請射。』」(《儀禮注疏》卷十一「鄉射禮第五」)具體的做法是放置一個標靶,大家輪流離席射箭,以射中箭數多少來決定勝負,勝的人回到座位上坐著飲酒,輸的人要站立著把酒喝盡。先秦人們通過燕射不僅可以豐富娛樂生活,從另一方面講也是以禮制規范生活。還有一種酒筵時的娛樂活動就是投壺。「主人奉矢,司射奉中,使人執壺。主人請曰:『某有枉矢哨壺,請以樂賓。』」(《禮記》「投壺第四十」)以投中的多少來決定勝負。投壺舉行的地點要根據主人的安排而定,可以在室,也可以在堂或者是在庭,地點不固定。

戰國 錯金嵌松石卮通高一五?三厘米 寬一二?二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青銅時代是中國文化發展的濫觴,這一時期形成并逐漸發展繁榮的文化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青銅時代人們不僅發明了釀酒技術,而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酒文化,直至今日,酒文化依然在當今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席位。
青銅時代的酒文化不僅是釀酒技術,還包括與酒相關的政治、經濟等等方面。為了規范人們飲酒時的行為,在青銅時代就有《禮記》、《儀禮》等來引導人們的行為,防止酒后失態,今天仍然可以看到那個時期酒文化這些約定俗成的痕跡。
自古以來中國就以「禮儀之邦」自居,傳統的禮儀包含的內容非常廣泛,有君臣上下的禮儀、長幼尊卑的禮儀、宴請賓朋的禮儀,婚喪嫁娶的禮儀、節日慶典的禮儀等等,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而酒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部分,自然有其獨特儀節來規范人們的行為。酒文化中最為重要的酒禮,在《禮記》中有很詳細的介紹,上到帝王君主,下到平民百姓都通過酒禮來維系一種和諧的秩序。適當的飲酒可以豐富人們的生活,但飲酒過度就會讓人失禮,有了酒禮的規范,古人在祭祀、慶典、宴饗以至日常生活中都有禮可依,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可以通過飲酒來溝通感情,同時又不失禮節,維持和諧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