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本利, 朱加保, 於 春, 王紅娟, 龔傳勝, 劉方志, 程福如, 閆曉明*
(1.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安徽合肥 230031)
安徽七井薏苡資源的應用前景及策略分析
江本利1, 朱加保1, 於 春1, 王紅娟1, 龔傳勝2, 劉方志1, 程福如1, 閆曉明1*
(1.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1;2.安徽省農業科學院科研管理處,安徽合肥 230031)
分析了安徽省石臺縣優質薏苡資源——七井薏苡的應用前景及制約因素,從政策引導、科技投入、精深加工等方面提出了七井薏苡產業發展策略,該薏苡資源的合理高效利用提供參考。
薏苡;應用前景;策略;安徽;七井
薏苡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植物分類上屬禾本科玉米族薏苡屬,是藥食兼用作物,其蛋白質含量一般在17.00%左右[1],高于其他禾本科作物[2],同時其莖稈又是良好的飼料作物[3]。通常認為,薏苡起源于亞洲東南部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包括我國云貴高原。《本草綱目》將薏苡列為養心藥上品,現代醫學認為,薏苡還有清熱、排膿、鎮痛等治療作用,對宮頸癌、肺癌、直腸癌、胃癌等有抑制作用[4]。抗癌中藥康萊特就是以薏苡仁為主要原料提取研制的,目前已廣泛用于癌癥的治療[5-6]。
安徽省薏苡資源豐富,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國家種質庫保存登記的薏苡種質有 284 份,其中安徽省有 22 份,占7.7%,僅次于桂、黔兩省區[7-8]。安徽省貴池市石臺縣七井山出產一種獨特而珍貴的農家品種薏苡資源(以下為描述方便,暫稱之為“七井薏苡”),該品種因其獨有的香氣聞名業界,且產地和其他因素符合高山生態農產品要求倍受消費者青睞。筆者對七井薏苡的應用前景及發展策略做了簡要分析探討,以期為這一安徽特產壯大形成產業提供參考意見,促進全民健康產業發展。
七井薏苡是石臺縣七井鄉一帶流傳多年的民間自發性栽培薏苡群,屬小果薏苡,糯性為主。經過多年的栽培馴化,多數農藝性狀一致性高于野生薏苡居群。生育期175 d,出米率超過50%,結實率低。目前種植田塊均為海拔800 m的高山梯田,該區域屬于國家首批生態經濟示范區,全國無公害農產品示范基地,晝夜溫差大,耕作方式為傳統的農家種植,依賴天然生長,目前生產規模不足66.67 hm2,薏仁年產量約35 t,香氣濃,薏苡谷子儲藏期間有香氣釋放。七井薏苡產地是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土壤及農產品富含硒元素,原生態、純有機高山農產品概念足,多由農家自行碾米,當地企業統一收購,在互聯網連鎖平臺上作為高檔薏仁產品銷售。
2.1 產地生態環境好,產品富含有機食品概念 七井鄉位于石臺縣東北部,東與黃山相望,北與佛教圣地九華山相連,南面與聞名遐邇的蓬萊仙洞相毗鄰。境內山巒起伏,群峰聳立,常年云霧繚繞,氣候宜人。全鄉平均海拔850 m,森林覆蓋率達72%,土壤及農產品富含硒元素。年最高氣溫30 ℃,年無霜期180 d,年平均降雨量1 200~1 500 mm。氣候溫和,熱量豐富,雨量充沛,溫光水熱同期。七井薏苡主要集中種植在高山和半山地區,生態環境好,空氣清新,環境未被污染,產區生產基本屬于原生態傳統種植。生長的氣候、生態環境、耕作模式完全符合生產“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的條件,七井薏仁是當前市場上的高端產品。
2.2 消費升級、健康需求促使國家產業政策支持地方特色農業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已經由溫飽型食物結構向健康型轉化,人們對農產品的營養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個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農業部出臺了《全國種植業結構調整規劃(2016—2020年)》《全國綠色食品產業發展規劃綱要(2016—2020 年)》等系列指導文件,支持多種健康農產品的生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完全是結構調整問題,更是競爭力提升的問題。七井薏苡藥食兩用,正適應了廣大消費者的這種需求,營養保健、綠色天然。同時,七井薏苡是薏苡中的精品,具有成為地方特色品牌農產品的潛質,有較強的競爭力,符合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深層次內涵,還能帶動地域特色農業發展,促進山區扶貧工作。
2.3 資源純正,特色鮮明,辯識度高 七井山地區氣候條件獨特,據部分產業投資者介紹,外地薏苡資源引進,不輔以特殊技術,難以結實。七井薏苡在七井山地區民間自發栽培了多年,周邊地區薏苡種植稀少,基因未混雜,形成了地域專有農家品種。七井薏苡的農藝性狀比較穩定一致,食用品質好,且帶有獨特的富硒概念,薏仁具有特殊香氣,初步具備了優質上品、精品特性。
3.1 政策、觀念制約 薏苡屬于小雜糧,種植規模小而分散,栽培管理粗放,產值低,多年來難以引起政府和各級主管部門的重視,農業政策、惠民扶農政策很少考慮到薏苡生產,國家和地方財政投入相應也很少。企業因缺乏政策性幫扶,規模小、利潤低,涉足薏苡生產加工的意愿不強,局限于商販式買米賣米經營,使得產業鏈條短,發展動力不足。安徽省各級農業主管部門歷來對薏苡重視不夠,七井薏苡一直是當地農業的配角。多年來,七井山農民出于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思想,保持著七井薏苡栽培,但僅僅以填閑補缺為目的,積極性不高,投入少,耕作粗放,效益低下。七井薏苡的市場價值缺乏引導,農產品加工企業積極性不高。安徽薏苡的種植、加工、銷售服務信息難以獲得,薏苡經濟滯留在買進賣出的初級階段。
3.2 技術制約 七井薏苡生產一直處于從屬地位,種植分散,生產用種以農家品種為主,產量低,抗性弱。小雜糧科研與主要作物差距大,小雜糧上題立項難,科研經費少,科研人才留不住,許多基礎工作都無法開展。安徽省雖然擁有大批優良的薏苡品種資源,但缺乏自己選育的品種,栽培技術研究滯后,加工技術多數只能停留在初級加工上,形成生產分散、規模小、工藝落后、產品質量差的特點,深精加工極少。
3.3 經濟基礎制約 安徽在全國的經濟起點低,石臺縣七井山地區經濟水平更是落后于全省多數地區,雖然保留了傳統的七井薏苡栽培,但農產品的種植規模、加工服務以及市場銷售活動難以迅速跟上。市、縣財政能力有限,以買米賣米起家的薏苡企業實力弱,雖然坐擁七井薏苡天然有機農產品的巨大優勢,但在物流發達、互聯網連鎖平臺通暢的今天,面對多數機遇卻由于資金掣肘難以把握,錯失產業發展良機。
4.1 改變認識,轉變觀念,用政策引導薏苡產業的發展 擺脫固定思維的影響,各級相關部門充分認識七井薏苡的經濟地位和市場潛力,建立薏苡信息服務數據庫。加強宏觀調控,對有實力、有前途的企業要在政策上予以保護,在資金上予以支持, 支持適度規模化、全產業鏈整合經營, 倡導與大健康農業政策結合的薏苡種植開發,扶持薏苡產業起步,使之成為安徽省皖南山區地方特色農產品品牌企業,融入全國薏苡經濟圈,為農民脫貧增收服務。
4.2 依靠科技,加大投入,研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成果應用于薏苡生產 安徽省薏苡科研投入少,科研隊伍不穩,缺乏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七井薏苡生產品種多為農家自留種,栽培技術不規范。對此,安徽省農業科研部門應加大科研投入,研發出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成果應用于薏苡生產,通過品種的改良、栽培技術的規范,研發新工藝,開發新產品,推動產業技術升級,有效提高七井薏苡效益,促進農民增收。逐步推進七井薏苡的產地認證、產品認證、質量安全認證等標準工作,支撐起七井薏苡這一安徽特色的高山生態農產品。
4.3 擇優培育薏苡產業化經營主體,重視精深加工,發展地方品牌企業 走產業化經營道路,擇優培育和壯大薏苡加工、購銷企業,實行“企業+合作社( 協會)+基地+農戶”的運作模式,延長薏苡產業鏈,提高薏苡產品附加值,在市場上樹立起“七井薏苡”的品牌。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通過引導、服務和監督為薏苡的生產經營營造良好的環境。加強薏苡精深加工的研究,開發薏苡其他用途, 深度發掘薏苡經濟,引導市場,發展具有安徽特色的七井薏苡精深加工產業,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1] 周明強,雷朝云,周正邦,等.貴州省薏苡的生產加工現狀及發展潛力分析[J].湖北農業科學,2011,50(22):4660-4663.
[2] 章潔瓊,朱怡,等.貴州薏苡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J].貴州農業科學,2015,43(4):217-219.
[3] 張喜瑞.福建薏苡農藝性狀、淀粉微結構及發芽前后薏苡仁多糖的比較研究[D].福州:福建農林大學,2011.
[4] 杜維俊,楊萬倉,李貴全.我國發展薏苡產業的前景、優勢和建議[J].中國農學通報,1999,15(4):51-53.
[5] 鮑英,夏璐,袁耀宗,等.康萊特對 Patu-8988細胞周期及其調節基因表達的影響[J].胰腺病學,2004,4(2):82-85.
[6] 鄧素芳,林忠寧,陸烝,等.薏苡產品開發與利用研究進展[J].糧食與飼料工業, 2016 (6):30-34.
[7] 王碩,何金寶,農民英.薏苡種質資源的SRAP分子標記研究[J].中草藥,2015,46(1):112-117.
[8] 周閑容.薏苡仁與小豆品質評價及膨化食品研發 [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13.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QijingCoixL.Resource in Anhui
JIANG Ben-li, ZHU Jia-bao, YU Chun, YAN Xiao-ming*et al
(Cotton Research Institute of Anhui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efei, Anhui 230031)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and limiting factors of QijingCoixL.from Shitai County, Anhui Province were analyze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ies were proposed from aspects of policy guida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put, deep processing,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and efficient use of QijingCoixL.
CoixL.; Application prospect; Strategy; Anhui; Qijing
江本利(1978- ),男,安徽東至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經濟作物研究。*通訊作者,研究員,碩士,從事農業生態環境、農產品質量安全研究。
2016-10-25
S-9
A
0517-6611(2016)34-02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