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海峻, 田 璐, 楊新建, 王偉青, 李凌燕, 施鵬飛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北京地區生物醫藥行業高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情況與培養對策
肖海峻, 田 璐, 楊新建, 王偉青, 李凌燕, 施鵬飛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北京 102442)
綜述了生物醫藥產業的基本概念、北京地區生物醫藥產業發展趨勢,并對來自亦莊、通州和順義的10家生物醫藥公司針對高職高專畢業生設置的崗位、崗位職責、核心技能等方面進行調研,在此基礎上總結分析高職院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生物醫藥行業;高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
生物醫藥產業是生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發展領域,也是北京市重點振興的八大產業之一。2010年4月23日北京市啟動實施北京生物醫藥產業跨越發展工程(G20工程),旨在通過政府引導、市場選擇、聚焦企業、規模發展,推動北京生物醫藥產業從“小散弱”向“高聚強”的戰略轉移和跨越發展,使其成為首都具有戰略意義的新興支柱產業[1],這就迫切需要培養一大批厚基礎、強技能的應用型人才。培養切實滿足生物醫藥產業發展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成為北京地區生物醫藥高職院校的重要使命。
生物醫藥產業是以現代生命科學理論為基礎,利用生物體及細胞、亞細胞和分子組成部分,組合工程學、信息學等手段開展研究及制造產品,或改造動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質、特性,進而為社會提供商品和服務手段的綜合性技術體系,其內涵包括生物醫藥產品研制、規模化生產和流通、服務等[2]。生物醫藥產業由生物技術產業與醫藥產業共同組成,該產業重點發展預防和診斷嚴重威脅人們生命健康的重大傳染病的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積極研發對治療常見病和重大疾病具有顯著療效的生物技術藥物、小分子藥物和現代中藥。目前,生物技術最活躍的應用領域是生物醫藥行業,該行業的歷史雖然相對較短,但發展勢頭強勁,市場增長速度連續多年高于行業整體速度。
“十二五”期間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壯大,建成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及企業技術中心100家以上,基因藥物、蛋白藥物、單抗克隆藥物、治療性疫苗、小分子化學藥物等成為生物醫藥發展重點。隨著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的快速發展,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呈現出專業集聚格局,形成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創新中心、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生物醫藥產業園為高端制造中心、大興生物醫藥產業基地為新興研發和制造中心的互動發展格局。
2.1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 中關村生命科學園是以生命科學研究、生物技術和生物醫藥相關領域研發創新為主的高科技專業園區。2006年10月國家發改委批準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為北京“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園區以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市藥品檢驗所為基礎支撐平臺,以北大國際醫院為臨床試驗平臺,依托生物芯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蛋白質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7個國家級工程化產業項目和美國健贊、瑞士先正達、丹麥諾和諾德等8家國際著名生物技術企業的研發中心,建成集生命科學研究、企業孵化、中試與生產、成果評價鑒定、項目展示發布、風險投資、國際交流和人員培訓于一體的國際一流的生物技術園區。
2.2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1991年籌建于北京東南亦莊地區。如今,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生物醫藥產業已經形成了由國內外著名生物技術與醫藥企業組成的,具有創新能力和規模效益的“藥谷”,入駐的企業包括拜耳、悅康藥業、同仁堂、通用華倫、京精醫療等,形成了從研發到孵化器再到醫療器械和醫藥生產的產業集群,以及藥品研制、生產以及醫療器械和醫藥認證等完整的產業鏈。
2.3 大興生物醫藥基地 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位于北京市大興區南部。2002年10月北京市政府市長辦公會議決定建設北京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重點發展生物工程與醫藥產業基地,大力吸引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如雙鶴藥業、三元基因、三奇醫藥技術研究所、北生藥業、上海綠谷集團、協和制藥、中國中醫科學院、同仁堂、國藥集團等入駐基地,形成了從研發到生產再到銷售的完整生物醫藥產業鏈。
2.4 北京周邊生物醫藥產業園 除國家生物醫藥產業基地外,1992年經政府批準,在河北廊坊經濟技術開發區、河北涿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天津清武開發區等相繼建立了生物制藥高新技術開發區。以涿州為例,目前已建成新材料、生物技術、高效農業、現代機械加工與制造、旅游休閑五大主導產業;生物技術公司主要有樂東制藥公司、東方生物公司、康信藥業等企業,已形成生物技術產業優勢,優先發展的項目包括生物工程、新型中成藥研制和開發、醫藥新劑型功能食品等。此外,2006年6月科技部與天津市共同簽署部市合作議定書,商定在天津濱海新區共同建設“國家生物醫藥國際創新園”,由多家高校及科研院所聯合開發。
3.1 調研方式 課題組成員對來自北京地區的十余家生物醫藥公司進行調研,有企業進入學校宣講、專業教師深入企業調研及網上收集招聘信息等方式[3]。
3.2 調研地點 以亦莊生物醫藥園為主。亦莊生物醫藥園是國家重點扶持的3個新藥創新孵化基地之一,園區占地面積86 700 m2,總建設規劃約180 000 m2,該項目2009年9月開工建設,2011年10月底正式投入運營。調研8家生物醫藥公司,其余兩家分別來自順義和通州。
3.3 調研內容 包括生物公司提供的工作崗位、需求人數、崗位職責、所需技能及涉及課程等問題(表1)。
從學歷要求來看,在所調研的16個工作崗位中,要求大專的有10個,占62.5%;大學本科的5個,占31.3%;碩士學歷的1個,占6.2%。由此可見,在各大生物醫藥公司中,對高職高專畢業生的需求比本科生和研究生需求的數量更多一些。高職畢業生的就業機會更多與國家加強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方向是一致的。
從工作崗位來分析,各大生物公司給高職高專畢業生提供的工作崗位90%以上是實驗員,他們將輔助研發部門完成新技術的開發實施。因此,學校的教學內容要更加貼近企業工作崗位的需求,而使學生更加熟練掌握工作崗位的核心技能是培養出更多更好高技能型人才的關鍵,也是學校構建人才培養方案的依據。
從崗位職責來分析,在調研的10家公司中,從事基因診斷和診斷試劑盒研發的有6家,所需核心技能有基因的克隆、表達、轉化及表達、PCR擴增、基因測序、細胞培養及免疫檢測技術等,涉及分子生物學、基因操作技術、細胞培養技術及免疫檢測技術等課程;剩余4家從事藥品生產開發,所需核心技能是抗體的純化及檢測技術、藥物分析技術、細胞培養基及分子生物學技術等,涉及課程有藥物分析、細胞培養及分子生物學等。因此,在課程體系建設過程中,專業教師需要不斷深入企業進行調研,才能追蹤企業對人才的需求。
4.1 校企合作機制尚未完善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應通過政策的制訂,引導高職學校與生物醫藥企業開展深度合作,實現資源和利益共享,達到互利雙贏的目的[4-6]。目前這些方面有政策導向卻找不到相應的實施細則,也有院校在嘗試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讓企業參與職業院校的建設,包括人才培養模式的修訂、實訓教材的共同開發、畢業生頂崗實習等方面,但這些工作都處于探索階段,尚無成熟可推廣的案例,因此校企之間如何開展深度合作還需積極探索。
4.2 “雙師型”隊伍結構不合理 筆者根據對北京地區4所高職院校生物醫藥類專業的調研發現,生物醫藥類專業師資組成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從年齡結構來看,青年教師比例更高;二是從學歷來看,高學歷教師比重較大,他們很少有企業實踐經歷,對企業相關工作崗位的核心技能了解較少,而“雙師型”教師所占比例偏少;三是從實踐技能來看,這些教師接受的是普通高校的教育,在教學理念上更偏重于理論教育,因此這些剛從學校畢業的年輕教師實踐操作技能經驗普遍不足。因此,目前高職教師隊伍的結構制約著生物醫藥專業高技能型人才的培養。
4.3 課程設置與企業生產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從高職畢業生進入生物醫藥企業工作后的情況來看,學生在學校所掌握的技能與企業一線生產需求不能很好地接軌,需要企業對高職畢業生進行崗前培訓,這反映出高職院校中生物醫藥類專業在人才培養工作中仍存在缺陷,即該類專業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與生物醫藥企業崗位的職業能力之間存在一定差距,且教學實施過程與企業真實的生產環境有較大差異,因而培養出的人才與企業需求有一定差距。
5.1 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促進生物醫藥專業與北京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 為進一步使生物醫藥專業與北京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在專業設置過程中,政府應做好宏觀發展規劃,在政策上給予支持,明確企業在職業教育中的義務、責任以及相應的優惠條件,為生物醫藥類專業技術型人才的培養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同時要根據北京地區產業結構的變化,及時對專業方向進行調整,優先發展區域急需的專業,鼓勵發展特色專業。
5.2 積極探索校企合作機制,促進教學內容設置與企業需求相適應 在校企合作方面,應積極嘗試職業教育集團化辦學模式,即成立由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合作企業、學校三方組成的集團,通過建立章程、依法管理學校,履行教育教學義務[7-8]。職業院校要與企業專家緊密合作,以調研的方式研究企業典型工作任務所需的核心技能,確定課程標準和人才培養模式,完善通識課程體系、專業課程體系、頂崗實習等教學環節,使高等職業院校生物醫藥專業的教學內容更加貼近企業要求,培養更優秀的高技能型人才,滿足北京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的人才需求。
5.3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促進“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與企業需求相適應 為進一步加強“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高職院校應采取以下措施[9]:一是加強與企業合作,定期選派教師到企業進行掛職服務,大力支持教師參與企業的科研與技術研發,提升教師的“雙師”素質;二是要建立機制,大量聘請行業企業的技術骨干到學校擔任兼職教師,逐步加大兼職教師比例,形成實踐技能課程主要由具有相應高技能水平的兼職教師講授的機制;三是要建立企業兼職教師教學方式培訓機制,在企業兼職教師授課前,應當進行必要的教學能力和教學方法培訓,有效保證教學效果。

表1 10家公司的人才需求情況統計
5.4 加強實訓基地的建設,促進學生實訓操作環境與企業工作環境相適應 實訓基地建設是提升學生實踐操作能力的重要場所,因此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應建設一批與企業真實工作環境吻合度高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即在校內實訓項目的選擇、實訓項目的工藝流程上實現與企業同步,才能在培養學生熟練掌握技能的同時,提高學生職業核心能力和綜合素質[10];在校外則建立一批集教學實訓、頂崗實習、就業于一體的實習基地,為學生實習實訓創造真實的工作環境,強化學生的技能培養,使學生進入工作崗位后實現零距離就業。只有加強校內外實訓基地的建設,才能真正培養出企業需要的合格人才,為北京地區區域經濟發展做貢獻。
[1] 趙永新.G20工程:推動北京生物醫藥跨越發展[N].人民日報,2013-10-09(013).
[2] 北京生物技術和新醫藥產業促進中心.啟航:2010北京生物醫藥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3.
[3] 肖海峻,孟利前.北京地區高職院校生物醫藥類專業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分析[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5(9):118-121.
[4] 瞿凡.廣西高職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3(4):50-54.
[5] 張杰,孫越鵬,王堯.醫藥高職教育如何適應區域和醫藥產業發展需要的對策研究[J].高教研究,2013,31(8):6-9.
[6] 陳慶.關于高等職業教育和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J].考試周刊,2010(17):200,202.
[7] 李田貴,侯云霞.高等職業教育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對策分析[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1,13(5): 83-87.
[8] 郭小紅.職業教育與區域經濟發展的思路與問題研究[J].成人教育,2011,31(9):71-72.
[9] 吳艷華.創新職業教育服務與區域經濟發展新途徑[J].中國成人教育,2013(2):137-138.
[10] 張傳年,代祺,黃甜,等.安徽省高職院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結構對接關系研究[J].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33(3):21-22.
Demand for Highly Skilled Talents in the 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Training Countermeasures
XIAO Hai-jun,TIAN Lu,YANG Xin-jian et al
(Beij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Beijing 102442)
The conception about 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tendency were summarized,then the post and responsibility and core skills for graduat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ere investiga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from more than ten biomedicals companies.On the basis of this,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talents cultivation were analyzed and some advices for vocational college were proposed.
Biological medicine industry; Highly skilled talents;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北京市教委項目(2014-ms230)。
肖海峻(1966- ),女,內蒙古武川人,教授,博士,從事植物組織培養研究。
2016-09-20
S-01
A
0517-6611(2016)34-024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