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長青, 成 俊, 李 煜
(東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江蘇東臺 224200)
現代農業園區發展路徑探析
——以江蘇省東臺市為例
王長青, 成 俊, 李 煜
(東臺市人民政府辦公室,江蘇東臺 224200)
概述了東臺市創新農業園區發展思路,從培育特色產業、突出科技示范、強化公共服務、實行政策扶持等幾方面入手,總結了東臺市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主要做法,為其他地區農業園區發展提供參考。
現代農業園區;農業轉型升級;發展路徑;東臺市
現代農業園區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農業現代化建設中涌現出來的一種新型農業模式,是以農業轉型升級為目標、科技示范推廣為重點、農業公共服務為手段,立足區域特色產業,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現代集約型農業示范窗口和服務平臺,對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提高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升農產品質量、突破外向型農業、推進產業化經營等都具有重要的示范引領推動作用[1-2]。目前,各地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如火如荼,但以縣域范圍為對象的研究不多。筆者以江蘇省東臺市為例,闡述了東臺市從產業、科技、服務、政策4個層面推進現代農業園區建設的主要做法,為提出有示范作用的農業園區發展路徑提供參考。
東臺市位于江蘇沿海中部,市域總面積3 176 km2,轄14個鎮、4個區,總人口113萬,先后獲得“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 “國家糧食生產先進縣(市)” “國家無公害出口蔬菜生產基地縣(市)” “省農業現代化試點縣(市)” “省高效設施農業生產先進縣(市)”等稱號。近年來,東臺市緊緊圍繞在蘇北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的總目標,持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切實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農業園區建設為重要抓手,示范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促進了農民收入的有效增長,加快了全面小康社會發展進程。2015年全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 097元,列蘇北首位。目前全市鎮級以上現代農業園區發展到35家,建成國家森林公園1家、全國鄉村旅游示范點1家、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園區1家,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家,鹽城市級現代農業園區10家、鹽城最具魅力休閑園區5家。
2.1 基本思路 東臺市重抓“十大農業重點園區”和“一鎮一園”建設,組織實施農業精品工程,放大區域特色效應,創新綠色高效模式,創建公共服務平臺,實行政策傾斜扶持,努力將園區打造成帶動現代農業發展的新引擎,形成了科技服務、生產示范、產品加工、農業觀光等功能互補、模式多樣、特色各異的現代農業園區新格局,推動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不斷提高,有效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2.2 主要做法
2.2.1 堅持特色立園,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東臺市發揮區位、資源、技術優勢,以生產優質農產品、培育特色產業為基礎,融合“農業+互聯網”、休閑觀光、鄉村旅游、農家樂、民宿等現代元素,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打造產業形態多樣、個性特色鮮明的現代農業園區。一是提升傳統產業。三倉現代農業產業園圍繞蔬菜產業提檔升級,加快永久性菜籃子基地建設,實施標準化、綠色化、品牌化生產,核心區建成智能種植試驗區、生態農業展示區、種苗培育區、休閑采摘區、設施栽培區等,年展示30多個瓜菜新品種、10多種栽培新模式,建成面積2 000 hm2、全省單體規模最大的瓜果蔬菜產業園,區內瓜菜種植戶年純收入超15萬元/hm2。二是發展新特產業。梁垛鎮園藝花卉示范園建成85 000 m2高檔花卉生產連棟溫室、3 456 m2智能化溫室展廳和8 000 t雨水收集池,種植麗格海棠、仙客來、玉樹等30個花卉新品種,注冊“綠豐”商標,年產花卉300萬盆以上,銷售額4 500萬元以上、利潤超850萬元,形成花卉繁育、互聯網銷售、科普展示、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特色農業園區,常年雇用周邊農民近40人,繁忙時雇工200多人,并帶動21戶農戶發展花卉生產。富安、新街、時堰、南沈灶、弶港等鎮因地制宜,實現重點聚焦、要素集聚、力量聚合,分別打造繭絲綢、生態苗木、現代漁業、玫瑰產業、生態農業等園區。三是開發鏈式產業。中糧肉食(江蘇)有限公司著力打造生豬標準化養殖及生態循環利用示范區,先后建成12個生豬標準化養殖場、2個沼氣站,引進使用國際先進的種豬繁育、階段式飼養、營養調控、疫病綜合防治、廢棄物循環利用等技術,年出欄規模達60萬頭,并配套建設生豬屠宰加工生產線、沼氣站,近期該公司又將新上肉制品深加工二期項目,擴建50萬頭飼養規模,形成生豬繁育、飼養、屠宰、肉品深加工、冷鏈物流及廢棄物無害化處理于一體的全產業鏈運行模式,被確定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四是拓展旅游產業。黃海海濱森林公園充分挖掘濱海植被演替、鳥類多樣性保護、綠色長廊景觀等典型性和唯一性,重抓森林景觀、旅游景點和服務設施建設,彰顯全國沿海平原淤泥質海岸面積最大、林相最美的人造森林的獨特魅力,成功獲批“國家森林公園”“國家4A級旅游景區”。五烈鎮農門驛站生態園已建16.7 hm2獼猴桃園、16.7 hm2有機田園、3.3 hm2花卉區,規劃建設農家樂區,著力將園區打造成涵蓋果業創意體驗、花卉主題游園和特色餐飲娛樂的農業休閑觀光園。
2.2.2 實施科技興園,創新綠色高效發展方式。東臺市堅持以園區為基地,引進新品種,研發新技術,推行新模式,讓園區成為技術創新的載體。一是綠色種植模式。五烈現代農業示范區按照“集中連片、設施配套、技術先進、生產規范、高產高效”的思路,采用高產優質品種、精確定量栽培、全程機械生產、綠色植保防控、糧食烘干收貯等技術模式,示范引領“三新”技術應用,單位面積增產增效10%以上,建成733.3 hm2超高產糧食特色產業園。二是生態循環模式。溱東國興循環農業示范園流轉土地133.3 hm2,采用大豆加工副產品喂豬、豬糞發酵產生沼氣、沼氣燒鍋爐、沼液沼渣還田的鏈式產業模式,實現種養加有機結合、生態循環經營,綠色稻米銷售價是普通稻米市場價的2倍。三是“農業+互聯網”模式。諾亞·云農場建立農產品“身份追溯碼”系統,打造優質瓜菜產銷平臺,形成“農業+互聯網”模式,并調整西瓜品種結構,2006年上半年簽約農戶單位面積平均收入近30萬元/hm2。四是智能農業模式。華大海洋集團以智能化養殖為主攻方向,建成擁有166.7 hm2標準化鰻魚養殖池、3.0萬m2工廠化養鰻車間的外向型漁業出口基地,實施養殖環境監控、智能監管、遠程會診、質量追溯于一體的物聯網管理,被確定為江蘇省級漁業精品園,年出口創匯達1 000萬美元。2.2.3 推動平臺進園,拓展農業園區服務功能。東臺市統籌謀劃園區建設,協同推進良種繁育、科技示范、檢驗檢測、信息服務等平臺建設,增強園區公共服務能力,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一是打造農業生產服務平臺。仙湖現代農業示范園規劃總面積886.7 hm2,其中核心區153.3 hm2,設立公共服務、現代農業示范和園藝生產三大功能區,建成農業科技培訓中心、工廠化種苗繁育中心、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農業科技孵化中心、精品植物園五大服務中心,承擔多種公共服務功能。種苗中心建成連棟溫室4.4萬m2,采取智能栽培技術,年培育花卉、蔬菜種苗1.2億株,產品供不應求。精品植物園、農耕文化園、開心農場、茶軒、果園、采摘、垂釣中心等項目全面開放運營,年接待游客20萬人次。華大海洋集團投資超過2 000萬元,建成1 000 m2水產品檢測中心,為本市和周邊縣(市)企業出口水產品提供質量檢測服務。五烈園區建成日烘干能力1 000 t全自動烘干線、5 000 m2標準糧庫、1 500 m2公共服務中心及各類配套設施,向周邊農戶提供耕種收農機化作業和稻麥烘干、稻米加工服務,促進了規模經營水平的提高。二是打造加工服務平臺。沿海農產品加工區圍繞打造百億產業集群,著力完善基礎配套,加快建設集中供熱、供氣、污水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和科技研發、冷鏈物流、產品檢測、金融信貸等公共服務平臺,提升項目承載能力,并以優惠政策招引龍頭企業,先后落戶農產品加工企業44家、服務平臺4家,年銷售額超過60億元,利稅超過3億元,被確定為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江蘇沿海外向型農業示范區和省級農產品加工集中區。
2.2.4 整合項目入園,加大農業園區政策扶持。東臺市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撬動作用,帶動社會資本投入園區建設,引導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投入機制,整合實施各類農業項目,形成園區競相發展的良好局面。一是編制園區項目庫。在充分摸清情況的基礎上,編制完善全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工程3年項目庫,按照各類項目指南優先組織申報園區項目。二是整合項目資金。整合農業綜合開發、新增“千億斤糧食產能規劃田間工程”、土地整理、農田水利重點縣等項目,投向現代農業園區高標準農田、機耕路橋和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不斷提升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同時,充分發揮國家、省農業產業化引導項目、中央現代農業發展項目、國家農業示范區建設等項目資金的引導作用,大力推進種養業、加工業、冷鏈物流、檢測檢驗、休閑農業等產業項目建設,打造特色、亮點和精品。三是出臺激勵政策。市政府專門出臺《關于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意見》,對新建成國家級、省級、鹽城市級現代農業園區的分別給予所在鎮區一定的獎勵。對園區內投資50萬元以上新建自動化智能農業項目,按智能設施投入的30%獎補項目建設單位,對園區創新創牌、購置烘干設備、秸稈機械化還田等也給予獎勵。
作為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現代農業園區在全國各地如雨后春筍般大量涌現,但園區建設項目雷同、產業特色欠缺、功能定位不準、帶動作用不強、融資困難等問題凸顯[3-5],需要園區建設主體認真研究、尋求解決辦法。對江蘇省東臺市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模式調研發現,現代農業園區建設要立足本地產業特色,突出科技支撐,創新發展模式,強化政策扶持,以進一步增強園區引領農業現代化建設能力。展望未來,在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正處于重要機遇期,今后農業園區將逐漸步入特色化、規范化和產業融合新階段,建議農業園區在發展過程中要強化以下3項工作:一是強化規劃引領,結合各地實際對園區產業特色、服務功能、經營規模、發展空間等進行分析和定位,突出前瞻性、可行性和操作性,找準突破口和著力點,把握關鍵環節,進一步明晰園區發展路徑;二是強化科技創新,發揮園區科技優勢,大力推進產學研融合和自主創新,將園區建成新品種的培育基地、新技術的孵化基地、新模式的試驗基地、新產品的供給基地,不斷提高農業園區的產出效益;三是強化功能拓展,農業園區除承載和提供生產示范、模式展示、科技推廣、公共服務外,還要充分引入休閑觀光、采摘、眾籌、創意、物聯網、電子商務、民宿、農家樂、自駕游等現代元素,著力發展高效設施農業、休閑觀光農業、智慧農業、眾籌農業,拓展鄉村旅游、文化傳承、創意體驗等多種功能,開展農超(校、企)對接,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把農業園區建設成為引領農業現代化的重要平臺和示范窗口。
[1] 劉樹人,徐建國,吳聲怡.農業現代化與農業科技園區建設[J].農業與技術,2002,22(3):39-41.
[2] 蔣和平,邵法煥.促進我國農業科技園區發展新的思路和對策[J].中國農村科技,2005(5):45-46.
[3] 駱樂,劉海為,陳衛康.上海現代農業園區運行模式存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湖南農業科學,2010(15):148-150.
[4] 趙冬梅.科技創新引領現代農業園區經濟轉型發展問題研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20):47-49.
[5] 顧金峰,程培堽,儲宇奇,等.現代農業園區發展現狀與對策:基于蘇州現代農業園區的調查[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2):501-504.
Analysis on Development Path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A Case Study of Dongtai City, Jiangsu Province
WANG Chang-qing, CHENG Jun, LI Yu
(Dongtai Municipal People's Government Office, Dongtai, Jiangsu 224200)
The development ideas of innovative agricultural park in Dongtai City were reviewed, the main approache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in Dongtai City were summarized from aspects of cultivating characteristic industry, highlighting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monstration, strengthening public services and implementing policy support,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park in other regions.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Agricultural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Development path; Dongtai City
王長青(1965- ),男,江蘇東臺人,研究員,博士,從事農村經濟研究。
2016-10-12
S-9;T 327
A
0517-6611(2016)34-02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