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陽
?
淺析拉克勞與墨菲的“后馬克思主義”理論
焦 陽
[作者:福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方法及其研究]
20世紀中期以后,在西方科技突飛猛進以及全球化的大環境下,新的困難和挑戰接踵而至,而這時的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說卻難以應對。就此,發展與變革馬克思主義成為一種趨勢。緊要關頭下,拉克勞和墨菲作為西方學者的代表站了出來,力圖解決這些問題。他們對社會的理解建立在具有開放性結構的話語之上,強調社會要素間的分散與不穩定,認為社會要素沒有明確的身份或意義。這些說法過于強調社會中的解構化趨勢,本文不贊同其新馬克思主義的主張,并對這一思潮的基本理論觀點提出質疑。
話語;拉克勞;墨菲;后馬克思主義
西方學者對馬克思主義前途的擔憂,從其產生以來就未停止過。特別是蘇聯解體之后,對于什么是社會主義的目標和道路這一問題,國外的馬克思主義學者都在思考并嘗試給出自己的解答。拉克勞和墨菲則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們以后結構主義的視角重新認識社會,強調社會各要素之間穩定結構的虛無以及其意義或身份的不確定,并以此批判馬克思關于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間的劃分。他們認為馬克思主義的精髓為經濟決定論和階級還原論。為此,本文分析概括了關于“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秉承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精神,理清兩者之間的關系。
綜合國內外學者對這一概念的表述,從廣義上說,“后馬克思主義”主要是指利用后結構主義、后現代主義、后分析哲學的方法、理論和視角來重新認識馬克思主義并解構其核心理論,試圖在批判中建構超越馬克思主義的新馬克思主義理論;從狹義上說,專指拉克勞和墨菲為代表的“后馬克思主義”。拉克勞和墨菲從以下幾個方面重新解讀并解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核心范疇”:
第一,解構經濟決定論。拉克勞和墨菲認為傳統馬克思主義建立的基礎是“經濟決定論”,但經濟與政治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生產和剝削與社會政治統治的整個結構也沒有本質關聯。拉克勞和墨菲要推翻的就是馬克思主義中的經濟決定論,這一唯物史觀的體現。
第二,解構階級中心論。拉克勞和墨菲認為馬克思主義革命理論的核心部分是階級斗爭,馬克思本質主義的最后據點就是其“階級還原論”。他們認為,把政治關系歸結為階級的物質利益關系是馬克思主義“階級還原論”本質主義的集中體現。只有懷疑和質問其本質主義,才能達到解構階級還原論的目的。他們得出結論,物質條件并不是一個以徹底的社會轉型為目標的政治運動的基礎。
第三,解構工人階級的主體地位。這一觀點是他們“反階級中心論”的必然的邏輯結果、亦是他們反階級還原論和經濟決定論的自然結論。關于革命的主力軍是工人階級這一理論觀點,拉克勞和墨菲持反對態度。他們認為,社會利益或社會身份是不斷變化的,所有的社會身份都是隨機建構的、不確定的,因而在政治上是需要斟酌的。
第四,拉克勞和墨菲的話語理論。拉克勞和墨菲吸取了后結構主義,把社會分解成由偶然性邏輯支配的話語。他們認為社會是由話語構成的,一種非決定性的,多元的結構。社會不存在歷史的聯系、條件以及確定過程的可能性。只有任意組合、隨機排列出現的各種偶然事件;能把這些孤立的非連續的現實碎片整合起來的是話語的邏輯,這就是他們的話語理論。
第五,將激進民主代替傳統的社會主義。拉克勞和墨菲認為,激進民主政治較傳統社會主義而言,具有更廣闊的政治空間。他們用“人民”這一模糊的概念替代“工人階級”的概念。激進民主的主體是由話語構成的“人民同盟”,既不從屬于階級關系,也不從屬于決定性的社會關系。他們認為自由民主的話語實踐才是社會解放的推動力而并非來自于工人階級的利益,。
綜上所述,傳統馬克思主義與20世紀以來社會飛速變化發展的不適應以及與西方社會出現的各種新的理論學說和社會實踐的脫節,不在于其自身理論的滯后性。而是拉克勞和墨菲從后結構主義的視角,在多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下,把馬克思主義放在具有表面特征的“本質主義”的位置造成的。
拉克勞和墨菲以一種社會地形學的視閾來看待被區分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社會。他們這種社會地形學的理論核心是把經濟作為一個完全獨立的、自主的領域,而只有完全獨立于上層建筑的經濟,才能在整個社會中確立其基礎地位。根據他們的分析,經濟從一開始就包含了政治,并非獨立存在。馬克思的錯誤就在于他混淆了生產過程和勞動力的買賣過程,認為勞動力的買賣過程與生產過程是等同的,或者勞動力的買賣過程決定生產過程。在他們看來,生產過程具有政治斗爭的特點。
從歷史上看,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是把經濟從政治權力領域中分離出來。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本來并非獨立的,而是在政治革命中被確立起來的,表現為一種政治斗爭的結果。當作為結果的經濟領域從政治權力領域中獨立出來的時候,經濟就有了相對的自主性,并由國家的法律體系來保證。從這個角度來說,一定的社會政治構架是經濟自主性的搖籃。而經濟能在確定的政治構架中,按其自身的規律來運作。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經濟并非獨立的、自主的領域。它的自主性確立于政治斗爭和法律框架的基礎之上。如果依據這種制度框架來理解經濟和政治領域的關系,那么政治和經濟當然是兩個相對獨立并相互區分的領域。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理解經濟與政治的關系,其意義就可能截然不同。拉克勞和墨菲就是從另一個意義上來理解并分析經濟的政治性質的。??碌奈⒂^權力思想對他們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福柯認為,權力與斗爭同生共存。經濟權力存在于經濟領域之中,而政治斗爭就是為經濟權利展開的。如果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政治,經濟領域中則包含了政治并充滿了政治斗爭。傳統的政治學和政治經濟學簡單地接受了資本主義的制度,并以其為前提來考察政治權力領域和經濟領域的關系。拉克勞和墨菲試圖在資本主義框架外,重新理解并解釋政治的概念與經濟領域的特點。他們把整個社會生活領域等同于政治斗爭的領域,并把這種斗爭作為策略來實現社會主義。當然,他們的努力并非毫無意義。
但是,他們錯誤的指責了馬克思的思想理論。首先,他們在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框架中來研究馬克思的思想,并在這個框架認識馬克思的歷史觀。當然,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黑格爾的哲學是馬克思建構自己的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前提和基礎,他把社會領域分為市民社會和國家兩個部分,并進一步把市民社會和國家分別理解為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但是,馬克思把市民社會理解為一種社會組織,它從生產和交往中產生,并是任何時代里國家構成的基礎,擺脫了把市民社會理解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關系的思想。而正如前面提到的,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之間的區分既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又是由資產階級以法律體系所規定下來的。如果馬克思只是簡單地接受了資本主義制度,接受了政治領域和經濟領域的分離,那么馬克思的共產主義理論也就子虛烏有,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就只能批判其表面,而沒有從根本上揭露本質。如果我們僅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框架內來理解馬克思的歷史觀,我們就必然會把市民社會和國家的概念作為一個固定的框架來分析一切社會形式,這實際上就是把資本主義社會永恒化,也是馬克思所反對的。而拉克勞和墨菲卻強加給馬克思自己否定的東西,并批判這個由他們虛構的馬克思。由此可見,虛構了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理論的是拉克勞和墨菲而不是馬克思本身。 馬克思曾多次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內部所存在的斗爭。而拉克勞和墨菲說馬克思沒有看到勞動力的買賣過程和生產過程之間的差別,沒有看到生產過程中的斗爭。在馬克思看來,商品在流通過程中只存在表面上的平等,而進入生產領域之后,經濟領域中的斗爭和不平等就會暴露出來。而揭露這平等的流通過程掩飾下的資本主義的剝削才是馬克思的本意。
拉克勞和墨菲解構馬克思主義的主要方法就是話語理論??偟膩碚f,他們的話語理論有三個主要觀點:第一,有一種基本的語法存在于可能的客體建構中,這個語法增進了與現實的聯系,隨著不斷被現實化的話語,其社會認同的建構是在反抗的語境中進行的。第二,這一話語概念并不從屬于語言學,因為它不只是講話和寫作。話語同時包含了語言學與非語言學,是語詞和行動的統一。在語言行為方面,全部是由話語建構的,表現維度也是本質的內在的。因此在本質上,一個行為就是一種操作。第三,他們把事物的存在和實體作了區分,從而更好地表達話語理論的歷史性和反本質主義的立場。他們認為一個事物的存在并不同等于這個事物本身的實體。在拉克勞看來,固定化事物的存在只會引起兩種錯誤,即:把主體還原為已經存在意義上的被動接受者,使客體質化或者把客體還原為思想的客體,使主體本質化。
除此之外,拉克勞和墨菲還在這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新策略:對政治不平等的批判是不同的領導權斗爭的開始,利用話語實踐的不同,對經濟不平等批判的話語進行替換,從而促使其懷疑其他的從屬形式,并對權利有新的要求。這種社會主義策略是反本質主義的,認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領導權和主體不是單一的、固定的,而是多元的,是在不斷變化中建構的。由此,這就成為遠離了葛蘭西思想中的兩個帶有本質主義的多元激進的民主社會主義。由此可見,“后馬克思主義”激進政治的基本思想是:總體性社會概念是不存在的,即社會整體的不可能性。社會就是話語,只能憑借話語來建構自身的意義。主體憑借話語獲得自身的意義,主體和話語交相輝映,每個主體都由其對應的話語建構。
首先,拉克勞和墨菲承認馬克思主義過時論,認為是其理論的滯后性導致其在當今社會中四處碰壁。這與西方一些學者宣揚的“馬克思主義危機論”不謀而合。由此可見,“后馬克思主義”只是注重于解構馬克思主義,既不是對其理論的新發展,也不是解決這些問題的出路,而是承認了這一理論的失敗。
其次,“后馬克思主義”批判了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徹底拋棄了唯物史觀、唯物辯證法,走向了唯心史觀的立場。它采用了后結構主義和后現代主義的話語范式,否定客觀性,否定真理,成為一種相對主義或者懷疑主義的文化決定論。如果按照這種后現代主義的話語邏輯,一切理論建構,一切批判都是虛無的,因為可供批判的理論基礎并不存在。
再次,“后馬克思主義”對馬克思主要思想的誤解和誤讀。唯物歷史觀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觀點,馬克思的辯證法強調發展、變化與聯系,其理論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沒有東西是一成不變的。而“后馬克思主義”站在反本質主義的立場,錯誤的給馬克思扣上本質主義的帽子。他們認為,在社會科學領域中的各種社會現象,都不具有固定的統一性和主體性,否則會導致事物本質的凝固化。他們認為,人們是建構和正在建構的產物,具有相對性和偶然性,無論是在自然還是在文化上,人們都不是社會決定論的產物。馬克思主義并不認為事物的本質是固定不變的而且拒斥形而上的靜止觀。它主張事物的本質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固定不變的。而“后馬克思主義”陷入了一種相對論和詭辯論的錯誤之中,只承認事物的偶然、特殊與差異,否定事物的必然、普遍與統一,沒有發現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最后,我們應該能夠辨識“后馬克思主義”的真實面目,堅定馬克思主義的理想信念。雖然“后馬克思主義”自命為發展的、更高一級的。但“后馬克思主義”把馬克思的理論視為本質論的、基礎主義的,是“經濟決定論”的,這些批判完全偏離了其本身。事實上,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不可以偏概全的理解為本質主義。因而我們要認清“后馬克思主義”的本來面目,進一步分析兩者的關系。后馬克思主義對當今社會發展中某些具體問題的分析,對我們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具有參考和借鑒意義。但,“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結論決不能作為建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依據。因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在當前社會發揮著重要作用并且富有活力。所以,我們要繼續秉承馬克思主義的時代精神,使其得以繼承和發展,并理清兩者間的關系。
[1]凱爾納,貝斯特.后現代理論[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9.
[2]拉克勞,墨菲.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策略[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墨菲.政治的回歸[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
[4]Laclau , Mouffe.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M].London:Verso,1985.
[5]Stuart Sim,Post-Marxism:A Reader[M]. Edinburgh: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1998.
[6] Ernesto Laclau,New Reflections on The Revolution of Our Time[M].London:London and New York:Verso,1990.
(責任編輯:趙永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