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鵬
?
高校基層工會組織在教學技能競賽中的作用與方法——以陜西理工大學基層工會組織為例
劉 鵬
[作者:陜西理工大學歷史系主任,講師,主要從事歷史教育研究]
針對目前高校面臨的教學與科研發展不平衡狀態,高校基層工會組織應當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對教師進行正確引導,從“主動承擔,基層推動”、“選拔人才,出外比賽”、“協調安排,解決困難”、“推廣經驗,帶動師生”、“激勵學生,掌握技能”這五個途徑入手,采取各種方法,積極主動地組織和開展各級各類教學技能競賽,從而推動作用教師、學生、專業、院系、學校的發展。
高校;基層工會;教學技能;師德師風
伴隨著近年來高校對科研投入的逐步增加,教學越來越不被重視;伴隨著職稱評審過程中“重科研、輕教學”的比重傾斜,高校教師紛紛主動或被動地積極向科研方向靠攏,總體教學質量快速下滑。但高校畢竟是學校,不是單純的科研院所,教學才是學校存在的生命線。高校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必須重視教學工作,努力提高教學水平,如此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大學畢業生,提高高校的層次和影響力。在這一過程中,高校基層工會組織必須充分發揮自身作用,“工會的工作應向學校的教學一線工作靠攏”[1],對教師進行正確引導,積極主動地組織和開展各級各類教學技能競賽。一方面通過比賽選拔優秀教學人才,為教師教學發展樹立榜樣;另一方面也激勵各位教師努力爭取教學榮譽,在有助于職稱評審的同時,增強自己的教學技能,推動高校教學工作發展,推動高校教學質量提升。
首先要明確的是,高校基層工會組織推動教師教學發展是基層工會應盡的職責和義務,絕不是“擅自干涉”或“愛管閑事”。工會不是只管發放福利、慰問生活、上傳下達的“花瓶”,也不能只成為上級組織的“傳話筒、代言人”[2],而是作為“組織和服務教職工,發揮和調動其工作積極性,以推動高校整體教研水平提升”[3]而存在的重要組織,高校工會肩負著反映和實現廣大教職工需求、保證學校順利發展的責任。基層工會直接與廣大教師聯系,更應當對普通教師的未來發展負責,推動教師提高作為安身立命之本的教學能力,這是高校基層工會必須承擔的責任。因此,高校基層工會組織應當主動爭取院系領導的配合,制定本院系教師乃至學生參加教學技能競賽的規則,既要從政策上鼓勵和推動師生參賽,又要制定明確的獎懲措施,獎勵獲得名次的選手,懲戒尋找各種借口逃避比賽或不認真對待比賽的教師。
陜西理工大學基層工會組織積極主動承擔責任,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通過技能競賽督促教師教學技能的提高。基層工會在二級學院定時召開的例會上以命令的方式對本院教師做出要求,如硬性要求45歲以下的青年教師每人必須提交一篇毛筆字或鋼筆字,在院內進行展覽和排序,促進教師基本功底“三筆字”的提高。又如基層工會要求每位教師在每一學年必須面向全校做一堂學術報告,從到會人數、學生反饋、同行點評等方面進行評價和排序,迫使每一位教師既要重視學術修養又要提高口頭表達能力。通過這些學院內部的基層小規模教學技能評比,基層工會提高了教師對教學技能的重視程度,在日常的工作中潛移默化的加深“重視教學”的理念,推動二級學院教學質量的提升。
作為高校基層工會組織,聽從學校工會的領導、積極配合學校的各項工作,是基層工會應盡的義務。各所高校每一年都會開展學校層面上的教師教學競賽活動,基層工會應當配合學校開展的賽教活動,從基層角度出發,在院系內部首先進行人才選拔,避免了將太多有意愿參加的教師推向學校層面,避免矛盾上交。同時,作為一名優秀的高校教師,所擁有的教學技能不僅僅是課堂講授能力,還包括教學設計等一整套教學能力,包括教學設計、教案書寫、課件制作、板書設計、口語表達、教姿教態等各方面能力。在基層工會的選拔過程中,院系專家針對各位教師的具體講授過程提出具體的意見和建議,有助于每一位教師發現并改進自己講課中的缺點。基層工會選拔出最優秀的人才參加學校比賽,有助于本院系擴大影響、爭取榮譽。
作為基層工會,切忌做表面文章、搞奢華活動,而是要從教職工切身利益出發,切切實實為大家做實事。[4]因此,除了學校和院系內部的教學技能競賽外,高校基層工會組織還應當引導各位教師將目光放得更為長遠,積極參加各種類型的校外比賽。基層工會一方面應當以鼓勵和命令的方式推動教師出外參賽,另一方面更應該發揮工會的主觀能動性,主動聯系與本院系相關的各種教學技能競賽活動,包括賽教、教案評比、教學設計大賽、PPT制作大賽、演講賽、辯論賽等。選拔出優秀的人才走出學校,開闊眼界,在與其它院校教師交流和競爭中增強自身的教學能力。
“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比賽并不是只有觀眾看到站在臺上的短短數十分鐘,而是需要一個長時間的精心準備過程才能取得優異的成績。一旦教師決定參加教學技能競賽,尤其是出外參加省級、國家級比賽,就必須全身心投入進去,很多其它事情就無法分出精力照顧,比如參賽期間的日常教學工作、家庭瑣事、出外的食宿生活等。這時高校基層工會組織就應當主動出面協調安排各種繁瑣的事務,幫助參賽教師解決相應的困難,解除教師的后顧之憂,保證教師盡全力參加比賽。
陜西理工大學基層工會組織一旦確定教師參賽,就會從三方面入手幫助教師排憂解難。一是從日常工作入手,主動協調辦公室、教務處等部門,聯系其他教師予以協助,通過調課、換課等正常手段為教師參賽騰出時間。二是對于接送孩子、照顧老人等日常瑣事,基層工會專門安排工會委員予以協助解決,確保參賽教師不被家庭瑣事所困。三是協助學校工會安排參賽教師的出外行動,安排專人為參賽教師履行出外審批手續、購買來回車票、預定房間等,決不讓繁瑣的枝節事務羈絆教師參賽的腳步。工會的“工作智慧來自于師生,工作動力來源于師生,工作標準在于師生的滿意度”[5],基層工會為教師參賽所做出的種種安排和努力,既保證了參賽選手能以最佳狀態投入到比賽之中,又提升了基層工會在院系內的形象和定位,獲得了參賽教師和基層工會的共同發展。
比賽是一個整體的過程,從申報、選拔到準備、比賽,并不意味著過程的結束,賽后的總結探索和經驗推廣也是必不可少的環節。高校基層工會組織必須從一開始就告知參賽教師,一旦獲得獎勵和榮譽,不僅僅是教師自身努力的結果,也凝聚著院系和學校的支持。同時,勝利的經驗值得推廣,失敗的總結也是極為寶貴的,可以提醒其他人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少走彎路。“依靠黨的領導,圍繞中心工作,尋求部門配合,服務職工群體”[6]的基層工會工作聯動機制也明確了工會服務對象是“職工群體”。因此,基層工會應當規定所有參賽教師必須在一定范圍內推廣比賽經驗、分享總結教訓、帶動廣大師生共同進步,這是參賽選手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陜西理工大學基層工會組織要求教學技能競賽所有參賽教師必須全部撰寫參賽總結報告,包括獲獎和未獲獎的教師的經驗和教訓都必須總結。賽教獲獎者必須在本院系乃至全校范圍內講授公開課,為新入職的教師和新進學生進行觀摩教學。此外,基層工會規定獲獎教師必須按照“傳、幫、帶”的原則,以1:1的比例指導本院系下屆參賽教師或參加學生技能競賽的同學。這樣做既可以拉動基層院系參加教學技能競賽、重視教學素質提高的風氣,又能夠直接吸取有用的經驗并避免各種教訓,在水平提升、獲獎幾率、加強融合等方面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校工會工作雖然不是學校的中心工作,卻與中心工作緊密相連,是全局工作的一部分”[7]。高校最主要的中心工作是培養當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淵博的理論知識和卓越的實踐能力的學生。尤其是師范類院校和師范類專業的學生,站上講臺傳授知識的實際教學能力是他們畢業尋找工作時最重要的砝碼。因此,培養并提高學生的教學技能是師范專業培養過程中最重要的環節。參加教學競賽、在比賽中激發學生的授課能力是有效的培養途徑之一,因此,高校基層工會組織應當根據專業主動鼓勵學生參加各種類型的比賽,既能鍛煉技能、爭取獎勵,又能開拓視野、培養勇氣,促進學生“學以致用”,為將來的求職就業增強更多的競爭資本和實踐能力。此外,基層工會還應當開展師生聯誼活動,開展師生之間的“結對子”活動,促進學生的學術研究和教學競賽等活動深入開展。[8]
陜西理工大學歷史學院的基層工會組織就主動為歷史專業學生聯系了如“全國高等師范院校歷史教育專業本科學生教學技能比賽”、“全日制教育碩士學科教學(歷史)專業教學技能大賽”、“西北地區師范生教學技能大賽”等各種級別的教學技能比賽,也鼓勵學生參加如“互聯網+”大賽、“APP”大賽、“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各種類型的現代技術比賽。在鼓勵學生積極參賽的同時,基層工會為每一位參賽學子指定相應的指導教師,給予指導教師和參賽學生一樣的獎勵,推動師生充分準備、認真比賽。基層工會的努力為學生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學生掌握了包括教學技能在內的各種技能技巧,理論與實踐共同發展。
面對高校教師目前越來越沉重的教學壓力和科研壓力,“扎實有效地做好基層工會工作,會極大地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熱情,創造和諧愉悅的工作氛圍,從而推動教學、科研等工作的順利開展”[9]。高校基層工會組織應當主動引導教師將精力投入到最重要、最易見成效的方面,以教學技能競賽推動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是一條發展的捷徑。基層工會一方面要站在領導者的角度通過制定政策和規則鼓勵廣大教師參與競賽;另一方面要站在服務者的角度為參賽選手提供如報名、工作、生活、交通、食宿等各個方面的切實服務,“把服務教職工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10];還要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以“先行者帶動后來人”的方式為更多愿意參與競賽的師生提供更多的經驗與教訓、激勵與幫助。雖然獲得獎勵并不是參與比賽的唯一目的,但是教師在教學技能競賽中獲得名次和榮譽會給教師本人的職業發展帶來更直接的幫助,也能夠對學生就業、專業建設、院系發展和學校宣傳帶來積極的影響和長期的推動。高校基層工會組織通過多種方法開展教學技能競賽,對教師、學生、專業、院系、學校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1]陳茜茜.高校基層工會組織建設淺析[J].鴨綠江,2015,(10).
[2]鐘曉軍.高校基層工會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科教導刊,2016,(6).
[3]關曼等.高校基層工會組織模式創新[J].山海經,2015,(16).
[4]李萬強,冷楠,徐迎華.淺談發揮高校基層工會組織作用的途徑[J].時代教育,2015,(21).
[5]胡正友,王青山,王成勇.新時期構建高校和諧勞動關系之探討[J].高校后勤研究,2015,(2).
[6]趙銳,宋文英.論高校基層工會工作新模式的構建[J].中國電子教育,2011,(4).
[7]張勤.增強高校基層工會活力的幾點實踐——以山東師范大學圖書館工會實務為例[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5,25(3).
[8]廖志誠.高校基層工會創新管理模式探索[J].中國工運,2012,(2).
[9]李勇軍,王洪預.新時期高校基層工會工作的重點把握[J].當代教育論壇,2011,(4).
[10]劉友軍.切實增強群眾性打造凝心聚力的高校基層工會[J].天津市工會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6,27(1).
(責任編輯:盧彩晨)
2016年陜西理工大學工運理論研究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