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心愷
?
高校離退休教職工“文化養老”的探討
郭心愷
[作者:福州大學助理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文化養老”作為一個新型養老方式,對高校離退休工作和文明校園建設影響重大。“文化養老”一方面對離退休老同志個體具有愉悅身心、提高老年生活品質的益處,另一方面具有營造文明校園、創建和諧社會,帶動相關文化產業發展等多重社會功效。重視發展文化養老事業為新形勢下做好高校離退休工作提供新機遇也帶來新挑戰。近些年來,社會各界對老齡社會如何開展“文化養老”的研究成果斐然,但在高校離退休教職工群體開展“文化養老”的理論建設和實踐研究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完善。
文化養老;高校;離退休工作
據測算,到2021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58億,老齡化水平達到17.9%;到2030年則更是急速的發展到3.71億人,老齡化水平提高至25.3%,社會人口進入中度老齡化程度,人口老齡化趨勢來勢迅猛。[1]作為知識分子集聚地的高校更是典型代表。以福州大學為例,截至2015年底,全校離退休教職工總人數達到1936人,而在職在編教職工總人數為3217人,二者比例接近0.6:1。另一方面,近年來,隨著高校離退休教職工離退休待遇的不斷提高,離退休教職工精神文化需求與文化養老供給不足的矛盾日漸突顯。
(一)“文化養老”內涵
對于什么是“文化養老”,學界對其內涵尚未形成統一認識,普遍認為“文化養老”包含以下幾個層面:首先是以老年人的物質生活需求基本得到保障為前提;第二是以滿足精神需求為基礎,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擁有健康體魄與心態為基本內容,以張揚個性、崇尚獨立、享受快樂、愉悅精神為特征,[2]體現傳統文化與當代人文關懷的養老方式;第三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涉及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衛生、老年體育和老年產業等事業,[3]具有廣泛性、群體性、互動性、共享性等特點。
根據上述三個層次劃分,“文化養老”概念可作廣義與狹義區分。狹義的“文化養老”即通常所認為的以琴棋書畫、體育健身等為主要休閑娛樂活動的養老生活。廣義的“文化養老”則是在狹義文化養老概念基礎上涵蓋了可以為老年人群體在老年影視文化新聞出版、老齡金融、老齡用品、老齡服務等各種日常養老活動提供共性導向指引的觀念集合,即通常人們所說的“大文化”理念。在后勤社會化、養老社會化漸成大勢的當下,高校在繼續做好離退休老同志物質生活保障工作,注意適時視情不斷提高離退休老同志生活待遇,共享發展改革成果的前提下,引入“大文化”理念,通過引導高校離退休老同志以溝通情感、交流思想為主要途徑,積極開展“文化養老”具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方面對老同志自身來說,通過積極參與各種有益身心健康的文化養老活動,可以享受人際交往過程中的精神滋潤,實現愉悅身心、提升修養、發揮余熱的健康生活狀態;另一方面也可以積極引入社會力量,減輕高校離退休工作壓力,促進高校離退休工作良性循環、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和諧文明校園創造有利條件。
(二)高校發展“文化養老”優勢
1.高校組織優勢。高校普遍重視關心離退休工作,普遍設置有離退休工作處等各類專職工作部門,有完善的各級離退休教職工黨組織和各類涉老組織。不僅便于開展各類文化養老活動,也有利于增強離退休教職工群體歸屬意識,提高凝聚力。
2.高校人才優勢。高校人才優勢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離退休教職工待遇處于社會平均水平中上層次,貧困、失能老年人所占比例較低,經濟物質基礎的保證使文化消費能力得到保證。二是離退休教職工中很多人長年從事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與社會服務工作,匯聚了各種專業人才,文化水平較高,容易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也有較強的發揮余熱積極性;
3.高校資源優勢。許多高校辦學歷史悠久,具有獨特的校園文化氛圍,教職工生活區與教學區緊密相鄰,從而使優美的校園環境、完善先進的圖書館、體育場館等設施設備共享成為可能,方便離退休教職工就地就近學習活動,開展各類文化養老活動。
(一)文化養老的普遍共識尚不足
舒晉瑜的采訪可謂是漫談,那么她和這些作家評論家們的探討自然是非常廣泛的,有文本的探討,還有各種文化藝術的交流,關于文人文化多種軼事均有涉獵,諸如作協與文聯的定位問題、作家的掛職問題、關于作家體驗生活等等,這些內容也是非常精彩,在此不需要筆者再行贅述,但必須強調的是,真是做到了別開生面。
目前高校離退休工作的核心仍是做好離退休干部“兩個待遇”(政治、生活待遇)保障工作,并且從高校的四大職能來看,離退休工作從屬于人才培養、教學科研等中心工作,因此從學校管理者到離退休教職工自身,對“文化養老”這樣的新理念尚未形成普遍共識。2014年閩南師范大學曾采用問卷調查、座談會等形式做過一次“離退休職工文化養老”專題調研,調研結果表明“提高養老金待遇”仍是離退休教職工第一需求,第二需求是“身體健康、鍛煉身體”,而“參加更多文體活動”則較多出現在第二、第三、第四需求上,文化休閑方式以“讀書看報”(占比57.4%)和“看電視”(占比36.6%)這樣的個體活動為主,[4]說明長期以來我國養老事業固有的以“衣食住行”為中心的觀念仍占據主導地位,對何為文化養老、文化養老的具體功用、如何實現文化養老認識模糊,定義不明。
(二)制度建設探索有待加強
文化養老事業是個系統工程,因此需要各類機構組織共同協調做好工作。就高校來說,目前存在著專職離退休工作部門、關工委、老年大學、老教授協會以及各種老年書畫音舞藝協會等涉老群團組織,學生志愿者方面以各級團委組織領導下的為老同志送溫暖幫扶活動為主,但在面對高校離退休教職工高空巢率、要求創設專業老年公寓或護理院呼聲漸高這樣的現實需求面前,急需各類高校按照教育部、財政部聯合頒發的《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5]精神,在制度建設上進一步探索創新,加強校地共建,加強與國家老齡事業,與文化養老產業的協同創新,在資金分配、信息交流共享,校地校企對接等方面克服重復立項、溝通不暢等問題,更好地服務離退休教職工。
(三)社會化程度過低
長期以來,高校離退休工作存在著這樣一個矛盾體:一方面高校在離退休工作方面投入的財力有限,對老年大學等離退休老同志吸引力較大的文化養老設施設備一般僅能是維持其基本運作。離退休教職工多集中在老校區,而老校區可為離退休老同志提供的專屬活動場所也相當緊張;另一方面在高校離退休教職工群體中普遍存在老齡服務就是公益性為主的觀念,而不認為學校財政資金只能起到基本兜底的保障作用。各級人員普遍對引入發揮市場資源配置作用認識不夠,對打破各種界限區分,與當地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發展,共同推進文化養老事業發展的嘗試創新不多。
(一)弘揚孝道文化,以點帶面推動文化養老事業
孝道文化作為中國古代的基本社會規范,早在孔子時便提出:“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即孝敬老人不僅僅是物質上的贍養,更應該重視老人精神上的慰藉和關懷。在中國歷史上各代名家的不斷發展下孝道文化形成了一個極為復雜的思想理論體系,一直起著融合家庭,凝聚社會的作用,本身極具有研究意義。近現代以來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孝道文化出現了明顯斷層,對老年人群體的關注不夠,只重贍養,不重視家庭親情交流成為普遍現象。弘揚孝道文化具體到高校,一是可以考慮在學生課程設置中開設“孝道文化研究”選修課等方式,吸納離退休老教授、老科技工作者和廣大青年學生共同來對傳統孝道文化進行梳理研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其積極社會作用加以大力弘揚。二是注重結合學生工作,發揮學生志愿者作用,開展各種形式多樣的敬老、尊老、扶老活動。弘揚孝道文化一方面貼合當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現實需要,有助于鼓勵子女常回家看看,多給予老年人精神上的慰藉和關懷。另一方面也助于以點帶面,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每個人的道德行為準則,促進達成“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的社會共識,推動全社會重視文化養老事業。
(二)積極探索公有民營(OM)新模式,拓展文化養老空間
近年來,國家將發展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重點扶持發展產業,但普遍存在有效需求不足、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思路、政策不清晰、管理體制不暢等問題,如全國各地遍地開花的文化創意產業園,不同程度存在著經營內容同質化,許多文化創意產業園實際定位僅僅是小微企業廉價辦公場所,而非文化交流、創新孵化地。公有民營(OM)即房屋、土地等固定資產屬國有性質,但交由民營按合同約定經營使用,是一種近年來在供銷社、廠礦等行業廣泛推行的新型經營模式。對于近年來為擴大辦學規模陸續遷建新校區的高校來說,這也是一個與文化產業發展緊密結合,多元化募集利用民間資金,開發利用地理位置優越的舊校區閑置國有資產,形成市場資源配置為主、公共服務購買為輔的良性循環發展模式,有利于形成資產分配共享、社會力量支持的多元化“文化養老”財物保障體系,一方面為老同志就近學習、活動提供更好的場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發揮高校思想文化集散地、新知識新思潮發源地的人才優勢。
以福州大學為例,福州大學自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建設了怡園、沁園、庭芳院等教職工生活區,這些教職工生活區集中了全校約百分六七十的離退休教職工,與這些教職工生活區共存的還有同一時期陸續興建的機械廠、印刷廠等校辦企業。隨著時代發展,這些校辦企業由于種種原因陸續關停,閑置的廠房、機器設備隨著風吹雨淋日益破損,離退休教職工生活區社區環境也因經費不足,年久失修,漸趨破敗。自2014年以來,福州大學啟動閑置資產掛牌招租工作,將1萬余平方米各類閑置廠房出租給民營企業打造“怡山文化創意產業園”,一幢幢承載著離退休老同志歷史記憶的危舊廠房,經過加固改造后煥然一新,一件件污損不堪的舊機器設備經過清洗整理精心擺放后,點綴著園區。整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小到下水井蓋、消防栓,大到拔地而起的舊煙囪,都經過藝術家們的重新設計點綴,既富有老同志熟悉的濃濃歷史沉淀,又飽含青春學子喜聞樂見的小清新,同時當地政府也為園區建設配套改造了周邊社區道路,加裝了LED路燈等市政設施,不僅極大的改善提高了福州大學離退休老同志的居住生活環境,讓他們更直接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之美,并且園區內各類文化創意、休閑企業也為老同志走出封閉空間,加強與社會接觸交流,融入社會提供了有利條件,優美的環境更是為學校離退休教職工開展養身健體、情感交流、學習休閑活動提供了良好平臺,真正實現“文化養老”物質載體良性循環發展。
(三)進一步發揮老年教育在“文化養老”中的重要作用
我國目前已建立了省(市)、地(市)、縣(市、區)、鄉(鎮、街)、村(社區)五級老年教育體系,并將老年教育作為各級黨和政府職責,列入國家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各級老年大學在實際運行中因其以公益性為主,收費低廉,但普遍存在著教學場地設備有限,僧多粥少,供不應求的局面日益嚴重,包含各高校老年大學在內的許多基層老年大學,不同程度存在著師資來源單一、課程設置同質化,吸引力下降等問題,部分高校老年大學因場地、設備、師資都來源于高校自身,再加考慮人身安全管理責任等因素很多并不對校外人員開放。此外,公辦老年大學教學時間參照全日制國民教育同樣設有寒暑假,全年實際教學時間通常僅有近8個月,種種因素綜合起來,導致從全社會層面來講老年大學在“文化養老”事業發展中仍有巨大潛力可挖掘。以福州大學為例,福州大學設置有福州大學老年大學,實行單學期制,2015年開設有13個培訓班,學員304人,本校離退休教職工學員約占全部學員總數50%,教學場地位于福州市鼓樓區老城區,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捷,周邊有福建省京劇團、福建省人民醫院、協和醫院等文化、衛生單位,多年來福州大學老年大學注意挖掘社會資源,推動校地共建,主動迎合區域內衛生、文化單位擴大社會影響、提高自身社會價值的需求,與福建省京劇團等文化單位聯合開展京劇戲曲欣賞會,弘揚傳統文化、提高老同志戲曲文化藝術素質和欣賞水平的各類活動;與福建省人民醫院等衛生單位定期協作舉辦各類衛生講座,普及健康知識、傳授科學養生理論、心理健康等各類醫學知識,較好地發揮了老年大學在“文化養老”事業中的作用。
(四)重視互聯網時代新傳媒在老同志“文化養老”中的作用
近年來,以微信為代表的一批集通訊、社交和生活服務為一體的互聯網軟件迅速興起,有力推動了互聯網日益滲透進離退休教職工的日常生活,這些新媒介、社交工具共同具有:傳播方式交叉性強、傳播觀點導向明確、傳播效果滲透性、交融性高的特點,重視并發揮好這些媒介、社交工具的積極、正面作用具有雙重意義:一是為充分發揮挖掘高校離退休教職工在文學、藝術、教育、體育等方面的獨特人力資源搭建平臺,滿足老同志愉悅身心、自我提升、創造價值的精神需要,從而實現文化養老的最終目的。二是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組織引導老同志講好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好聲音”的重要指示精神,貫徹落實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中發辦[2016]3號)文件[6]要求的有力措施,能充分發揮離退休干部的獨特優勢,組織引導離退休干部在網上積極發聲,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增添正能量。
黨的十八大提出“讓人民享有健康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充分調動各種社會力量,根據高校離退休教職工群體特點,與地方經濟產業發展緊密結合、良性互動,將高校離退休教職工“文化養老”事業做大做強,正是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在新形勢下開拓創新高校離退休教職工工作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促進文明校園、和諧社會建設,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增添正能量。
[1]吳玉韶、黨俊武.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陳毅力.山東煙草系統“文化養老”長效機制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東方煙草報,2009,(4).
[3]韋慶辛.“文化養老”初探[J].黑河學刊,2012,(9).
[4]徐繼紅、林美云、黎春嫻.離退休職工文化養老的調查研究――以閩南師范大學離退休職工群體為例.福建省2014年度老干部工作優秀調研文章匯編[C].2015:161-164
[5]教育部門戶網站:教育部 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實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www.moe.edu.cn.2012-05-04.
[6]新華網門戶網站: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離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見》[EB/OL].http://news.xinhuanet. com2016-02-04.
(責任編輯:盧彩晨)
福州大學教育管理基金資助項目(項目編號:15SKZ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