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羅銳
?
經濟新常態下傳統中小企業創新動力不足成因及破解策略
王紅艷羅銳
摘 要: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創新對于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然而,生存壓力較大、創新的法治環境不佳、創新資源不足等原因導致傳統中小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破解該困境需要建立全面、統一、便捷的企業信息查詢平臺,避免進一步的產能過剩和惡性競爭,為企業的融資創造條件;需要優化知識產權保護環境,鼓勵企業積極創新;需要政府搭建面向中小企業的科技服務平臺,加強產學研合作,解決傳統中小企業創新資源不足的問題。
關鍵詞:經濟新常態;傳統中小企業;創新;困境;突破
近年來,中國寬松的創業環境促使大批中小企業如雨后春筍出現在市場經濟的原野上。其中電子商務類企業、物聯網類企業、郵電物流類企業發展迅猛,而一些企業由于自身資金實力、技術水平、人才資源、對未來形勢的判斷等因素,選擇進入了制造加工等傳統行業,本文稱其為傳統中小企業。在我國經濟保持高速增長的時期,傳統中小企業淘到了第一桶金。但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轉變為中高速增長,由低效率、高成本增長向高效率、低成本增長模式轉變,增長的驅動因素由要素和投資向科技創新轉變的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傳統中小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面臨嚴峻考驗,已有一些企業經營難以為繼而倒閉。但是一些企業卻抓住了互聯網經濟的機遇,通過產品、技術、商業模式等創新站穩了腳跟并得以快速發展。可見,在我國經濟形勢復雜多變的新形勢下,傳統中小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必須走創新之路。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原本粗放式的低端的生產必將被市場所淘汰,創新無疑成為傳統中小企業適應國際國內形勢的生存之道。然而,其創新發展的現實狀況卻并不理想,主要表現為企業有創新需求,但創新動力卻不足。這一背反現象的成因大致如下:
1.傳統中小企業的生存壓力導致創新動力不足
在國際經濟回暖有限,國內經濟發展速度放緩,電子商務盛行,利潤空間越發透明化的大環境下,許多傳統中小企業的利潤空間變薄,正面臨著空前的經營壓力。一是原本以出口為主的傳統制造加工型中小企業出口不暢導致的生存壓力凸顯。二是某些產業不景氣,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居高不下、缺乏流動資金等,使傳統中小企業只能靠微利甚至保本的方式維持經營。三是房地產行業庫存量大,相關附屬產品滯銷。如,在房地產行業得以迅猛發展的幾年前,房地產相關附屬產業視其為企業大力發展的良機,于是紛紛購買設備擴大生產。然而,由于中小城市房地產市場并未如預期景氣,產品趨同化導致的產能過剩使一些企業被迫以賒賬或以房抵賬的方式供貨,這直接導致該類企業資金周轉不靈。然而這些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困難,若不繼續生產,先前購買的生產設備等成本無法收回。在出口不暢,內需不足,產品趨同的情況下,創新發展本該成為傳統中小企業最急迫的問題,然而許多傳統中小企業為了生存卻不敢輕易冒險嘗試創新。設法把有限的資金投入到周期短、回籠快的項目可謂是經濟新常態下傳統中小企業保生存的“理性選擇”。
2.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不佳導致創新動力不足
改革開放之初,由于我國立法領域知識產權方面的法律法規空白,一些傳統中小企業靠的是模仿或抄襲他人的產品和經營方式起家并得到發展。進入20世紀90年代,盡管知識產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得以頒布,但是由于我國執法領域執法不嚴,一些傳統中小企業知識產權意識不強、自我保護能力不足,以及走司法程序維權成本較高,知識產權案件的訴訟效率低下等原因,使一些企業不愿意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自主創新。到目前為止,我國還未建立起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針對中小企業自身保護能力的不足沒有建成足夠的引導機制,維權依據的法律、法規過于籠統,沒有細則,使侵權的認定存在一定難度。比如我國服裝行業多數為中小企業,申請的專利90%以上為外觀設計,服裝設計被侵權司空見慣,一些服裝設計師的版權和款式常常剛出來沒幾天就被抄襲,服裝企業對此已“見怪不怪”,顯得十分無奈。[1]與自主創新相比,模仿的成本更低、效益更好、風險更小,追究責任較難。在知識產權保護法治環境不健全的情況下,尤其是一些勞動密集型中小企業更愿意模仿而非自主研發。近年來我國立法層面雖然加強了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在扶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方面制訂了許多法律法規,然而這些法律法規的法律層級低,甚至規定模糊。研發成本高而違法成本低與經濟新常態下我國支持中小企業創新發展相違背,自己研發卻被他人搭便車成為中小企業創新投入的顧忌,因此傳統中小企業創新依賴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亟待優化。
3.資金、技術、人才等資源的缺乏導致創新發展的動力不足
經濟新常態下,傳統中小企業能夠清醒地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然而卻遭遇資金、技術、人才等創新資源的瓶頸。國際上一般認為:技術開發資金占銷售額1%的企業難以生存,占2%的可以維持,占5%的才有競爭力。據統計,我國中小企業平均研發投入占產品銷售額不足1%。[2]首先,創新發展的融資渠道較少,中小企業從銀行融資門檻難邁,從民間融資成本較高。成思危先生曾指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原因:“其一,中小企業多半是民營企業,因為是責任制,銀行工作人員會有某些方面的擔心;其二,中小企業抗風險能力差;其三,中小企業的管理還存在一些不規范的地方,如有的企業有三本賬;最后是貸款給中小企業的交易成本高,如貸款給大企業1億元,簽一次合同就完成,如果貸款給小企業,可能就需要分好幾次。”因此,成思危先生認為,中小企業貸款難的問題是由兩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方面是有些銀行惜貸,不愿意貸款給中小企業,另一方面是有些中小企業在誠信方面確實存在問題。”[3]而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若符合相關條件民間借貸年利率最高可以達到36%,對一般傳統中小企業而言,利息負擔較重。此外,為中小企業提供金融服務的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法律主體地位不明確,由誰監管的資格不明確,如2010年國務院七部委聯合頒布《融資性擔保公司暫行辦法》規定,然而這七個部委到底如何分工負責管理卻沒有明確說明(可能都來管,也有可能誰都不管)。因此,金融機構、融資性擔保公司等企業創新投入必然面臨著可能出現的研發失敗、研發成本收回期長等問題,因此,在企業研發資金緊張的情況下,投入到研發領域的資金總量有限,創新的經驗積累也較少。也就意味著,這些中小企業自我研發的技術能力不足。企業技術能力不足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傳統中小企業的性質、規模、福利待遇等條件往往無法與國有、外資以及其他大型的企業相比,決定了中小企業創新型人才的儲備不足,人才流失非常嚴重。而傳統中小企業借助其他力量的科技創新活動也不理想,絕大多數中小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開展合作的溝通渠道不暢,缺少有效的平臺支持聯合創新。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創新是企業求生存謀發展的必然選擇。然而,傳統中小企業的創新之路并不順暢,有必要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破解傳統中小企業的創新困境。
1.建立全面、統一、便捷的企業信息查詢平臺
企業的成立、經營、解散都需要辦理相關手續,而工商、稅務、海關、質檢、銀行等部門的數據庫中將保留這些企業的相關信息。當前我國企業信息搜集、整理、存儲工作存在著多頭建設和重復建設等問題,如企業基本信息重復采集,浪費社會資源,同時各自為政的信息查詢平臺又造成了市場主體信息查詢不便利,增加社會公眾認知難度。因此,大數據時代,與企業相關的管理部門、金融機構、相關組織之間應資源共享,建立統一、全面、便捷、完善的企業信息查詢平臺,方便社會公眾在企業信息平臺中檢索、查詢企業非商業秘密的信息。該信息平臺能夠為創業者選擇投資經營方向起參考作用,降低了創業者前期調研的成本,避免盲目投資、項目趨同的風險,也有助于投資者分析上下游企業的生產和經營狀況,從而做出較為理性的投資,避免企業間的惡性競爭導致的資源浪費和生存危機。同時,企業信息平臺應與企業信用信息數據庫相整合,方便企業在融資的過程中金融機構全面了解企業的生產經營、債權債務、商業信用甚至訴訟等情況,降低金融機構調查企業還款能力的成本,增加融資機會。在這樣的信息查詢平臺的基礎上,開拓傳統中小企業創新的融資與監管渠道,明確融資性擔保公司的法律主體地位及對其監管的直接責任主體,簡化融資流程,提高創新資金使用效率。那么這一平臺由誰來搭建、整合和管理呢?筆者認為可以立法授權國務院直屬部門工業和信息化部負責。
2.優化企業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
違法成本低,對已有創新成果的保護能力不足以及對已申請法律保護的創新成果被侵權后的救濟能力不足挫傷了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4]立法環節,應借鑒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制定專門的《中小企業技術創新促進法》,對于自主創新的中小企業給予稅收、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引導中小企業進行自主創新的積極性。執法環節,省、市級知識產權局對中小企業知識產權受侵犯的投訴要及時調查處理,嚴厲打擊侵犯知識產權和制售假冒偽劣商品行為。中小企業在注冊成立之時,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需要以書面形式告知中小企業知識產權保護的有關事項。各地中小企業管理局應定期對中小企業進行知識產權保護方法和手段方面的培訓,提高中小企業法律意識,鼓勵中小企業對各種形式的自主創新成果積極申報知識產權保護,并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咨詢及管理方面的服務。司法環節,當前我國知識產權訴訟制度存在著許多待完善之處,企業創新積極性與知識產權能否得到司法的有效保護密切相關,這已成為中小企業畏訴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我國現行知識產權訴訟制度,解決辦案質量不高、程序延遲等問題,在法院系統內部培養技術法官,解決一般的技術認定問題,這樣的法官可以在法院系統內部綜合調配,提高知識產權案件審理的效率和質量,加快案件的審理及判決。各地中小企業管理局設法律顧問辦公室,儲備充足的技術、法律人才,對沒有維權能力的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訴訟給予司法援助,降低企業的維權成本。
3.以科技創新券政策引導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
我國傳統中小企業靠過去低成本、低附加值、模仿他人難以生存,亟需尋找出路。但由于傳統中小企業自身的局限,轉型升級比較困難。當前上至國家層面,下至地方各級政府,都在積極引導傳統中小企業逐漸轉型升級,核心即通過法律、政策、行政等手段鼓勵創新。近年來針對中小企業創新資金不足、優勢資源匱乏、技術落后等先天不足,各地政府紛紛以科技創新券為載體搭建面向中小企業的科技服務平臺。“科技創新券”是政府免費向中小微企業或創業團隊發放,專門用于購買科研機構創新服務或購置研發設備的權益憑證,為企業的創新發展提供資金支持,推動企業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優勢資源進行技術創新。1997年科技創新券以研發券的形式出現于荷蘭,它是針對中小企業經濟實力不足、創新資源缺乏、高校和科研機構沒有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動力機制而設計發行的一種“創新貨幣”,目的是為了鼓勵中小企業和研發機構之間進行知識的交流與合作。近20年來歐洲、美洲、大洋洲、亞洲等已有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加以效仿,科技創新券制度已對這些國家和地區中小企業的創新和發展產生顯著的效果。國內最早試點科技創新券制度的是江蘇省的宿遷市,自2012年9月份實行該政策以來,宿遷科技創新券制度在創新主體地位強化、財政資金分配公平、企業創新意識培育和能力提升上,已經初見成效。科技創新券的實施,發揮了政府投入對中小企業科技創新的帶動作用,推動了科研機構積極為中小企業提供服務,實現了政府科技投入效益的最大化。[5]目前科技創新券政策作為政府解決中小型企業科技創新動力不足的新路徑已在國內多個省市加以推廣并且效果顯著,對傳統中小企業的創新引導是實實在在的。
經濟新常態背景下生存與創新對于傳統中小企業而言,是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我國的中小企業與大企業相比,在產品規模、生產速度、銀行融資、儀器設備、吸納人才、研發能力等方面具有劣勢,因此在2015年國內外經濟發展不容樂觀的背景下,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是大量傳統中小企業的生產經營遭受嚴峻挑戰。是否走創新發展之路,關系到我國傳統中小企業的生死存亡,關系到千家萬戶的就業,關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戰略目標的實現。建立全面、統一、便捷的企業信息查詢平臺,優化企業創新發展的知識產權保護環境,以科技創新券政策引導傳統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等措施,切實有效地促進傳統中小企業創新的積極性與能力,是經濟新常態下我國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拉動經濟增長戰略舉措的重要環節,是新形勢下我國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http://wenku.baidu.com/view/b3afd55c804d2 b160b4ec08e.html.
[2]曾永飛.我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研發投入不足的原因分析及對策[J].科技創業月刊,2009(02):18.
[3]王天達.淺析中小企業創新[J].河北煤炭,2008 (4):63.
[4]http://money.163.com/14/0723/03/A1QC3134 00253B0H.html“中小企業為什么貸款難”——網易財經.
[5]劉艷.提升我國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法律路徑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2):78.
(作者單位:淮陰工學院、淮安市中級人民法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20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于創新券的產學研合作保障及風險防范機制研究”(項目編號:2015SJB709);淮安市科技支撐計劃(軟科學)項目“基于創新券的淮安校企合作保障及風險防范機制研究”(項目編號:HARZ201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