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春梅 卓婭
?
增能視角下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社會工作介入探討
黃春梅卓婭
摘 要:增能理論作為社會工作的重要理論,強調為服務對象賦權。作為一個專業(yè)的助人服務活動,社會工作透過直接或間接服務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增能視角下,社工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過程中應注重受助對象自身能力提升及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
關鍵詞:增能;救助管理;社會工作
近年來,媒體陸續(xù)報道了一些地方發(fā)生的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負面事件。流浪乞討人員作為社會的底層群體,是反映社會和諧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急需得到社會救助。繼《城市生活無著的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辦法》后,國家又相繼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支持城市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的開展。2012年民政部頒布了《關于促進社會力量參與流浪乞討人員救助服務的指導意見》(民發(fā)〔2012〕233號);2013年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政府向社會力量購買服務的指導意見》(國辦發(fā)〔2013〕96號);2014年,國務院又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國務院令第649號),進一步規(guī)范社會救助管理工作;2015 年4月,民政部《關于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fā)展的意見》提出構建現代社會救助體系,發(fā)展專業(yè)社會工作,加快推進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fā)展。近幾年,社會工作作為專業(yè)性的社會服務活動,以人性化、專業(yè)化服務活躍在青少年、老年人等多個領域。然而,在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領域,存在著救助主體單一、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與服務機構數量與能力不足、可及范圍和受益人群有限等問題。
第一,救助主體單一、救助層次較低。目前,民政部門是主管部門甚至是唯一救助主體。公安、城管部門僅是配合民政部門開展工作,對流浪乞討人員進行告知和勸說。隨著改革發(fā)展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社會結構的深刻調整,我國基本民生保障的形勢與任務發(fā)生了新變化,從“強制收容”到“自愿救助”,救助管理模式已發(fā)生制度性轉變。救助管理是一項臨時性救助工作,傳統(tǒng)救助方式以提供基本的衣、食、住、行、醫(yī)為主,難以有效滿足社會救助對象日益增長的社會需求,無法有效化解因社會救助對象心理、行為偏差引發(fā)的個體和社會問題。
第二,社會工作人才隊伍與服務機構數量及能力不足。救助管理工作人員缺少社會工作專業(yè)素質要求,無法滿足受助對象個性化需求。當前,社會工作介入救助管理領域工作主要有兩個途徑,一是通過公開招聘引進社會工作人才在救助站提供各項服務;二是救助管理站通過政府購買的方式引進專業(yè)社會工作機構獨立自主開展流浪乞討人員服務。在大政府、小社會的背景下,民間機構介入救助管理領域若沒有政府的支持,介入空間明顯不足。雖然社會工作在近幾年發(fā)展迅速,但是介入社會救助領域的社會工作機構數量仍屈指可數。
第三,救助對象受益范圍小。在實地走訪調查中我們發(fā)現,救助對象主要來自其他機構轉介或是救助對象主動求助。其中,絕大部分救助者為公安或其他救助站轉介而來,自己主動求助的人員在救助人員中所占的比例特別低。家里走失、務工不著、被偷盜、投親不著、被騙等是臨時有困難,流浪乞討的人卻很少自愿尋求救助。此外,受助人員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影響了受助者了解救助政策和選擇求助。與主動求助不同的是,真正生活困難的人員或職業(yè)乞討人員則拒絕到救助站接受救助,他們較多地選擇長期在外流浪。究其原因,主要是救助站是一個短期性的臨時救助,不能解決后續(xù)生計問題。救助者主動求助比例很低,救助對象受益范圍狹小,直接影響了社會救助領域社會工作發(fā)展。
Solomon首先提出增能的概念并把增能注入了社會工作。20世紀90年代以來,增能已成為社會工作領域提倡的重要價值觀念和工作模式之一。增能是個人在與他人及環(huán)境的積極互動過程中,獲得更大的對生活空間的掌控能力和自信心,以及促進環(huán)境資源和機會的運用,以進一步幫助個人獲得更多能力的過程。增能理論作為社會工作較為重要的理論,強調服務對象自身能力及價值的體現。增能視角下的社會工作介入服務理念人性化、服務手法專業(yè)化、服務內容個別化,使得其在救助管理領域有著廣闊的施展空間。
首先,理念人性化。社會工作以“平等”“尊重”作為價值指引,認為每一個人都是平等的、值得尊重的。“以人為本”價值觀更注重救助對象本身權利、能力、優(yōu)勢,使服務過程更凸顯人性關懷。社會工作提倡以“優(yōu)勢視角”看待服務對象,注重評估、挖掘、培育和激發(fā)受助對象的潛能,增強其自我能力。
其次,服務手法專業(yè)化。受過專業(yè)教育的社會工作者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遵循一套科學的助人程序采用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qū)工作、社會工作行政等直接或間接的方法為救助對象提供物質幫助、心理疏導、精神慰藉等專業(yè)性服務。服務人員專業(yè)化、服務手法專業(yè)化將有利助推救助管理領域的社會工作服務發(fā)展。
最后,服務個別化。每個救助對象的問題和需求都存在差異,比如,未成年人和成年人、患疾病者和正常人、不同文化層次的救助對象需求均有不同。社會工作者需要遵循個別化的價值理念,鏈接資源為救助對象提供個別化、有針對性的服務,滿足救助對象多樣化的需求。
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領域,用專業(yè)的方法為受助者提供人性化增能服務。通過介入,填補臨時救助安置工作中的空白,探索出有效的工作模式,造福救助站站內的受助對象,減少服務對象反復流浪的幾率,促進社會和諧。本文從流浪乞討人員能力提升及社會支持網絡構建兩個方面進行分析。
1.流浪乞討人員能力提升服務
增能理論認為,每個人都不缺少能力,個人的能力可以通過社會互動不斷增加。服務對象是有能力、有價值的。服務對象的能力不是助人者給予的,而是自身所擁有的。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在于通過共同的活動幫助服務對象去除環(huán)境的壓制和無力感,使他們獲得能力,并能正常發(fā)揮社會功能。在救助管理機構開展的社會直接服務工作,體現在外展服務及站內服務、返鄉(xiāng)安置跟蹤服務。
一是開展外展服務。外展服務是對流浪乞討人員實施社會服務的重要方法。考慮到某些流浪乞討人員不了解或不愿意主動到救助管理站尋求幫助,社工要走出救助站,走近流浪乞討人員,與他們交往,向他們提供服務,以使其走出邊緣狀態(tài)。外展服務主要體現在街頭救助中。通過外展,社工及時發(fā)現求助對象,告知救助政策,對于不愿意接受救助的人員予以引導,鼓勵其接受救助站服務。
二是開展站內能力提升服務。對進入救助站的受助對象,社工可在思想和行為矯治、繼續(xù)教育、就業(yè)技能培訓三方面幫助救助對象提升回歸主流社會的能力。(1)思想和行為矯治。流浪乞討人員在流浪中沾染了許多不良習氣,甚至有些犯罪行為。社工應在救助對象入站時進行心理健康評估,對有心理輔導需要的救助對象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和輔導、對于有偏差行為的受助對象則應制定個性化的矯正方案,通過藝術治療、音樂治療等方式促使其改變偏差思想和行為。服務中,社工應積極采用接納、同感等價值理念和技巧,同時運用優(yōu)勢視角發(fā)現救助對象身上的優(yōu)點。此外,組織受助人員參加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文體娛樂活動,以建立積極向上的價值觀。(2)繼續(xù)教育。絕大部分救助對象法律意識淡薄、容易被人誘騙從事非法活動。社工可整合資源為救助對象開展普法宣傳、禁毒宣傳和防傳銷、防被騙等主題講座,發(fā)放相關宣傳手冊,幫助受助人員了解有關法律知識和自我保護知識。對流浪未成年人開展駐站日常教育、藝術教育和職業(yè)技能培訓等替代教育專項服務,以提高其思想認識,增強社會歸屬感和社會認同,預防未成年人再次流浪,切實滿足他們的多元化需求。(3)就業(yè)技能培訓。生存力是救助對象回歸主流社會最主要的能力。社會工作在介入過程中務必要重視救助對象就業(yè)技能的提升。可探索“社工+救助管理站+職業(yè)院校、職業(yè)技能培訓機構”三方共同培養(yǎng)模式,或對接愛心企業(yè)建立救助站技能培訓基地,整合企業(yè)、學校資源為受助者開設手工技能培訓、廚師培訓、家政服務等較為簡單的技能課程。在提升受助對象就業(yè)能力的同時,鼓勵和推薦流浪乞討人員到相關單位就業(yè)。
三是返家安置及跟蹤回訪。由社工協助受助對象制定返家安置服務方案,鏈接資源幫助受助對象成功返家。在救助對象返家后對其生活狀況進行訪問,了解回歸后的生活現狀,協助解決生計、子女教育問題,鞏固其融入主流社會的效果。
2.社會支持網絡構建
增能理論認為,個人的無力感是由于環(huán)境的排擠和壓迫而產生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存在著直接和間接的障礙,使人無法發(fā)揮自己的能力,但是這種障礙是可以改變的。為流浪乞討人員構建良好的社會支持網絡有助于他們更好地回歸主流社會。
一是整合志愿力量開展志愿者服務。社工可招募社會愛心人士、愛心企業(yè)到救助站為流浪乞討人員開展志愿服務。例如,招募愛心理發(fā)師為救助站受助對象愛心理發(fā),整合社會愛心企業(yè)捐贈愛心衣物,充分調動出租車司機、環(huán)衛(wèi)工人、公交司機、夜間安保人員等熱心群眾及社會組織、居(村)委會等基層組織積極性,鼓勵其做好發(fā)現、報告、引導和應急服務。同時,也可以動員依托高校資源建立志愿者聯盟。利用高校資源組織大學生志愿者參與到流浪乞討人員的救助工作中。
二是進行社會救助政策宣傳及互助氛圍營造。社工通過傳統(tǒng)媒介(發(fā)放宣傳單頁、冊子等)、新媒體(微信公眾號、網站等)進行社會救助政策的宣傳和咨詢,倡導人人參與社會救助服務。此外,在流浪乞討人員較為集中區(qū)設立關愛文化墻,引導媒體和公眾客觀理性認識生活無著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形成良好的人人互助氛圍。
參考文獻
[1]王士卿,徐從德.社會工作介入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領域的實務探索[J].經營與管理,2012.
[2]薛小勇.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困境及對策[J].社會福利(理論版),2012(04).
[3]武非平.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的困境及其對策探析——以山西省太原市為例[J].價值工程,2015.
[4]李曉蓓,陳啟輝.淺析救助管理工作的社會工作介入發(fā)展策略——以定西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管理工作為例[J].太原城市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0).
(作者單位:宜賓學院法學院、成都市社會救助管理站)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9.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