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清平
(重慶大學 城市環境學院,重慶 400045)
?
□ 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筆談
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三化并舉”法
蒲清平
(重慶大學 城市環境學院,重慶 400045)
從1992年工作以來,我一直嘗試以科學理念為先導,以現實問題為導向,以理論研究為動力,以實踐行動為展示,探索職業化、科學化、專家化的發展路徑,20余年的堅守讓我收獲了萬余名學子的成才恩,成為了輔導員工作理論研究的先行者、實踐探索的行動者、輔導員專業化的踐行者。
長期以來,我們覺得做輔導員低人一等,談發展,職稱不行;談價值,收入不行;談能力,別人可替,自卑感油然而生。我們相當多的輔導員把輔導員工作定位為過渡的短板,轉崗的行板,升學的跳板,從擔任輔導員之初就在思考未來如何轉崗。而高校過去的通行提法也是“優轉、優升、優提”,這樣的潛臺詞就是輔導員工作是不那么優秀的人才干。我從1992年開始擔任輔導員,一直以職業倫理堅持把輔導員作為人生的事業追求,矢志不渝,追求卓越,以長期的堅持、堅守拋棄比較中產生的自卑感,獲得人生成長和積累的價值感。我堅信,高校輔導員工作是一項光輝的事業,關系到國家穩定和人才培養大業,喚起對輔導員工作的神圣感和使命感;其次,堅持把輔導員工作作為職業追求,才能在和其他人群的比較中以行業區分度拋棄自卑感;最后,堅守職業化目標不動搖,才能用心做、潛心做,長期做,通過做好輔導員工作獲得價值感。
人的內部動機的激勵與自我效能感高度相關,遠高于通常意義上的金錢、獎品等物質刺激。我們面對思想活躍、逆反心強的大學生可能因為工作方式不當吃力不討好,面對紛繁復雜、全能要求的輔導員角色定位可能因能力水平不足茫然而無助,產生不同程度的無助感、無力感。以科學化的工作實踐探索是化解無助感,獲得效能感的最佳途徑。
(一)明確三認知:科學認知時代特征、學生特點和工作要求
這是一個“互聯網+”的時代,大數據、跨界、娛樂化、用戶至上等需要我們深刻把握這些特征去開展工作;這是一個自拍、吐槽、惡搞、迷戀等文化深刻影響大學生和去權威化、去單向化、去個體化的工作要求的時代,我們的工作需要滿足主體訴求、平等對話、互動交流,才能把思想教育工作做到學生靈魂深處去。
(二)樹立三觀念:科學的人才觀、培養觀和工作觀
每一個學生都是人才,不拋棄、不放棄;每一個學生都有無限的潛力,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關心,每一個學生都值得我們尊重;學生不是我們管出來的,是他們自己實踐出來的,我們需要做的是搭舞臺,讓他們唱戲;厘清工作的范疇和邊界,雖然我們是“119”,“120”,“110”,“114”,“112”,但是我們最主要的使命和職責是思想教育、政治引領。2014年昆明暴恐事件讓很多老師對維族大學生采取隔離疏遠態度,而我對一個很具有號召力的維族畢業生采取關心和尊重,讓他發調查問卷信任他,鍛煉他,幫助他治療椎間盤突出溫暖他,畢業離校后給他寄去新婚的祝福禮物等持續的教育關心他,他十分感動,畢業一年后專門回到學校來看望和感謝母校老師。
(三)確立三態度:學會放權、放手、放心的工作態度
放權讓學生干,培養他們的自主意識,輔導員要敢于放權,舍得放權,不要把評獎評優的權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要通過制定規則,制度引導學生發展,讓學生自己學會按照規則行事,去監督他人,約束自己,管理班級。放手讓學生做,鍛煉他們的能力素質,要弄明白我們開展學生活動的目的和初衷,鼓勵學生在做中學,不要擔心他們做不好,包辦是不可能讓學生長大成才的;放心讓學生想,培養和他們的創新思維,青年大學生思維活躍,想法很多,可以給我們的學生工作很多創新源泉,通過讓他們創新思考,策劃方案,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內化、外化和轉化的重要方式。在后物質主義價值觀時代,青年人的價值訴求更加趨向參與、互動,通過參與體現價值感,通過互動實現獲得感,放權、放手、放心是很好的途徑。在去年的畢業典禮學生代表發言選擇上,我采取學生自己報名,通過學院微信公眾號票選,結果一個很普通的同學脫穎而出,他的發言我沒有審核,但是他講得情真意切,十分感人,深得同樣普通平凡的大多數畢業生的廣泛好評。
(四)堅持三路徑:理論指導、實踐總結、模式創新
以理論來指導我們的輔導員實踐工作是做好輔導員工作的基礎。我們長期以來憑經驗辦事的多,以科學的理論來指導工作的少。這些理論包括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政治學、倫理學等多學科知識和方法的靈活應用,可以顯著提升我們工作的水平,改善我們工作的效果。比如我們在生活中對學生的激勵措施,是給錢越多他對學習的興趣就越大么?實際上在費斯汀格認知失調的經典實驗中,并非如此。通過認知失調的理論應用可以改善學生的一些行為習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一線的輔導員一定要廣泛涉獵多學科的研究成果,為我所用。
善于在實踐工作中去總結和凝練經驗。在做工作的同時,要思考如何把工作做得更好,更有效,需要不斷總結,并結合理論探索提升工作實效性的科學路徑。我在國家烈士紀念日,采取有效通知(利用登門檻效應,先預通知,再正式通知),合理激勵(書記和輔導員陪同前行),科學步驟(先5個小時徒步20公里的艱苦情感體驗,再以現場宣誓突出神圣感,其三對比宣講(5個小時——渣滓洞常年的拷打折磨;20公里——25000里,為什么革命先輩沒有放棄?因為他們心中有信仰),最后學生談感悟。把革命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有機結合,效果十分好。
創新思想教育的模式。我們工作中可能有太多的工作閃光點,但是沒有歸納和總結出系統的模式,把粒粒珍珠串成項鏈。我在進行學生信仰教育時發現信仰教育內容不具體、方式老套、手段傳統、效果不佳,就把握網絡時代特征并運用思想政治教育規律,設計一個“E顆紅心”信仰教育項目,實現了教育手段時代化、教育形式新穎化;教育過程翻轉化、教育對象參與化,學生反應良好,并獲得2015年全國輔導員精品項目。
成為一名輔導員專家,首先我們得學習和掌握和輔導員相關的知識和技能,無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原理,還是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教育學等其他社會科學的知識和方法都盡可能有所涉獵,對于我們綜合應用多學科知識和方法,創新開展工作就有助推力;作為一名高校老師,輔導員必須能走上講臺,上好課,在上好課中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敬佩,特別是上好形勢與政策課,通過上好課,拓展我們的視野和知識領域。輔導員要堅持做科研,把工作看成科研的試驗田,把科研作為工作的助推劑,不但埋頭拉車,還要仰望星空。在學習中指導工作,提升工作水平,在工作中總結經驗,形成理論成果。這樣日積月累,就可以成為輔導員工作某一個方面的行家里手和專業人才。
(欄目編輯:華秀梅)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4.023
蒲清平(1969-),男,重慶大學城市環境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2014年“全國高校輔導員年度人物”。
G641文獻標識碼 A
1674-5337(2016)04-009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