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平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信息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略論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
劉廣平
(中央司法警官學院 信息管理系,河北 保定 071000)
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內容豐富,手法高超,技術嫻熟,形成了極具特色的 “鄧式”風格。探析、研究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對解決新形勢下青年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仍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指導意義。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基點是:青年是革命建設大業的未來;青年是革命和建設的 “闖將”;青年可以增強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活力;青年是各種階級勢力爭奪的目標。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的內容和側重點非常明確,即用理想信念、法律紀律、優良傳統、中國歷史、道德品質教育青年。鄧小平青年教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說服引導,不搞運動,不壓制;實事求是,不搞形式;事實說話,不強迫;聯系實際,求實效;以身作則,言傳身教;齊抓共育,長期堅持;相信青年,關心愛護青年。
鄧小平;青年;青年教育
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是鄧小平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并在該理論系統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通觀 《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我們深刻地感受到鄧小平對青年教育的關心。他站在歷史的制高點上,以一代偉人的遠見卓識,把培養教育青年的工作作為一項戰略性、系統性任務來抓。他關于青年教育的思想,為我們今天研究解決新形勢下青年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了理論基礎和思維方法。
一
鄧小平在他的文選中有大部分是論述青年教育,有時也把少年教育放在一起加以闡述。他把青少年看成一個整體,這不僅是由于青年與少年年齡上的相近性,而且他們在思維上對其培養教育的方法上大體處于一個層次。這就從宏觀上在把握青年教育總體思路的同時,不忽視對少年的教育。細讀 《鄧小平文選》,他從第一卷首篇《動員新兵及新兵政治工作》中的 “采取更多的教育說服方式,推動新戰士自覺遵守紀律,努力學習”〔1〕到第三卷末篇《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談話要點》中的 “把人民和青年教育好”〔2〕,都體現了他對青年教育的重視。鄧小平之所以對青年教育這么重視,這么苦口婆心,這不是他一時或階段性的想法,而是他多年來豐富、扎實的革命和建設經驗。他自始至終不放松對青年的教育,是基于以下幾個方面考慮:
(一)青年是革命建設大業的未來
列寧指出:“我們黨是未來的黨,而未來屬于青年的。”毛澤東也早在1957年接見我國留學蘇聯人員時就指出:“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作為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之一、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繼承和發揚了毛澤東思想,把青年教育作為重中之重。他多次談到,要教育好我們的人民,尤其是青年。抓住了青年就是祖國的未來這一主題,把青年教育推到了前沿的位置。1978年3月鄧小平在全國科學大會開幕式上的講話中指出,“科學的未來在于青年。青年一代的成長,正是我們事業必定要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3〕。1983年10月鄧小平為景山學校題詞中要求教育要做到 “三個面向”。其中“面向未來”〔4〕就是要著眼未來,把青年培養成祖國建設的未來人才。鄧小平認識到,青年的價值不僅在于他們作為一個特殊年齡階段和發展歷程代表著人類未來的面貌,而且在于他們對社會構成日益突出的巨大作用。未來屬于青年,誰重視青年的培養教育,誰就贏得了未來。反之,誰忽視了青年,失去了青年,誰就失去了未來。這是馬克思主義的青年觀。
現在我們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剛剛起步,雖然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們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績,解決了人民的溫飽問題,也較好地改變了國家的形象,但是,要實現共產主義,道路還很遙遠,與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相比,也還有很大的距離。鄧小平作為一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他十分清楚前進道路的曲折坎坷。“我們要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上繼續前進”〔5〕。“我們肩膀上的擔子重,責任大啊!”〔6〕。因此,培養“接班人”就顯得尤為重要。1992年,88歲高齡的鄧小平在南方談話時仍念念不忘這件事。他講:“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的這條中國的發展路線,是否能夠堅持得住,要靠大家努力,特別是要教育后代。”〔7〕“要選人,人選好了,幫助培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他們成長起來,我們就放心了。”〔8〕既強調接班人的重要性,又強調了緊迫性。
(二)青年是革命和建設的 “闖將”
青年是處于人生特殊年齡段的一個特殊群體,有著敢想敢干、富于創新、勇于開拓的 “闖”勁,“年輕人腦子靈活,記憶力強”〔9〕。在革命和建設中,是一支不可替代的生力軍和突擊隊。翻開我黨我軍的歷史,一批批優秀的中華兒女,他們風華正茂,意氣風發,從參加革命那天起就立志獻身于革命,要打破舊世界,尋找救國救民的真理。鄧小平就是其中之一,他和他的戰友們一道浴血奮戰,贏得了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成員,不就是當年雄心壯志熱血沸騰的青年嗎?他們在長期的革命斗爭實踐中,形成了 “自己的光榮的革命傳統”〔10〕,那就是 “不怕犧牲,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熱愛勞動,遵守紀律”〔11〕。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青年們,不僅要有當年青年人的那種“闖”的精神,而且要繼承發展,誠如鄧小平所指出的那樣,“干革命、搞建設,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闖將。沒有這樣一大批闖將,我們就無法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況,就無法趕上更談不到超過國際先進水平”〔12〕。當前,世界的發展已進入了快車道,變化日新月異,科研領域“一日千里”,雖然我國發展速度較快,但 “脫貧”還需要一個階段,趕上以至超過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不說是萬里長征,起碼也要相當長的時間。“中國不能安于落后”。客觀上要求必須儲備一大批有“闖勁的青年”,這就是時代的昭示。鄧小平站在歷史發展的前沿,及時地提出要有“闖”的精神、“冒”的精神。他在肯定青年 “闖”勁的同時,也鼓勵青年凡是看準了的,就要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三)青年可以增強黨和國家干部隊伍的活力
干部隊伍要年輕化,要有活力與朝氣。這是鄧小平一生中都很關心的話題之一,在他的文選一至三卷中,尤其在第二、三卷論述關于干部隊伍年輕化以及關于優化領導體制結構的篇幅中論述較多。這是他長期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或者說是他的切身體會與感悟。縱觀他的一生,“二十幾歲就做大官了”〔13〕,擔任總書記時也不過五十二歲。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迅速得到恢復,這與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普遍年輕,領導干部結構合理,有很大的關系。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干部隊伍結構出現了新變化,尤其在“文化大革命”中,干部隊伍走入了一個怪圈。既錯過了老干部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期,也耽擱了青年干部的培養時間。“四人幫”倒臺后,許多老干部平反回到了工作崗位,但由于受 “四人幫”的長期迫害,他們年齡大了、身體弱了、精力也不足了,整個干部隊伍非常老化。鄧小平當時就敏感地指出:“最近一年多來,我們把許多冤案、假案、錯案處理了,好多老同志回到原來的工作崗位或擔負相當原來職務的工作,這在前一段是必要的。但現在各級領導班子歲數太大,精力不夠。”〔14〕“我們干部老化的情況不說十分嚴重,至少有九分半嚴重。這個問題不解決,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就缺乏活力。”〔15〕因此,鄧小平高屋建瓴地提出盡快實現干部隊伍的“四化”,實現新老交替。同時提出了培養教育“接班人”的戰略設想,目的就是要使干部隊伍結構合理,保持其連續性,保持黨和國家的活力。他希望在青年中培養出 “一大批三四十歲的優秀的政治家、經濟管理家、軍事家、外交家就好了。同樣,我們也希望中國出現一大批三四十歲的優秀的科學家、教育家、文學家和其他各種專家”〔16〕。
(四)青年是各種勢力爭奪的目標
青年人富有朝氣,代表著未來,但他們又缺乏應有的社會經驗,閱歷較淺,世界觀尚未確立,易被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所侵蝕,處于 “游擺”狀態。在階級社會里,各種勢力斗爭的焦點總是會指向青年,青年成為他們 “進攻”的目標和想培養的代言人。新中國成立后,國內外的敵對勢力一天也沒有放松對青年一代的爭奪,不斷采用 “和平演變”的方式拉攏青年,妄圖搞垮我們。毛澤東早就意識到這一點,他指出:努力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是我們事業的 “百年大計、千年大計、萬年大計”。他十分清楚地看到了爭奪青年斗爭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后,國外敵對勢力,借助我們開放的大門,趁機搞“小動作”,在我們后代的身上打主意,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社會主義處于低潮,西方勢力活動更加猖獗,明目張膽地與我們爭奪青年,竭力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他們的力量,企圖從內部摧毀我們的堡壘。作為第二代領導核心的鄧小平也非常清醒地認識到,爭奪青年一代對社會主義建設極端重要。他指出:“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一定不能讓我們的青少年作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俘虜,那絕對不行”〔17〕。“現在我們搞經濟改革,仍然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年輕一代尤其要懂得這一點”〔18〕。1986年國內出現了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鄧小平旗幟鮮明地提出 “要向青年進行有理想、有紀律的教育”〔19〕。針對“許多青年崇拜西方的所謂自由,但什么叫自由他們并不懂”〔20〕的情況,提出“要使他們懂得自由和紀律的關系”〔21〕,“要用歷史教育青年”〔22〕。基于此,鄧小平提出青少年教育要面向未來,要把青年培養成 “四有”青年,要始終把我們的青年教育好,要把接班人的培養教育作為領導干部的政治交待。
二
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不僅體現在他反復強調其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而且就青年教育的內容,在他的文選中也作為重點經常加以論述,其內容和側重點非常明確。內容量大,但各個方面不是平分秋色,而是有所側重,重點非重點一目了然,論述得簡明扼要,易把握易操作。在教育內容上,對理想教育這一根本性問題,他始終抓住不放,從第一卷到第三卷,都談到要用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這一根本教育青年。1961年10月他指出:“歸根到底,我們要對青年進行共產主義教育。”“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23〕1978年3月他又講“革命的理想,共產主義的品德,要從小開始培養”〔24〕。1985年3月他強調:“我們一定要經常教育我們的人民,尤其是我們的青年,要有理想。”〔25〕
(一)用理想信念教育青年
理想是青年的生命之樹,是他們奮發向上的精神內聚力;信念是激發斗志、樹立目標、信心的動力。青年正是在不斷地追求和實現理想信念的奮斗中成長和前進的。
鄧小平多次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要教育青年有“精神支柱”。而這個 “精神支柱”就是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為什么我們過去能在非常困難的情況下奮斗出來,戰勝千難萬險使革命勝利呢?就是因為我們有理想,有馬克思主義信念,有共產主義信念。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最終目的是實現共產主義”〔26〕,因此,“要特別教育我們的下一代下兩代,一定要樹立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27〕。今天,我們面臨的任務并不比過去搞革命輕松多少,實現共產主義的路還很長很長,需要幾代人前赴后繼。如果沒有理想作“精神支柱”,不用理想來凝聚青年,中國將會回到一盤散沙的狀態,被人欺凌的日子也就不遠了。所以說,理想教育是青年教育的關鍵,抓好這項工作是戰略性任務,唯有如此,中國才有希望,才能讓先輩們放心。
(二)用法律紀律教育青年
以法治國的思想,是鄧小平思想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以法治國的關鍵是要提高全民的法治素質。使各領域依法辦事,逐步轉變人治的狀況,構建不以領導人意志為轉移的以法行政模式。以法治國已是各國一定歷史階段內的發展方向。提高全民的法治素質,首要的是對全民進行普法,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因為法治之路主要靠青年一代來走,對青少年的普法至關重要。鄧小平指出:“加強法制重要的是要進行教育,根本問題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從娃娃開始,小學、中學都要進行這個教育,社會上也要進行這個教育”〔28〕。與此同時,他還提出對青年進行 “有紀律的教育”,強調“人民特別是青年要有理想、守紀律”。用紀律教育青年,目的就是讓青年守紀律。關于紀律教育問題,他講得最早、最多的是在軍隊范圍。1938年1月,他指出,新兵教育要推動新戰士自覺遵守紀律。1975年,針對部隊存在“不講團結,不講紀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至少有某種程度的喪失”〔29〕的問題,他強調:要用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教育青年。1985年在軍委擴大會議上他要求軍隊“一切服從這個大局”,教育部隊官兵要服從服務于大局,這不僅是個紀律問題,還是個政策問題。同年,鄧小平在全國科技工作會議上即席講話中指出:“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30〕,“一靠理想,二靠紀律”〔31〕,“遵守紀律的最高標準,是真正維護和堅決執行黨的政策,國家的政策”〔32〕。因此,他教育青年要有紀律,守紀律在他倡導的 “四有”中,排在第二位。可見,對青年的教育,紀律也是重要內容之一。
(三)用優良傳統教育青年
優良傳統是我黨我軍長期革命和建設的經驗總結,是先輩們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是規范、凝聚、指導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它不僅在革命時期管用,而且在新的歷史時期,乃至以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仍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雖然有些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有所變化,但基本精神是不會變的,是不會過時的。今天,繼承和發揚優良傳統應當是我們青年一代的歷史重任,它可以幫助我們少走彎路。然而,一個時期,在我們的人民中,尤其是在一部分青年人身上,優良傳統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頹廢的東西,影響了青年人的成長。鄧小平早已意識到這一點。1957年,鄧小平在青年團第三次全代會上就指出:“我們共產主義青年團不僅要把這個光榮傳統繼承下來,而且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把它大大地加以發揚”〔33〕。“這個光榮傳統就是不怕犧牲精神,不怕困難不怕吃苦熱愛勞動遵守紀律”。同時,他還號召:“在全體青年中間發揚艱苦奮斗的正氣”。1975年7月他在軍委擴大會議上指出:“有個戰士坐車,一位婦女抱著娃娃,他不讓座,娃娃哭了他也不理。旁邊有位老人說,雷鋒叔叔不在了。從這個事情上是可以看出問題的”〔34〕,“有的人發展到追求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艱苦奮斗的傳統作風丟掉了。這方面的例子多得很”〔35〕。同時,他還提出警告:“如果認為這些都無關重要,沒有警覺,那是很危險的”。雖然這些話是對軍隊講的,對其他領域也是有指導意義的。后來,他多次講,“我們最大的失誤在教育,對年輕娃娃、青年學生教育不夠”〔36〕。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對青年優良傳統的教育。“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抗住腐敗現象。所以要加強對人民進行思想政治工作,提倡艱苦奮斗。這是中國從幾十年的建設中得出的經驗”〔37〕。對青年的教育是其中的應有之義。
(四)用中國歷史教育青年
鄧小平77年的革命生涯,切身感受到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深深地體會到舊中國的黑暗與沒落,也感受到新中國的光明與興旺。在他的一生中,令他痛心疾首的是“文化大革命”,這十年既傷害了許多老革命,迫害了一大批真心實意干工作的同志,又耽擱了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經濟剛剛得到恢復的新中國,好端端地讓林彪、“四人幫”攪糟了。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勝利召開,隨之進行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的復蘇,中國大地才有了新的氣象。這些成績確實來之不易。但是,在我國經濟剛有好轉的情況下,國內出現了一股思潮,一部分青年相信西方的民主、自由,推崇資本主義制度,羨慕資產階級生活方式,談論西方話題津津樂道,而對中國的歷史,尤其是對中國的近代史卻知之甚少、知之不深,有的甚至不加分析、不切實際地比較,盲目信奉西方,無端地懷疑中國的一切。這股思潮,雖屬支流,但在青年中影響極壞,大大影響國家穩定,干擾經濟建設。因此,鄧小平在會見外賓以及各種場合講話中,多次闡明要用歷史教育青年,并且,親口給外賓講中國的歷史。不僅讓自己人了解中國歷史,也要讓外國人了解中國,就是要使現在的中國人、外國人不要忘記歷史,更不要背叛歷史。1987年2月,他在會見外賓時,從中國的鴉片戰爭 “中國人成了世界著名的‘東亞病夫’”講到國民黨的統治期間“大片國土淪為殖民地”,百姓民不聊生。“這個歷史告訴我們,中國走資本主義道路不行,中國除了走社會主義道路沒有別的路可走”。“所以了解自己的歷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這些歷史,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38〕。后來,他多次與外賓談中國改革開放所走過的路,談中國的變化、中國的發展。關于這方面的論述集中體現在他的文選第三卷上面。在他離開領導崗位后,仍始終念念不忘要教育好我們的人民,尤其是青年,不要忘記歷史,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五)用道德品質教育青年
青年的道德品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鄧小平曾多次提出道德教育問題。早在1978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指出:“我們要大力在青少年中提倡勤奮學習、遵守紀律、熱愛勞動、助人為樂、艱苦奮斗、英勇對敵的革命風尚,把青少年培養成為忠于社會主義祖國、忠于無產階級革命事業、忠于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優秀人才,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成為有很高的政治責任心和集體主義精神,有堅定的革命思想和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工作作風,嚴守紀律,專心致志地為人民積極工作的勞動者”〔39〕。鄧小平這一論述,集中體現了他的青年道德教育思想,為以后提出培養“四有”青年的目標奠定了基礎。時隔不久,他又要求 “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朽的革命品質教育”〔40〕。隨著時間的推移,他指出:“要努力使我們的青少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識、有體力的人,使他們立志為人民作貢獻,為祖國作貢獻,為人類作貢獻,從小養成守紀律、講禮貌、維護公共利益的良好習慣”〔41〕。要在青年中倡導 “五講四美三熱愛”、“三有一守”,后來更是提出了較為規范的“四有”。縱觀鄧小平這些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青年道德教育是他的青年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
鄧小平的青年教育思想,其工作思路和方法也頗具特色。他不僅繼續沿用了我們黨的一些有現實意義的傳統做法,而且還根據新時期的特點,提出了一些新方法,為指導青年教育提供了科學的理論依據。到今天看來仍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說服引導,不搞運動不壓制
思想政治教育,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以理服人,以理正人,不能強行灌輸,更不能采取壓制的辦法。鄧小平是我軍政工戰線的“老政工”,長期從事政治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對思想政治教育十分嫻熟,很清楚掌握教育對象的思想特點的重要性。早在1938年他任八路軍政治部副主任時就指出,新兵教育要采取更多的教育說服方式,推動新戰士自覺遵守紀律努力學習。他擔任黨和國家領導職務后,始終倡導大家要做好教育工作,尤其對青年要采取說服的方法,從思想上解決問題。1961年10月他指出:“要引導人們向興旺的道路走。”〔42〕1981年7月他強調:“一部分青年人對社會的某些現狀不滿,這不奇怪也不可怕,但是一定要注意引導,不好好引導就會害了他們。”〔43〕1987年3月3日,鄧小平會見外賓時,針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有所抬頭的現象,他指出:“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是一個長期教育的問題,同四個現代化建設將是并行的”〔44〕,“既然是長期的事,不可能搞運動,只能靠經常性的說服教育”〔45〕。時隔五日,在會見外賓時,他又強調:“既然是長期的任務,我們就不能搞運動,方法以教育引導為主。”〔46〕
(二)實事求是,不搞形式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鄧小平自己講:“我是實事求是派。”這一思想反映到思想政治教育上,就是根據人的思想認識特點進行教育,教育要注重實效,不搞形式。他指出:“現在有一個問題,就是形式主義多。電視一打開,盡是會議。會議多,文章太長,講話也太長,而且內容重復,新的語言并不多。重復的話要講,但要精簡。形式主義也是官僚主義。”〔47〕“長篇的東西是少數搞專業的人讀的,群眾怎么讀?要求都讀大本子,那是形式主義的,辦不到。”〔48〕他還結合自身實踐講:“我讀的書并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49〕
(三)用事實說話,不強迫
“拿事實來說話”,這原是鄧小平會見外賓時的一句話。但是,這句話內含的思想,不僅貫穿到改革開放之中,而且也灌輸到鄧小平青年教育上。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人的認識有一個過程,有的快,有的慢,青年人由于缺乏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對改革開放的形勢,有的思想認識一時跟不上或理解有偏差,思想上、行動上、表現上不協調,這是正常的,符合人的認識規律。對這些青年,鄧小平提出不強迫,用事實說話。1987年2月他在會見外賓時,就少數大學生鬧事問題指出:“這些年總的發展不錯,國家情況好,人民生活逐步提高。學生們放假回家,可以看到自己家里生活確實發生了變化,父母也要給他們上課的。”〔50〕時隔一個月,他又指出:“今年放寒假回去后,幾乎每個家庭都給學生上了課。他們看看左鄰右舍,同時又跑了一些地方,看到這幾年搞的事情對每個家庭都有好處。所以,很多人回校后承認他們原來的認識和行動不對。”〔51〕這就是鄧小平用事實說話的教育效果。
(四)聯系實際,求實效
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如何,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看教育聯系實際緊不緊,是不是從實際出發。鄧小平對此有深刻的認識。他說:“教育一定要聯系實際。對一部分干部和群眾中流行的影響社會風氣的重要思想問題,要經過充分調查研究,由適當的人進行周到細致、有充分說服力的教育,簡單片面武斷的說法是不行的。”〔52〕“群眾從事實上感覺到黨和社會主義好,這樣,理想紀律教育,共產主義思想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才會有效。”〔53〕
(五)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言教與身教相結合、以身教為主的原則,是實施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原則。鄧小平的青年教育思想不僅反映了他苦口婆心的言教,更體現了他以身作則的身教精神,并且實現了二者無縫結合。縱觀 《鄧小平文選》一至三卷,都體現了他身教的思想。“拿我來說,缺點是很多的,錯誤也是常常要犯的”〔54〕,“你一定要記下我的話,我是犯了不少錯誤的”〔55〕,“我這個人,多年來做了不少好事,但也做了一些錯事”〔56〕。這些論述體現了他實事求是、勇于擔當的坦蕩胸懷。此外,他還身體力行廢除領導職務終身制,帶頭退休。雖然無官職,但一身并不輕松,時刻關注關心黨和國家的前途命運。所有這些不僅為領導干部作出了表率,也給我們青年人樹立了榜樣。這既是身教的作風,也是鄧小平人格魅力之所在。
(六)齊抓共育,長期堅持
“思想戰線上的戰士,都應當是人類靈魂工程師。”〔57〕這是鄧小平的一句名言。“作為靈魂工程師,應當高舉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的旗幟,用自己的文章、作品、教學、講演、表演,教育和引導人民正確地對待歷史,認識現實,堅信社會主義和黨的領導,鼓舞人民奮發努力,積極向上,真正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為偉大壯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而英勇奮斗。”〔58〕這段論述一是指出了教育工作者的廣泛性,二是強調 “思想戰線上的戰士”都有義務和責任 “教育和引導人民”。這里的“人民”當然也內含我們青年。此外,鄧小平還要求全社會各階層都來抓青年教育工作,包括每個青年的父母都有義務教育引導自己的子女,一定要用好家庭教育這種方法。
青年教育要長期堅持下去,也是鄧小平反復強調的內容之一。他一直強調,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是一個長期教育的問題,既然是長期的事,就只能靠經常性的說服教育。他還講,基本路線要管一百年,不能動搖,這也是一個長期的事,也要靠長期堅持教育。實踐證明,只有長期堅持,才能保證教育效果。
(七)相信青年,關心愛護青年
鄧小平相信關心愛護青年是全方位的,他不僅重視青年人才的教育培養,也十分誠懇地以一位“老人”慈善的胸懷關心呵護著青年人的成長進步。在他的文選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肯定青年的優勢。早在1961年他就指出:“把年輕人提起來,放到重要崗位,管的業務寬了,見識就廣了,就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要重視二十幾歲、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世界上的科學家,成名的很多是在三十歲左右。”〔59〕后來,鄧小平又多次講:“我二十幾歲就做大官了”〔60〕。這一方面要求領導干部選拔年輕人擔當重任,“幫助培養讓更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另一方面,也在肯定青年有闖勁、有能力、有素質,相信青年人能夠挑起大梁。這既肯定了青年的優勢,又鼓舞激勵了一大批青年,給青年人吃了定心丸。二是愛護青年。鄧小平在接受外國記者采訪時談到:他一生中最大的痛苦是“文化大革命”,“要數罪狀,把一些青少年帶壞,是‘四人幫’的一條很大的罪狀”〔61〕,“過去的十來年中,林彪、‘四人幫’把我們的黨和政府搞亂了,把我們的社會搞亂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62〕。正是基于此,鄧小平恢復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教育,做培養人教育人的工作。為教育好青年一代,他自告奮勇當教育戰線的“后勤部長”,力爭把十年的損失奪回來。隨后,在鄧小平的提議下盡快恢復了高考制度。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反復強調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但是,一段時間出現了“一手硬,一手軟不相稱”的現象,造成了對年輕人特別是青年學生教育不夠。因此,鄧小平又語重心長地指出,一定要把我們的青年教育好。三是諒解青年。青年由于缺乏社會實踐經驗,難免會犯這樣那樣的錯誤,鄧小平正確地對待青年的過失,甚至對青年中出現的一些錯誤傾向,他也循循善誘,泰然處之。1987年2月在會見外賓時,針對學潮他指出:“大學生鬧事,主要責任不在學生,而是少數別有用心的人煽動,其中主要是少數黨內高級知識分子。”〔63〕1989年政治風波后,他在與李政道交談中又進一步指出:“不能責怪參加絕食、游行、簽名的人,只追究用心不良、觸犯刑律的帶頭人。”〔64〕四是激勵青年。鄧小平激勵青年的方法多種多樣,但最主要的是目標激勵。他一再指出:要把青年培養成“四有”青年,使之成為我們事業興旺發達的希望所在。
綜上所述,鄧小平青年教育思想,是鄧小平一生理論與實踐結晶的重要部分。不僅理論上博大精深,而且也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對于新時期青年的健康成長,對于做好青年工作,對于我們黨和國家事業的長治久安、蓬勃發展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將來仍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
〔1〕〔10〕〔11〕〔23〕〔33〕〔42〕〔54〕〔59〕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6,278,278,290,278,290,207,291.
〔2〕〔4〕〔5〕〔6〕〔7〕〔8〕〔13〕〔15〕〔16〕〔17〕〔18〕〔19〕〔20〕〔21〕〔22〕〔25〕〔26〕〔27〕〔28〕〔30〕〔31〕〔32〕〔36〕〔37〕〔38〕〔44〕〔45〕〔46〕〔47〕〔48〕〔49〕〔50〕〔51〕〔52〕〔53〕〔56〕〔57〕〔58〕〔60〕〔63〕〔6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80,35,383,383,381,381,381,5,179,111,116,191,191,191,206,110,110,111,163,111,111,112,327,290,206,208,208,211,381,382,382,205,208,144,144-145,173,40,40,381,204,327.
〔3〕〔9〕〔12〕〔14〕〔24〕〔29〕〔34〕〔35〕〔39〕〔40〕〔41〕〔43〕〔55〕〔61〕〔62〕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5,32,143,191-192,105,18,18,18,106,262,369,391,353,54,177.
(責任編輯 王 生 胡學舉)
A849
A
2096-0921(2016)03-0135-10
2016-03-10
劉廣平(1966),男,山西靈丘人,中央司法警官學院信息管理系思政工作科科長,主要從事思想政治工作與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