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紅艷 汪 濤 王林琳
“十二五”規劃指標執行情況分析及經濟結構轉型評價※
——以湖北省為例
○李紅艷 汪 濤 王林琳
“十二五”時期是湖北省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湖北省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攻堅時期。依據經濟結構有關理論,在解讀湖北省“十二五”規劃指標執行情況的基礎上,通過與中部五省對比分析,綜合評價湖北省經濟結構轉型狀況,剖析湖北省在經濟結構轉型過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十三五”時期湖北省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對策建議。
“十二五”以來,湖北省圍繞“建成支點、走在前列”的發展目標,搶抓國家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崛起、“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和創新驅動發展、擴大內需等戰略機遇,按照“五個湖北”建設戰略部署,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持續影響和經濟下行壓力中,實施跨越式發展戰略,經濟社會發展呈現“總量跨越、質效提升、位次前移”的競進態勢,基本完成“十二五”主要目標任務,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文中所有資料來源:湖北省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部五省201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一)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十二五”時期,湖北省經濟繼續保持“十一五”以來的增長勢頭,主要經濟指標均高于預期增幅要求,經濟實力實現了大超越。
從經濟總量上看,地區生產總值跨上 2萬億,2015年達到29550億元,逼近3萬億元,年均增長10.7%,高于規劃要求的10%目標,在全國的位次由第11位上升到第8位,實現5年前進3位的重大突破。人均GDP達8000美元,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持平,進入中等偏上收入地區行列。
從地方財力上看,地方一般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先后邁過2千億、3千億兩個大臺階,2015年達到3005億元,年均增速24.3%,比規劃增幅要求(14.6%)高出了近10個百分點,由全國第20位上升到第9位。
從產業結構上看,三次產業結構由 2010年的13.4:48.7:37.9調整為11.2:45.7:43.1,總的來看,第一、二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三產業占比提升了5.2個點,但占比水平離規劃目標值尚有差距。
從城鎮化進程來看,新型城鎮化加快推進,2015年城鎮化率達到56.85%,比預期目標高出近5個百分點,城鎮化率年均提高1.43個百分點。重點是以“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為統領,加快實施“兩圈兩帶”戰略和“一主兩副”中心城市帶動戰略,加快推進武漢城市圈圈域一體化,著力形成協調發展多點支撐新格局。縣域生產總值占全省比重達到60%,大冶、宜都躋身“全國百強”。
從增長動力上看,投資、消費、進出口全面增長。第一,充分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搶抓長江中游城市群等重大戰略機遇和政策機遇,一批重大事項和工程納入國家項目建設,五年共爭取中央預算內投資843億元。突出抓好對經濟發展全局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大項目建設,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竣工;宜萬鐵路、漢宜鐵路、石武高鐵以及武漢至咸寧、黃岡、黃石城際鐵路建成運營;神農架機場通航,武當山機場試航,天河機場三期主體工程即將完成;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漢十、蒙華鐵路等重點項目開工建設;80萬噸乙烯、聯想武漢基地、上汽通用武漢基地、東風商用車重卡新工廠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陸續投產,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五年累計完成10.4萬億元,總量是“十一五”時期的3倍多,201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28250億元,年均增長21.9%,大大高于15%的規劃要求。第二,努力提升消費的拉動作用。2015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13978億元,居全國第6位,超過規劃預期值3.73%。第三,進出口年均總量實現翻番,2015年出口增速居全國第三、中部第一。“走出去”企業數量增多,來鄂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由87家增加到241家。
(二)主要科教指標完成情況
從教育上看,統籌推進各類教育改革發展,城鄉免費義務教育全面實現,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顯著提高,2014年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已達96.2%,超過了規劃規定95%的目標。
從科技發展上看,高新技術增加值突破5000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17.1%,高于規劃要求的1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2015年實際值4.3件,明顯高于1.5件的規劃要求,但反映科技投入的重要指標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生產總值比重未達到規劃目標值。
(三)主要資源環境指標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以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為契機,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節能減排成效顯著,生態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
從節能減排上看,大力推進循環經濟,荊門、潛江、枝江被列入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城市,黃石、潛江、大冶、鐘祥、松滋等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加快推進,一批生態工業園區、再生資源基地加快建設,提前一年完成淘汰落后產能和“五小”企業關停任務,單位GDP能耗五年累計下降 22%左右,高于規劃目標(16%),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計下降20%,高于規劃要求(17%),四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全面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
從生態環境保護治理上看,加快推進“綠滿荊楚”行動,啟動實施主體功能區、生態省建設等重大規劃,森林覆蓋率達到41.2%,完成預期目標,十堰、宜昌、黃石、荊州先后被列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咸寧成功申報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范區,神農架納入國家公園體制試點,2014年森林蓄積量已達3.65億立方米,明顯高于3.3億立方米規劃要求。
(四)主要民生指標完成情況
“十二五”期間,以改善民生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公共服務和公共產品供給,民生及社會事業支出占一般公共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75%以上,民生福祉得到大提升。
從就業上看,新增城鎮就業五年累計超過400萬人,大大高于規劃要求的300萬人目標,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達到1119.43萬人,2015年城鎮登記失業率僅為2.64%,明顯低于規劃設定的5%以內的要求。
從社會保障上看,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現制度全覆蓋,其中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1315.66萬人,超額完成規劃要求;五項社會保險參保4954萬人次;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7%,率先實現全省同步建立居民大病保險制度;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實現“十一連增”;全面建立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補償機制。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193萬套、農村危房改造56.2萬戶,實施各類棚戶區改造128萬戶。
從居民收入上看,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別增長11.2%和13.2%,達到27051元和11844元,超額完成了10%的預期目標,農民人均收入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一)經濟結構轉型亮點
“十二五”期間,湖北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積極推動經濟結構加快向更優形態演進,但與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經濟實力顯著提升形成反差的是,盡管經濟結構轉型走在中部五省前列,經濟結構轉型具有不少亮點。
一是千億元以上產業由7個增加到17個,五大支柱產業加快向萬億元邁進;武漢進入GDP萬億元俱樂部,宜昌、襄陽雙雙超過3300億元,過千億元的市由3個增加到10個。二是工業總產值先后突破3萬億、4萬億,五年累計完成工業項目及技改投資超過4.5萬億元,增速居全國第6位,新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000家左右。三是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蓬勃發展,電子商務交易額突破萬億元,居中部第1位。四是武漢入列全國綜合創新改革試驗區,武漢、襄陽、宜昌獲批建設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出臺“科技十條”“黃金十條”“創業十條”“新九條”等支持創新創業政策,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到3300家,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4.3件,比“十一五”末增長近4倍。
(二)經濟結構轉型短板
但放眼全國,湖北經濟轉型進展仍不夠理想,突出表現為三個短板。
一是服務業增長還不夠快。“十二五”期間服務業年均增長為10.8%,到2015年服務業增加值為1.27萬億元,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第二產業,但其占GDP比重只有43.1%,大大低于全國50.5%的平均水平。二是對外開放力度還不夠大。2015年實現外貿總額2838.8億元,外貿依存度只有9.6%,大大低于全國36.3%的平均水平。三是科技研發投入還不到位。2015年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只有565億元,占生產總值比重為1.9%,低于全國2.1%的平均水平,與科教大省地位不相匹配。
通過對湖北省“十二五”規劃指標完成情況分析,“十二五”期間湖北省主要經濟、科教、民生及資源規劃指標超額完成,為“十三五”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但經濟轉型主要指標完成不夠理想。總體來說,經濟發展有亮點,經濟轉型有空間。因此,在“十三五”期間,全面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尤其要把創新發展、開放發展作為突破口,以加大招商引資、科技投入、出口為主要抓手,加速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加快發展新舊動能接續轉化,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提供堅強支撐。
(作者單位武漢軟件工程職業學院、武漢市社會科學院)
(責任編輯 田鶯歌)
※項目編號:湖北省教育廳2013年人文社會科學指導性項目《湖北省“十二五”規劃指標執行解讀及經濟發展轉型評價》(編號:13g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