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文芝
莫讓自己成為謠言傳播的“中介”
○ 鄭文芝
隨著近年來論壇、微博、微信等即時通訊平臺的崛起,信息傳播的速度正在日益加快,不實信息和網絡謠言的傳播也有了更加肥沃的土壤。而有一些網絡謠言如同病毒一般,每年都會反復發作,或者隨著新聞熱點演化成新的“變種”出現。由于“腐敗”“內幕”等很奪人眼球,一旦帶有類似字眼的傳言出現在網絡,自然會牽動公眾的敏感神經,一些“有正義感”的人便不加甄別地在“朋友圈”內點擊轉發,但由于沒有具體探究消息的來源,也沒有核實消息的真假,無意中充當了謠言的傳播者。
那么,我們如何盡可能避免“微信朋友圈”的“雙刃劍效應”?如何不讓自己飽含社會責任感的轉發成為謠言傳播的“中介”?
首先,廣大網民要增強對謠言的識別能力。網絡上的不實信息,一般表現主要有整體失實、捏造細節、圖文不符、夸大事實、過期信息、信息殘缺、斷章取義等。而這些不實信息有些是因為同情心而以訛傳訛,有些則是別有用心者出于對社會的不滿而故意為之,是一種地地道道的唯恐天下不亂的惡意行為。所以,我們在轉發這一類網絡信息時,一定要辨識真偽、求證真相,不跟風、不盲目的傳播。同時,有些謠言完全不符合邏輯,是為了提高粉絲數量和吸引眼球而捏造出來的,大家應當判斷一下再進行傳播。
其次,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要增強信息公開的透明度。要建立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提高新聞發言人的職業素質和專業素能。當遇有突發事件發生,要第一時間采取多種形式發布相關信息,盡量以數據、學理依據以及圖片、圖表、聲像等實物等可見、直觀的材料,解釋公眾的關注焦點、疑點,千萬不要回避問題,也不要模棱兩可,更不要含糊其辭。對一時講不清的問題,也要如實給公眾一個交待,不給那些“好事”的人以造謠傳播的機會。
再次,公安、通信等部門及網絡運營商要加大對網絡用戶網絡言行的監控與制約。對普通網民來說,發帖轉帖容易,但要清楚地鑒別出“這是謠言”卻非易事。這就需要政府出臺有關的法律規定,明確公安、通信等部門和網絡平臺運行商對網絡信息的監管義務與職責,相關的職能部門對一些重點網站、重點平臺也要實施監控,確保用戶在網上的行為和言論受到有效和及時的約束,一旦發現有網民任性發布、隨意轉發不實信息,立即予以刪除或封號。對惡意制造傳播網絡謠言的行為,公安機關應該開展調查取證,一經查實,對法犯罪嫌疑人依法進行嚴厲打擊。
當然,任何公民都有自由表達的權利,但這種表達要受法律約束,不能隨心所欲,更不能采用胡編亂造、甚至是惡搞的形式傳播虛假信息,擾亂網絡秩序和社會秩序,否則就要受到法律懲處。公安機關破獲的一次又一次網絡謠言案向人們發出警示:廣大網民都應該強化法治意識,學會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理性分析未能確證的消息,把不信謠、不傳謠,以獨立思考的頭腦終結網絡謠言作為自己的義務,絕不能在無意中充當謠言傳播的“中介”。
(作者單位 鄭州市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支隊)
(責任編輯 田鶯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