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冬梅
論文化產業的創新驅動發展策略
○ 李冬梅
創新驅動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文化產業轉型升級的根本舉措。目前文化產業面臨著一些困境和問題,為有效推動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我們應完善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體制機制、提升文化企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加強文化產業創新人才資源培育、優化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
(一)文化產業創新意識不強烈
信息時代,互聯網正在催生各行各業發生深刻的變化,資源、信息、資本、技術、人才加速在全球范圍內流動,一個國家產業的健康有序發展,很大程度取決于是否能夠充分利用全球化的知識、人才、信息、技術等資源。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盡管一直進行著許多嘗試性的改革,但是由于我國文化產業發展缺乏創新理念的指導,創新意識不夠強烈,使得整個文化產業的發展缺乏前瞻性、規劃性和動態性,改革不可避免地出現一定的延遲性,處于一種一直在追趕的狀態。
(二)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的體制機制不完善
文化產業在發展中存在著政府缺位越位、制度缺失、政策失配等現實障礙,導致文化創新驅動力不足。由于文化產業相關部門之間缺少協調和對接,企業和社會、市場進行創新時常常會面臨滯后的甚至無效的行政回應。受現行體制框架的束縛,政府職能界限模糊,創新思路不能得到有效的實踐,創新任務得不到有效落實,創新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很多實際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此外,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還不夠完善,有些政策在落實時還存在一定的障礙,如人才培養、稅收政策、投融資政策、社會評價與鼓勵機制、知識產權等。
(三)文化企業創新能力不強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文化產業也發展迅猛,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也日益高漲,但總體來看,文化產業依然存在企業創新能力不足、原始創新能力相對薄弱、國際市場競爭力不高等問題。當前我國多數文化企業規模偏小,經濟效益不高,競爭力不強,在一些與高新技術結合的新興業態中,也大量地呈現“為他人做嫁衣”的“紐扣現象”,影響了文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1]。特別是文化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還很薄弱,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還很匱乏,也存在總體技術水平不高、發展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引進技術消化再創新能力薄弱、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尚未形成、作為技術創新主體得到的政府支持不夠等一系列的問題。
(一)創新驅動政策支持模式缺乏整體有效性
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離不開政府的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的手段有多種,既有技術政策、人才政策、教育培訓、科技獎勵等,也有國家合作與交流、市場中介服務等。但當前我國主要采取財政直接撥款和稅收優惠兩種方式對文化產業創新驅動提供政策支持,支持模式比較單一,缺乏整體有效性。從政策手段來看,政策工具組合少。除了財政撥款、稅收優惠兩種基本手段之外,創業投資、產業共性技術開發、創新聯盟、知識產權保護等方面的政策手段數量明顯偏少。從稅收激勵來看,目前的很多優惠政策的受惠對象主要是高新技術企業,優惠方式基本上是以稅率式優惠和定期減免為主,不僅優惠對象范圍窄,優惠方式也比較單一。
(二)企業創新驅動地位不明確
文化企業的創新驅動,在很大程度上應由企業來引領方向并努力實現,企業應當成為創新驅動的決策主體、投入主體、利益主體和風險承擔主體。通過政策體系支持企業在創新投入、創新執行中的主體地位,使企業能主動重視創新,加大創新投入,把創新工作作為關系企業生死存亡的工作來做。然而,在當前我國的創新驅動產業升級的政策體系中,企業并未占有突出的或者核心的地位。企業在創新投入中仍然缺乏鼓勵企業創新投入中的相關政策,企業在創新執行中很大程度依賴于大學和科研單位,企業積極參與創新活動的活力還沒有被激發。
(三)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缺乏
文化產業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人才培養滯后,創新型人才培養政策的完整體系尚未形成,這直接導致我國文化產業創新人才缺乏。近年來,我國不斷地制定有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的政策法規,政策的種類很多,但是涉及到文化產業的具體政策不多,且政策在具體的操作性上不強,缺乏相關的配套政策,促進人才發展的服務政策也不健全。此外,由于文化產業用人制度、分配制度、評價制度等還有很深的計劃經濟烙印,高層次創新人才在各單位之間流通渠道不通暢,部分人才未能充分發揮作用,人才資源重復浪費現象較為嚴重。
(四)文化產業創新驅動投融資政策不完善
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需要大量資金作為后盾,相應的投融資政策則是文化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許多國家均在稅收、資金或者其他政策上給予優惠。但是,我國鼓勵和支持文化產業投融資發展的政策體系還不完善,不僅除稅收政策外的現代政策手段運用較少,也沒有形成包括天使投資、創業投資、創業板市場等在內的比較完善的投融資體系,因此,我國很多文化企業都存在融資難、資金缺乏的問題。
(一)完善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體制機制
要從深層次激發創新驅動的活力,必須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和推進科技管理改革來完善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體制機制。通過經濟體制改革充分釋放經濟活力,營造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為創新驅動提供最基本的制度基礎。通過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廉潔高效的公共管理機構,更好地服務于創新驅動發展的進程。通過科技管理改革,加強科技創新頂層設計,優化科技資源布局,引導科技與經濟結合,為創新驅動提供直接動力。通過以上改革,建立完善的文化產業創新驅動體制機制,為文化產業創新驅動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障。
(二)提升文化企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
文化企業創新驅動發展的核心是科技創新,提升文化企業科技創新驅動能力,就要培育企業技術創新主體、建設創新載體、推進創新成果轉化。鼓勵企業研究與開發活動,制定研發投入認定標準,推進研發投入科技創新稅收優惠政策的落實,使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2]。在建設創新載體方面,要加快建設高新區、公共研發平臺、孵化器、生產力加速器、產業園等各種集聚創新資源和創新主體的組織形式。在推進創新成果轉化方面,要通過技術交易市場、創新驛站、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營造自由的市場環境和全面的金融、信息渠道,引導自主創新成果走向市場,轉化為終端消費品,并投入大規模產業化生產。
(三)加強文化產業創新人才資源培育
人才資源是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的第一資源。為給文化產業創新驅動提供強大的人力資本驅動力,應制定有效的人才戰略措施,集聚關鍵人才,健全人才的培養和流動機制,充分發揮創新人才的驅動力。人力資本的流動性體現在人力資本從形成到發揮其最大經濟社會效益的全過程。因此,應健全人才培養機制,從源頭上保證人才的獲取,以集聚創新驅動的關鍵人才;要以項目為依托,以高校、科研院所、高新區、大學科技園為載體,建立科技型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支持建立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雙向交流和互聘機制,鼓勵企業科技和管理人員到高校接受繼續教育或項目合作,建立產學研聯合培養人才的“雙導師制”[3]。
(四)優化文化產業投融資服務體系
文化產業在本質上是內容產業,文化產品和服務不同于物質產品的最大特點在于它是滿足人類的精神需求,具有價值內涵和審美偏好。因此,文化產業相對來說,投資風險大、抵押物少,投融資難度更大。為促進文化產業創新驅動發展,應通過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創新以及綜合配套的財稅政策,加強對文化產業的支持力度;通過政府投資設立文化發展基金、文化產業引導基金及財稅優惠政策扶持,鼓勵文化產業園區大力發展創意孵化器;鼓勵金融機構和社會資本大力發展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風險投資等金融產品和金融工具;鼓勵商業銀行創新小額貸款機制,探索專利權、著作權、銷售合同、門票以及經過評估的文化資源項目等現金流量等作為信貸抵押的途徑和方式;建立多層次的信用擔保機構。
[1]蔡武.扭轉文化產業“紐扣現象”[J].出版參考(業內資訊版),2009,(19).
[2]王駿.動力之源——論科技創新對城市化的推動[J].自然辯證法研究,2004,(11).
[3]王璇.創新驅動湖北發展戰略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2013.
(作者單位 湖北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 田鶯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