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旭暉
?
基于政治發展視域的國家治理現代化路徑解析
○夏旭暉
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是理論上的“飛來峰”,而是深深植根于我國建設、發展、改革的實踐經驗,是政治發展新高度的必然結果。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深刻把握基于政治發展邏輯的辯證關系,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之路。
政治發展為國家治理現代化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提供了良好的民主法治保障。“就現代化的原因而言,政治發展意味著建立一個適應或促進現代化進程的政治體系,即以政治發展推動和支持經濟與社會的發展”[1](P8)。沒有政治發展,就沒有國家治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前提,是政治發展的穩定性和方向性相統一。
發展中國家的政治發展,一般都經歷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殖民統治的歷史,在國家地位、主權獨立等方面受到巨大的沖擊,在國際政治體系中處于依附地位。這種依附、依存關系使發展中國家政治體系的結構和功能脆弱、不穩定,往往易受國際、地區性政治局勢、經濟因素的影響[2](P316)。政治上欠發展,缺乏治理的自主性,嚴重制約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
19世紀,西方列強用堅船利炮打開了中國國門,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步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和民族陷入了史無前例的內憂外患之中。政治上主權淪喪,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日益成為統治中國的決定性力量,逐步控制了中國的財政經濟命脈,操縱了中國的政治和軍事力量。中國被西方強行納入了現代國際體系,國勢衰弱任人宰割,國內戰爭連綿不斷,社會長期處于紛亂的環境中。封建勢力與帝國主義相勾結,構成統治中國的社會的政治基礎,雙重壓迫下中國人民的貧窮和不自由程度為世所罕見。中國被動的裹脅到世界現代化潮流之中,全面淪為西方列強的附庸。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和探索。
為實現國家現代化的夙愿,探尋適合自己的政治發展道路,中國改良派和改革者先后試行過西方的治理體系和治理模式,實踐證明都行不通。
在歷史的危難時刻,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領導中國人民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徹底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歷經十四年抗日戰爭和三年解放戰爭,開辟了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道路,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并隨后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開啟了治理國家的征程。
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的實踐中,找到了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功道路。我國的政治發展在西方的圍攻和質疑中愈加穩健成熟,經受住了各種風浪考驗,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困難和干擾,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治理現代化之路。中國在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同時,堅定不移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中國的民主制度不斷健全,民主形式日益豐富,人民充分行使自己當家作主的權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正在與時俱進,不斷呈現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3]。
早在改革開放之初的1979年3月,鄧小平就明確提出:“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1980年8月,鄧小平又進一步指出:“我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要在經濟上趕上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上創造比資本主義國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實的民主,并且造就比這些國家更多更優秀的人才”[4](P322)。由此可見,只有充分推進政治發展和政治民主,才能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清晰的政治發展道路,堅定的政治發展方向,系統的政治思想理論,保證了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有序推進。
現代化是一個多方面的變化過程,它涉及人類思想和活動的一切領域。社會學家丹尼爾指出,它是“一個具有某種獨特性質的過程;因此,按照現代化規則生活的人們,認為它是一個連貫一致的整體”。現代化的主要方面:“都市化、工業化、世俗化、民主化、教育、以及傳播媒介的參與等等,并不是零亂地偶然發生的”。“這些因素如此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們經常有規則地一起出現,從歷史地看,也許是因為它們必須并肩同行”[1](P8)。治理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核心,是政治發展的集中體現。
政治發展是國家治理現代化所追求的具有積極意義的政治結果。政治發展作為現代化過程中的政治變遷,概言之,既構成現代化的原因,也成為現代化的結果。從系統論視角看,國家治理現代化就是要構建現代化的政治系統,是理念系統、組織系統、制度系統、運行系統的統一,是治理體系現代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統一,是制度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的有機統一,構成一個有機整體;“治理體系”是“治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治理能力”是“治理體系”的目的和結果[5]。“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兩者相輔相成”。構建多元的現代治理體系,既有宏觀治理系統,又有微觀治理系統;既有靜態治理系統,又有動態治理系統,其實質內容都要突破傳統社會的粗放管理模式,實現國家管理方式的精細化、科學化、制度化和管理手段的民主化、人性化、法治化,超越傳統社會體制僵化封閉的制度慣性,推動政治發展進步。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目標導向是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國家治理現代化標志著一個國家制度建設和政治發展的整體水平,反映了一個國家能動地控制和引導社會發展的能力,決定一個國家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方向和實現基礎[6]。
從過程論視角看,國家治理現代化將現代政治和公共管理的理念、體系、程序、手段引入國家的治理決策、過程和行為中,充分體現科學、民主、法治精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要更加注重治理能力建設,增強按制度辦事、依法辦事意識,善于運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國家,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提高黨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水平。這樣的過程,恰恰體現了以政治發展為目標導向,以現代政治的民主和法治核心價值,將價值理想具體轉化為制度設計和安排,推動現代政治發展進程。
國家治理現代化并非代表西方政治思想的專有名詞。我國自古就有關于“治理”思想的闡述,如《淮南子·原道訓》:“治在道,不在圣”,強調要尊重治理規律,以道治國;《荀子·君道》:“明分職,序事業,材技官能,莫不治理”,突出了用人治事的重要性。現代國家治理思想更加突出政治發展的共性和民主實踐的績效,已被國際社會廣為認知和普遍接受。我國反復強調治理要尊重一國主權和國情,要與國家發展實力相符,不以意識形態為名搞價值觀輸出,不以政治制度差異為借口搞政權更迭。
長期以來,全球治理話語權和解釋權被西方學者壟斷,西方治理思想被包裝成萬能良方備受鼓吹膜拜,試圖以其框定的治理模式面向全球推廣復制,并奉行“雙重標準”,以犧牲他國人民的福祉和制造區域性動蕩為代價開展所謂的民主試驗,陷入了“教條主義”、“干預主義”的泥潭。在西方輿論看來,中國的現代化過程只有經濟進步沒有政治發展的論調仍此起彼伏。事實上,若沒有政治體制的改革,中國不可能取得今天經濟社會領域的如此巨大成就。復旦大學新政治經濟學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平深刻指出:“我們要警惕西方媒體對中國民意的副作用,中國的改革開放在經濟上贏了,但是輿論上沒有贏,還是西方世界觀主導中國媒體和學術界”[7]。西方媒體執拗于戴有色眼鏡審視中國的現代化進程,以其慣有的“民主偏見”和“制度優越感”來抹殺中國的發展成就。
我國的現代化事業在西方的圍攻和質疑中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經受住了各種風浪考驗,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種種困難和干擾,堅持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堅定不移地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首次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是我國首次系統闡述國家治理現代化這一核心政治理念。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構建現代文明國家形象的重大戰略,是中國道路的重大宣示和明確詮釋,是對污名化中國政治論調的有力回擊。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有利于扭轉話語權守勢,引領世界政治潮流的話語權,改變對民主的刻板認知和狹隘解讀。國家治理現代化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開展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階段,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的新境界。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必須堅定不移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之路。這是治國理政的根本,任何時候都不得有絲毫的動搖和含糊。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樣性和歷史傳承性決定了每個國家不同的治理模式,并沒有普適的、惟一的發展模式。民主體制的選擇有其發展必然性和客觀規律性,也是各國人民自身選擇的結果。“一定的政治體制必須適應一定的歷史—社會—文化條件”[8]。國家治理不可能超脫每個國家的發展實際。制度選擇好不好,發展道路對不對,還是要以績效來說話,只有本國人民最有發言權。中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是在人類政治文明發展邏輯與中國政治文明發展邏輯共同演繹下而誕生和發展的;而社會主義原則與馬克思主義政黨特性使中國共產黨最后獲得了完成現代政治文明在中國實現的任務[9]。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根據現代化和治理、經濟社會發展和政治發展的內在邏輯,牢牢把握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點,以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指導鞏固治理基礎,保持治理的獨立性和自主性,理直氣壯地弘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治理文化,批判繼承了包括資本主義治理在內的一切人類治理成果,根據全面深化改革路線圖發展完善中國特色的治理模式。
我們要深刻領悟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時代意義,自覺抵制西化和資本主義化的政治思潮,高度警惕西方多黨制、政治自由化、軍隊國家化等理論圖謀。國家治理能力是當今全球化、現代化進程中衡量一個國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標,是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綜合體現。中華民族擁有歷史悠久的治理文明和體系完善的治理經驗,我們不能躺在歷史的功勞簿上妄自尊大,也絕不自我矮化、妄自菲薄。
在西方話語權優勢背景下,我國的治理話語體系處于被動構建、被動回應狀態,治理理念的傳播處于守勢,西方人聽不懂,中國聲音出不去,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化價值體系傳播推廣有待加強。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設現代文明國家的應有之義,是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現代化國家的必經之路,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向執政黨的重要理論標志[10],是對執政規律和現代化規律的體系化深化,全面開啟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從“摸著石頭過河”跨入“周密頂層設計”的全新境界。國家治理現代化更加注重政治發展的的適應性和漸進性,充分體現了我國政治文明建設的高度,是社會主義理論的突出成果,既強調吸收我國傳統治國理政的智慧,又突出借鑒人類現代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不僅符合中國的發展實際,更符合多數國家的發展愿望。
[參考文獻]
[1]塞繆爾·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華夏出版社,1988.
[2]王滬寧.新政治學概要[M].復旦大學出版社. 1998.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Z].北京,2005.
[4]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5]習近平.切實把思想統一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上來[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01-01,
[6]蔡文成.改革發展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建構[J].行政論壇,2014,(4).
[7]陳朋.現代國家治理體系:基礎與構建路徑[J].湖北行政學院學報,2015,(2).
[8]王滬寧.走向政治體制的高效化和民主化[J].科學社會主義,1986,(8).
[9]鄭長忠.現代政治文明建構與中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發展——兼論中國共產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政治意義[J].當代世界,2014,(12).
[10]俞可平.衡量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的基本標準[N].北京日報,2013-12-09.
(責任編輯崔光勝)
作者單位(江蘇省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