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明
習近平關于扶貧開發的十大觀點
○肖玉明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全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出發,站在政治的、全局的、戰略的高度,提出了關于扶貧開發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全面系統地回答了關于做好扶貧開發工作的認識、目標、方法、路徑、主體、動力、保障等一系列問題,形成了一個完整科學的扶貧開發思想體系,為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打贏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攻堅戰提供了戰略指針和基本遵循,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其主要觀點如下。
消除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題中之義,不解決脫貧問題,就談不上小康,更不是全面小康。習近平從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的戰略高度認識脫貧問題,認為解決脫貧問題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標志性指標,不解決脫貧問題,就會影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業全局。習近平多次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脫貧攻堅,最突出的短板在農村特別是貧困地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是一個標志性指標”、“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沒有貧困人口的脫貧,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習近平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關鍵是要把經濟社會發展的“短板”盡快補上,其中必須補好扶貧開發這塊“短板”,“否則就會貽誤全局”。新時期脫貧攻堅戰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局,必須打贏,即到2020年實現“兩個確保”目標: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確保貧困縣全部脫貧摘帽,絕不能到時我們一邊宣布實現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另一邊還有很多人生活在現有貧困線標準之下。
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最終取得革命勝利并成為新中國執政黨的根本原因。習近平從關系黨的執政基礎執政地位的政治高度來認識脫貧問題,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都過上好日子,逐步實現共同富裕,始終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是我們黨的重要使命”。農村是我們黨的發祥之地和興隆之地,新中國成立前,我們黨團結帶領廣大農民“打土豪、分田地”,使廣大農民翻身得解放,也使我們黨得以發展壯大并最終取得革命的勝利,成為新中國的執政黨。現在全國農村仍有7000多萬貧困人口,“做好扶貧開發工作,支持困難群眾脫貧致富,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是我們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根本宗旨的重要體現,也是黨和政府的重大職責”。能否如期解決脫貧問題,關系到我們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能否兌現,關系到黨執政的階級基礎群眾基礎能否鞏固,也關系到我們黨是不是人民的政黨、我們政府是不是人民的政府這個帶有根本性質的問題。脫貧問題必須如期解決,沒有任何討價還價的余地,否則,必然會影響人民群眾對全面小康社會的滿意度和國際社會對全面小康社會的認可度,也必然會影響我們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威望和我國在國際上的形象,影響黨的執政基礎。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強調:“必須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力量,向貧困發起總攻,確保到2020年所有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一道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貧窮不是社會主義。我們黨領導人民搞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要消除貧困,讓全體人民走上社會主義共同富裕的道路。習近平從社會主義的本質高度來認識脫貧問題,深刻指出,“消除貧困、改善民生、逐步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能否解決脫貧問題,關系到人們對我們是不是真正搞社會主義的認知,關系到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和信心。如果社會貧富差距懸殊,貧困地區面貌長期得不到改變,群眾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明顯提高,那就沒有體現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那也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特別是如果許多人長期生活在貧困線標準以下,就必然會動搖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的信仰和信心,就必然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逐步失去感召力和生命力。如期解決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問題,逐步縮小貧富差距,對堅定全體中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至為重要。
習近平高度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扶貧開發取得的偉大成就,同時對脫貧攻堅面臨的嚴峻形勢有著清醒認識,要求全黨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習近平提醒全黨:“打贏脫貧攻堅戰,不是輕輕松松一沖鋒就能解決的,全黨一定要深刻認識到這一點”、“必須深刻認識我國貧困問題的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做好打持久戰的思想準備”。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帶領人民持續向貧困宣戰,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扶貧開發道路,使7億多農村貧困人口成功脫貧,為人類減貧事業作出了彪炳史冊的重大貢獻。同時,必須看到,我國脫貧攻堅面臨的形勢依然嚴峻。截至2014年底,全國仍有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且大多分布在邊遠地區、深山區、石山區等自然條件惡劣地區,實現到2020年所有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目標,意味著平均每年要減貧1000多萬人,不僅時間緊、任務重,而且越往后脫貧攻堅成本越高、難度越大、見效越慢,并且還會出現新的貧困人口,譬如因災、因病、因學返貧現象時有發生。扶貧開發已到了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沖刺階段,所面對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解決脫貧問題絕非易事。一方面,要突破常規思路和辦法,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超常規的力度眾志成城打好脫貧攻堅戰;另一方面,要克服畢其功于一役的急躁情緒,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因為即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如期實現,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定程度上的貧困問題肯定仍會存在。
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增強問題意識、樹立問題導向,直面問題、有的放矢解決問題,是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的重要內容,是實事求是精神的重要體現。習近平強調指出:“脫貧攻堅必須堅持問題導向。”堅持問題導向,就是堅持直面問題,敢于和善于分析回答實際問題。當前,脫貧攻堅既面臨一些多年未解決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也面臨不少新情況新挑戰,存在不少制約因素和薄弱環節,如精準扶貧體制機制還不健全、扶貧開發責任還未完全落到實處、扶貧合力還沒有形成、扶貧資金投入還不能滿足需要、扶貧措施還不夠精準有效、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主觀能動性還有待提高等。在脫貧攻堅過程中堅持問題導向,就是要大膽革故鼎新,堅持以構建科學的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以政策措施精準化為支撐,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合力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譬如,我們固然要千方百計調動發揮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治貧斗窮的積極性,但有的地方實在是窮山惡水,再怎么奮斗,也收效甚微,“一方水土養活不了一方人”,這就要求考慮采取整體搬遷或分散移民等辦法來解決脫貧問題,其中體現的就是問題導向。只有堅持聚焦問題、直面問題,才能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
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是習近平對社會主義扶貧開發理論和實踐的重大創新,既是新時期扶貧開發的新戰略,又指明了脫貧攻堅的基本路徑,對做好新時期扶貧開發工作、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指導意義。習近平多次強調,扶貧脫貧攻堅,“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我國經過多年努力,容易脫貧的地區和人口已經解決得差不多了,越往后脫貧難度越大、成本越高。面對這種形勢,習近平指出,脫貧攻堅采用搞大水漫灌、走馬觀花、大而化之、“手榴彈炸跳蚤”的方式不行,必須要有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精準的舉措,特別是要聚焦“精準”,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上下更大功夫,否則,就難以如期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習近平明確提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要堅持做到“六個精準”,即扶持對象精準、項目安排精準、資金使用精準、措施到戶精準、因村派人(第一書記)精準、脫貧成效精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思想為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全新的戰略指針,各級黨委政府都要在“六個精準”上想辦法、出實招、見真效。
破解當前脫貧難度更大、成本更高的難題,必須著眼于提高扶貧脫貧成效。習近平指出,“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做到“六個精準”,“必須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習近平科學分析了提高扶貧實效、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基本路徑。一要“解決好‘誰來扶’的問題”,即要解決好精準扶貧的外力幫扶問題。就是要進一步完善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地)縣抓落實的扶貧開發工作機制,健全東西部協作和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清晰、任務到人、考核到位,壯大幫扶力量并形成合力。二要“解決好‘怎么扶’的問題”,即要解決好精準扶貧的具體路徑。就是要按照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具體情況,以實施發展生產脫貧一批、易地搬遷脫貧一批、生態補償脫貧一批、發展教育脫貧一批、社會保障兜底一批的“五個一批”工程為主要路徑,探索多元化的精準扶貧新渠道。三要“解決好‘如何退’的問題”,這是實施精準扶貧的目的。就是要加快建立反映客觀實際的貧困縣、貧困戶退出機制,努力做到精準脫貧。“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是打贏脫貧攻堅戰面臨的基本問題,通過細化政策措施、健全體制機制,把這些問題真正解決好了,打贏脫貧攻堅戰就有了足夠的底氣。
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貧困群眾是解決貧困問題的主體,是脫貧致富的內因,脫貧致富最終要依靠貧困群眾自己用苦干來實現。習近平強調,貧困地區發展要靠內生動力,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激發內生動力,調動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積極性”。一要堅持扶智。扶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把貧困地區孩子培養出來,這才是根本的扶貧之策”。要緊緊扭住教育這個脫貧致富的根本之策,把義務教育搞好,不讓貧困地區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確保貧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礎教育,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切斷貧困代際相傳的根源。二要堅持扶志。“脫貧致富貴在立志,只要有志氣、有信心,就沒有邁不過去的坎”、“扶貧要扶志,有志氣、自力更生很重要啊!”要做好對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宣傳、教育、培訓、組織工作,引導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立下愚公志,樹立“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和汗水改變貧困落后面貌。沒有脫貧志向,就不可能脫貧致富。三要堅持群眾主體地位。貧困群眾是扶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各類扶貧項目和扶貧活動都要緊緊圍繞貧困群眾需求來進行,堅持問計于民、問需于民,支持貧困群眾探索創新扶貧方式方法。要重視發揮基層干部群眾的首創精神,為他們積極探索創造環境和條件。只有堅持把富口袋與富腦袋結合起來,努力提升貧困群眾教育、文化、健康水平和綜合素質,振奮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精神風貌,充分調動發揮貧困地區干部群眾的主觀能動性,艱苦奮斗,才能取得脫貧攻堅戰的最終勝利。
黨的領導是做好中國一切事情的根本保證,打贏脫貧攻堅戰,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習近平指出,“越是進行脫貧攻堅戰,越是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強調要抓好黨建促扶貧,“發揮政治優勢,強力開展脫貧攻堅”。一要強化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堅定信心、勇于擔當,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脫貧任務抓在手上。各級領導干部要從鞏固黨執政的階級基礎和群眾基礎、從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的高度出發,堅決做好脫貧攻堅工作。特別是脫貧攻堅任務重的地區,黨委和政府要把脫貧攻堅作為“十三五”期間頭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來抓。二要強化責任落實。要按照“中央統籌、省(自治區、直轄市)負總責、市縣落實”的要求明確主體責任,建立健全責任體系和問責機制,層層簽訂脫貧攻堅責任書、立下軍令狀,層層壓實責任、級級傳導壓力,把責任落到實處。要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據,在脫貧攻堅第一線考察識別干部,激勵各級干部到脫貧攻堅戰場上大顯身手。三要切實加強基層組織建設。“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靠支部”。要把扶貧開發與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起來,抓好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真正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
脫貧攻堅決不僅僅是貧困地區和貧困群眾的事,而是全黨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必須動員和凝聚全社會各方面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強大的脫貧攻堅合力。習近平強調,要“調動各方力量,加快形成全社會參與的大扶貧格局”,也就是要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個人“四位一體”有機結合,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多措并舉互為支撐的大扶貧格局。一要大幅增加財政投入。堅持政府投入在扶貧開發中的主體和主導作用,進一步加大中央和省級財政投入,增加金融資金投放,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二要不斷強化協作幫扶。加強省級層面、市縣層面的東西部扶貧協作,進一步完善黨政機關、部隊、人民團體、國有企業定點扶貧機制,明確責任,建立考核評價機制。三要大力支持社會力量參與。借鑒其他國家成功做法,創新我國慈善事業制度,動員全社會力量廣泛參與扶貧事業,鼓勵支持各類企業、社會組織、個人參與脫貧攻堅。要引導社會扶貧重心下沉,促進幫扶資源向貧困村、貧困戶流動,實現精準扶貧有效對接。此外,還應積極開展國際減貧領域的交流合作,汲取國外治貧減貧有益經驗。
(作者系湖北省委政研室(省改革辦)農村處處長)
(責任編輯楚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