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玢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
傳統化與民族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詮釋維度
□楊玢
(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青海西寧 810016)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旨趣指向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傳統化與民族化,就其本質而言涵蓋雙重意蘊,即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前者指謂從意識形態層面實現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中華文化所表征價值觀之融通與契合,后者則投射從實踐路徑層面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現實境遇的密切對接并積極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引領及整合功能。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表征實踐意義而且彰顯文化蘊涵,對其的理論詮釋必須立于當代中國社會實踐與中華文化傳統兩個維度之上,這也正凸顯其傳統化與民族化之意義所在。
傳統化與民族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詮釋維度
[DOI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0.00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現實指謂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演進及中國現實境遇具體結合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傳統化與民族化。“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于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1]于此,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詮釋必須揆諸其與中華文化的價值對接及當代中國現實境遇的路徑抉擇等諸多關系,如何真正實現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化”中國之雙向實踐命題?如何夯實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之文化基礎與踐行場域?也正凸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一命題之傳統化與民族化旨趣所在。
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本質表征為特定的文化模式與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實現要求價值主體必須深刻反思與理解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需要與價值訴求,正如有學者所言:“在其文化的維度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主要指涉一個國外意識形態學說和中國獨特的文化品格相融合的問題。”[2]中華文化的現實發展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實現與時代發展也必然要求賦予其本土化與民族化的內容與模式,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也將成為中華文化的特殊組成部分并將生成為民族文化的當代價值旨趣,因此,以中華文化為支撐與條件、于中華文化境遇下并在當代中國現實場域中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化與民族化,體現馬克思主義的世界性與發展性,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時代命題與本真之義。
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化指謂表征特定價值體系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傳統價值的契合與融通并于此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與通俗化。特定價值體系的存在模式使得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傳統價值兩種相異價值體系之間通過對話與溝通達成某種程度之契合與交融。中華文化是一個即保守又開放的體系,其所蘊含的價值與意義永遠隨著人們的現實利益做著多少的增減,同樣,作為一種充分彰顯政治價值體系的馬克思主義,民族群體對其的認同與選擇既要傳承民族國家歷史形成與演進過程中生成發展之文化意義與價值傳統,又要考慮民族社會當代發展之主流價值需求與時代價值準則,因此,“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有兩種錯誤傾向應該防止,即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3]立于歷史虛無主義之上的文化虛無主義過分夸構作為意識形態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文化所內蘊之傳統價值之間的矛盾,主張二者絕無共存共融之可能,認為“去傳統化”是真正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前提條件與必然趨勢,與此相反,文化復古主義則過分強調文化傳統與傳統價值的絕對影響力與主導力,截然否認馬克思主義的先進性與科學性,兩種傾向的片面化與絕對化顯而易見,均不可取。“傳統是一個社會的文化遺產,是人類過去所創造的種種制度、信仰、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等構成的表意象征;它使代與代之間、一個歷史階段與另一個歷史階段之間保持了某種連續性和同一性,構成了一個社會創造與再創造自己的文化密碼,并且為人類生存帶來了秩序和意義。”[4]傳統規范著人類社會的生存秩序與價值意義,同樣,中華文化本身不僅涵蓋文化傳統,而且也是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價值體系的反映與表征,在歷史發展長河中最終保留并于現代社會得以傳承與發展創新的傳統文化始終體現著社會群體的價值抉擇與價值旨歸,無論何時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絕對不會也不可能簡單取代中華民族的價值傳統,恰恰相反,中華文化所表征之價值傳統與價值標準更有助于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實現。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賦予中華民族新的機遇去自覺重申自身文化的矛盾機理并從而進行有效整合。于當前價值多元的現實境遇中,認真反思并深刻領悟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需要與價值訴求,挖掘馬克思主義價值觀與中華文化傳統價值的契合點與融匯點,彰顯馬克思主義的本土化與通俗化,不失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現實意義本質所在。
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指向作為一種指導理論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的歷史以及現狀緊密結合基礎上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具體化與時代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從根本上說是民族化。民族的歷史和民族的現狀、民族的形式和民族的內容是很難割裂的”。[5]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彰顯于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社會文化觀念相結合,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民族的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結合起來,使之民族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內涵即是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及中國實際密切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存在模式與價值蘊涵,充分凸顯馬克思主義的具體性與時代性,實現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與時代發展。民族性是文化體系的本質特性,作為一種文化價值體系存在的馬克思主義也不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當代實際相結合既要體現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特征,又要顧及馬克思主義時代化的特點,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既要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實際的指導功能,又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在中國現實境遇中的豐富發展,因此,形塑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模式與內容也正是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化的意指表征。作為一種價值體系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實質上是以一種源于西方的先進文化形態登上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歷史舞臺的,因此,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豐富與時代化發展就本質而言其實是中西方異質文化價值標準的碰撞與交融,而這一交融與碰撞的最終結果必然導致馬克思主義價值蘊涵與中華民族現實價值訴求與價值利益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甚至一致,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須要能夠體現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并有助于其價值利益的實現,因為“利益(物質的與理念的),而不是理念,直接控制著人的行動。”[6]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既含普遍性又存特殊性,其普遍性根本彰顯于所詮釋社會發展規律適用之世界性,而特殊性則集中表征于其與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狀況相結合之民族性。因此,于中國現實境遇中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并非僅僅投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及中國社會的結合形態,更為指征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于中國當代場域中的豐富創新與時代發展,這一發展創新既是現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總結,又是新階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基礎。
“一個社會主義者,為使他們的主義在社會上發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們的理想盡量用于環繞他的實際。”[7]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質指涉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歷史及中國現實的具體結合,于某種意義而言即為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化與民族化。當代中國社會場域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實現不僅要求賦予其傳統化與民族化的內容與模式,而且馬克思主義與傳統價值及民族蘊涵的匯聚與整合也更能夠引導群體正確的價值取向與價值準則并進而對民族國家的穩定發展作出貢獻。因此,無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化抑或民族化實現均充分彰顯出其對當代中國社會發展以及中華民族群體的利益訴求與價值意義所在。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本質指探尋傳統價值傳承發展需要以及當代社會價值訴求與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契合點與交匯處,賦予馬克思主義最易于民眾所能接受、理解并認可的合理模式與價值蘊涵,從而增強民族群體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的認同與自覺內化。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主體性所凸顯之實踐與批判精神要求在其中國化的過程中必須正確審視中華文化現實與當代中國社會,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價值意義首先彰顯于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與中華民族的文化特質、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等結合起來,從價值蘊涵層面賦予馬克思主義傳統化與民族化的存在形態與發展態勢。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首先表征于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的傳統化。中華傳統價值體系從根本上影響著當代中國價值主體的價值評判與價值抉擇,伴隨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也不斷催生著新的馬克思主義傳統,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從根本上影響著當代中國主流價值體系與多元異質價值體系間的交融與博弈。毋庸置疑,中華傳統價值體系在闡釋自身優點之時又不可避免地凸顯其片面性與局限性,因此,傳統價值與馬克思主義價值傳統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場域中必然有沖突與碰撞,探尋二者之間價值表征與價值內涵的聚合點與相通處,從而賦予馬克思主義傳統化的價值認知與價值意義無疑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條件。“這種重實際、重經驗、重理智的態度體現于中國傳統文化的諸方面:在科技層面上,最突出的是兵、農、醫、藝四大實用文化;在人文層面上,重視日用倫常,不乞求來世和天國;在思維方式上,強調‘經世致用’、‘實事求是’。”[8]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所主張之實踐思維模式與中華文化所推崇之知行合一觀達成高度的認知統一與踐行融合:傳統價值“實用主義”主張與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論觀點、傳統價值“重人輕神”論與馬克思主義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傳統價值“民本主義”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人們歷史觀以及傳統價值“以人為本”觀與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觀等等諸多契合點讓二者在現實境遇中的整合與融合具備了實現之價值基礎。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的傳統化也必然要求賦予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傳統化的價值表達形態與通俗化的社會展演模式,使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以民族群體喜聞樂見的復合民族傳統的形式表征并得以現實展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最簡單的層次上包括使用普通中國人易于接受的語言,用大眾化的諺語和有聲色的成語使之生動活潑,間或引經據典予以強調。”[9]展演方式的傳統化與通俗化有助于受眾群體的接受與認可從而增強民族群體對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的認同與自覺內化。無論是價值內涵層面的傳統化抑或價值表達方式的傳統化,其根本標的集中指涉作為價值體系存在的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歷史生成并現實傳承的價值利益與價值訴求存在高度的契合與相通,這也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真正實現鋪設了不可或缺的價值語境與現實場域。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其次投射于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的民族化。民族性是文化價值體系的本真特性,作為一種特定的價值體系模式,通過民族形式表達的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不僅表征著其自身的價值內涵與價值意義,而且彰顯著符合民族傳統與時代精神的價值利益與價值訴求,并以價值導向與精神引領的方式服務于社會主體與民族國家。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的民族化充分體現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與中華民族價值體認與價值利益的緊密相通與高度一致,盡管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詮釋在某些方面與中國社會歷史現實演進存有差異,但馬克思主義價值認知與價值主張較大程度上契合著中華民族救亡圖存、崛起振興之當代價值體認與現實價值訴求。人是價值主體的實在存在,作為價值體系存在的馬克思主義必須實現與中華民族歷史生成并現實發展的文化本質及傳承價值的緊密契合方能于社會現實場域中發揮其對價值主體的價值引領與價值主導功能,也即必須使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具備表征民族特質的價值內涵與表達方式,實現其價值意蘊的民族化與時代化,才能真正發揮其現實作用。馬克思主義實質為一種源于西方的先進文化形態,其中國化過程中首先須實現其價值意蘊的民族化,必須與民族文化所傳承之價值精華與價值意義密切相通,使其從價值蘊涵層面具備民族特質與民族形態,并且能夠日漸發展成為民族群體文化傳統與價值體認的主導力量與核心構成。在當前文化多元與價值碰撞愈加激烈的現實境遇下,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民族化的實現過程無疑更加復雜與不易,如何實現馬克思主義價值蘊涵與中華文化所表征價值體系的價值匯聚與價值糅合從而賦予馬克思主義科學的符合民族傳統的且具備民族特質的價值邏輯與價值特質?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所詮釋之價值真諦與價值蘊涵最本質地表達并代表著當代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最先進也最普適的價值準則與價值意義,與中華文明所一貫推崇之價值理念與價值體認存高度契合與集聚,“所謂精華或糟粕,所謂普適不普適,往往同其是否可在其他文明或文化中找到類似或相通的流傳久遠的東西相關聯。”[10]充分發掘并大力弘揚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與中華文化價值體系相通之處與匯聚支點,更易于民族群體接受并認同馬克思主義并進而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踐行導向與準則,也正為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民族化的實現之義。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實質為中西方價值文明博弈與交融之動態過程,其中不僅包含中華文化所蘊含之價值體系對于馬克思主義價值理念的價值影響與價值整合,更存在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自身于中國化進程中的價值調適與現實建構,因此,從價值意蘊層面實現馬克思主義的傳統化與民族化也實際為當代中國社會主導價值意識形態現實創設與豐富發展之過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質上就是一種復雜的文化價值發展現象,其現實生成重要的文化意義與價值體征,實現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念與中華文明價值體系的價值對接與價值集聚,賦予馬克思主義價值意蘊傳統化與民族化的邏輯構成與存在態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本真體現與現實邏輯。
馬克思主義“化”中國指以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為基本價值準則引導并整合中華傳統價值與民族文化蘊涵,密切結合中國發展歷史與當代社會實際,吸收采納馬克思主義理論方法并于此基礎上客觀認識、分析、評價且以符合民族傳統和民族特質的思維方式與行為邏輯去順利解決諸多社會現實問題。“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11]馬克思主義的最終旨歸為“改變世界”而非“解釋世界”,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當代內涵現實投射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社會實踐相結合,即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中國社會的具體實踐,實現理論指導的具體行為化與實踐操作化,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化與民族化的實踐路徑。
馬克思主義“化”中國首先指向以馬克思主義的視野與態度去揆諸當代中國社會實際,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歷史及中國傳統的密切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化的實踐路徑。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必然要求以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當代中國實際,不能隔斷中國歷史,“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繼承下來的條件下創造。”[12]中國當代社會實際正是基于對中國歷史的繼承與發展之上,中國擁有悠久文明的歷史,蘊涵豐富的文化傳統與歷史傳統長期浸潤并滲透于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僅構成著中國歷史的重要社會機理,而且自然生成并現實發展為當代中國與未來中國不可或缺的社會內容,無論今天的中國抑或未來的中國,都將注定是中國歷史的特定發展階段。因此,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實現其與中國具體的歷史傳統及文化傳統相結合,并且現實發展為中國歷史文化傳統和社會生活的有機構成,以傳統化的路徑模式實現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實際的指導功能與踐行導向。于國家層面而言,所謂當代中國實際,不僅涵蓋中國目前所處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中的基本國情與社會現實,也更囊括中華民族所世代傳承之歷史傳統與文化傳統。作為當代中國所選擇之主導意識形態與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對當代中國的意識主導與價值引領的順利實施 “必須研究中國歷史上治國理政的經驗和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學說中注重社會和諧和民本的治國理政的智慧,研究如何立德興國、教民化民。”[13]于個人層面而言,人是實在的存在,“人的本質并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實際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4]任何一種價值觀在主體認同的前提下必須通過現實主體的實踐活動方能實現價值導向與引領之功能。源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與中國歷史傳統與文化傳統的結合本質表征為中西方異質價值體系與價值準則之間的碰撞與交融,但無論是歷史傳統抑或文化傳統,其并非僅僅反映價值傳統,也同時彰顯歷史演進與文化傳承的傳統性形態與規律性模式。因此,馬克思主義的當代中國化實現不僅要求其價值體系涵化中華歷史傳統與文化價值傳統,而且還需賦予其實踐路徑傳統化與合理化的現實模式,唯有如此,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才能夠在現實社會中對價值主體發揮主流價值導向作用,從而使得價值主體能夠在現實價值抉擇過程中基于自身利益逐漸接受、認同馬克思主義價值觀并自覺升華為實踐行為的價值準則與價值導向。
馬克思主義“化”中國其次指涉以馬克思主義的思維與立場去形塑當代中國實際,實現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歷史及民族傳統的緊密契合,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民族化的實踐路徑。民族化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踐路徑本質上表現為馬克思主義與民族歷史及民族傳統的密切結合,賦予馬克思主義體現民族特征并符合民族作風的現實實踐模式去辨析和解決當代中國社會實際諸多問題。因為“馬克思主義必須通過民族形式才能實現。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15]以民族形式景觀呈現的馬克思主義即是要凸顯其民族特色與民族本性,實現馬克思主義的民族化豐富與時代化發展。任何一個歷史發展階段的中國實際都絕非孤立的存在,民族自身的形成與發展背景是其歷史演繹的重要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重構著中華民族的文化機理與價值意義,為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提供并創造著無限契機,也從根本上推動著當代中國文化建設與政治、經濟、社會、生態的協調發展,使中華民族在“世界歷史”條件下實現振興與崛起成為可能。因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現彰顯著極強的民族意義與民族蘊涵。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實質為中西方異質文化價值標準的博弈與糅合,其結果必然導致二者基于價值主體的現實利益而達成某種程度的妥協甚至一致,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在其中國化過程中必須能夠表征并彰顯中華民族整體的價值訴求與價值利益,只有代表并有助于實現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的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才能夠發揮其對民族群體的價值主導與價值引領功能。但中華民族的多元構成與現實發展境遇復雜,多元化的價值認知與價值抉擇匯聚為民族整體的價值訴求與價值旨趣,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不僅需要于價值層面對接與糅合民族蘊涵與民族意義,而且于路徑層面呈現民族多樣化的現實形態與展演模式,必須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過程中充分考量民族的歷史發展與現實演繹。在當前中國社會多元價值并存與主流價值彰顯的現實語境中,必須充分挖掘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與中華民族傳統價值體系的契合之處,以民族化的實踐模式實現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傳統及民族歷史的結合、整合與融合從而具體發揮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價值主體與民族國家的價值引領與價值導向作用,是馬克思主義“化”中國的民族體認與民族意義所在。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本質表征為復雜的文化發展現象,其過程中不僅包含對傳統文化的揚棄而且內蘊對中華文化的創新。因此,揆諸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絕不能割裂其傳統化與民族化雙重意蘊。“不像過去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自然而然的中華文化吸收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要作為試紙來檢驗中華文化。”[16]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并非僅僅為實現傳統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的中國化,更需要實現馬克思主義價值體系在當代中國化過程中的發展與創新,賦予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傳統化與民族化的價值內涵與價值意義,給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化與民族化的現實形態與展演模式,以經過實踐檢驗證明的中華價值體系與民族價值蘊涵豐富發展馬克思主義,不失為馬克思主義當代中國化的根本路徑與現實旨歸。
[1][11][1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61,60.
[2]雷蒙德·懷利.毛澤東、陳伯達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1936-1938)[J].林育川譯.現代哲學,2006,(6):53.
[3]陳先達.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的時代課題—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N].人民日報,2010-12-27(011).
[4]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傅鏘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
[5]石仲泉,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文化自覺[N].北京日報,2010-09-20(018).
[6]〔德〕馬克思·韋伯.儒教與道教[M].王容芬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9-20.
[7]李大釗.再論問題與主義[N].每周評論.1919-08-19 (35).
[8]安啟念主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248-249.
[9]StuartR.schram.“ChineseandLeninist Components in the Personality of Mao Tse-Tung”[J].Asian Survey,1963(6):259-273.
[10]何光滬.中華文化與普世價值[J].文史哲,2011,(6):8.
[1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2.
[13]陳先達.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N].光明日報,2015-07-03(01).
[15]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1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86.202.
[16]ArifDirlik,PaulHealy.“NickKnight.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Mao Zedong's Thought”[M]. New Jerzy:Humanities Press,1997.6-7.
責任編輯劉宏蘭
D61
A
1004-0544(2016)10-0012-05
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3CSH062);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15CKS036)。
楊玢(1981-),女,河南許昌人,青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