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超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
氣候正義中的倫理分析與對策研究
□李穎超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北京 100872)
氣候危機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以種際正義、代際正義和國際正義為主要內容的氣候正義日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生態整體主義自然價值論為氣候正義問題的解決奠定了根基。在精確闡述自然價值論在氣候危機中倫理價值基礎之上,即動植物地位平等保證種際平衡,可持續發展保證代際平等,共同體責任共擔保證國際公正。我們可以從國際和國內兩個層面尋找應對措施:聚焦氣候危機,探尋正義途徑;勾勒世界藍圖,實現和平共贏;增強生態意識,踐行整體發展;推進綠色發展,承擔道德責任。
種際正義;代際正義;國際正義;自然價值論
[DOI編號]10.14180/j.cnki.1004-0544.2016.10.010
伴隨著巴黎氣候大會鐘聲的敲響,《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會議悄然拉開帷幕。氣候變化問題再次凝聚了人們的注意力,成為全球共同商討的議題。巴黎氣候大會歷經一波三折的艱難旅程,終于在2015年12月12日達成了歷史性的新協定。這充分顯示了人類共同應對氣候變化,追求美好未來的決心和勇氣,對后代子孫負責,維護了氣候公正,尊重了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訴求。這具有歷史性意義的全球氣候變化新協定,為人類未來發展走向指明了新的方向。但巴黎協定并不是我們應對氣候變化的終點,而是一個新的起點。要處理好氣候變化問題,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氣候變化問題的現狀及其倫理癥結所在。
氣候變化涉及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的切身利益。七十多億居民,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唯一的家園,地球可能不是最完美的世界,但她是我們目前所知的惟一能孕育生命的星球;而且,她產生的生命從總體上看,是一種好的事物。[1]每個人都是地球這個生命共同體中的一員,唯有作為部分的我們都懂得維護藍色星球的安寧,攸關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家園才會永遠充滿著生機和活力。否則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將嚴重危及到人類自身的安危。具體來說,氣候變化會導致海平面上升,冰川消融,臨近海域的小島國家生命安全岌岌可危。
氣候危機的實質是集體的非理性。因為大氣資源屬于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資源,而溫室氣體排放空間則是屬于非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空間。著名的 “囚徒困境”給予了充分的揭示。囚徒困境實際上展示的是一種典型的博弈情境。它通過特定的情景設計揭示了參與博弈者的特定的內在心理邏輯,進而表明個體理性的追求可能最終導致的是集體非理性。誰想占便宜,就誰也占不到便宜,或占到的便宜的效用相互之間都抵消了。[2]集體的非理性導致氣候災難頻繁發生。氣候危機的日益加深和生態系統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促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意識到,要解決氣候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保證氣候的公平正義,妥善處理好以種際正義、代際正義和國際正義為主要內容的氣候正義問題,不能僅僅依靠經濟和法律手段,還必須同時訴諸倫理信念,必須從價值觀上擺正人與自然的位置關系。只有在人與大自然之間建立一種新型的倫理情誼關系,人們才會從內心深處真正地尊敬和熱愛大自然。因為氣候本質歸屬于自然環境。“羅馬俱樂部”的第一個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就明確指出:“純粹技術上的、經濟上的或法律上的措施和手段的結合,不可能帶來實質性的改善。全新的態度是需要使社會改變方向……這樣的改革必須包括理解和想象方面的最大努力,以及政治上和道義上的決心。”[3]任何有計劃的變革,最終都必須以個人、國家和世界的價值和基本目標的變革為基礎。羅馬俱樂部這一藥方在今天仍具現實意義。
羅爾斯頓堅持的生態整體主義自然價值論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角。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從傳統的價值論倫理學出發,認為大自然不僅具有工具價值和內在價值,還具有系統價值。生態系統也是價值存在的一個單元:一個具有包容力的重要生存單元,沒有它,有機體就不可能生存。共同體比個體更重要,因為它們相對來說存在的時間較為持久。[4]人類不僅僅要對個體負責,也要對共同體負責。維持生態系統的完整、穩定和美麗是人類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唯有如此,威脅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氣候危機和生態環境問題才會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氣候正義問題是環境問題,也是發展問題,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要將氣候正義問題處理好,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動物、植物及子孫后代與人類的關系問題,以及國家主體之上的國際層面的碳排放空間分配和溫室氣體減排責任的劃分問題。即種際正義、代際正義、國際正義。給予動物和植物以平等的權利和地位的同時,要充分顧及子孫后代的利益,各主權國家要承擔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并提高行動的執行力。
2.1動植物地位平等保證種際平衡
種際正義是關于人類與動物、植物及其他非人類存在物的物種之間的正義問題。它涉及動物、植物及其他非人類存在物的物種之間的權利和地位。大地倫理學的創始人利奧波德提出了生物共同體的概念。他認為,土地不光是土壤,它還包括氣候、水、動物和植物。人則“是這個共同體的平等一員和公民”。在這個共同體內,每個成員都有它繼續存在的權利?;蛘摺爸辽偈窃谀承┓矫?,它們要有繼續存在于一種自然狀態下的權利”。人應當改變他在土地共同體中的征服者的面目,而成為這個共同體中的一員。[5]
羅爾斯頓作為大地倫理學的繼承者,繼承并超越了利奧波德的思想,在像山那樣思考的基礎上提出像地球那樣思考。將道德關懷的范圍從人類本身擴展到動物、植物和非人類存在物的物種上,從生態整體主義的視角提出了人類對動植物、非人類存在物的物種以及后代子孫的關愛和義務。羅爾斯頓強調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是生命的根源,這整個源泉、根源——而非只有誕生于其中的人類——都是有價值的,大自然是萬物真正的創造者。而自然環境是生養我們、塑造我們,我們須臾不可離的生命母體。我們應當懷著一種感激的心情看待這個生養了我們,并哺育我們茁壯成長的自然環境,不斷地呵護她的靜謐和祥和。在自然環境發展史上,有很多生態學家和哲學家很早就開始關注動物的權利問題。生態學家愛頓(Charles C.Elton)敘述了他所信服的這樣一種信念:“世界上有數百萬人認為,動物擁有生存和獨處的權利”。[6]哲學家納斯(Arne Naess)說,“原則上,動物所擁有的生存和成長的權利,與我們及我們的孩子所擁有的權利同樣多。[7]”關心所有的動物、植物和其他物種就等于在為整個人類的發展鑄造保護欄桿,并在道德危險滑坡的周圍鑄造起一道堅不可摧的安全防線。
愛利希(Paul and Anne Ehrlich)夫婦在說明喪失物種的危害時使用了一個淺顯的比喻:眾多的物種就像是人們正在乘坐的飛機上的鉚釘。物種的滅絕尤如鉚釘的斷裂,會對人們的生存帶來威脅。我們所乘坐的這艘地球飛船雖有相當多看似“累贅”的物種,但是,如果失去這150萬個鉚釘(物種),人們就會失去安全;任何一種“累贅”的喪失都會令人惋惜。物種,包括瀕危物種在內。是地球飛船的穩定器。[8]進而,對物種的關懷逐漸轉化成對其權利的尊重和其平等地位的保障。在自然發展歷史當中,每一種物種都擁有自己的位置、完整和綺麗。但是,所有其他存在物都沒有達到人類存在的高度。人類較動植物和其他物種的優越性并不表現在竭澤而漁地利用資源、歇斯底里地追求功利的最大化方面,而表現在他能夠像關愛自己那樣關愛其他存在物。人從總體上把握世界的能力在不斷地自我超越中成長壯大,這促使我們對自己提出許多新的更高要求的義務,這要求我們超越人類個體利益,把人類整體利益與自然地球整體利益融合貫通。
2.5 989名孕婦中對口腔健康知識需求途徑情況 希望從口腔專業人員獲取知識的孕婦811名,占82.00%;希望從婦產科專業人員獲取知識的孕婦476名,占48.13%;希望從廣播電視科普讀物等媒體獲得知識的孕婦101名,占 10.21%。見表4。
2.2可持續發展保證代際平等
代際正義是關于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權益保護和責任承擔問題。代際正義直接關切到后代子孫的利益和整個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在處理代際正義問題上,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著重強調了可持續發展的路線,認為人類是自然進化史不斷演進的結果,地球生態環境支撐著人類持續向前發展。人類和自己星球的命運休戚相關,人類利用資源的方式直接影響了整個星球未來的發展走向,應當倍加珍惜利用自然資源,以保證整個人類共同體和諧統一地可持續發展,保證藍色星球的永恒瑰麗和美好。并著重指出可持續發展是整個生物圈最終的生存方式,人類是地球人在生物圈的化身,人類的完整性與地球的完整性不可分割。而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布倫特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關于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無疑是最權威的:“可持續發展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睆拇蟮姆矫婵矗沙掷m發展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生態的可持續性、社會的可持續性與經濟的可持續性。對于可持續發展來說,生態的可持續性是基礎,社會的可持續性是關鍵,經濟的可持續性是手段。完整的可持續發展是這三種可持續性的內在統一。[9]可持續發展是人類邁向21世紀保持國際社會全面進步的一種重要的發展意識和發展理念,是人類理性思維發展的一大進步,尊重了自然環境對人類存在的支撐價值,巧妙地協調了人類生存要素與環境支撐要素協同發展的道德關系??沙掷m發展實質是在為后代子孫節約和保存自然資本,在實現代內科學合理發展的同時,保證代際公平正義。從倫理的(而非任何特定個人的)立場看,任何一代人都有道德義務為其后代提供一個盡可能好的生活條件,盡管他們的這種選擇會導致具有不同身份后代的出現。[10]一個功能健全的生態系統并不是我們慷慨地留給后代的一份 “禮物”,而是他們“應得”的財富。[11]
從長遠來看,可持續發展是一個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生態、社會科技等多方面因素的綜合概念。可持續發展的最終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可持續發展,維護人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的同時促進人永久地向前發展。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以統一的全球性的思想和行動為依托,因為自然環境將所有國家,所有人民聯系在一起,氣候問題事關整個人類社會的整體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深入有助于我們應對氣候變化問題時既保障個人生態權利的實現,敦促個人生態責任的承擔,理解保護生態環境真諦的同時很好地保持大自然的本色,也有助于國際社會面對未來人類發展道路選擇時達成一致,以舒展全球氣候治理新畫卷。
2.3共同體責任共擔保證國際公正
國際正義主要涉及國際層面的碳排放空間劃分和溫室氣體減排責任承擔問題。處理國際正義問題不僅要保障各個主權國家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而且還要保障每個人最基本的人權,這是國際正義問題解決的基本前提和基礎。
羅爾斯頓的生態整體主義自然價值論是國際環境倫理發展基礎上的不斷創新。在給予動植物及其他物種平等的權利和地位的同時,保障每個人對自然環境共同體最基本的權利和義務。生命是在川流不息的由生到死的過程中永恒地生長著,每一種生命個體都以其獨特的方式表示著其對自身以及生命整體的珍視,我們人類也是自然歷史的一部分。大自然擁有自己內在的井然有序的和諧、普遍規律、絢麗和典雅。人類應當不斷地發掘并遵循其本身固有的特質并學會從新的角度去欣賞其美好。羅爾斯頓的最新著作《一種新的環境倫理——為下一個千年在地球上生活》涉及全球變暖、可持續發展、環境正義、生物多樣性等等。他是以一種嶄新的面貌,從現實情況出發探尋一種全新的環境倫理,試圖告知人們,現代人要成為一種具有環境素養的人,試圖讓人們尋找到各自應有的位置,在保護生態環境的道路上不斷地發光發熱。
碳排放空間屬于競爭性的公共資源,所以它本身稀有的共享性一定會受到限制,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今天,有限的碳排放空間顯得更加彌足珍貴。每個國家以及每個人都有自己碳排放空間的位置和比率,對于如何公正地劃分碳排放空間,保障自己碳排放空間的權益并不侵害他人的碳排放空間,我們要堅持既對生物共同體負責,又要明確指出每個生物個體都占據自己特有的賦有專門技能的生態位的自然價值論。某種意義上說,這既是對生物共同體負責,也是對生物個體負責,維護了生物共同體和生物個體之間的公平公正。與此同時,我們應當充分考慮到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發展歷史和現狀,呼吁發達國家積極主動地將有限的碳排放空間更多地給予迫切需要維持基本生存的國家,并就可持續發展理念與發展中國家進行更深入地交流與溝通,以積極推動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構建。
在溫室氣體的責任承擔方面,發達國家應當正視歷史責任和現實責任,帶頭完成減排目標,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援助。因為發達國家在初期原始資本積累的過程當中,搶先占領了大量碳排放空間,未有考慮到其他國家及后代子孫的排放需求?,F今發達國家擁有高端的技術、先進的生產組織管理模式、雄厚的資金,在發展經濟的過程當中,自然要超出發展中國家好多,并且由于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舊秩序的存在,某些發達國家故意將三高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實現本國經濟發展的同時,將溫室氣體排放的責任轉嫁給發展中國家。從人均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上來說,發達國家依然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所以發達國家在減排方面應承擔首要責任。當然,發展中國家在承擔減排責任方面也是義不容辭的。發展中國家也應當根據自身發展情況按比率地承擔減排責任。
要落實氣候正義中的正義問題,每個國家,每個人的基本權益和基本責任是必須考慮在內的。因為人類是一個整體,自然生態系統承載著自然和人類的歷史。氣候變化給人類帶來的威脅,即使擁有豐厚的權力和財富都不能逃避其廣泛的影響。人類最基本的義務,是對跨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這條偉大的生命長河的義務。
在深入了解并分析生態整體主義自然價值論在氣候正義中的重要作用時,最主要的是如何更好地將其運用并解決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為國際社會的發展注入新的力量元素。筆者主要是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入手,以世界為視域,以本國為基點。
3.1國際層面
3.1.1聚焦氣候危機,探尋正義途徑。氣候變化問題之所以始終處理不妥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沒有處理氣候危機問題的專門機構,氣候變化問題處理監管力度不夠,缺乏明確的碳排放標準。在一個沒有強制性權威存在的氣候治理環境當中,各個主權國家參與氣候治理的原始動機是本國從氣候治理當中獲得多大的益處,本國的權益能否得到尊重和保障。如若本國最基本的生存權和發展權無法得到保障,那么這些國家就會自行退出氣候治理,并且今后的氣候合作就會因為利益受損國家的抵制難以獲得長足的發展?!堵摵蠂鴳椪隆返谝徽碌谝粭l中曾明確規定發展國際間以尊重人民平等權利及自決原則為根據之友好關系,并采取其他適當辦法,以增強普遍和平。[12]《世界人權宣言》第二十九條規定人人在行使他的權利和自由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于保證對旁人的權利和自由給予應有的承認和尊重,并在一個民主的社會中適應道德、公共秩序和普遍福利的正當需要。[13]
我們要在此基礎上呼吁聯合國設立專門機構處理氣候危機帶來的各種問題,加大力度保護主權國家平等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以保障每個國家、每個人平等的碳排放權,保障后代子孫的平等權益??傮w而言,人類的碳排放需求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為自身生存發展的基本碳排放,另一種是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的碳排放。對這兩種碳排放來說,前者迫切性高于后者。要首先保障每個人自身生存發展的最基本的排放需求。同時,要為溫室氣體的排放設定標準的量,發達國家,大中型發展中國家,小型發展中國家,都按照規定執行不同的量化標準,并健全相配套的監管體系,以推進氣候問題的解決,并逐步將這些措施法制化,以增強執行力度。
總之,每個國家不僅僅應當關心本國人民的福祉,還應當放眼世界,關懷他國及他國人民的安危。因為社會發展的實踐已經清楚地表明:人類的發展進步受到生態系統的規限,而我們所獲的各種技藝雖然能大大增加我們選擇的空間和余地,卻不能使我們擺脫這種規限。我們的物質財富可以用勞動去獲取,但我們生態的福祉卻深深地根植于自然。
3.1.2勾勒世界藍圖,實現和平共贏。氣候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國際綠色環保組織的積極參與。如國際綠色和平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世界自然基金會等等。國際環保組織要向全世界人民發起號召,力求真誠、務實、高效的積極合作。各個國家和各國人民要積極響應。加大氣候變化的宣傳力度,并不斷地為氣候變化帶來的各種問題提前進行各種預想。因為地球是一個整體,生活在同一片藍天下的我們,休戚相關,命運與共。人在大自然中所占據的并不是最重要的位置;大自然啟示給人類的最重要的教訓就是:只有適應地球,才能分享地球上的一切。只有最適應地球的人,才能其樂融融地生存于其中的環境中。但這不是以不自然或不近人情的方式屈服于自然;它實際上是為了獲得愛和自由——對自己的棲息環境的愛以及存在于這個環境中的自由。[14]當我們理解了“生命存在于共同體中”這一觀念最豐富的內涵時,就會發現所有的生命都應該為這個可以在其上詩意地棲息的地球做出貢獻。
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過程當中,中國作為一個負責任的發展中大國,始終積極參與全球氣候治理,并進行了持之以恒地努力。近幾年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國在氣候變化的治理方面作出了積極的努力,如2013年,中國首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這是中國第一部專門針對適應氣候變化方面的戰略規劃,對提高國家氣候變化適應能力意義重大。[15]2014年,中美兩國共同發表《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中國計劃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且將努力早日達峰,并計劃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高到20%左右。[16]2015年,中國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提交了《強化應對氣候變化行動——中國國家自主貢獻》,提出了2020年直至2030年及其后不斷強化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路徑和政策措施。[17]并專門拿出200億元設立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基金,足以呈現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誠意和勇氣。我們在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為國際社會引路,并逐漸成為引領和擔當,承擔起了全球氣候治理的中堅力量,展示了大國的風姿,給世界人民作出了表率。與此同時,我們仍然以謙遜的態度期盼更高水平,更深層次的交流合作,以實現更加全面的可持續發展,共同勾勒世界藍圖,構建合作共贏的國際關系新格局,以推動關心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盡快落實。
3.2國內層面
3.2.1增強生態意識,踐行整體發展。氣候變化問題事關人類的生存大計。近些年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大氣污染、臭氧層衰竭、生態環境破壞卻相當嚴重,氣候變化狀況不斷惡化。相關研究顯示,我國公眾的自然環境保護意識非常欠缺。在當下,持續弘揚綠色生態意識、倡導綠色生態理念、確立綠色生態倫理,探尋綠色生態發展路徑,是我們邁向21世紀面臨的一個迫切而艱巨的重大任務,我國綠色生態事業的發展任重而道遠。
我們要呼吁政府制定一套綠色生態教育體系,將綠色生態文明意識融入其中,并在實踐中提供踐行綠色生態倫理發展路徑的平臺。以提高國民整體的綠色教育素質。并加大輿論媒體的宣傳,要為綠色生態發展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努力形成一股強有力的綠色沖擊力,推進全民綠色生態意識的普及,讓綠色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作為高級生物的我們,必須要與我們周圍的自然環境相協調,學會妥善利用由我們做主支配的大量自然資源,用它們來促進大自然的大循環。如國家主席習近平所言,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8]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要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19]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重點強調要加大生態環境整治力度,逐步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堅持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環境污染防治相結合,推動自然環境修復能力的不斷增長,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發展。積極推進綠色發展意識的創新,實現綠色生態探索,以取得新的突破性進展。并為之鍥而不舍,建設天藍、地綠、水清的美麗中國。要逐漸形成一種生態文化,一種生態整體的理論,一種關于家園整體的世界觀,因為人們環境道德的形成直接來源于生態文化的影響,要使生態道德責任成為全社會的一種共識,推動生態責任的承擔和生態經濟的發展,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踐行整體發展。
3.2.2推進綠色發展,承擔道德責任。我國現有的發展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還主要依賴于三高型能源煤炭和石油。但從長遠角度來說,應對氣候危機,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根本上來說還是要轉變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不合理的能源結構。要積極支持發展綠色清潔能源,穩步推進傳統工業的綠色改造,推動綠色低碳經濟發展循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鼓勵發展綠色金融。形成政府、企業、公眾共同治理環境的生態治理體系。以督促整個社會環境質量的提高。
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其本質上來說主要受人們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因為選擇什么樣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也是對個人對社會、對整個地球的責任和義務的表明。三高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能在短期內能使人們獲利,享受曇花一現的安逸,但其實是促使人們走上一條不歸路,目前來看,轉變它們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羅爾斯頓的自然價值論強調人與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獨立、相輔相成。人類的生存發展離不開自然的支撐,自然的變化循環也不能驅除人類活動的影響。人類有維持生存的基本利益,大自然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有自身生態平衡的規律。有益于人類生存發展,促進生態平衡是其基點。個人應當自覺承擔其特有的生態道德責任。
倫理需要一種世界觀,但它只能存在于具體的生活世界中。倫理不僅僅是一種理論,而是“生活之道”。倫理必須要在個人的具體生活中得到體現,正如物種必須要由具體的生物個體來顯現一樣。人類是道德監督者,但也是道德實踐者。他們必須要解決其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問題;而在解決這些問題時應遵守一定的道德。[20]推進綠色生態發展,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對現代社會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種倫理價值反思,也是對全社會綠色生態責任的道德折射,敦促了全社會綠色道德的責任的承擔和義務的履行。
[1][4][14][20]〔美〕霍爾姆斯·羅爾斯頓.環境倫理學[M].楊通進譯,許廣明校.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社,2000.141,10,484,477.
[2]龔群.經濟倫理關于“經紀人”概念的再審視[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6):38.
[3]增長的極限—羅馬俱樂部關于人類困境的研究報告[M].李寶恒譯.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226.
[5]〔美〕奧爾多·利奧波德.沙鄉年鑒[M].候文蕙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223.
[6]Elton.The Ecology of Invasions by Animals and Plants[M].London:Methuen,1958.143.
[7]納斯.捍衛深層次生態學運動[J].環境倫理學,1984,(6):265-270.
[8]PaulR.Ehrlich.Extinction[M].NewYork:Random House,1981.11-14.
[9]楊通進.環境倫理:全球對話,中國視野[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7.343-344.
[10]Ernest Partridge.“Should We Seek a Better Future”[J].Ethics and Environment Vol.3 No.1,1998,P81-95.
[11]ErnestPartridge.“OntheRightsofFuture Generations”[M].inDonaldScherered.,Upstream/Downstream:Issues in Environmental Ethics(Temple University Press,1990).
[12]許光建.聯合國憲章詮釋[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13.
[13]孫平華.《世界人權宣言》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158.
[15]張亮.中國首發國家適應氣候變化戰略[N].人民日報,2013-02-01.
[16]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N].人民日報,2014-02-01.
[17]李俊峰,陳濟.彰顯中國責任與貢獻[N].中國改革報,2015-05-01.
[18]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海南考察時強調 加快國際旅游島建設 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J].國土綠化,2013,(5).
[19]孫秀艷.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N].人民日報,2015-09-01.
責任編輯劉宏蘭
B82-058
A
1004-0544(2016)10-0052-06
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13AZX023)。
李穎超(1983—),女,河北唐山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