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地扶貧搬遷的惠水模式
省市大報頭版頭條

貴州省惠水縣屬滇黔桂集中連片石漠化貧困地區,全縣有貧困戶15540戶51013人。為加快推進脫貧攻堅,近年來,惠水縣相繼出臺《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關于易地扶貧搬遷移民貨幣化安置的實施方案》、《易地扶貧搬遷“遷企融合”工作方案》等文件,多層次全方位保障貧困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8月22日—23日全國易地扶貧搬遷現場會召開期間,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對惠水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給予充分肯定。在8月24日召開的貴州省委常委會議上,陳敏爾書記要求,深入推進惠水縣易地扶貧搬遷試點工作,為全省探索經驗、創造樣板。
★本著廚衛功能齊全、便于生活的原則,面積不能太大、標準不能太高,但是質量一定要高。按照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5平方米的規定,以安置房在城鎮的人均住房面積不超過20平方米、在中心村和移民新村的不超過25平方米為指導標準
★政府補助部分:實行住房建設差別化補助政策,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建房補助為每人2萬元,非貧困人口的建房補助為每人1.2萬元
★融資貸款部分:用于統籌住房建設和配套建設
★群眾自籌部分:本著“不讓貧困人口因搬遷負債、因搬遷影響脫貧”原則,做到自籌少量化

★通過推動就業創業扶持一批;
★通過公益性崗位安置一批;
★通過社會保障兜底一批;
★通過培育產業帶動一批
★城鎮安置;
★產業園區安置;
★旅游服務區安置;
★移民新村安置;
★插花安置;
★投親靠友等其他安置
★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重點搬;
★貧困發生率50%以上,住戶50戶以下的自然村寨整體搬;
★生態脆弱、地質災害隱患嚴重的統籌搬遷;
★對群眾積極性高的優先搬遷
★盤活搬遷群眾承包地、山林地、宅基地“三地”資源,促進群眾穩定增收
★落實就學、就業、就醫“三就”為民解憂
★統籌城鄉養老保險、低保、醫療保險“三保”政策,全力做好“一站式”服務
★建設經營性場所、農耕場所、公共服務場所“三所”,成立縣級扶貧開發公司,用收益補貼群眾基本生活支出
★深入群眾“包發動”,向搬遷群眾講清搬遷的優惠政策
★滿腔熱情“包服務”,引導群眾到安置點社區便民服務中心等服務場所辦事
★因人而異“包就業”,針對不同搬遷群眾情況幫助就業
★一抓到底“包脫貧”,對搬遷群眾一包五年,不脫貧不脫鉤
目標任務
“十三五”期間預安排易地扶貧搬遷貧困人口19000人,2016年至2018年計劃搬遷15200人,其中,整組搬遷涉及69個村的128個組(自然寨)零星搬遷131個村410個組。
●2016年:搬遷1463戶6184人,全部為整體搬遷,涉及41個村79個組(自然寨);
●2017年:搬遷1350戶5700人,其中,整體搬遷涉及28個村49個組(自然寨),零星搬遷涉及40個村136個組;
●2018年:搬遷780戶3316人,全部為零星搬遷,涉及91個村274個組
●2016年、2017年以整體搬遷、化解地質災害威脅和解決未實施危改任務的貧困戶為主,力爭2018年完成總任務數的90%,2019年、2020年零星消化剩下的10%
●制定完善以整合住建、水務、交通、供電、民政、等單位項目資金到安置點的建設方案
●以縣國土局牽頭,住建、林業、農工、扶貧、交通等單位配合,實施“土地增減掛鉤項目”的產業融合方案
●以縣公安局牽頭,各鎮(街道)配合,制訂戶籍制度改革方案
●以工信、人社、市場監管等單位提供就業致富信息和就業創業技能的培訓方案
●以扶貧開發公司牽頭,縣相關金融部門配合籌措扶貧資金并制訂資金的管理和使用等方案,鼓勵群眾主動搬遷
●將易地扶貧搬遷與“5個100工程、農村人口市民化、美麗鄉村建設、土地增減掛鉤”相結合,以縣城、經開區、百鳥河安置點為2016年安置重點,并同步啟動崗度鎮安置點建設
●2016年第一季度逐步完善已建的好花紅鎮、蘆山鎮安置點,啟動百鳥河、經開區、崗度鎮安置點建設
●2017年啟動斷杉鎮、羨塘鎮、擺金鎮、蘆山鎮、王佑鎮、好花紅鎮安置點建設
●實行縣級領導包動員、包服務、包就業、包脫貧到村到組,鎮(街道)領導實行包精準、包指導、包遷出、包服務到組到戶,駐村干部和村級干部全程包精準到戶到人
●項目建設實行“六個一”和“半月一調度、一月一分析、一季一督查”機制
“搬得出”“穩得住”,更要“能致富”
易地扶貧搬遷是脫貧攻堅戰的關鍵硬仗,是精準扶貧“五個一批”中任務最重、難度最大的頭號工程。作為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貴州還有493萬農村貧困人口。其中,生活在“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地方、需要搬遷脫貧的貧困人口有130萬,占農村貧困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是貴州農村“短板中的短板”。為此,貴州省委、省政府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新一輪脫貧攻堅的“當頭炮”,率先啟動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項目、率先出臺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補助獎勵政策、率先統籌扶貧云國土資源云資源、率先實行易地扶貧搬遷督導工作常態化。特別是惠水縣探索總結出的易地扶貧搬遷的 “四個原則”定對象、“四個機制”扶長遠、 “四個包保”強責任等“三個四”工作法,有效解決了“怎么搬”和“搬出后怎么辦”的問題,既有力推動了全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又為全省打贏脫貧攻堅戰貢獻了“惠水智慧”。從惠水縣模式看,易地扶貧搬遷不僅要確保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更重要的是“能致富”。在這方面,陜西省從2006年就啟動了全省性的扶貧搬遷工程,今年又出臺《“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工作實施方案》,未來5年將對66萬戶235萬人實施易地搬遷,同樣值得學習和借鑒。
▲山東省日前出臺《關于運用綜合政策措施支持擴大消費的意見》,從提高城鄉居民消費能力,支持提升教育、旅游休閑消費,擴大住房、信息消費等十個方面推出40條措施。其中,在教育保障方面,對社會力量投資興辦中小學給予多種形式支持。
▲近日,河北省出臺《關于支持企業技術創新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兩化融合指數排名力爭進入全國前十,區域創新能力達到全國中等水平。實現企業研發機構“四個全覆蓋”,即大中型工業企業、規模以上科技型中小企業、高新技術企業、鋼鐵企業全覆蓋。
▲黑龍江省近日在全國農科戰線首家組建面向社會大眾、大學生和科技企業的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根據功能及服務對象不同,孵化器主要劃分為三部分,即大學生和創客空間、中小企業孵化平臺、規模企業加速上市平臺。目前已吸納培育各類企業33家。
▲8月10日,廣東省發布《關于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提出,對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等方面的政策進行了整合,并明確困境兒童的范圍主要包括:無法定撫養人兒童、自身困境兒童、家庭困境兒童、安全困境兒童和臨時困境兒童五類。
▲8月30日,湖北省首次在全省范圍內拍賣補充耕地指標。本批次5000畝補充耕地指標,編制為6個標的進行交易,交易底價為3萬元/畝,每個競買人選擇的競買標的個數不得超過3個,價高者得。宜昌市點軍區、秭歸縣5000畝補充耕地指標共拍逾3億元高價,畝均價格突破6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