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家明
PPP模式:要表面繁榮還是長期效應?
連家明
近年來,PPP模式作為政府拓寬基礎設施和民生領域融資渠道、盤活社會存量資本、以項目管理模式創新帶動政府治理模式創新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被大力加以倡導和推廣。在中央號召下,各地的PPP項目在短期內呈現爆炸式增長,成為財經領域普遍關注的熱點和焦點。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公布的數據,截至2016年2月底,全國各地共有7110個PPP項目納入綜合信息平臺,總投資約8.3萬億元,其中新建項目占投資總額的91%。與此同時,該中心發布的另一組數據也令人有一絲不安。在上述7110個PPP項目中,實際開工項目僅351個,不足總數的5%;處于項目識別階段,即不確定是否推行的PPP項目5542個,約占總數的78%。這樣快的項目增長態勢和這樣低的項目落地情況,實際暴露出當前PPP項目開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首先,項目一擁而上,帶有明顯的“運動式”特征。一個PPP項目動輒二三十年,周期很長,涉及的利益相關方也很多,而且針對不同領域其專業性要求也非常高,在項目的立項和啟動階段需要進行周密的準備,同時對中長期的監管也要有統籌的規劃,實際對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地方政府則采取了“指標式”的突擊做法,為了PPP而PPP,大量項目缺乏充分的前期論證和科學的可行性設計,造成項目質量低下,潛在矛盾突出,最終導致遍地開花卻少有結果。
其次,PPP項目當中多見國企,少見民資。按照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的本義,應是公私合作,私人資本才是這一模式當中引資的主要對象。但我國國情特殊,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PPP模式被重新解讀為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從而將合作對象的范圍大大拓寬至國有資本。多年來,國進民退使得我國市場競爭環境公平欠奉,私人資本投資空間逼仄。在PPP模式推廣過程中,絕大部分項目演變為政府與國企之間的公公合作,而擠出的后果,就是私人資本的活力難以有效激發,PPP項目距離公私合作的本意越行越遠。
再次,現有PPP模式立法缺失,無法對私人資本權益形成有力的保護,導致真正的民資既不能來,也不敢來、不愛來。福建刺桐大橋項目就是比較典型的例子。政府政策的多變,缺乏有效的約束,以及政治周期變更所帶來的種種不確定性,使民間資本在開展PPP項目過程中面臨了更大的風險。如果沒有一個良好的補償機制和風險分擔機制,一旦這種風險變為現實,將使項目淪入失敗的淵藪,由此帶來的對整個民間資本的反面教材效應,在很長時間內都難以消化。
當然,PPP模式改革的正確性和所內含的好處顯而易見,比如減少當期地方政府負債,提高項目運營效率,加快改善民生步伐,促進市場作用發揮等等,這也成為PPP項目能夠迅速推開的內在驅動力。但是,上述好處的獲得需要前提,就是項目本身要實現規范、有序、良性的運營,實現可持續發展。否則,在當前亂花迷眼的表面繁榮背后,我們不僅難以收獲應有的長期效應,還將背負比預想沉重得多的負擔。
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李克強總理明確提出要“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依法嚴格履行合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這句話中對法治精神和契約精神的高度強調,實際恰恰點明了政府推動PPP模式走向成功的真諦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