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農學院 王 麗 鄒 琴 王瑩瑩 吳庭芳
微型學習與課堂學習深度融合策略探究
天津農學院王麗鄒琴王瑩瑩吳庭芳
微時代的微文化衍生出大學生碎片化微型學習行為。微型學習是一把“雙刃劍”,如何將它和傳統課堂學習結合起來,使課堂學習事半功倍,是值得研究的問題。本文以微型學習與課堂學習深度融合為出發點,論述微型學習中“教”與“學”的要點。
微型學習 課堂學習 融合
信息技術的發展使我們進入被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和個人移動互聯終端設備(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包圍的時代,這個時代是具有一系列微特征(微信、微博、微電影、手機QQ、微公益等)的“微時代”。
對在校大學生而言,在這個“微時代”,大規模開放在線課程、移動微型設備等的發展,使人們可以隨時隨地利用碎片化閑暇時間(坐車、等人、排隊等)進行學習活動,分散化的學習內容使學習者學習效率變高,擴展了學習者原有固定、封閉的學習時空,增加了學習機會。但是信息技術的發達又存在一定的問題,碎片化學習不利于培養學習者知識體系結構的邏輯性,難以解決復雜學習任務,難以使其形成完整且有縱深感的個人知識體系,容易導致學習者思維認知結構碎片化和分散化。因此,如何將大學生的碎片時間學習和課堂學習結合起來,使課堂學習事半功倍,成為亟待解決的課題。
碎片時間學習又被稱為“微型學習”。李龍提出微型學習以特定的學習目標為依據,具有時間短(一般在10分鐘左右或更短)、內容精煉(一般只涉及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具體問題)等特點,在信息化環境(網絡環境或移動學習環境)下充分發揮學習者主體作用的一種學習活動?!拔ⅰ斌w現為媒介終端設備的微型化和學習內容的微型化,微小的學習內容組塊通過輕便的學習媒體設備可被輕易地獲取、存儲、生成和流通,同時學習者在相對輕松的心態中獲得一種輕快并帶有愉悅和滿足感的學習體驗,這是微時代的微文化的一種表現。
微型學習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在平臺上形式可以是教學預習,可以是重難點的講解,也可以是學生們作品互評。微型學習的平臺可以記錄學生的瀏覽記錄、答題結果和分數、教師評價及學生互評的記錄等,較之課堂學習,學生能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從而做出更恰當的自我評價。
1.從“教”的角度
(1)學習平臺。學習平臺的操作應簡單易操作。平臺的學習視頻或資料應清晰度高、演講人吐字清楚,否則易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習內容。教師進行微型學習的課程教學設計時,一般以知識點為單位,不宜再把知識點進行分解,過分“碎片化”。微型學習包括“學習、指導、檢測、評價”的完整過程,不僅是微課程資源的簡單展示。除此之外,教師應注重微型學習與課堂學習內容的銜接。
(3)反饋性。教師應建立與學生的及時溝通機制,保證微型學習的有效性。傳統課堂學習由于時間有限,教師和學生交流時間較短。微型學習能彌補這一缺陷,學生能隨時在學習平臺和教師交流。因此,教師應該保證能夠及時答疑解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根據學生在微型學習中遇到的普遍問題進行講解。
2.從“學”的角度
(1)完整性。雖然微型學習的強度遠低于傳統學習,但是學生學習應依據教師擬定的學習設計方案,應以每次學習都能完成一個知識點或一個基本問題的完整的學習過程為準,否則可能造成知識累積感的下降,影響知識體系的整合。學習內容經過學生自主學習后,應能夠理解和應用,若存在不能消化的內容,學生應及時與教師溝通。
(2)實踐性。對技能的學習,微型學習具有一定局限性,只能對技能示范進行觀察和分析,不能代替學生的親身體驗。因此,技能學習,如體育學習,要注重微型學習和課堂學習的結合,一定要包含學生親自實踐環節,不能僅僅用視頻學習等代替。教學要增加學生實踐環節,個人更有機會獲得主體性的充分發展,生活更有希望重新回歸到人自身,這是微時代的一種特質。
(3)自律性。微型學習使用的多為移動設備,學生有可能被更吸引人的微信、微博等內容“牽走”,剝奪學習時間。進行微型學習時,學生應該提高個人的自律能力,警惕注意力的分散。學生平時應有意利用整塊時間進行紙質閱讀,彌補碎片閱讀造成的注意力下降、閱讀淺層化、情感體驗瞬間化等不足。
[1]張 浩,楊凌霞,丁草萱.微型學習興起的文化背景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4
[2]李 龍.論“微型學習”的設計與實施[J].電化教育研究,2014
[3]張 浩.新媒體環境中的微型學習設計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2
[4]賈檸闖.基于移動微型學習的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模式設計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6
[5]柳士彬,朱 強.基于工作場所學習的微型課程評價準則與技術支撐[J]. 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6
[6]程松泉.微型學習與高校教學的整合策略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
(本文系基金項目:天津市教育系統調研課題“大學生碎片化微型學習與課堂學習深度融合研究”;天津市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微文化對大學生學習行為和職業選擇行為的影響探究”,項目編號:201510061115)
ISSN2095-6711/Z01-2016-11-0007
王麗,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鄒琴,天津農學院基礎科學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