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射陽縣洋馬鎮社區教育中心 沈玉林
鄉鎮社區教育可持續發展策略思考
江蘇省射陽縣洋馬鎮社區教育中心沈玉林
社區教育是我國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提高勞動者素質、促進經濟與社會不斷發展的重要手段。如何實現鄉鎮社區教育可持續發展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話題。
社區教育 可持續發展
社區教育是鄉鎮轄區教育不可忽視的一項工作,是鄉鎮黨委、政府的一項重要工作內容。加強鄉鎮社區教育建設是時代發展的必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發展的必然,是增強勞動力人口積極性的關鍵。對此,各級鄉鎮黨委、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應把社教工作納入政府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組建鄉鎮主要領導負責的社區教育領導小組和教育部門主管的工作小組,具體明確各有關部門、(居委)村的職責和分工,形成“黨、政統一領導,教育部門主管,有關部門配合,社區自主活動、社會積極支持、群眾廣泛參與”的管理機制,從而推動鄉鎮社區教育的健康持續發展。
以筆者所在單位的具體做法為例,近幾年,我們充分利用全縣創建省級教育現代化的契機,通過媒體手段,著力營造人人關心創建、人人參與創建、人人支持創建的濃厚氛圍。通過多次與政府領導溝通,使政府相關人員認識到科技基礎薄弱、人才匱乏、后勁不足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同時,我們抓好自身觀念的轉變,擺正自身的教育位置,強化創建小組領導。①增強服務意識,著力推行“社區教育中心+農戶”和“基地+農戶”的“兩加”模式,全方位、多層次地為農村產業提供有效服務。②尋找生存點,搞好服務的同時,適當收取培訓費用,與基地效益合為一體,不斷擴大社區教育的生存空間,增強社區教育的活力。
社區教育中,一名合格的教師主要扮演以下角色。①教育事業的具體策劃者。教師要積極參與社區教育事業的情況調研、網絡完善、規劃布局、政策出臺等方面的具體工作。②教育項目的主要組織者。社區教育項目推進過程中,從項目方案的詳細策劃到部署實施,從項目過程的自查自控到考核評價,從項目經費的爭取籌措到開支結算,從項目結束后的臺賬整理到經驗提升,教師要親力親為,全程參加。③教育資源的基本協調者。針對面廣量大的鄉鎮社區教育現狀,教師僅靠自身學校資源難以完成相關工作。教師要溝通協調、整合共享各類社會資源。④教育業務的重要指導者。教師要主動為社區教育培訓項目系統授課,進行專題講座等,提供業務指導。
為激勵教師充分發揮自身的職能與作用,建設一支穩定而積極的師資隊伍,相關部門應不斷完善教師隊伍的考核機制。①相關部門制定社區教育教師專業發展框架,制定以專業技能為基礎的考核標準,從而滿足教師的真正需求,體現終身學習理念。②相關部門將考核結果與教師的職業升遷相掛鉤,開放社區教育教師向上流動的渠道,結束社區教育教師評級和升遷的邊緣化處境,重點提拔思想過硬、素質優良的教師擔任教育管理工作。③相關部門實行依法管理,加快推進社區教育師資隊伍法制化建設工作,用社區教育事業造就社區教育人才,用環境凝聚社區教育人才,用機制激勵社區教育人才,用法制保障社區教育人才。
根據社區教育的社會性、教育性、人本性的基本特征,相關部門要堅持一切為了居民、緊緊圍繞居民、惠及全體居民的宗旨,以居民的學習需求為導向,以提升素質為主線,深入廣泛地開展社區教育培訓活動。
1.培訓內容。培訓內容可按照國家教育部基本要求和所在地的相關規定,面向社區干部、居民等不同群體,開展專業知識、崗位素質、職業技能、文化生活、審美健體、醫療保健、思想道德、社會公德、科學普及、普法教育、計劃生育知識等教育培訓。相關部門還可針對不同群體的特殊需要,進行嬰兒早期教育、未成年人思想品德教育、老年人教育、殘疾人教育、轉崗再就業和外來流動人口的培訓教育等。
2.培訓形式。培訓形式要將社區教育培訓工作延伸、拓展到社會基層,拓展適應社區居民工作、生活需要的新的教育服務領域。相關部門可引導社區內離退休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積極參與全鎮社區教育兼職聘任教師工作,按他們的崗位專業傳授知識。黨員干部、社區志愿者、積極分子可以在各社區的村民學校進行培訓講座,組織村民討論,談體會、寫心得。相關部門可組織有志青年參觀特色農業種植養殖基地,使其學習技術,拓展青年的致富門路等。
社區教育的目標是促進社區居民全面和諧發展。實現這一目標,相關部門需要挖掘和利用社區一切教育資源,包括人力、物力、財力、信息和環境資源,還包括有形和無形、社區內外、現有和潛在的學習資源,提供給社區居民充分的學習機會。例如,學校教育資源、社區單位資源、社區文化資源、互聯網信息資源等。相關部門整合資源應把握五項原則:政治引領,互利共贏,以人為本,著眼長效,教育優先。
以本地的具體做法為例,近幾年,鹽城市有力推動數字化學習,積極探索“互聯網+社區”的教育新路徑,以市社區大學(市開放大學)為依托,籌建鹽城市終身學習網,大力發展現代遠程教育。相關部門加強“江蘇學習在線”的推廣應用,建立覆蓋全市的數字化學習網絡,實現與全國著名學習型網站的互聯互通,共享優質教育資源,積極探索建立個人學習成果認證和評價制度、“學分銀行”制度和居民學習卡制度等,逐步建立公民學分認證、積累和轉換制度,推進各類型學習成果的互認與銜接。
[1]宋西玲.我國農村成人教育的發展困境及其破解[[J].繼續教育研究,2012
[2]李靜珠.社區教育發展中的政府作用研究[D].寧波大學,2012
ISSN2095-6711/Z01-2016-11-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