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理工大學 張婷婷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現狀及對策研究
天津理工大學張婷婷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使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受到影響,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新要求。本文闡述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產生的影響,分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現狀及面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樹立理論權威性、打造適應時代的教師隊伍和轉變教育理念的解決方案。
新媒體時代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問題 對策
隨著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數字技術和移動互聯網技術飛快發展,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媒體正逐漸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人類社會進入“新媒體時代”。“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它的內在和外在都隨著社會發展和新技術革新不斷發生變化。清華大學的熊澄宇教授認為:“新媒體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在今天網絡基礎上又有延伸,無線移動的問題,還有出現其他新的媒體形態,跟計算機相關的,這都可以說是新媒體。嚴格來說,新媒體應該稱為數字化媒體?!敝袊ヂ摼W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56億,占比達92.5%。2016年上半年,中國網民人均周上網時長為26.5小時。這意味著網民每天平均上網接近3.8小時。新媒體不僅顛覆了我們傳統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更時刻影響和沖擊著我們的思維模式和價值觀念。作為新媒體使用的主力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受到深刻影響。因此,如何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為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獲取信息,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
依托數字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核心技術,通過手機、電腦等移動終端,新媒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規模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習慣,推動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進步。新媒體時代對渴望掌握且能迅速掌握新技術的大學生來說影響尤為深刻,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更加開放多元。傳統媒體時代,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主要途徑是依靠教師傳授、閱讀書籍等單一的獲取方式。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搜索引擎的出現和各種移動終端提供的良好硬件支持,使大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渠道得到空前拓展。知識的載體不局限于文字和圖畫,還包括視頻、音頻、動畫、甚至虛擬課堂等。大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通過移動終端進行知識的搜索和學習,完全顛覆了單純依靠教師上課傳授知識的傳統模式。獲取知識渠道的多元化使大學生能多視角、多思路地看待同一個問題。
2.生活和交際更加簡單便利。近兩年,網上外賣、網絡購物、網約車平臺等依托新媒體技術興起的行業,改變了大學生的生活狀態,使大學生生活更為便利,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研究中。交友軟件的蓬勃發展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換速度空前迅速,豐富了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同時也對大學生篩選信息、辨別是非、獨立思考的能力提出新要求。
3.對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產生影響。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既可以成為信息的接受者,也可以成為信息的發布者。大學生由原來的被動接受信息,到后來的主動搜索信息,再到制作傳播信息,這一過程的轉變對大學生的思維模式產生極大影響。大學生因此獲得更多展示個人才能的空間,其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興趣愛好都可以通過新媒體展示給他人,使大學生更加自信。新媒體打破了信息制造者和接受者的主體邊界,人與人之間在現實社會中的身份、特權、財物、年齡等因素被弱化,每個人都作為一個單元平等地發布和接受信息,這顛覆了現實社會奉行的權威意識和等級觀念,提升了大學生尊重個體尊嚴、承認個體權利的意識。
新媒體的飛速發展、日新月異,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產生巨大影響,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體背景下面臨著很多新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和思想道德水平。
1.學校思想教育的“權威性”受到挑戰。在傳統的教育模式中,教師是知識信息和價值理念的主要發布者,可以通過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對學生的思想意識進行引導和影響。學校能較容易地掌握著學生的思想動態。新媒體時代,學生獲取信息的多元化,使教師不再是唯一的信息來源,學生會自然而然地對教師的教育模式產生懷疑,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教師的“權威性”受到挑戰。
2. 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手段落后。相比于新媒體中豐富的信息、觀點以及獲取信息的便利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不能滿足時代需求?,F今,一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停留在照本宣科的傳統模式下,即使改變了載體,建立了網上平臺,仍舊有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新媒體的應用僅限于建立相關平臺、成立聊天群,并未真正融入新媒體新理念,對視頻、動畫、音頻等宣傳方式的開發和利用遠遠不能形成吸引力。網上存在一些不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信息,需要高校通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引導大學生選正道、走正路。
3. 思維模式和思想道德受到沖擊。大學生正值人生觀、價值觀成型的關鍵時期,其思維模式和道德水準的可塑性很強。大學生由于社會經驗不足,對一些信息的甄別能力較弱,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更危險的是,一些大學生法律意識淡薄,易受不良思想的煽動和蒙蔽。新媒體內浩如煙海的信息良莠不齊、真假難辨。與傳統媒體相比,新媒體在發表觀點、人際交往中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網絡的虛擬性容易使大學生放松對自己的道德要求,隨意發言,對自己的言行不加約束,在網絡上宣泄不滿,更有甚者通過游戲在虛幻世界尋求精神支點,逃避現實、不求進取。如何引導大學生快速篩選有效信息,使其不被不良信息影響,如何引導大學生正確利用搜索引擎,這些是高校教育者應該思考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全黨要關注青年、關心青年、關愛青年,傾聽青年心聲,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
高校要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要踏踏實實面對問題,實實在在解決問題。
1.放下形式“權威性”,拿起理論“權威性”。高校應認識到,對學生真正有吸引力的,不用強加給學生,學生也會自覺學習。傳統教育模式“權威性”的喪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發展契機。這要求高校教師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以學生更樂于接受的方式教授給學生,要樹立理論的“權威性”,用正確的觀念引導、教育學生,使思想政治教育煥發本身的吸引力。這需要高校高度重視新媒體,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趣味性,打造精品課程,通過課程、視頻、電影、動畫等手段,寓教于樂。
2.打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教職工隊伍。當前形勢下,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工作者要擁有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教育水平,要熟練使用網絡資源。一些學生認為思想政治教育枯燥、單調,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有和學生打成一片的能力,要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學校要定期組織思想政治工作者學習培訓,使其學習最新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新媒體理念和技術。
3.轉變教育理念。高校教師要從“教育學生”的理念轉變為“服務學生”的理念。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傳統的教育模式容易使大學生降低學習興趣,說教式的教育容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高校要轉變思想,利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采用新媒體手段對學生進行及時引導。高校教師要像朋友一樣幫助學生,和他們一起進步,關注學生的日常小事,加以引導,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1]韓 劍.新媒體時代的新聞傳播[J].中國傳媒科技,2013
[2]張海川.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
[3]黃 科.全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路徑淺探[J].中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5
[4]陳倩齡,周長群.新媒體時代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探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
[5]季海菊.論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機遇[J].南京社會科學,2015
ISSN2095-6711/Z01-2016-11-0268
張婷婷(1990—),女,漢,籍貫:內蒙古包頭市,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