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第十小學 嚴學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第七小學 王富貴
重視能力培養,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第十小學嚴學寧
寧夏回族自治區中寧縣第七小學王富貴
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使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傳統數學教育的片面性造成人們數學遠離生活、遠離大眾的錯覺。真正的數學是豐富多彩的,它有著實實在在的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因此,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數學教學要求我們在課堂中創設情境,再現生動活潑的生活背景,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建構。
生活情景 體驗 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具體情景中學習數學,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方式。貼近生活的數學,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在校園生活、社會生活中的實際,設計生動有趣、形象直觀的具體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具體情景中認知數學和學習數學。教《圓的認識》一課時,筆者創設了這樣的情景進行教學:孫悟空和豬八戒從西天取經回來,唐朝皇帝給孫悟空和豬八戒封官晉爵。一日,閑來無事,倆人相約騎自行車旅游。騎著、騎著,八戒喊道:猴哥,你蹬一圈,我也蹬一圈,我倆的車子一樣大,怎么我的車子跑得沒你的車子快呢?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是什么原因嗎?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自行車的學問”。這種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情景教學,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和參與學習,使學生全身心投入數學活動。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教學應強化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這要求每位教師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挖掘數學知識的實際生活內涵,使學生將所學數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使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發揮更大作用。
例如,學習《打折》一課時,筆者設計這樣一道題。在中寧縣第二屆枸杞節盛會上,中寧縣政府舉辦物資交流會,各商家、廠家紛紛推出促銷策略,其中有三家是這樣的:
甲商店:金秋大奉送,本商店商品一律九折優惠。
乙商店:迎國慶,本商店商品凡買一大瓶(售價10元)送一聽(售價2元)。
丙商店:賀枸杞節,買本商店商品累計達到30元者,一律八折優惠。
學生扮演店主和顧客,形成一個交易場所,學生自由學習、活動、探索生活中的數學知識。這樣設計課堂的教學內容,不僅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也使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有所提高。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種認知過程。《新課程標準》指出:“對數學學習不僅要關注學生學習的結果,更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不僅要重結果,而且還要重過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是獲取知識技能的過程,同時也是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情感體驗以及正確價值觀形成的過程。例如,教《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這節內容時,當指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得出課本中三角形的面積有17平方厘米和18平方厘米兩種答案時。正確答案是18平方厘米,但教師肯定17平方厘米也比較正確,只是這種方法很費事。教師提出,如果不用數方格能不能找到求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教師接著出示圖形讓學生觀察:說出每個三角形的面積各是多少?每個三角形的面積是整個圖形面積的多少?猜一猜三角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的?教師指導學生拿出準備的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學生將其拼合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然后出示思考題:①三角形的底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什么?②這個三角形的高相當于平行四邊形的什么?③這個三角形的高和平行四邊形的底有什么關系?(同底等高)④拼成的圖形中,其中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多少?(一半)⑤我們該如何表示三角形的面積呢?學生通過動手拼一拼、擺一擺,猜一猜,按教師提出的問題逐個思考、理解、得出正確結論。實踐證明:學生只有積極的學習態度,親自投入數學學習,才是成功的學習。這使學生不僅學得有興趣,還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教學中,教師要依據不同學生的個性差異,創設不同的層次,使每個學生都能嘗到成功的樂趣。例如,教梯形面積公式這節內容時,為給學生創設成功的學習機會,筆者提出以下三個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自主學習掌握:①剪兩個完全一樣的梯形拼成學過的、熟悉的圖形;②根據拼出的圖形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③你還能用什么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學生根據上面的三個問題,通過討論、學習,推導梯形面積公式的計算方法,即使是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也能用一種方法推導出梯形的面積公式,以此使不同的學生經過自主學習討論都有所發現、創造,有所體驗,這樣既讓學生掌握了知識,又培養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和探索精神。學生在學習討論活動中,形成積極的學習心態。實踐證明:學生學會的不僅是知識,還學會了學習,學會了創新,在學生眼里,數學不再是抽象、枯燥的課本知識,而是充滿魅力和靈性且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活動。數學教學帶來的不只是知識的灌輸,還有討論鉆研和發現之余的喜悅和無窮的對數學的求知欲。
陶行知先生認為:“要把學校的一切伸張到大自然,深入到社會中去。”社會處處皆數學。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有利的教育資源拓寬教學天地,讓學生在廣闊的數學空間中主動學習,促使學生的數學能力全面發展。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應把握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學生。
ISSN2095-6711/Z01-2016-1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