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 宮臻祥
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構
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宮臻祥
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人才市場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勢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積極轉變觀念,針對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新模式,重新定位人才培養目標,進一步改革教學方法,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實踐環節,從而全方位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 應用型人才 培養體系 建構
漢語言是中國五千年文明中的文化瑰寶,是維系中華民族共同心理情感的紐帶。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是傳統基礎性學科,肩負著傳承文明、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化人格、培養學生治事治學能力的重要使命。
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圍繞這一重要使命制定教學大綱、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成效顯著。然而,在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人才市場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新形勢下,如果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抱殘守缺,不能積極轉變人才培養理念,勢必會被改革潮流所淘汰。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適應人才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把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作為重要目標,改革教學方法,優化課程結構,加強實踐環節,全方位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
教育的本質是人才的培養。新形勢下,國家提出應用型人才培養大政方針。應用型人才是高等教育關注最多、討論最熱烈、發展最投入、社會最關心的重大問題和實踐課題。人們習慣認為,應用型人才培養是高校理工科專業或是高職院校的職責和任務,目標是培養一線技術人才,這是人們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理念的誤讀或偏見。
應用型人才培養是2014年國家根據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變化提出的前瞻性人才培養理念。2014年教育部年度工作要點中提出,要引導一批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類高校轉型。《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明確提出,到2020年,形成適應發展需求、產教深度融合、中職高職銜接、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體現終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
應用型人才理念提出至今,關于這一概念的定義目前尚無權威界定。按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997年頒布的世界教育分類標準,與普通高等教育培養學術型、工程型人才相對應,高等職業教育培養高等技術應用型人才。百度百科把應用型人才解釋為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有研究者把應用型人才定義為“從事利用科學原理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而工作的人才”,其主要任務是“將科學原理或新發現的知識直接用于與社會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社會實踐領域”。有研究者把應用型人才解釋為“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的職業的一種專門的人才類型,是熟練掌握社會生產或社會活動一線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主要從事一線生產的技術或專業人才”。
以上對應用型人才的界定偏重于對動手能力、實踐應用能力的考量,未涵蓋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筆者以為,漢語言文學應用型人才指能將專業知識和技能應用于所從事專業的一種專門人才,包括教育工作者和各文職人員。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應用型人才應具備哪些素養才能適應社會轉型和市場對人才的選擇?根據近幾年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就業趨勢,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應該具有如下素養。
1.扎實的文字表達功底
漢語言文學專業學生不一定要成為作家,但要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必須具備扎實的文字功底、出色的文字表達能力,對各種應用型文體得心應手。通過筆者對畢業生的問卷調查發現,有部分畢業生參加工作后無法完成基本的請示、申請、調查報告、總結等應用文。
“這當然是沾了政策的光,拆遷讓我們住上了跟城里一樣的樓房。”表姑的話把我拉回了現實中。吃飯時間到了,媽媽說隨便吃點就算了,表姑說:“那哪行,城里客人來了,當然要去飯店了。”說著喊出了表哥、表姐,讓我們一起出門。讓我意想不到的是,表哥居然開出一輛嶄新的汽車。看到我驚訝的表情,表哥說這幾年政策很好,他辦了養殖場,賺了不少錢,這不,剛買了車。到了飯店,表姑點了滿滿的一桌菜。席間,大家談笑風生,都在感嘆改革開放好,大家的日子才越過越紅火。
2.優秀的口語表達能力
優秀的口語表達能力是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期望,然而事實卻不盡如人意。有些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學生試講時經常詞不達意,不知所云。有些口語表達不好的學生認為只要學習成績好、專業基本功過硬,口語好不好無所謂。對漢語言文學的學生來說,口語表達欠佳是個人綜合素質的短板。
3.悲天憫人的仁者情懷
文學即人學,文學是作者對人性和社會的理性思考與詮釋。優秀的文學作品蘊含著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思考及自己的價值取向,是作者智慧的結晶,充滿正能量。優秀的文學作品對學生價值取向、待人接物會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是對學生悲天憫人的仁者情懷的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所開設的文學類課程具有這種使命和責任。
悲天憫人是中國傳統人文思想中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結合,表現為對社會問題的積極關注,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對身邊人和事的大愛無疆。從古及今,中國文人都有這種情懷,但這是當下很多大學生缺失的。這種情懷是一種深入骨髓的正能量,對學生今后從事的職業,尤其是教育職業會產生深遠影響。
4.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良好的人際交往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體現,是大學生今后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有些大學生性格內向不善交際;有的大學生自命不凡,孤傲清高,形單影只;有的大學生有自卑感,為不在眾人面前暴露弱點不愿坦誠地與人交往,把自己游離于集體之外。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的影響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
應用型人才教育理念提出以來,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
1.培養目標定位不適應人才市場的需求
近幾年,隨著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發生變化,傳統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已經不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教師如果不及時調整培養目標,學生的知識結構與社會實際需求形成強烈反差。由于傳統的培養目標過于強調專業教育,學生知識面狹窄,知識更新慢,學生厭學情緒嚴重,教學效果不理想,專業知識不扎實,為學生的就業埋下隱患。
2.選修課未能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存在因人設課現象
選修課是必修課的延伸和補充,選修課的開設有利于構建多層次的漢語言課程體系,可以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全面提升學生的文化品位和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有個性地發展。
漢語言文學專業應該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根據實際需要開設選修課。一些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因人設選修課現象嚴重,資深教師可以開設幾門選修課,資歷淺者不能開設。學生選課為了學分選而不是為了興趣選。同時,教師之間缺乏必要的溝通,選修課授課教師授課內容和必修課內容重復,學生上課興趣索然,加之選修課往往是考查課,學生不太重視,收效甚微。
3.實踐教學滯后,不能適應時代要求
各個高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培養方案、學分不完全相同,但有一點是趨同的,就是重視知識傳授,輕視學生實踐能力培養。“一言堂”“滿堂灌”是傳統教學模式,部分教師不能適應時代要求,教育觀念陳舊,教學方式落后,不能很好地承擔時代賦予的歷史使命。實踐教學中學生敷衍應付、態度消極,教師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學,不能很好地對學生進行實踐教學指導,總體效果不佳。
4.教學形式單一,學生動手能力不強
教師教學以課堂講授為主,學生在實踐教學中缺少動手操作的機會,導致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期末考試以理論考試為主,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日常生活中沒有相關實際應用。這種教學形式不僅不能滿足教育技術能力標準中關于對“媒體技術基本操作”“資源獲取”“課件制作”“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等核心力的基本要求,也很難體現師范生教育技術能力培養的特點。
《關于深化教學改革,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高質量人才的意見》這樣描述“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人才培養模式是學校為學生構建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以及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它從根本上規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體現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觀念。”
1.構建“2+1+1”人才培養新模式,突出實踐教學地位
“2+1+1”人才培養模式,即一、二年級學生主要進行專業基礎培養,三年級學生進行專業方向與個性化培養,四年級學生主要進行示范課教學、教育實習、畢業論文寫作、綜合技能訓練,以此強化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適應基礎教育與其他職業崗位的能力。
2.壓縮學時,增加學生自主學習時間,增設應用性課程,強化實踐能力培養
學校壓縮培養計劃學時,能有效保證實踐教學的落實,給學生留下自由發展的空間,利于學生形成自己的專業特長。培養計劃新增一些應用性強、有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完善和綜合能力提高的課程,如“應用語言學”“非言語交際研究”“普通話理論與應用”“文學批評方法論”等課程。這些課程對學生能力結構的完善具有重要作用。
3.圍繞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完善實踐環節
在“社會實踐”“專業閱讀”“微格教學與教育實習試講”“教育實習”“學年論文”“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外,學校可以增加 “綜合技能訓練”等內容,以強化應用型人才技能。
(1)教——精講多練,多方設法,強化課程實踐教學
在課程合理配置基礎上,教師要精簡優化課程內容,為實踐教學留下空間,改革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改變傳統文科教學一講一聽與片面強調知識的系統性、理論的高深性的方式。這不利于調動學生積極性,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新精神。教師要運用啟發、討論、探究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科學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及網絡手段,能增強課堂的信息量,能發布課件、輔導答疑、交流信息、發表成果,提高教學效果。
(2)學——學術意識、學術思維、學術方法訓練
通過學術論文寫作課,學生能夠培養學術意識、學術思維、學術方法訓練,提高專業素質,受到較為系統的學術訓練。
(3)讀——專業閱讀訓練
教師可以規定學生的必讀書目。閱讀書目導讀包含歷史、哲學、文學、美學、語言、教育心理等,以此進一步強化學生對經典作品的背誦,強化學生的專業素質。
專業閱讀實踐教學實施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讀書講座、讀書討論會、讀書演講、讀書競賽及文學作品背誦等活動,以此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4)說——口語表達訓練
首先是普通話訓練。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大學期間必須學說普通話,通過課堂、班會、課外活動、日常交際等途徑,提高學生說普通話的自信心和使用普通話的準確性。
其次是口語訓練。學校可以定期舉行詩文朗誦大賽、演講大賽等活動。這些活動以學生為主體,由學生自行組織,教師現場指導,其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
再次是語言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訓練。通過優秀畢業論文答辯、辯論大賽,學生提高用準確清晰的語言表達觀點的能力。
(5)寫——寫作能力訓練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方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一是基礎寫作能力訓練。教師可以要求一、二年級學生每周寫一篇學術論文,兩年完成規定篇數,以此提高學生用準確書面語言表達思想觀點、抒發情感的能力。
二是論文寫作能力訓練。教師可以要求三年級學生進行學年論文寫作。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掌握論文寫作的基本要求和方法,在此基礎上完成畢業論文。同時,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科技創新活動,撰寫調查報告、學術論文。
三是倡導學生積極開展個性化寫作。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進行新聞寫作、公文寫作或文學創作。
(6)練——師范技能訓練
教師可以通過以下辦法提高學生的師范技能。
一是開展講課大賽。學校通過舉辦師范生講課大賽,鼓勵、引導學生加強師范生技能培養。
二是加強書寫練習。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一、二年級進行三筆字練習,由教師點評指導,并評定成績。
三是強化教學實訓。教師可以對三年級學生語文微格教學實行過程管理,分步驟細化技能內容。語文教學試講必須經過學生自講、試講小組聽講、教師評講、學生自我總結等環節。試講過程中,教師要求學生必須完成相應的課件制作并接受檢查。
四是扎扎實實進行教育實習。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認真完成課堂教學和班主任見習工作,返校后進行深刻總結。帶隊教師必須嚴格管理學生,并對實習過程加強指導。
學校在教育實習結束后可以舉行經驗交流會,邀請優秀實習生暢談實習生活,做好語文教師應具備的素質、技能等方面的經驗體會交流。
總之,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高校培養漢語言文學專業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應從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構建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體系、探索漢語言文學專業應用型新途徑等方面人手,以此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
[1]劉國欽.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鄭曉梅.應用型人才與技術型人才之辨析[J].現代教育科學(高教研究) ,2005
[3]胡黃卿,陳菲莉.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研究[J].硅谷,2008
ISSN2095-6711/Z01-2016-11-0144
宮臻祥(1975—),男,陜西戶縣人,陜西理工大學文學院副教授,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