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閆關小學 毛永智
探討如何將心理健康教育滲入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張易鎮閆關小學毛永智
本文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情況進行概括性描述,闡述語文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探討心理健康滲透教育的方法。筆者希望本文能為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語文閱讀教學的結合發展提供幫助。
心理健康教育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語文閱讀教學是對語文知識的輸入性教育,是對語文知識的輸出型教育。閱讀材料中包含的語文知識是建構學生語文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對閱讀材料的理解和表達是語文知識的輸出過程。由于閱讀教學的雙向教育功能,使小學語文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多樣化的教學目標,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其中一個重要內容。
由于學習壓力以及個別學生家庭教育的缺失,一些小學生會有心理壓力過大的情緒反應。小學生人際關系問題成為目前心理學界關注的主要問題之一,這使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小學教育改革的重點內容。
不同于以往的小學生德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更重視學生的個人心理發展。它從學生的成長需要角度關心學生、幫助學生。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是小學每個教師的任務。語文教師在這方面有優勢。閱讀是凸顯這一優勢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對小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走在前沿。
1. 通過師生互動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良性的師生互動意味著教師與學生之間互相了解、信任和全方位溝通。這是在教學中進行心理健康滲透教育的基礎。傳統的課堂教學中,這種溝通很難實現,教室和講臺使師生的角色固定,一對多的人際關系模式和教師主導的課堂,使教師難以充分觀察到每個學生的行為和心理變化,使學生難以接近教師。因此,要培養良性的師生互動,教師必須走下講臺,教學必須走出課堂。體驗式學習模式下,教師作為旁觀者,作為與學生同時學習的角色,能更加充分地理解學生的學習感受,學生能在輕松的氛圍中更多地表達。
例如,學習《早春》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室外觀察早春是什么樣,與學生一同探討早春的景色,讓學生了解早春的面貌,親身感受春天的氣息,在輕松氛圍中促進師生之間的良好互動與交流,使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理解課文內容。
2.通過探究性學習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們的心理需要得到滿足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關鍵。小學生進行語文閱讀學習時存在學習需要,學習需要得到滿足,能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這意味著教學中,教師應著重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使用學生主導的教學方式。探究性學習能達到這一目的。
例如,筆者進行課文《竊讀記》的教學時,先請學生閱讀課文,改變以往“帶著問題去閱讀”的閱讀引導方式,只給學生《竊讀記》作品時代背景的相關資料,學生了解資料后自由閱讀,表達閱讀的感受。在沒有閱讀引導的情況下,學生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即有對課文“出自何處”的疑問,也有對課文內容的疑問,甚至有生字生詞的疑問。師生共同整理這些閱讀問題,將其分為基礎性問題、再現性問題、評價性問題、創造性問題,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一一解開這些疑問,進行再次閱讀,再提出新的問題。當學生再次進行閱讀后,他們提出的問題有了變化,有關字詞和語段字面理解的問題相對少了,而對文章內容創造性應用的問題相對增加。這說明探究性學習使學生開始重視自身學習需要的滿足,心理健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得到實現。
3.通過積極評價進行心理健康教育
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評價能夠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如果教師在課堂上與學生交流少,一味批評學生的不良表現,那么語文閱讀課就會死氣沉沉,學生不僅學得不愉快,學習積極性也會受到打擊。因此,教師應在閱讀課上多進行一些積極的教學評價。
例如,教師對缺乏自信的學生要以鼓勵性評價為主,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教師對自我意識過強、缺少合作精神的學生要以期待性評價為主,使學生懂得與別人合作的快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互相評價,如在一名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之后,請其他學生談談想法或者提出建議等?;ハ嘣u價能實事求是、中肯地指出他人的優點或缺點,使學生很容易聯想到自己,對學生自身是一個良好的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使學生多向交流,進行相互評價、相互學習、相互模仿,使教師和學生共同體驗和提高心理素質。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還有很多。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教師都需要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行為應符合小學生心理發展規律,以此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發揮作用,使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真正結合起來。
[1]孔憲霞.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淺見[J].現代企業教育,2014
[2]曹建全.在閱讀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嘗試[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5
[3]江大偉.新課程下心理健康在小學語文課中的滲透[J].快樂閱讀,2012
ISSN2095-6711/Z01-2016-11-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