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英
(湘潭市岳塘區第一完全小學,湖南 湘潭 411100)
?
童話引領小學生詩意教育的研究與實踐
劉金英
(湘潭市岳塘區第一完全小學,湖南 湘潭 411100)
童話是符合小學生思維特點的虛幻故事,能激發其主觀能動性,使其能主動探索世界。引領小學生走進童話的詩意教育,有利于激發其學習興趣,培養其聽讀說寫能力,豐富其語言積累和想象力,提升其綜合素養,從而促進學生充分發展。
小學生;詩意教育;人文教育;學生發展
童話是幻想的藝術,是引領小學生詩意教育的虛幻故事。它通過擬人、象征、夸張等表現手法把許許多多平凡可見的人、物、現象錯綜地編織成一幅幅不平常的畫面,展開了一個個五彩斑瀾的幻想世界。兒童的天性是富于幻想,喜好新奇,正是符合了兒童的天性、符合了兒童的思維特點,所以童話深受兒童喜愛, 激發他們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能主動去探索這神奇的世界。本課題就借助這珍貴的載體引領孩子走進童話,培養學生聽讀說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以詩意的教育為目標,追求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促進學生發展。
1.1人文教育的訴求
我國傳統教育依托詩意文化,注重潤澤心靈的人文教育[1]。然而,當今教育改革發展歷經多年,教材依然繁難偏舊;為孩子減負的呼聲雖高,學生的學業負擔卻有越減越重的趨勢;教育過程中缺失人文精神,缺乏教育情感,學生普遍出現厭學情緒,青少年犯罪率也不斷上升,且犯罪年齡越來越小。因此可見,現實中存在著教育人文精神的淪喪、情感道德的缺失、教育目標僵化、教育過程機械、教育內容枯燥,教師將學生視為產品,期望他們聽話、守規范,便于教師剪裁修整,無視學生的個性情感。而情緒、情感是人類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今天的中國教育中亟待加強。詩意教育既能解讀教育的本質,又能有力補正當代教育中的情感缺失。
1.2學生發展的需要
小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將使其受益一生。而以童話引路的詩意教育,既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又能促進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提升孩子的綜合素質[2]。詩意教育就是情感教育的一種實踐形態,如果我們能夠細心覺察學生的情感反應,并善于調動學生的感覺器官進行全方位的學習,則能抓住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這一教育契機,保護孩子正面、積極的情感,鍛煉學生待人接物的情感能力,培育出功能完整的腦,培育出個性完整的人。眾所周知,童話集幻想和擬人于一體,既有符合小學生天性的基本特征,又有符合小學生思維的表現手法,且其故事內容貼近孩子的生活實際,語言表達符合孩子的年齡特征,因而深受小學生喜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符合孩子心理特點和個體需求的。于是,我們以童話為載體,引領孩子走進童話世界,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讓他們不受限制,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流露童心童言,對發掘學生潛在的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培植學生美好情感,都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
1.3學校文化特色建設的需要
強調學校一校一品,自我發展,創新特色。我們堅信,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埋藏著美好的種子,學校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每一個學生與老師都成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共同創造更美好的世界,共同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詩意教育是心靈自由的教育,是生命舒展的教育,是通過心靈的引導與生命的潤澤,尊重他,接納他,陪伴他,幫助他成為最好的自己。也是一種如詩的本質那般給人以美感和享受的教育活動。詩意教育是一種教育的新理念,是一個人格心靈的喚醒。它強調以詩意的方式來解決教育中的問題,注重學生個體的感受和體驗,并努力創造條件以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3]。同時,詩意教育也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故事等來提升學生的道德境界及價值取向,以詩意文化的熏陶,引導學生自覺學習和思考[4]。還培養學生用詩意的眼光審視生活,從而自健其德。簡言之即德育的主體化、德育的生活化、德育的審美化。

當今許多發達國家都非常重視想象力對孩子發展的引導,注重教導學生想象作文。在美國和加拿大的中小學校,老師訓練學生作文時,通常只寫明一個寫作范圍,讓學生盡情發揮想象,自由作文。我國當今不少學校教育也注重激發孩子的想象力,一些教育甚至以童話故事引路。就拿小學生學英語來說,學生剛入小學便要學習拼音,拼音還沒掌握得十分牢固,又要學習與拼音字形相近、而讀音千差萬別的英語,如何才能讓小學生有學習英語的興趣呢?教育家們想到了小學生最感興趣的童話故事,并以一些經典的童話故事為題材,編寫出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教材。教材中的《白雪公主》《丑小鴨》《小紅帽》《杰克與仙豆莖》等故事,小學生早就津津樂道,如果能學習用英語來講這些故事,那才令人向往。學生有興趣,學習起來自然事半功倍,效果顯著。但這些關于童話創作方面的研究,有的僅限于低年級,有的僅從某種單一的、零散的教學方式或內容入手進行寫作指導,缺乏一個發展學生想象和語言能力有機結合的完整體系。這就需要廣大一線教師身體力行去探索,將理論經驗與教育實踐緊密結合,從情感教育入手,塑造小學生美好的心靈,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演繹教育詩情畫意的面孔。
學校以“詩意的教育”為教育理念,以讓孩子享受詩意童年、幸福人生為目標,引領學生走進美妙的童話世界,了解童話的內容,品味童話的語言,體會童話的特點,圍繞童話展開綜合性學習,深刻感受童話的魅力,時刻沐浴在美妙的童話中,享受著詩意的美好,努力營造詩意教育環境,積極開發校本課程,開展“經典童話誦讀小明星”“童話誦讀競賽”“經典童話手抄報”“自編童話故事展” 等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誦讀童話興趣,讓學生“與經典同行,循圣賢之道”,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寫作。讓每位孩子在“詩意的教育”中,接受童話精神文化的熏陶,追求真善美,激發求知欲望,塑造優良品格[5]。
3.1小學生詩意教育的依據
童話引領小學生詩意教育,以當代心理學為理論依據。引領學生走進童話,聽、看、編、寫童話,有利于相應開發大腦的感受區、貯存區、判斷區和想象區等功能區。據研究,目前小學生的想象區利用率偏少,大概還有85%的想象力未被開發利用,可見開發空間很大,極需學校教育充分承擔其責任與義務。小學生要掌握知識,想象力是必要條件。想象力是比知識更重要的能力,是開啟心靈思想的鑰匙。它能將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呈現于腦海中,并以記憶表象為基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創造出一些新的事物圖景,或是一些神奇幻象,從而提高讀寫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寫話要培養學生的寫話興趣和自信心”,“小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150萬。”《語文課程標準》還指出:“作文教學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像力和創造潛能。要鼓勵學生發揮各自的創造性,激發他們展開想像和幻想,描寫想像中的事物。”我們的實驗讓第一、二學段的學生聽、讀、編、寫童話,在閱讀中擴大識字量,不斷積累,在創作中培養想象,在享受成功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表達興趣和自信心。好奇心強的小學生,當然特別渴望“新”“奇”“趣”的形式,渴望放飛想象的翅膀, 而聽、讀、編、寫童話是順應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有效方式。
3.2小學生詩意教育的目標
主要目標是借助童話這一載體,引領孩子走進童話世界,培養學生聽讀說寫能力,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以詩意的教育為目標,追求對人的尊重,對生命的尊重,促進人的發展。具體目標是研究引領小學生走進童話世界的方法、途徑、策略。首先,通過課題研究,在學科教學中引入童話教育資源,探索童話題材的有效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學生語言積累和想象力,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其次,通過課題研究,以童話為抓手,創設童話氛圍,豐富學生生活,發展學生個性,陶冶學生情操,利用童話形象,增強學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塑造兒童的美好心靈,以童話育人。再次,通過開展童話教育,進一步確立新課改的課程資源觀,促使廣大老師在實踐中反思,在實踐中創新,有效促進老師的專業化發展。
3.3小學生詩意教育的內容
一是探索童話題材的有效教學策略。構建有效的童話閱讀指導課、交流匯報活動模式,初步形成適合相應學段學生實際的童話閱讀實踐體系。二是探究指導學生編、寫童話的有效策略和途徑。引領學生走進美好的童話世界,感受童話的情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植學生美好情感[6]。三是積極創設、營造童話式的校園生活,探索富有童話味的人文管理策略。四是把童話引進語文教學,提高學生的說寫能力;把童話引進數學課堂,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把童話引用英語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建設校園童話環境,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童話引領小學生的詩意教育需要教師充分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在學科教學中引入童話教育資源,探索童話題材的有效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充分激發學習興趣和想象力,從而全面發展。
[1] 馮鐵山.追尋詩意:教育本真的失落與回歸[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5):12-15.
[2] 潘佩蘭.小學一年級學生養成教育童話化研究與實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8):4-6.
[3] 練江閩.試論農村小學生個性化閱讀教學的探究[J].基礎教育研究,2015(10):39-40.
[4] 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建議[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
[5] 顧云飛,高健.童話教育促進兒童智慧發展的校本研究[J].江蘇教育研究,2012(6):61-64.
[6] 宋俊娟.淺論兒童文學讀者審美傾向與兒童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5(2):73-75.
(責任校對游星雅)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05
20160419
湘潭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
劉金英(1967-),男,湖南湘潭人,小學高級教師,主要從事基礎教育研究。
G622
A
1674-5884(2016)07-0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