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仲生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課堂交往價值及實現路徑
彭仲生
(南華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交往教學理論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運用,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意義重大。解讀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課堂交往價值,剖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課堂交往的阻礙因素,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課堂交往的實現路徑進行了探索,對推動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具有重大意義。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課堂交往;價值;實現路徑
課堂交往是師生、生生之間在課堂教學活動中通過語言、動作等媒介進行的人際間的溝通交流與相互認知的整個過程。有效的課堂交往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有效途徑。20世紀70年代德國教育學家沙勒和舍費爾基于德國教育的狀況,轉變原有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理念,提出了以探討師生關系為核心的交往教學理論(Communicative Didactic),認為課堂教學過程實際上就是交往過程,師生之間的人際交往貫穿整個課堂教學的始終,教師和學生同樣都是課堂教學的主體,在課堂交往中應調動學生的自主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強,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交流,進而有效實現教學目標、提升教學效果。交往教學論目前已引起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界的廣泛關注,交往教學理論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實踐與運用對推動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第一,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作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其目的是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政治觀、人生觀、法制觀和道德觀。交往教學理論的引入,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用的進一步發揮成為可能。交往教學理論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師生在民主、平等、真誠的氛圍中進行交往。這一遵循學生全面發展內在規律的有效課堂交往范式,使得思想政治理論課與時代要求相一致。因而,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走向有效交往能夠大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實效性,有效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有的作用。
第二,激發學習興趣,培育學生個性。興趣是學習的動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不能依靠學生獨自進行,必須在師生雙方和學生之間的民主、平等、真誠的交往過程中才能有效激發出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課堂交往是學生學習興趣產生的重要因素,通過師生雙方和學生之間的傾聽、交流和互動,充分調動學生自身在學習過程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的興趣,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學生個性指的是學生在外部環境系統內形成的穩定而又獨特的心理品質、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學生個性的實現意味著個性的解放和自由。思想政治理論課不僅要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念,還應對學生的個性加以培育,幫助學生克服懶惰、保守、依賴的不良個性,培育獨立、創新、進取的優良個性品質。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通過師生雙方和學生之間民主、平等、真誠的有效交往能較好地促進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培養出個性自由、解放的具有獨立性、創新性、進取性的大學生。
第三,促進師生雙方、學生之間的溝通。良好的師生、生生關系能活躍課堂氣氛,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罢n堂交往的基本動機之一是尋求建立親和關系,學生有和同學及教師建立密切關系的內在需要?!盵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的有效交往十分重視師生雙方、學生之間的人際交往,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保護學生個性,激發學習興趣,這些都有效增進了課堂交往主體間主機的互動,使得師生雙方、學生之間形成一種開放、平等、民主的良好關系,在此基礎上通過有效的理解、溝通,師生雙方、學生之間就會產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融合,使得溝通交流處于交往的理想狀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的有效交往不僅增進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也促進了學生間的溝通和討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交往主體之間相互啟發。關系融洽、教學相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課堂的有效交往既能加速學生認同思想政治理論的進程,學生的積極參與、良性互動又使得教師在課堂上不斷受到肯定和鼓舞,易產生心理上的認同感和成就感,有效促進了師生雙方、學生之間的溝通。

第一, 課堂交往主體不平等。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將教師作為唯一的主體,認為思想政治教育課就是一個把相關理論知識灌輸給學生的過程,在灌輸過程中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科學的價值觀念,“強調教師講,學生聽,重灌輸,輕自學,主張把知識講深講透,讓學生復習記取?!盵2]因而,在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上,教師就成為了絕對權威,學生圍繞著教師權威形成了不平等的交往關系。這一主體不平等的課堂交往實質上就是教師對學生的改造過程,否定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抹殺了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學生淪為被動接受理論知識灌輸的容器,整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過程枯燥乏味。
第二,課堂交往過程情感缺失。情感交流是課堂交往中連接師生雙方和學生之間的重要媒介,課堂中交流、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獲取情感上的慰藉和精神上的滿足。傳統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師生雙方和學生之間的情感互動交流不足,整個課堂教學過程重視理論的灌輸而忽視了情感的交流,重說理輕情感的教學模式使得課堂交往過程情感淡漠。課堂交往過程情感缺失使得教師與學生在教學活動中不能以完整的人格進行交流和溝通,無法達到以情感人、以情動人,讓學生覺得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冰冷、可畏,缺課、逃課情況時有發生。因而,課堂交往過程中情感的缺失嚴重影響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有效的課堂交往。
第三,課堂交往形式單一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交往單一化主要表現在課堂交往過程單向、課堂交往范圍狹小、課堂交往媒介單一三個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交往過程缺乏“交互性”,由于課堂交往主體不平等,教師在課堂上往往以發出教學指令的形式進行交往,忽視了學生內心的真實感受,單向交往過程使得學生很難主動參與到課堂交往中來;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師生交往范圍往往局限于表現活躍、教師喜愛的一小部分學生,學生之間交往也局限在一個相互熟悉的小范圍里,且交往機會較少,塊狀的交往結構造成了師生雙方、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疏離。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交往媒介多以語言為主,新媒體資源等非語言媒介運用較少,教學內容無法及時更新,易造成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與時事、現實生活脫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滯后。
第一,遵循交往教學理念,樹立交往教學意識。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走向有效交往,首先要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觀念,遵循交往教學理念,樹立交往教學意識。在課堂交往中要遵循交往教學“民主”“溝通”“互動”“主觀能動”和“個性”五大理念[3]。1)遵循“民主”理念。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要在民主的氛圍中開展交流,每一個學生都擁有表達自己的觀點、參與對話討論的權利,教師不再是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掌握主導權和話語權的霸權者,師生之間保持地位上的平等和表達上的自由。2)遵循“溝通”理念。鼓勵和引導教師與學生開展深入多樣的溝通,便于掌握學生內心世界的真實情況,增進課堂交往效果。3)遵循“互動”理念。教師要充分準備案例,靈活運用新媒體資源,設置教學情景,開展專題討論和主題活動,實現師生雙方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形成良好的教與學的課堂氛圍。4)遵循“主觀能動”理念。教師要對教育資料進行加工,綜合運用媒介資源,激活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引發學生圍繞教育內容產生認知沖突,從而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討論,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主動表達自身觀點,并加以指導、激勵,調動學生學習興趣。5)遵循“個性”理念。依據嘉芙蓮·谷嘉·布里格斯和伊莎貝·碧瑞斯·邁爾斯提出的四維八極人格理論模型,教師要對學生的個性加以辨識,尊重學生不同的個性發展,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獨立、創新、進取等優良個性品質的形成,使課堂交往充滿活力[4]。
第二,發揮學生主體作用,加強主體間交流對話。在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交往中,教師和學生都是課堂交往的主體,教師在課堂交往中的絕對權威應逐步淡化,課堂交往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在課堂上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予以肯定、鼓勵,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通過主體性教育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進而使學生的主體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交往教學理論十分強調主體間的有效交流,教師要善于肯定和鼓勵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在課堂上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積極參與課堂交往,尊重并信任教師,樂于與同學交流。在教學環節可以通過案例分析和小班討論的方式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師生互動,并通過學生之間的討論增強對教學內容的思考和交流,這樣才能發揮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的主體作用,從而教師和學生不同主體之間的凝聚力與互補性形成,主體間“交互性”的多向交往實現,課堂交往的有效范圍擴不斷大。
第三,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建立新型師生關系。情感交流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交往重要的媒介之一,課堂有效交往必須注重學生的情感需要,每一個學生在內心都渴望被關愛,學生內心深處的情感世界亟需關注,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上關心關注每一位學生,多給學生一些關心、肯定和激勵,才能真正做到以情感人,起到以情育人的效果。在思想政治理論教學中,不能喊口號、“假、大、空”,而要講真情、講真話、講真理,融情于理、情理交融,只有這樣才能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同樣,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交往主體的教師和學生,在地位平等的基礎上要相互理解、相互欣賞,將各自的觀點、思想放到廣闊的文化背景中予以理解、體諒,教師寬容學生,欣賞學生的優點和可愛之處,同時接受學生的缺點和不足,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學會相互欣賞,從而消除師生雙方、學生之間的誤解和疑慮,優化平等民主、相互尊重的課堂環境,從而建立新型師生關系。
[1] 張希希.論有效課堂交往的策略[J].課程·教材·教法,2001(5):32-34.
[2] 吳錫改.論課堂教學的改革[J].荊州師專學報(哲社版),1987(4):70-75.
[3] Paul D E,Donald P K.學習與教學策略[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4] 姚紀綱.交往的世界——當代交往理論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責任校對朱正余)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10
20160126
湖南省教育廳教學教改課題[湘教通(2012)401號,序號:223] 括號應該修改為(湘教通[2012]401,序號:223)
彭仲生(1970-),男,湖南衡陽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2.0
A
1674-5884(2016)07-003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