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銀華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探析
胡銀華
(湖南科技大學 教育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互聯網+”作為一種概念、一種思維和一種應用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產生了不容忽視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二維性。對此,必須就“互聯網+”時代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產生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切實有效的措施來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二維性;教育對策
2015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里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由此,“互聯網+”作為一個概念上的新事物在全社會得到廣泛傳播與全面解讀。“互聯網+”是互聯網發展的新形態,它使互聯網以空前的規模與速度滲透到社會各領域,廣泛影響著人們的學習、工作以及生活方式[1]。“互聯網+”時代下,如何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臨的新課題。認真研究“互聯網+”時代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與影響,結合大學生成長的特點和規律,積極探索“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徑,有助于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領域,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第一,思維方式更新換代。“互聯網+”是一種全新的思維方式——互聯網思維,即充分發揮互聯網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將互聯網與各個傳統行業深度融合,進行重新審視的思考方式。“互聯網+教育”就是將互聯網與教育深度融合,通過運用互聯網思維實現教育的自我改革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理論研究與實踐活動也必須具備互聯網思維,在開放的社會環境中進行網絡化思考,注重利用互聯網平臺,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方法與途徑,以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針對性、實效性和教育方法的多樣性、創新性。
第二,主體性意識凸顯強烈。“互聯網+”是一種具備跨界合作、創新驅動、重塑結構、尊重人性、開放生態、連接一切等特點的社會形態。人是社會活動的主體,互聯網的發展壯大也是對人性的尊重、對人的創造性發揮的結果,離開了人一切也就無從談起。同樣,思想政治教育也離不開人,其性質與對象決定了必須尊重人的主體性,凸顯主體性意識,這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互聯網+”常態下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須深刻認識到并加以運用的[2]。就高校學生而言,學生可以自由利用網絡資源、選擇學習內容,從而凸顯和高度發揮在網絡環境下學生的主體地位,“互聯網+”時代校園里的學生進一步擺脫了傳統教育中所處的客體地位,從被動變為主動。教學活動中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再是單一的原子式關系,實質上是同為主體的關系,他們共同作用于作為客體的教學資源。校園內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在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的前提下,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自覺進行自我完善教育。
第三,跨界融合形成新合力。“互聯網+”以互聯網為平臺與各行各業進行跨界融合,協同發展,從而發揮群體智能,形成新的合力。“互聯網+教育”意味著教育領域的大變革,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獲取各種學習資源,彌補傳統教育的一些痛點和盲區。教育的融合在于用互聯網的思維融合現有的整個教育體系,包括現有的教育模式、方法、內容等,也需要將教育融合在其他產業行業當中,在其他生產行業中將教育滲透其中,實現教育的跨界,實現教育的有效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努力鉆研現代科技與信息技術,建立新的教育工作平臺,積極適應“互聯網+教育”的跨界融合形勢,主動打入網絡環境,在網絡陣地上建立宣傳信息平臺、管理信息平臺與互動平臺,隨時隨地及時對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通過運用網絡層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形成教育新合力,開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天地。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通過互聯網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融合,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自我改革與創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到一場基于“互聯網+”時代的變革中,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雙重影響。
第一,積極方面。1)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與社會的融合度。高校處在一個相對開放的社會大環境中,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環境由高校自身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組成,兩種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互聯網+”以其無所不在、無時不有的特性,對當代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著深刻的影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環境受其影響也越來越深刻。今天的大學生時刻與互聯網發生著聯系,在互聯網中體驗社會、了解社會、適應社會,高校與社會的融合度不斷加深。校園中大學生的一舉一動,都會通過互聯網在第一時間被社會所關注,而社會上的時事也會通過互聯網在第一時間為大學生所關注,高校對社會變化的響應速度極大的提高。2)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和新手段。傳統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采取課堂教學、聽報告等方式對學生進行填鴨式教育,這種教學由于教育方法單一、手段落后,不但耗費了教育者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且效果甚微,甚至造成學生情緒情感的抵觸。在“互聯網+”時代教師和學生之間是教學相長的互動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在網絡上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充分發揮網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形成網上網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合力,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渠道新手段,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手段都得以拓展,師生交流更顯暢通。
第二,消極方面。1)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影響力減弱。網絡文化的全球性、開放性特征,使思想文化的傳播更為方便快捷,西方發達國家借助成熟先進的網絡技術向全世界傳播其意識形態和文化理念,以達到其侵蝕、瓦解他國本土意識形態結構和文化傳統的目的。面對如潮水般的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他們無法進行有效的自我辨別和篩選,進而沉迷于網絡聊天、網絡游戲、黃色網絡。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無法正常傳達給學生,其影響力勢必降低,其功能和實效性也難以發揮。在互聯網時代的教育中,師生之間更多是知識和信息層面的交互,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被弱化。2)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有效性削弱。“互聯網+教育”的互動性,使得單一的教學方法受到挑戰。互聯網以其自主性、平等性的特性為教師與學生之間互動提供了一種新空間與新模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課堂上唱“獨角戲”的時代已經過去,教學方法上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內容的生活性,效果的有效性。學生可以借助于各種輸出輸入設備從網絡中獲取有效信息,而從傳統課堂教學中獲得的知識相應地減少,舊的教育方法的影響力也將削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采取何種方法進行教學,才能提高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其問題進一步凸顯。
2015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要求著力培育一批導向正確、影響力廣的網絡名師,建設一支由學生和青年教師骨干組成的網絡宣傳員隊伍,打造示范性思想理論教育資源網站,加強校務微博、校園微信公眾號等網絡新媒體建設,為“互聯網+”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引了正確方向。
第一,堅持“教育為體、互聯網為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是我們教育的最終目的,互聯網無論其發展如何,都只是我們提升和變革教育的手段。我們應該發揮好互聯網這個有效的載體,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當作一項系統工程,當成一個體系,將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架構在互聯網之上,通過協調統籌、創新設計,使體系內的各個部門、各種機構能夠接觸先進的互聯網技術,進行最優的組合,形成最大的合力,對思想政治教育受教育者產生最大的影響。思想政治工作者通過互聯網這種全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傳播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價值、思維方式,讓互聯網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載體。面對“互聯網+”的挑戰,教育不能堅守避戰,也不能任由互聯網“肆意妄為”,而應從教育變革的真正需求出發,抓住機遇,直面挑戰,讓教育在“互聯網+”的“風口”飛得更高、更穩、更遠。
第二,以互聯網思維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互聯網,意味著進入一個全新的教育環境。互聯網在傳播過程中所具有的虛擬性、開放性、交互性、全球性、時效性等特點,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傳播過程中的各個核心要素及思想政治教育傳播主體、內容、對象、載體、方法及效果,進而徹底改變了教育傳播的環境。探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必須從互聯網傳播的特性和傳播規律出發,并利用好網絡傳播的相關理論研究成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單向價值傳播方式被互聯網思維所打破,學生在平等、互動的網絡環境中探討學習、分享生活、交流觀點,這對學生的影響是深層次的、全方位的,社會關系及社會結構在一定程度上被改變。因此,在“互聯網+”時代,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用互聯網思維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勢在必然,必須得以強化[3]。
第三,堅持以生為本,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根據教育對象的不同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因材施教是教育本質的具體體現和教育功能的基本實現途徑。教育的核心是人,對于人的準確把握是開展一切教育的起點。“互聯網+”時代的大學生群體呈現出新的特征,一是思想政治狀況的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但出現多樣性、務實功利的傾向;二是民族精神振奮昂揚,但存在感性多于理性的特點;三是公民道德基本取向健康向上,但有知行脫節現象;四是積極進取精神突出的同時,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亟待增強。因此,把握大學生的時代特點,從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前提條件,也是探索大學生“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的出發點。
第四,通過“用戶驅動+用戶參與”發掘網絡平臺價值。建設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交流平臺如大學生在線、上海地區的“易班”在學生中的推廣運用非常成熟,西南地區尤其是電子科技大學的大數據應用中心讓人感到耳目一新、熱血沸騰。此外微博、人人網虛擬班級、微信群、飛信群、QQ群等,在相關網絡平臺上做到信息公開與正面教育相結合。在“互聯網+”時代,學生都已經參與其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不能落伍,應積極發布如評獎評優、黨員發展、就業實習、社團班級活動等各類與學生利益攸關的信息。最主要的是要教育學生把握主流、堅定立場,積極宣傳先進典型,利用好各類宣傳工具,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紅色網站等,并保持其嚴肅性與真實性。
[1] 潘圳.“互聯網+”:讓中國經濟飛起來[N].社會科學報,2015-04-30(8).
[2] 張夢芹,郭星晨,趙悅彤.主體間性視閾下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J].學理論,2015(10):189-190.
[3] 王賀.網絡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2(5):64-67.
(責任校對謝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7.036
20160409
湖南科技大學思想政治教育課題“網絡文化背景下大學生思想形成特點及規律研究”(13D11)
胡銀華(1980-),女,湖南醴陵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1
A
1674-5884(2016)07-0114-03